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羅浮山植物群落的垂直生態序列



  覃朝鋒 李 貞

  1 生態環境概况

      羅浮山位於北緯23。15'-23。22',東經113。57'-114。4',横跨羅浮、龍門,增城三縣,方圓面積160平方公里,最高山峰飛雲頂海拔1281.5米,相對高度1250米,爲燕山期花崗岩隆起雄偉山體,呈南北走向,對該區山地土壤、生物、氣候具有明顯的影晌。

      羅浮山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終年氣温較高,年均温21. 5℃)。年均降水量 1800—1900毫米,集中在4-9月,占全年降水量86%,於濕季明顯(見圖1)。據

  1980年11月23、25日共8次實測,由山脚到山頂,平均氣温相差5.3℃,氣壓相差112.7毫巴,相對濕度相差7.1%;海拔每昇高100米,氣温降低0.44℃,氣壓降低9.2毫巴,相對濕度增加0.6%。氣候垂直變化明顯。

      羅浮山的南坡降水較多、雲霧多、濕度大。冬季寒潮來時,山上常有結冰現象,一般3-5天後開始融化。土壤的垂直變化是:海拔300米以下的低丘,臺地分佈着赤紅壤、水化紅壤,在山麓地帶和平坦地方分佈着耕作士和水稻土;海拔300-600米分佈着山地紅壤、粗骨紅壤;海拔600—1100米分佈着山地黄壤,粗骨黄壤;海拔1100米以上有山地草叢土分佈。

  2 植物群落基本特徵

  2.1 植物種類成分

      初步統計,羅浮山植物有186科、636屬、1056種(1-4)有其中蕨類植物有23科34屬68種,裸子植物6科9屬13種,被子植物155科573屬975種,實際上還不止此數。羅浮山位於北回歸綫附近,在植物區系地理成分上具熱帶與亞熱帶成分的過渡特點[5,6]。

  2.1.1 熱帶植物豐富 

   熱帶植物佔有一定的比例,如被子植物熱帶性的科有番荔枝科、胡椒科、水東哥科、桃金娘科、藤黄科,梧桐科,杜英科、大戟科、蘇木科、柿科、茜草科、棕櫚科、芭蕉科等共71科,占羅浮山植物科總數155科的46.5%。蝶形花科和殻鬥科等世界性大科的熱帶屬在這裏的種類也相當多,但典型的熱帶科——苄肉豆寇科,猪籠草科、龍腦香科、鞘葉草科等均未發現。

  2.1.2 温帶植物種類貧乏

  (只占1.5%)  在羅浮山的植物種類成分中也有少量的温帶種類,通常分佈在600米以上的山地,如大血藤科大血藤屬(Sargentodoxa)有1種,械樹科械樹屬(Accr)3種,延齡草科重樓屬(Parls)1種,杜鵑花科杜鵑屬(Rhododendron)3種等。

      2.1.3 孑遺植物種類較多(占5%)

    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中有許多是中生代或更古老的種類,現羅浮山保存下來的孑遺植物有蕨類植物在古生代已出現的有松葉蕨科松葉蕨屬(Psifoum)1種,石鬆科石鬆屬(Lycopdium)5種;卷柏科卷柏屬(SeIaginella)5種;蓮座蕨科蓮座蕨屬(Angiopteris)1種等。在中生代前已生存的有紫箕屬(Osmunda)2種,裏白科裏白N(Hicriopteris)2種等,在侏羅紀已出現的海金沙科海金沙屬(Lygodim)4種,蚌殻蕨科金毛狗(Cibotium)1種;烏毛蕨科蘇鐵蕨屬(Brainea)1種;桫欏科桫羅屬(Cgathea)2種等.在中生代後期已生存的有木賊科木賊屬(Equisetum)1種等。裸子植物在侏羅紀已出現的有蘇鐵科蘇鐵屬(Cgcas)2種。在白堊紀已出現的有杉科水鬆屬(Glgptostrobus)1種,羅漢鬆科羅漢鬆屬(Podolarpas)等.被子植物中的一些種屬在中生代白堊紀已出現。

  2.1.4 常緑植物占優勢(占95%以上)

