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荃灣新市鎮人口發展的特徵
鄭天祥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荃灣人口的高速發展
荃灣原稱“淺灣”,十七世紀末開始有居民定居,1685年建立油柑頭村,1705年建關門口村,1786年興建著名的“三棟屋村”,這些村莊至今均作爲古迹保存下來。1898年,英國强行租借新界時,荃灣是一個約有三千人左右的圩鎮。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荃灣和廣大的新界地區一樣,一直停留在傳統的中國農村和鄉鎮的經濟發展模式中。新界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較肥沃的河谷平原上。荃灣北靠陡峭的大帽山,南面臨海,在狹長的沿海地帶上,分佈有不多的農田和漁村,因此,即使在新界,荃灣所占人口比例也是很小的。1911年荃灣人口仍停留在3000人左右,1921年還不到5,000人,1931年達5,335人,也就是説,戰前的30年,人口還翻不到一番。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工業大發展,舊市區人口過密、工業污染,迫使九龍市區臨海地段的碼頭、倉庫逐步遷到荃灣,發展了工業和開闢了葵涌集裝箱碼頭,人口迅猛發展,1961年達到84,823人,比1931增加14.89倍。1960年宣佈爲新市鎮後,由於荃灣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距離九龍舊市區很近,到尖沙咀只有十公里左右的路程,荃灣有優良的海港,是通往新界西北屯門、元朗和開發大嶼山島的門户,水陸交通方便,有相當的工業基礎,使荃灣成爲香港建設規模最大的新市鎮,也是新界最工業化和都市化的地區。1971年荃灣人口增加到27l,892人,十年間增加了兩倍,是同期香港各地區中人口增長最快的,荃灣人口規模從占新界的第三位躍居到第一位。1971年到1981年人口又增加了123%,達到606,864人,雖然比不上沙田同期人口增長296%居第一位的增長速度,但從絶對增長量來看,仍以荃灣居第一位。沙田由29,478人增至116,807人,净增87,329人,荃灣净增334,972人,是沙田净增量的3.83倍。
現在荃灣已成爲香港的工業區和航運中心,人口超過70萬,占全港人口的13%左右,而荃灣的土地只占全港面積的5%。
二、荃灣人口搆成的幾個特點
1.以勞動階層爲主。1978年,荃灣的工人數就已占全港工人數的19.8%,工廠數古全港的13.9%,目前,荃灣有工廠一萬多家,約占全港工廠數的五分之一以上。1981年勞工階層(藍領)占就業人口的66.3%。在291,334名就業人口中,職業及專門技術人員9,235人,占就業人口3.2%(全港占6%);行政及管理人員2,891人,占1%(全港占:2.7%);文員及售貨員44,613人,占16%(全港占27.8%);服務業員工37,199人,占:12.8%(全港占15.7%);農、漁、林,礦工1,239人,占0.4%,運輸及一般勞工193,200人,占66.3%(全港占51.1%);軍人及其它957人,占0.3%。不過,白領階層(管理人員和專家)的比重已不斷上昇,對比1961年荃灣就業人口中,藍領階層竟占75.5%,説明人口文化素質已有提高。
2.人口比較年青。1981年35歲以下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反映了新市鎮吸引年青的移民。其中5~29歲的人口占總人口一半以上。人口最集中的幾個年齡組是:5~9歲占總人口的10%,10~14歲占11.1%,15~19歲占12.3%,20~24歲占10.9%25~29歲占8.5%。
3.性别結構中男多女少。1981年男女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别爲51.96%和48.04%,性别比(以女性爲100)爲108,而全港男女分别是52.22%和47.78%,性别比爲109。不過,各年齡組之間性别結構又有差别,65歲以下各年齡組,男性均多於女性,65歲及其以上.則相反,各年齡女性均多於男性,反映了女性壽命較長。
