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媽灣港的波浪特徵與臺風浪推算



  楊干然 陳良圭

  媽灣港位於珠江口伶仃洋的東岸、南頭半島的西端,北靠大鏟灣、南鄰赤灣

  港。港區經暗士頓水道至香港中區的航程僅20哩。媽灣岸段有3km長的深水岸綫,岸灘狹窄。離岸300-800m有一條水深10m以深的赤灣-暗士頓漲潮冲刷槽,水深條件優越,適宜建設順岸式的深水港口。

  筆者對赤灣波浪站1982-1983年的實測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推算了不同重現期的臺風極值波浪,爲媽灣港港工設計提供依據。

  一、波浪特徵分析

  1.赤灣波浪觀測概况

  赤灣波浪站設在赤灣獅山(左砲臺)臨海的陡崖上,位於113°53.1′E,22°28.15′N。由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設立,1981年12月1日開始觀測。1982年11月1日至1983年底由中山大學河口海岸研究室接續觀測,共取得二年零一個月的觀測資料。

  測波站以國産HAB-II型岸用光學測波儀爲主要觀測手段,並用DSL-1型拾震式波浪儀等自記儀器進行比測試驗[2]。岸用測波儀的海拔高程爲20.40m ,測波房視野範圍(SE-NW)爲180°,波浪浮子在SSW方向,投放點水深9.8m。按國家海洋局制訂的《海濱觀測規範》,每日逢08,11,14,17時進行風和浪的觀測。潮位和風速資料采用赤灣潮水位站的記録,風速儀海拔高程爲80m。

  2.波浪基本特徵

  實測表明,赤灣-媽灣海域,全年以風浪爲主,混合浪不多,純涌浪極少。從圖1看出,島嶼和地形的屏障作用較好。資料表明,海面平静、海况爲零級的次數占總觀測次數的49.5%。這反映出海區只是受當地風影響,屬短風區類型。

  根據赤灣站1982—1983年風的統計資料,全年中以SE向風(頻率爲15%)及E向風(12%)爲主,其次是NE向風(9%)和N向風(8%)。平均風速在3-5m/s之間變化,以WNW,SSW及SSE方向稍大;而强風向則是E向風及SW向風(表1,圖2A)。圖2(B)表明,E向風頻率最大,SE向則爲强風向,E,W,SW向爲次强風向。

  從表1看出,波浪和風的對應關系尚好,波向中頻率最大的是SSE向(7.9%),其次爲SE向(6%)和S向(5.9%)。最大波高爲1.0m1、波向SSW。强波向與强風向基本一致。

  表2中列出赤灣站風和浪的特徵值。由表2及圖3可見:赤灣站的年平均波高爲0.2m,而波高在0.5-1.0m以上者,主要出現在6-10月臺風盛行期,是臺風所引起的。1982-1983年中,大於0.5m的波高共有33次(22d),占總觀

  測次數的0.01%。據此,我們認爲:赤灣-媽灣海域的波浪强度是不大的;對泊穩條件要求不太嚴格的大型船隻來説,在不修築防波堤的情况下,每年可供正常作業的天數在340—350d之間(以每年遭受3—5次臺風侵襲或影響、每次臺風平均有5d不能進行裝卸作業計算)。

  二、影響媽灣港的臺風和臺風浪

  珠江口在每年6-10月常受到西太平洋臺風與南海臺風的侵襲或影響。

  據廣東省氣象臺所編的《廣東省灾害性天氣概况》,在1951-1976年的26年中,登陸廣東的臺風平均每年6.3次,加上影響廣東的次數,每年達13.4次。而登陸珠江口岸段(惠東-臺山)的臺風,平均爲1.4次/年。另據姚國權等1)轉引香港皇家天文臺的觀測資料,1884-1980年在珠江口附近登陸的臺風,平均爲1.55次/年;12級(風速32.6m/s)强臺風出現的頻率爲0.3次/年。可見,登陸珠江口岸段的臺風次數是不多的。盡管如此,一旦12級以上强臺風登陸,伴生較大的風浪和風暴增水。因此,在珠江口設計水工建築物時,必須掌握該海區的極值波浪資料,以策安全。