    羅浮山的喬木、灌木、木質藤本等植物以常緑闊葉的種類爲主,絶大多數是常緑種類(包括栽培的),這反映丁我國南亞熱帶濱海季風氣候的生物學特點。由於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偶爾受寒潮影響,在低温乾燥的生態條件下,有少數的落葉的喬灌木植物種類常分佈在次生植物群落中,但不占重要的地位,羅浮山的落葉喬灌木植物有;樟科的木薑子(Litsea cubebri)檫樹;金縷梅科的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檻術(Loropetalum ehfnensis),漆樹科的南酸棗(Choerospondias.axillaris)、野漆樹(Rhus succedane),大血藤科的大血藤(Sagentodoxa cuneata),木棉科的木棉(Gossanpimus malabarica),天料木科的天料木(Honalium cochinchinense)、嘉賜樹(Casearia glomerata),大戟科的山烏桕(Sapoum discolor)、鳥桕(Sapiumsebierum)、餘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千屈菜科的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含羞草科的海紅豆(Adrnanthera pavonina)、楹樹、(Albizzia chinensis),無患子科的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八角楓科的八角楓(Alanqium chinensis),杜鵑花科的狹葉南燭(Lyonia oualifolia var.tongfora):卵葉杜鵑(Rhodoendron mariesii),夾竹桃科的倒吊筆(Wrightia Pubescens),楝科的苦楝(Melia azedarach),安息香科的白花籠 (Styrax faberi)、栓皮葉安息香(Styrax suberifolia)等30餘種,引種栽培落葉喬木有珙桐科的喜樹(Camptotheca acuminata),馬鞭草科的柚木(Tecfona grandis),茜草科的黄梁木(團花樹)(Anthocephalus chinensis),海桑科的八寶樹(Duabanga grandiflora) 等。

  2.2 亞熱帶常雨喬木群落生態[9]

  2.2.1 群落爲熱帶亞熱帶森林過渡型

  常見的科有桑科、大戟科、樟科、茶科、殻鬥科、桃金娘科、豆科、茜草科、杜英科、無患子科、梧桐科、金縷梅科等。熱帶區系成分占的比重較大,森林結構層次較復雜。常見喬木是錐栗(Castanopsis chinensis)、荷木(Schima superba)、赤藜(Castanopsis hickelii)、紅楠(Machilus thunbergii)、潤楠 (Machilus chinensis)等。

      2.2.2 藤本植物較豐富(占6 %)

   在溝谷附近的林段裏,大型木質藤本很多,它們攀援或纏繞於樹上,形成茂密層間層片,成爲群落結構的顯著特點。常見的大型木質藤本有扁擔藤(Tetrastigma glanicaule)、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在北坡 海拔300米處,有的莖粗達8-10厘米,長約30米。刺果藤(Buettneria aspera)在南坡海拔250米處最大的莖可達25厘米,多花山猪菜(Morremia boisiana)長繁盛,常復蓋在喬木林冠上。棕櫚科的杖枝省藤(Calamus rhabdocladus)在這裏也有分佈。其他木質藤本還有買麻藤(Gnetum montanum)、白背瓜復木(Fissistigma Iaucescens)、紫玉盤 (Uvaria microcarpa)、龍須藤(Bauhinia championi)等。

      2.2.3 附生植物較常見(占1%) 

   有天南星科、茜革科,蕨類。如石蒲藤(Pothos Pothos chinensis)、麒麟尾(Epipremnum pinnatum)、福氏星蕨(Microsorlum fortunei)、蔓九節(Psychotria serpens)等.葉附生植物有苔蘚、藻類。

  2.2.4 板根植物較易見(占1.5%) 

   如榕樹、重陽木(Bisctiofia javanica)、人面子(Dracontomelon dao)、木棉(Gossampinus malabanica),錐栗、荷木、白車(Sgzy tgium levinei)、荔枝(Litchi chinensis)、龍眼(Enphoria Ionian)、赤藜(Castanopsis hlckelii)、白欖和黑欖等都由樹干基部長出3-5塊板根,北坡谷地重陽木之板根厚20-30厘米,高達2-3米,實屬奇觀。

      2.2.5 莖花與絞殺植物也可見

  莖花植物有水東哥(Saurauwistyla)、水同木(Ficus fistuIosa)、變色榕(Ficus uariegata)、對葉榕(Fivus hispida),青果榕(Ficus choroarpa)以及栽培的楊桃(Arerrhoa carmbola)、木菠蘿(Artocarpus herophyllus)。絞殺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前後經歷過附生植物、攀援藤本、氣根植物和直立喬木幾個階段,逐漸將附着植物絞死。榕樹(Ficus microcarpa)是絞殺植物,被絞殺的植物有山牡荆(Viter guinata)、魚尾葵等,在自鶴觀和白麵石可見到。

  2.2.6 北坡溝谷生長樹蕨林

  熱帶常雨性的樹蕨高1-1.5 米,在白麵石與北坡100米的溝谷裏,與野芭蕉(Musa balbisiana)組成黑桫欏(cyathea podophylla)、野芭蕉群落、露兜樹(Cyathea podophylla),金毛狗等分别形成林下小層片.

