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
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交叉科學時代,研究者要復原具體地區及其群體的歷史面貌是離不開多學科和跨學科合作的,對於缺乏文獻記述的史前時期的歷史更是應該如此,我們依靠的是遺址文化層中出土的一切文化遺物,然後用多學科的手段,從多個不同角度來進行探討,以求達到更爲深入和廣泛的瞭解和復原,符合歷史原來的真面貌。
我看過《南蠻不蠻——論珠江流域史前文化》一書後,覺得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珠江流域史前不同時期出土的文化材料以及考古學者們研究的成果,講述和論证了珠江史前文化的萌芽、誕生和發展的整個過程,從而得出了珠江史前文化史曾經有過他的輝煌。在中華民族起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發生的農業起源、家畜飼養起源、原始宗教和藝術的起源、原始制陶業的開始等歷史事件以及現代中國人起源過程中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創造了非常發達的史前文化,而並非人們通常所説的嶺南一帶自古以來一直是蠻荒之地。
其實,後來朝代歷史上的一些記載,以及從民族學的角度來看也可找出一些有力的佐证。衆所周知,地名是賦予特定空間位置上的指標,它既有一個聚落群體的文化沉澱,又傳遞着這一具體群體的一定信息。它對於回溯和復原以往缺乏文字記載群體的歷史面貌是很有幫助的。例如古人有雲“蠻人所居曰峒”留到今天,珠江流域内以洞或峒字命名的地名就非常多,遠的不説,就以珠江口香港地區爲例,這個小小的特區就有粉嶺的耒洞、上水的古洞、大埔的沙螺洞和洞梓、十四鄉的大洞、還有西貢的黄地峒、鷄麻峒、南山峒、觀音峒、大峒、興光峒、鹿湖峒、丹竹坑的黎峒、下策峒、禾寮峒、南北峒等,這些都是較爲偏僻的古代瑶族聚居過的地方。不僅如此,這裏還有許多,以“畲”命名的地點,如沙田的上、下畲;大畲;錦田的上下畲;大埔林村的大芒畲;沙頭角連麻坑的坪畲;十四鄉的畲下;西貢北角的莫遮畲;横畲;西貢北港的畲經篤;東平洲的畲脚下;大嶼山東涌的藍畲等。這是古代畲族聚居的地方。
何止如此,在香港周邊沿海港灣還生活着一些水上居民,他們是被稱爲“獠蛋”、“蛋蠻”族群。這些大多數是古越族演化而來的民族,在語言學上他們都屬於漢藏語系苗瑶語族的。也是南島語系的先民。所以當本書列舉了近年來在香港西貢深涌發現了一個距今3-4萬年前屬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打制石器加工埸時,有人覺得不可思議,認爲絶不可能,這就是由於他們對珠江流域史前文化史不了解的結果。其實這一發現,只説明瞭在這裏,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族群已經不少,聚落已經相當密集,生産興旺,種類繁多,極爲需要這麽多的石器工具,所以才會出現如此大型的石器加工埸。這是社會形態、生産水平在石器文化上的表現。
我是一位民族考古學者,所以當張鎮洪教授請我爲此書作序時,我第一反應就是從民族考古這一專業角度來審視這本著作,覺得作者抓住了一個早該提出而加以研究的課題,今天張鎮洪教授做到了,而且非常及時和做得不錯,之所以説不錯,是因爲他廣泛地收集了相關的資料,從多學科的角度來進行論述,雖然不能説已十全十美,但起碼他已抓住了課題的核心,點出了課題的關鍵,以詳實的實物史料,論述各大曆史事件,論點清晰,論據充分,能點面結合,深入淺出地説明問題 ,有較强的可讀性,不失爲一本好著作。如果能把有關民族學方面的資料加以充實,就更爲理想。我更希望此書的出版,能真正引起更多學者對此課題的關注,促進研究工作的深入。
容觀敻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序作者容觀敻先生是中山大學人類學係教授,中國民族博物館特聘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