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鄉村地理學的研究任務



  曾祥章

  近年來,鄉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給鄉村地理學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新課題。主要有:鄉村勞動力轉移問題;以集鎮爲中心的鄉村居民點結構體系的改造和建設;鄉村産業結構的合理性及鄉鎮企業的發展;以土地問題爲中心的資源調查、評價及開發利用與保護;鄉村經濟發展模式;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關鍵詞  鄉村,資源,勞動力,經濟,社會,結構,效益。

  鄉村是許多學科研究的客體,不同學科從不同側面對它進行研究.鄉村地理學把鄉村作爲一個整體,站在地理科學的立場,從區域性、綜合性的角度,研究其經濟、社會發展的條件,結構特點及空間分佈規律.爲鄉村的資源開發、村鎮建設及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鄉村地理學的研究内容概括起來有:鄉村發展的條件和資源評價及開發利用研究;鄉村人口和居民點地理研究;鄉村産業結構及布局的合理性研究;鄉村歷史地理研究;鄉村文化景觀研究;鄉村地域類型研究等。

  多年來,國内地理學界進行過大量鄉村地理的調查研究工作。如鄉村人口和資源的地理調查,鄉村工業發展研究,農村居民點規劃布局研究等。中國共産黨十一届三中全會以後,鄉村發展的大好形勢,爲鄉村地理提供了許多迫切的研究任務,主要有:

  1 鄉村勞動力轉移研究

  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自然經濟的瓦解。商品經濟以社會分工爲基礎,反過來又加速社會分工的發展。因此,農村中勞力結構的變化,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方向轉化,其本質是社會分工的發展,基本動因是生産力的提高和科技的進步。近年來鄉村勞力轉移有以下幾種趨勢:

  ①前期大幅度向第二産業轉移,主要是鄉村工業和建築業,後來隨着第三産業逐步興起,勞力同時轉向第二、三産業。

  ②以就地轉移爲主,即由周圍農村轉移到當地小城鎮.也有部分轉移到外地、外省或大中城市。

  ③轉移到外地外省的情况,多數是較落後的地區向發展較快的先進地區流動。如廣東省内汕頭、梅縣、惠陽、肇慶等地以及廣西、湖南、河南、四川等省流向珠江三角洲。亦有小部分是由先進地區流向其他地區,因爲這部分勞力有技術或善於經營,到其他地區承包工程或合作經營各種業務,以擴大發展經營範圍,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

  ④轉移到當地小城鎮的勞力,從珠江三角洲的情况來説,分爲兩種情况。一是住在農村自己家中,早出晚歸,到集鎮工廠、企業做工,班前班後和星期天在家做農活;一是户口仍在農村家中,人到小城鎮上班,暫住鎮上。

  ⑤從外地、外省來較發達地區(如珠江三角洲)做工的多是年輕人,有的是靠親戚朋友介紹,有的是當地政府部門出面組織(如五華縣、粤北石灰岩山區各縣)。

  ⑥有相當部分勞力不僅不離鄉,而且不離家,就在家中發展家庭工業或搞庭院經濟,搞開發性農業。

  珠江三角洲農村已有40-50%的勞力轉移到第二、三産業,較發達的縣、市已達60—70%。

  農村勞力大量向第二、三産業轉移,向城鎮轉移,這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的必然趨勢。它涉及到勞動地域分工和分工專業化等問題,要不斷研究其面臨的新情况,要有計劃的合理的轉移,避免盲目性,使城鄉工農業齊發展,注意培養人才,開發智力資源、提高素質,解决好轉移過程中的有關具體政策問題。

  2 以集鎮爲中心的鄉村居民點結構體系研究

  鄉村居民點的形成有先有後,大小各不相同。各居民點之間,通過居民各種經濟的和社會的交往活動而互相聯結和互相影響。每個居民點對其周圍居民點的影響强度,隨着居民點規模的大小、職能的變化和距離遠近而不同。一般是距離越近,聯繫越密切,影響越大,距離漸遠,這種聯繫和影響逐漸减小。這符合距離衰减原理。這種居民點間的聯繫和影響,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内,形成爲某種居民點的群體結構,表現出一定的層次和系統性,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某些起領導作用或紐帶作用的中心居民點、發展成今天的各級集鎮和以集鎮爲中心的鄉村居民點結構體系。這一體系在一個具體的縣内可分爲縣城鎮、區級鎮、鄉級鎮、一般集鎮、村落五級。自然村落的數量最多、内部功能簡單,往上各層次的數量漸少,但影響半徑增大,功能趨向復雜。

  集鎮一般交通方便,是農村工業、商業服務業以及科技文教體育衛生設施集聚之地,是周圍農村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農村剩餘勞力的主要吸引場,它不僅與周圍農村緊密聯結,而且與大中城市有密切的聯繫,在多層次的城鄉網絡結構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可通過它維系着城鄉之間的有機循環。因此,中共中央在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决議中曾明確提出:“一定要十分注意加强小城鎮的建設,逐步用現代工業、交通業、現代商業服務業、現代教育科學文化衛生事業把它們武裝起來,作爲改變全國農村面貌的前進基地”。以集鎮爲中心的鄉村居民點結構體系的研究,要着重研究集鎮的發展和布局,着眼於改造在自然經濟過程中所形成的原有體系、建設爲適應社會化大農業生産、農工商聯合經營以及現代化信息交通、文化、生活環境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村鎮結構體系。