4.區間流動人口比例大,尤其是勞動就業人口流動比例很大。由於荃灣工廠多,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因此吸引了其它地區的就業人口到荃灣就業,而白領階層到荃灣定居的興趣尚不够大,更加劇了就業人口流動的比例。1980年,外區到荃灣就業的人數達110,300人,占荃灣就業機會的44%,不過,荃灣也有103,500人到外區就業(占總人口七分之一,占勞動人口五分之二左右)。
5.中産家庭的比例全港最高。1971年以前,荃灣是香港一個較貧窮的地區,富有的家庭簡直是鳳毛鱗角。到了1981年,荃灣已變成一個小康社區,低收入的家庭所占比例已低於全港,至於富有家庭的比例,與全港的差距已拉近不少。1971年月收入在800港元以下的家庭,荃灣有68.6%,全港是59.1%;月收入在800~2,499港元的家庭,荃灣有30.6%,全港是36.1%,月收入在2,500港元以上的家庭,荃灣只有0.9%,全港是4.9%。到了1981年,月收入在2,000港元以下的家庭,荃灣有25.5%全港是28.6%;月收入在2,000~5,999港元的家庭,荃灣上昇到64.5%,全港只有55.2%,月收入6,000港元以上的家庭,荃灣有9.6%,全港是16.2%。合計比例,1971年荃灣、全港均爲100.1%,1981年荃灣爲99.6%,全港爲100%。
三、荃灣人口發展小議
1.控制人口規模,增辟各種設施和空曠地,建設良好的居住環境。按原計劃,1993年荃灣人口將達到96萬人,儼然是一個特大城市。荃灣背山臨海,北部是陡峭的大帽山區,大部分地區海撥高度在二百米以上,不宜再開闢爲建築用地,宜緑化作郊野遊憩地和水源地。沿海水域,除葵涌小灣擬填海充作貨櫃碼頭擴展用地外,一般也不宜再作大面積填海,以免影響航運水道。荃灣是新建市鎮,按發展面積計算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9,500人,是各新市鎮中密度最高的,屯門的密度45,300人,沙田密度32,100人。應控制人口的發展,避免出現舊市區鬧哄哄和擠迫現象。宜增辟公園、運動場等各種空曠地,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
1960年制訂新市鎮建設計劃時,預計今後荃灣的年人口增長率達36‰,近年,香港人口增長已顯著放慢,約爲16.9‰,似乎有必要根據人口增長情况重新修訂近期新市鎮的人口發展規模及其建設計劃。
2.重點發展青衣島和深井的人口,减少荃灣的人口壓力。荃灣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是今後大規模開發新界西北部和大嶼山島的前哨基地,隨着南海石油的開發和香港工業的多元化和高科技化,作爲香港工業和航運中心的荃灣,其地位作用將不斷加强。青衣島面積有十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人,已有造船、化工、機械、電力工業和三大油庫,是香港規模不大的重工業較集中分佈的地區,島南已建有大橋與荃灣溝通,擬在島北再建兩座大橋,以促進島北的開發,也爲開發馬灣和大嶼山島打下基礎。深井距屯門不到10公里,東距荃灣4.5公里,是荃灣的一個衛星鎮,擬發展到六萬人。
3.調整就業人口的流動。荃灣不一定要做到在當地就業這個均衡發展的目標,進出荃灣的就業人口基本上是均衡的,但是,這不等於説是合理的。香港地窄人稠,各區之間經濟互相依賴甚强,尤其需要發揮港九舊市區金融,商業、貿易、信息和人才培訓的中心作用,荃灣必須依託歸市區,區間人口的一定流動是不可避免的。不過,象荃灣這樣高的就業人口流動比例,加上其它人口流動,每天幾十萬人來回奔波,給交通運輸帶來巨大的壓力,是否需要作調整呢?荃灣預計育75%的人口居於公共屋邨,這個比例是全港最高的,全港是42%,屯門70%,沙田60%。工業的多元化和高科技化也需要提高荃灣專家和管理人員的比例,改善環境。增加私營用地的比例可以吸引更大部分中産階層在荃灣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