  1983年9月9日晨,8309號臺風在珠海登陸。赤灣站記録到該臺風波浪的部分波形曲綫 。經整理後得到下列特徵值(表3):在平均風速爲22-25m/s(瞬時風速達30m/s),風向爲NNW向時,H1/10爲1.62m,T爲3.58S;其中,Hmax=1.92m、Tmax=4.6s、波向NNW。

  三、不同重現期極值波浪的推算

  1.風資料的采集與處理

  波浪推算所用的風速值,應是相應風區内的風速值。按照赤灣—媽灣的地理位置與水下地形特點,影響兩個港灣的最大波浪方向是S,SW,W,NW,NNW方向。這5個方向的風區長度爲30-40km,换算成等效風區則爲20-30km。據此,我們認爲在計算上述5個方向的臺風浪時,可應用相同的風場。由於臺風影響的範圍通常都有幾百公里,因此對於赤灣、媽灣這兩個相鄰港灣來説,其風場完全可以看成是一樣的。這樣,就可以利用赤灣站觀測的風速資料,訂正成伶仃洋的風場後作爲媽灣港波浪推算的風速值。由於計算風浪所用的風速值應是海面上10m處的風速,而按照赤灣站的風速是指岸上80m高度的風速,因此,先按《港口工程技術規範》(以下簡稱“規範”)將岸上風速訂正成海面上10m處的風速。

  根據赤灣站1967-1981年風的資料,參考珠海(1961-1980年)、深圳(1952-1980年)和香港(1948-1979年)風的資料,並參照有關意見1得出媽灣港不同重現期的風速值(表4)。

  2.風區

  由於媽灣港前方的水域邊界條件很不規則,且有島嶼、淺灘等影響,因此風區的計算是比較復雜的。我們選用了美國海岸防護手册[4]建議的等效風區長度的計算方法,其計算公式是:

  Fc=∑ni=1Ficos2αi/∑ni=1cosαi

  式中,Fi爲計算點沿着主風向左右兩側相隔ai角劃出來的射綫 (對岸距離)長度,ai是每條射綫同主方向之間的夾角,我們取主方向左右各24°射綫範圍内每隔6°取一條射綫作等效風區的計算,可得到表5的結果。其中,平均水深是按照設計高潮位計算的。3.不同重現期極值波浪的推算

  在港口工程的設計中,常以不同重現期的極值波浪作爲依據。推算極值波浪的方法是很多的,我們選用“規範”方法和Ippen方法[5]進行推算。

  按照上述風速和風區資料,用“規範”法計算得出結果(表6)。

  由表5看出,媽灣港風區長度爲25-47km,等效風區僅17.5-35km,是很小的。而工程上常應用多年一遇的波浪值,因此其對應的風速值是較大的。Ippen在1966年提出的理論和計算方法正是以“風區小、風速大”這兩個條件爲出發點。這與媽灣港的實際情况頗爲相似。因此,又按照Ippen方法計算了媽灣港不同重現期的波浪要素,得出結果(表7)。

  由表6,表7可見,上述兩種方法計算的結果是相當接近的,但Ippen方法所得數值偏高一些,這主要是由於該方法不考慮水深因素的緣故。而實際上水深大小對風浪的成長是有影響的。

  姚國權等指出,涌浪從珠江口的大萬山傳播到内伶仃島外南沙灘附近(在赤灣港西南方17km處),折射系數約爲0.15,如再考慮島嶼繞射、淺灘引起的波浪破碎及底部磨損等影響,傳至赤灣的涌浪則更小,故可忽略不計。據此,我們在媽灣港極值波浪推算中,没有考慮涌浪的訂正問題。

  四、結 語

  1.媽灣海區的常波向爲SSE,SE,强波向爲SSW-NNW。本海區的涌浪和混合浪的頻率極小,幾乎全是風浪控制。年平均波高爲0.2m。臺風是産生媽灣港區大浪的唯一因素,由兩次臺風所得最大波高分别是1.0m及1.62m。可見,本海區波浪强度是不大的。

  2.文中用兩種方法推算不同重現期大風所産生的極值波浪,兩種結果比較接近。用“規範”法推算的波高及週期值與有關資料比較,結果是令人滿意的,可供設計單位參考。

  由於實測資料和風的資料系列偏短,推算方法亦不盡完善,文中推算的結果是初步的,有待日後在實踐中驗证。

  原載:熱帶海洋,1987,6(1)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