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省湛江地區建立糖蔗基地的條件與潜力
鄭天祥 劉 琦
一、發揮地區優勢,廣東糖蔗要有個大發展
目前,我國糖料生産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近年來,雖然每年都要進口一百多萬噸食糖,可是我國食糖的人平年消費水平也只有7~8斤,大大低於世界人平年消費50斤的水平。即使按現在這樣的低標準供應,我國每年至少也要生産400萬噸食糖,而1978年僅生産250萬噸。
甘蔗屬於熱帶與亞熱帶作物,性喜高温多雨、忌霜凍,具有生長期長,吸肥多的特點。廣東是我國大陸甘蔗生産條件最優越的省份。
這裏甘蔗單産高,1979年廣東甘蔗平均畝産近3噸,僅略低於福建省;種植面積大,1978年廣東甘蔗種植面積占全國甘蔗種植總面積的37%以上,同時,廣東甘蔗七成左右是種在旱坡上,而旱坡上的甘蔗單産,仍比全國平均畝産高出一千斤左右;含糖率高,廣東甘蔗含糖率高達14~16%,超過長江流域一帶的甘蔗,浙、贛、湘等省北部,7~8畝好地生産的甘蔗,才能提取一噸蔗糖,而廣東1.5畝左右的水田所生産的甘蔗就能提取一噸蔗糖,即使是旱坡地,也只須3~4畝地;經濟效益大,在廣東,許多旱坡地生産一噸糧食要比生産一噸蔗糖困難得多,而購進一噸糧比進口一噸糖便宜得多,因此,實行噸糧换噸糖的政策,深受廣大蔗農歡迎。同時,既利於國家節約大量外匯,又利於國内實行糧糖産區掛鈎交换,促進業生産的地域分工和專業化生産。
廣東雖然由於糧食不足等原因,1979年甘蔗種植面積比1978年减少了11%,比1975年减少了24%。但是,由於條件優越,廣東繼續作爲全國最大的糖料基地是毋用置疑的。按目前廣東蔗糖産量占全國食糖總産量40%的比例計算,近期廣東至少每年要生産160萬噸蔗糖。畝産若從目前的3噸提高到3.5噸,要種植甘蔗370萬畝左右,比1979年增加110萬畝。假若,今後調整壓縮了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區的甘蔗種植面積,那麽,廣東甘蔗生産在全國的比重還應有進一步的提高。
地處北緯24°以北的粤北山區,山高田少,全年≥10℃。連續積温小於6,500℃,適於甘蔗生長的僅8個月左右,並常受霜凍危害;甘蔗含糖率低;糖廠開榨時間僅有一個多月,生産成本比珠江三角洲地區高一倍左右,粤北不宜於發展甘蔗生産。地處北緯24°以南約占全省土地面積七成的地區,全年≥10℃.連續積温在6,500℃以上,適宜於甘蔗生長;北回歸綫以南地區甘蔗生長尤爲適宜,目前這些地區集中了全省九成以上的甘蔗生産。北緯24°以南的廣東省甘蔗産區,可分爲粤中(大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兩個老蔗區,以及湛江和海南兩個新蔗區。
解放初期,粤中和潮汕兩個老蔗區的甘蔗種植面積占全省甘蔗種植總面積的七成以上,目前已下降到五成多一點。有些人認爲:老蔗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有利於甘蔗生長,1~1.5畝田生産的甘蔗就可以提取一噸糖,那裏水運方便,加工基礎好,因此要發揮優勢,就要集中力量發展老蔗區。甚至有些人認爲,過去發展坡地甘蔗生産是布局上的不合理,應該調整壓縮。究竟應該怎樣來認識這個問題呢?我們認爲,農業布局的問題必須從全局來考慮,絶不能僅僅就一項作物來論定其布局,農業生産同自然經濟條件之間以及農業内部的關系是比較復雜的,我們必須對它進行綜合分析。一個地區農業生産的内容是豐富多彩的,往往適宜種植多種作物,而一種作物又可以在多處生産,因此,必須綜合比較影響農業布局的各種因素,權衡利弊,最後才能得出比較合理的布局方案。我們就是從我國和廣東人多地少,短期内糧食不可能大量增加進口或長途調運的現實出發,從充分利用和保護各地區的農業資源和環境,從全國、全省合理地域分工的需要,從農業各部門和各種作物之間的關系,以及從農業布局後總的經濟效益等等來確定一個地區主要種什麽,次要種什麽,各種作物的比例如何等等。我們試圖用這樣的觀點和方法來探討湛江地區甘蔗的發展潜力。