  3 植物群落垂直生態序列

      羅浮山植被受人爲的干擾較大,經常的采伐、放牧、燒山嚴重地毁滅了原林,現以 馬尾鬆林爲主,面積大、分佈廣,大部分呈環狀分佈在600米以下的地域。自然的闊葉林分佈面積不大,主要分佈在廟堂、村旁和海拔600—1100米陡峻的溝谷裏。羅浮山山體高大,氣候,土壤的垂直變化明顯。從山麓到山頂,日均氣温相差5.3℃,植物種類和植物群落的垂直變化也很明顯。現將羅浮山主要的物種垂直生態序列和植物群落垂直生態序列分述如下:

  3.1 物種垂直生態序列類型

  3.1.1 熱、暖山地赤紅壤、紅壤地域的物種序列主要分佈於600米以下。按其海拔分佈高度,由低到高,從30米至600米地域,物種垂直分佈順序是:野芭蕉、黑桫欏→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蒲桃(Syzygz um jambos)、魚尾葵(Caryota ochlandra)、錐栗、刺果藤、赤藜→潤楠、黄杞(Engelhardtia roxbuyghiana)。

      3.1.2 暖、温山地黄壤地域的物種序列主要分佈於650-1282米地域。隨着海拔增高,水熱生態條件變化,與600米以下地域相比,有完全不同的物種.由低到高,物種垂直生態分佈順序是:羅浮栲(Castanopsis fabri)、嶺南栲(Castanopsis fordii)、少葉黄杞(EngeIhardtia fenzelii)、大果馬蹄荷(Symzngtonm tonkinensis)、甜櫧(Castanopsis eyrei)、五列木(Pentaphylax eurygoides)-金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紅楠、卵葉杜鵑→石鬆(Lycopodium clavarum)、芒草(Miscanthus chinensis)。

  3.2 植物群落垂直生態序列類型

      物種生態序列是組成群落垂直空間生態序列的基礎,群落垂直生態序列是群落形成發展長期適應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垂直空間綜合影響變化的結果,是植物與植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同住結合的結果。上述可見,羅浮山相對高度1250米,氣候、土壤、物種的垂直地帶性明顯,群落類型隨着海拔高度增加和生態環境條件的改變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7,8],其垂直生態序列類型。'的順序是(見圖2):

    3.2.1 溝谷常雨喬木群落生態序列

    分佈於海拔250米以下的冲虚觀、麻姑村、自面石等地。生態環境濕熱,有利於熱帶植物的發育生長。在河谷和溝谷兩旁,從其水濕條件和土壤養分條件來看,植物群落分佈次序,由水翁、蒲桃群落一黑桫欏、野芭蕉群落一魚尾葵群落。 

      3.2.2 亞熱帶常雨喬木群落[9]生態序列

    分佈於250-600米的地域,主要在北坡和冲虚觀等地,具有熱帶常雨喬木的特徵。現狀群落,其分佈高度順序是錐栗、荷木、潤楠、羅傘樹、穗花軸櫚群落—赤藜、箬竹群落—赤藜、楓香、青栲(Castanopsis armata)、潤楠、水錦樹群落—赤藜、楓香、黄杞、藜蒴群落。

      3.2.3 山地常緑闊葉喬木群落生態序列  

  分佈於600-900米地域,氣温較低,多雲霧,濕度大,冬季有短期寒冷。在600-900米的北坡,分佈着少葉黄杞、嶺南栲、大果馬蹄荷、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群落,在南坡分佈着羅浮栲、甜櫧、荷木、紅楠群落。

      3.2.4 山地矮生常緑闊葉喬木群落生態序列

    在900-1100米地域,坡陡、土薄、物種矮化、分枝多、風大、雲霧更多,濕度更太,分佈着甜櫧、稠樹、厚皮香(Terns troemia gymnanthera)、密花樹、吊鐘花群落、再上爲紅楠、密花樹、杜英、卵葉杜鵑群落和金竹群落。

      3.2.5 山地常緑落葉灌草群落生態序列 

   分佈於1100(1000)—1240米地域,主要是野山茶(Camellia cordifolia)、柃木、卵葉杜鵑、金茅、鴨嘴草群落。

      3.2.6 山地次生禾草群落生態序列 

   分佈於1200—1281米山頂地域,主要爲芒草群落。

      3.2.7 亞熱帶針葉喬木群落生態序列  

  主要分佈於600米以下的廣大地域,是自然林完全被破壞後,五十年代飛播成林的。在人爲反復破壞嚴重的地段,水土流失較重,有機質少、乾燥,分佈着馬尾鬆,鷓鶓草群落;在生態環境條件中等濕度較大的地段分佈着馬尾鬆(Pinus massoniana)、桃金娘(Rkodomy rtus tomentosa)、一淡竹葉群落,馬尾鬆、桃金娘、芒真(Dicranopteris linearis)群落;在生態環境條件市等,坡積或冲積扇地段分佈馬尾鬆、桃金娘、纖毛鴨嘴草群落。