  3 鄉村産業結構的合理性及鄉鎮企業發展研究

  鄉村産業結構研究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大致分成三個層次。①耕作業内部,在耕地面積有限、鄉村人口多、自給性生産要有適度保证的情况下,正確確定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這幾年總的趨勢是糾正過去片面强調以糧爲綱的缺點,調整過程主要表現爲經濟作物增加,糧食作物面積减少,有少數糧田改挖魚塘或種水果,②耕作農業與林、牧、漁業的關系。過去集中人力物力在有限的耕地上,造成了結構單一,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經濟、生態效益差的局面。這幾年加强了林、牧、漁業,大抓開發性農業,③農、工、商,第一、二、三産業的關系。這幾年大力發展了農村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及商業服務業,鄉村的産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當然,合理只是相對的。糧食生産任務還很重,畜牧業、林業、水産還需大力發展。鄉村中農業與工業之間,第一、二産業與笫三産業之間,生産與消費之間,要互相協調,才有助於發展。

  鄉鎮企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生長點和突破口,是解决農村剩餘勞力出路和推進集鎮建設的重要領域。珠江三角洲鄉鎮企業收入已占農村社會總收入60—70%,鄉鎮企業的勞力占農村勞力的40—50%,集鎮迅速發展,幾年間工業衛星鎮發展到近200個。

  鄉鎮企業是以工業爲主體的,多層次、多行業、多形式的商品經濟,與市場關系密切,也與各地的地理位置、資源、技術基礎有直接關系。其發展方向及行業結構有明顯的地域差异,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揚長避短,發揮優勢,要注意鄉鎮工業布局和鄉村環境問題的研究。

  4 以土地問題爲中心的資源調查評價及開發利用與保護研究

  土地及土地利用是地理界一向感興趣的研究領域。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自然資源中最寶貴的資源。由於土地的有限性,人口不斷增加,人均土地趨於减少。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有相當的農用地將被建設佔用而轉爲非農用地。隨着改革的深化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土地的使用經營權將頻繁地發生有償轉讓,或使原來承包給各農户的分散經營的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以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和規模經營效益。這就需要在土地資源詳查的基礎上,開展土地的分類評價、劃分土地等級,並對各類各級土地進行作價,研究土地開發利用和經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提出保護土地資源的有效措施。

  除了農業發展的四大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外,要注意調查礦産資源、建材資源、能源資源及風景名勝、旅遊資源等、摸清數量、特點及分佈,探索開發利用的形式及前景。

  5 鄉村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各地鄉村,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及資源、人才、技術、歷史基礎的不同,在改革開放搞活的形勢下,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點,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例如:廣東省雲浮、南雄等山區縣,立足當地資源,通過開發,加工,使資源優勢轉化爲産品優勢和商品優勢。雲浮縣以優質的大理石資源爲基礎,發展石料開採、加工,形成系列化産品,産品種類達230多種,暢銷國内外市場。南雄縣利用境内富含鉀素的紫色土發展黄煙,從美國引進G28良煙種,生産優質菸葉,同時本縣又在菸葉生産基礎上發展卷菸業。雲浮和南雄是屬於開發資源——發展種養業或開採業——加工增值——銷售,並帶動其他行業興起的發展模式。其特點是:①産品有地方特色,有特殊的使用價值、易於推銷而實現商品的價值;②以自身的廉價勞力開發本地資源,成本低,市場競争力强,③生産過程既發揮資源優勢,又繼承原有的傳統工藝,能充分發揮能人的作用;④能使資源、資金、勞力、技術和市場優化結合,形成帶頭的産業,一業旺帶動百業興。

  廣東省東莞市農村利用靠近香港及交通便利條件,開展來料加工、發展“三來一補”業務。1979年以來,與外商簽約四千多宗,加工企業遍佈34個區鎮80%的鄉村,職工15萬人,占全市職工人數46.6%,年收入加工費達6268萬元。該市利用留成外匯辦實業,帶動了自營外向型企業的發展。因此,東莞形成的是農村剩餘勞力與外來資金及國際市場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6 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前述各項是從各個不同方面對鄉村地理進行研究。各項研究互有聯繫,每項研究都應具有綜合觀點和區域分析觀點,這是無疑的。但是,這並不能代替總體規劃和綜合布局。現在,各地根據商品經濟,現代社會生活和各項建設的發展,産生了以縣爲單位,進行全縣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要求,根據各縣所處的地理位置、資源、人才、技術條件和經濟基礎,以及市場需求動態分析,綜合考慮全縣城鄉生産和建設的發展方向,規模和重點,進行合理布局,統一安排全縣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文教衛生科學技術、社會福利,村鎮建設及供水、供電、郵電通訊、環境保護等,這種規劃和布局的任務十分艱巨,既要全面考慮又不能面面俱到,而必須突出重點,具有自身特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要明確主要發展的地區和主要的行業部門,並論证主次之間的有機結合關系,正確確定一定期限内的奮斗目標,以便集中精力,有所突破。

  改革要進一步深化,農村的經濟、社會將更快向前發展。目的是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逐步縮小工農差异、城鄉差别,實現農村城市化或城鄉一體化,地理科學可加强上述研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要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中發展中國的鄉村地理學。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