二、湛江地區系廣東省發展甘蔗潜力最大的地區
廣東省兩個老蔗區中的潮汕地區,人多田少可算全國第一,目前每人平均耕地已不足半畝,糧食生産任務相當重。這個地區,可少量發展稻蔗輪作,用以改良土壤,增加收入。潮汕地區的海、陸、惠、臺等地,雖有一定的土地潜力,但傳統的潮州柑收入高於甘蔗。同時,每畝水田雖能産一噸糖,也能産一噸糧,因此噸糖頂换噸糧的政策在這裏並没有多大吸引力。潮汕地區發展甘蔗的潜力充其量也只有8~10萬畝。這個地區甘蔗生産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單位面積産量。
新蔗區中的海南島系我國的熱帶寶島,該島以發展橡膠、椰子和油棕等多種熱帶作物以及熱帶珍貴林木爲主;該島糧食早已不足,島西雖有大片荒地,但乾旱沙瘦,水源不易解决,難以發展甘蔗生産。解放後,在北部臺地成倍發展了甘蔗生産,現已達到48萬畝,但由於技術基礎差,甘蔗畝産量僅有1.2噸,幾乎只及湛江地區的一半。因此,近期内不宜再擴大甘蔗種植面積,而以提高單産爲主要方向。這樣,廣東發展甘蔗最有前途的地區就剩下粤中和湛江兩個地區了。
湛江地區位於廣東省大陸的西南部,熱帶同亞熱帶的分界綫貫穿地區中部,熱量資源僅次於海南島而勝於粤中地區,≥10℃。連續積温在7,000℃以上,雷州半島南部更高達8,000℃,常年無霜,甘蔗可以安全越冬,十分有利於甘蔗生長;年雨量從西到東,從南到北爲1,300~2,300毫米,除雷州半島雨量略感不足外,其它地區基本上可以滿足甘蔗生長的需要。雷州半島各縣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土壤沙性不保水,水利設施不如粤中,抗禦因年變率和季節變化大所造成的乾旱的能力也比粤中差。但解放後,湛江地區修建了鶴地、高州等大中型水庫及青年運河,大大改善了水利條件,使大部分水田免除了旱患,部分旱坡地也有了灌溉,大部分旱坡地雖基本上還是靠天喫飯,種植水稻困難多,但用以發展甘蔗、花生等旱作,則基本上是適宜的。
湛江地區在雷州半島、鑒江、漠陽江沿河沿海一帶爲較廣闊的階形臺地,土地面積共約有2,000萬畝左右,海拔在200米以下,大部分不超過100米,坡度在15°以内,十分有利於開墾和機耕。臺地已墾成的旱地,加上少量低丘已墾成的旱地,目前共達300多萬畝,但也僅占臺地土地面積的1/6。臺地上的土壤除雷南部分爲玄武岩發育而成的較肥沃的土壤以外,大部分屬於淺海沉積後上昇成陸發育而成的沙質土,瘦瘠易旱,比起粤中平坦而肥沃的冲積平原要差得多。但是,沙質土土温日較差大,對作物體内養分的積累還是有利的,適宜於種植甘蔗,花生、番薯、黄荳、芝蔴和小米等旱作。
湛江地區的甘蔗九成以上種在旱坡地上,單位面積産量和平均出糖率均低於珠江三角洲地區。1979年,湛江地區甘蔗平均畝産爲2.35噸,平均出糖率爲12.5%,要3.4畝地的甘蔗才能提取一噸糖,而珠江三角洲地區平均畝産甘蔗5噸,只要1.6畝地的甘蔗就能提取一噸糖。但是,從全面充分利用一個地區的土地資源來衡量,在湛江地區發展甘蔗生産還是很合理的。比如,這些旱地若用來種旱稻,兩造畝産亦僅有400斤左右,種番薯,畝産也不過500斤(1979年全區包括田薯的平均産量爲484斤),如用細糧相比,5畝旱地才能生産一噸糧;若用來種植甘蔗,3.4畝地的甘蔗就可提取一噸糖。如果全區增加80萬畝甘蔗用於提取糖來頂换糧食,就相當於120萬畝旱地所生産的糧食,無形中等於增加40萬畝旱地糧食面積。另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大部分爲水田蔗,種植甘蔗1.6畝即可提取一噸糖,種植水稻平均畝産1,100斤,1.8畝水田産一噸糧,糖糧對比是1.6∶1.8,與國家噸糖换噸糧的政策相差無幾,但與湛江地區相比,就不及該地區糖糧對比3.4:5來得優越。