  4 生態序列評價

      羅浮山是華南風景名山之一,如何保護、臺理開發利用該山區的自然資源,具有重要意義。羅浮山原是完整的亞熱帶常雨喬木群落和山地常緑闊葉喬木群落生態序列組成的森林生態系統,但在人爲作用下,大部分變成荒山嶺,生長着疏密不一的灌草叢在600米以下,只有廟堂和村莊四周人們有意識地保存小塊的次生亞熱帶常雨喬木群落和溝谷常雨喬木群落。在600米以上的山地溝谷有三、四片生長較好的亞熱帶常緑闊葉喬木群落和山地常緑闊葉矮生喬木群落。以上這幾片森林,對涵蓄水源,保護水資源,維持羅浮山生態系統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應該加以保護發展。在灌木草本生態序列分佈的廣大地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流失現象。在1000米古剥蝕面的丘陵與300米以下的丘陵山脊部分水土流失較嚴重。從土壤水分,有機質的含量來看,兩者含量都在5-7%的植物群落,都分佈在600-1100米的山腰地段上;含量爲8-9%的群落是山頂的芒草群落和北坡600-900米的常緑闊葉喬木群落;含量在2-4%的群落是在三、四百米以下的針葉喬木群落。土壤含水量和有機質含量的差异與水熱條件、土壤生物的物質循環以及人們經常砍伐樹木、割草、放牧等關系甚密,應區别開發利用。

  亞熱帶針葉喬木群落生態序列的優勢種馬尾鬆,雖可星散分佈到900-1000米的山坡上,但生長高大的,還是分佈在500米以下,大部分是五十年代飛播成林的,在人工生態系統中占主導地位,對保護羅浮山的水土資源起着重要作用,並積蓄豐富的木材資源。在東北坡茶亭附近生長着許多高大的馬尾鬆,一般高20餘米,最高的達30米,一般胸徑70-80厘米,最粗爲120厘米,樹齡約100-200年。在冲虚觀次生林中也有一棵高大的馬尾鬆,説明該山適宜馬尾鬆生長,只要加强管理,合理采伐,留母樹飛播,利用天然更新,可逐漸發展成天然的針闊葉混交喬木群落。鬆樹可以割松香,收益較大在200-300米水土條件較好的地方可發展濕地鬆和杉木,在磨姑蜂等地的杉木生勢良好。

      羅浮山植物群落生態序列復雜,鄉土珍貴用材樹種很多,如赤藜、錐栗、羅浮栲、青栲、嶺南栲、甜櫧、苦櫧(Castanopsis sclerophlla)、荷木、紅楠、潤楠、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等,應加强管理,合理利用,推廣發展,其中格木蘇、鐵蕨、杪欏、福建柏、金毛狗、香樟、花櫊木、白木香(Aquilaria chinense)是國家二級野生保護植物和百年以上古樹,省嚴加保護。目前,羅浮山南坡山麓的冲積扇、低丘引種栽培濕地鬆、大葉相思、八寶樹(Dua-banoa grandiflora)、黄梁木、喜樹、母生、柚木、檫木等優質速生樹種,生長較好,宜加以發展,豐富本山的森林資源。

  600-1000米山地,生長着黄山鬆的幼樹,高1-1.5米,散生,長勢緩慢,它是華東山地針葉林主要樹種。建議飛播廣東鬆,更適本土生長。

  羅浮山植物群落生態序列有豐富的藥用資源。因它地處熱帶、亞熱帶過渡地區,相對高度大,垂直地帶性明顯,水熱充裕,有利於森林生態系統形成和發展,植物資源豐富,據統計共有1056種,其中藥用植物760種,占75%。羅浮山中草藥馳名中外,種類很多,主要有黄精(Polgonatum muhiflorum),羊乳(Codonopsis lanceolata),黄枝子(Gardenia jasminoides),大血藤(Sargentodoxa clineata),金纓子(Rosa laevigata),七葉一枝花(Paris polypnylla),半枝蓮(Scutellaria barbara),樹參(Dendropanax cheva-ieri),光葉海桐(Pittosi~orum glabratum)等,應保護引種,擴大中草藥生産。加强旅遊點建設和管理。注意維護生態系統協調,防止環境污染。羅浮山有天然的景色和傳統的文物,引人入勝,遊客衆多。原有許多寺廟失修,破壞嚴重,應有計劃地重修粉刷,增設新的遊覽點。

  原載:中山大學報(自然科學論從[12]),1987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