湛江同粤中兩地區對比,生産等量産品用地比:種植甘蔗3.4∶1.6;種植稻穀5∶1.8。所以,就全面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的角度來看,湛江地區宜多種甘蔗,粤中地區宜多種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家整個糧食盤子那麽緊,廣東糧食不能自給,同時隨着特區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對商品糧的需求也隨之不斷增加,珠江三角洲作爲全省唯一有餘糧外調的農業區,過多地發展甘蔗生産壓縮糧食種植面積是不合理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説,是很危險的。
湛江地區甘蔗單産低,平均畝産爲2.35噸,略低於全國平均畝産2.5噸的水平,但湛江有含糖率高的優勢,高過全國平均水平。從全國地域分工角度來看,在湛江地區發展甘蔗生産仍是合理的。應該看到,湛江地區改造乾旱沙瘦臺地和提高栽培技術取得了很大成績,甘蔗單産比解放初期翻了一番,比條件近似的海南地區要高,也接近於粤中地區的旱地平均畝産2.5噸的水平。
湛江地區和粤中地區都有海灘資源,其擁有量也較相近;但湛江地區還擁有一百多萬畝荒地,具有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後備土地資源的優越條件。
應該指出,由於單位面積産量和水陸運輸條件的差别等等,湛江地區種植甘蔗的經濟收益仍比不上粤中地區,後者生産一噸白糖的成本約爲400元左右,而前者則需要500元,但比之其它省區生産一噸白糖成本需600元以上來説,其收益還是較大的。與區内種植其它作物相比,則種植甘蔗的收益是十分顯著的。據當地計劃部門調查,甘蔗每畝净産值只略低於耗地力的香茅和菠蘿,比花生、木薯、黄荳、番薯和旱稻都要高。甘蔗每畝净産值比兩造(季)黄荳高62.17元,比兩造番薯高38.19元,比兩造花生高11.21元,比木薯高38.18元。因此,甘蔗生産已成爲影響湛江地區的工農業、運輸業、商業和財政收入的拳頭作物。而珠江三角洲地區同甘蔗競争的農業生産項目或作物則有好幾項,如蠶桑、果萊、花卉、塘魚等都是收入很高的出口産品,甘蔗很難成爲第一位的拳頭作物。珠江三角洲地區要發展多種農業生産,不可能騰出很多耕地來發展甘蔗生産。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甘蔗種植面積已占耕地的10%以上,而湛江地區只占6~7%。粤中的沙田地區種植甘蔗的潜力較大,可以逐步提高種蔗比例,由現在占耕地的10%提高到占耕地的20%,加上圍墾部分海灘和用沿江易澇地來種植甘蔗,這樣甘蔗種植面積可擴大幾十萬畝。但是,基塘地區由於發展蠶桑,勢必要壓縮甘蔗種植面積,於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在近期内充其量也只能擴大甘蔗種植面積三、四十萬畝,比不上湛江地區的潜力大。
湛江地區甘蔗生産相當集中,甘蔗種植面積在十萬畝以上的縣全省有八個,湛江地區就占了一半。甘蔗種植面積在一萬畝以上的公社,湛江地區有17個,種植面積在5,000畝以上的公社,湛江地區有30個,這47個公社占湛江全區甘蔗種植面積的七成左右,專業化程度相當高。目前全區有30間機制糖廠,擁有15,000噸以上的壓榨能力,其中1/3的設備潜力没有發揮。因此,近期内發展甘蔗生産不必花很多的投資來建新糖廠,只是個别蔗區,如陽江縣的織簀、仔侗等地,因距離糖廠過遠,才考慮建新糖廠。
綜上所述,我們認爲湛江地區系廣東省發展甘蔗潜力最大的地區。
三,創造條件,挖掘潜力,加速湛江糖蔗基地的建設
湛江地區雖然具有發展甘蔗生産的巨大潜力,但是還要積極創造各種條件來克服其不利因素,才能使生産潜力得以充分發揮。珠江三角洲地區,之所以有今日這樣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也是花了許多勞動和投資的。湛江地區目前甘蔗單産不高,這説明豐富的熱量資源並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要充分利用這裏的熱量資源,就必須大力改善水、肥條件以及提高栽培技術水平,還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首先,要解决灌溉問題。如徐聞縣附城公社新村大隊蔣宅園生産隊的旱地蔗,由於糖廠幫助,抽水灌溉了三次,結果甘蔗平均畝産達4.55噸;而相鄰的下堝生産隊,同類的土地種蔗,由於没有灌溉,結果甘蔗畝産只爲1.75噸。又如徐聞縣下橋公社二橋大隊安裝了抽水機,把旱地變成了水澆地,甘蔗畝産由原來的2噸提高到5噸。可見,旱地蔗灌溉效果是十分顯著的。據湛江地區農業部門提供的材料説明,旱地蔗在乾旱時節,凡是能得到灌溉,畝産普遍可以提高一噸以上。據此,單就目前旱地蔗種植面積而言,如能改善灌溉條件,則一年中即可增産蔗糖十萬噸。雷州半島由於蒸發大於降雨,土壤沙質滲漏大,系全省次乾旱地區,發展甘蔗離不開灌溉,具體措施是:(1)科學管理現有的水利工程,特别是青年運河,搞好現有工程的續建、配套、防滲和科學用水,估計可增加蓄水7.8億立方米,把水的利用率從現在的50%提高到70%,一年至少可增加供水6億立方米,而一百萬畝蔗地灌溉的總用水量不過3億立方米。甘蔗耐旱力較水稻强,需水量較少。據徐聞縣農業局試驗,平均每生産一萬斤甘蔗,需水量爲400~800立方米,一般説甘蔗生育期内要灌水210~440立方米。不能灌水者則澆水也有明顯效果。每畝澆水50~100立方米,用水更節約,但較費工。(2)適當開發利用地下水。雷州半島地下水較豐富,估計儲量達60億立方米。據當地蔗農反映,現有蔗地中,有將近50萬畝可以利用淺層地下水。打一口井,可灌溉150畝地,每口井打井費用約爲400~500元,加上提水設備,每畝投資不超過100元。50萬畝蔗地經過灌溉,至少可增産50萬噸甘蔗,提取六萬多噸糖,一年的税收龢利潤,就可以同投資基本相扺。開發中層地下水,每畝投資約200元。搞噴灌,每畝投資300元,二至三年也可以收回全部投資。
其次,要針對湛江地區蔗地沙瘦的特點,加强土肥建設。要强調輪種、間種以保持水土,恢復地力,創造良好的甘蔗生態環境。要改變不修田埂和水土嚴重流失的落後狀况,要圈猪、牛,積海肥和廣種緑肥以改良土壤。甘蔗生育前期空隙大,應推廣間種豆科或緑肥作物,减少土壤裸露,又充分利用土地,增加土壤養分。目前不宜延長宿根,宿根蔗具有抗旱、調節勞力、降低成本(節約半噸蔗種)的優點,但因土壤沙瘦,宿根蔗平均畝産只有1.5噸,加上節約的半噸蔗種也達不到全區平均畝産的水平。湛江地區宜實行四年二蔗或五年二蔗輪作制(第一年新植蔗、第二年宿根蔗、第三年花生——番薯,第四年黄荳番薯、第五年再種花生——番薯,這種輪作制有利糖、油、猪的全面發展。無論甘蔗、花生都不宜連作,連作會導至病害,影響收成,但花生可以恢復地力,花生餅、番薯及其莖蔓可作飼料,養猪又可供應肥料,作物、牲畜和環境之間形成良好的循環系統,又不斷爲人們提供糖、油、肉等豐富産品。
第三,要繼續營造防風固沙林和農田防護林。電白、吴川和雷州半島已營造的防風固沙林及方格農田防護林對减弱風速、减少農田蒸發、防止海沙淹没耕地、涵養水分和保護甘蔗生長都起着十分良好的作用。因此,要繼續加以推廣和擴大營造防風固沙林和農田防護林的工作。
1980年以來,國家實行噸糖頂换噸糧,糖廠利潤部分返回和蔗田管理責任制政策後,調動了廣大蔗農的生産積極性,但尚有價格政策問題,須待解决。如香茅、菠蘿費工不如甘蔗,却比甘蔗收益大。我們認爲,國家應該毫不動摇地在財力,物力上繼續支持湛江地區發展甘蔗生産,湛江地區一定會爲國家提供更多的商品食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