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神奇的土地——南雄紅層



  莊子聖(莊子聖:廣東省南雄市博物館館長。)

  自從盤古開天地,承蒙大自然的厚愛,特意在南雄造就了一塊北東——南西向延伸的狹長盆地,它西起曲江的新小莊,東與江西信豐盆地相連,長約80公里,寬約18公里,面積約1500平方公里。盆地的西北是大庾嶺,東南是九連山脈。盆地内的紅色地層組成了衆多的丘陵,晚白堊紀第三紀的南雄組出露在南部;古新世地層羅佛寨群分佈於北部,始新世丹霞組見於北緣。南雄紅層出露完整,地質搆造比較簡單,地層中含有豐富的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植物和微體化石。這塊神奇的土地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衆多的古生物學者,早在19 世紀末德國人李希霍芬、日本人野田勢次郎和飯冢昇等均來考察過南雄紅層盆地。1928年後我國地質學家馮景蘭、朱翙聲和陳國達等先後在南雄盆地進行了較詳細的調查研究,“南雄紅層”就是馮景蘭先生命名的。迄至今天,先後有韶關地質局、廣東省地質局區測大隊、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上海自然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和古人類研究所等專家學者,以及美國、德國和丹麥等國的科學家,多次慕名前來考察研究,美國科學家考察後認爲:“南雄盆地化石地層,對6500萬年前,地球上包括恐龍在内的80%動植物絶滅的研究,能起到非常重大的科研突破。”由於南雄紅層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1976年11月著名的“華南地區白堊世——早第三紀紅層現場會”在南雄召開。由於南雄紅層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白堊紀晚期和早第三紀紅層中,南雄的“羅佛寨組“、“上湖組”、“濃山組”、“大塘組”、“南雄群”等已作爲地質名詞在世界上被正式采用。

  廣東有100多個紅層盆地,面積6000 多平方公里,而南雄盆地就占了近三分之一,總厚度在950至3100米之間,比全國平均厚度300-800米多出3倍多,南雄盆地可謂得天獨厚。

  大約距今7000萬年以前的中生代期間,我國出現了數以千計大小不等的山間搆造盆地,這些盆地經過新生代一直保存下來,同時在中生代,從白堊紀至新生代第四紀,我國普遍暖熱或炎熱。在長期的炎熱氣候影響下,風化碎屑物質因熱脹冷縮,其鐵質大部分被氧化成紅色的氧化鐵而變成了紅色,這些物質在流水作用下,被帶到湖盆中堆積起來,一層層泥、沙礫石等相間沉積,天長日久,在重壓之下,通過膠結作用,固結成頁岩、砂岩、礫岩等各種岩石。由於岩層中普遍含有紅色的氧化鐵,沉積物固結爲岩石之後,出現了丹紅的顔色,這便形成了我門常説的“紅層”。

  南雄紅層的地層年代可分爲三部分:南雄組,年代白堊紀晚期,由棕紅色、紫紅色、紫棕色砂礫岩、泥質砂岩等組成,已出土恐龍骨骼、恐龍蛋、恐龍脚印和龜類化石等;羅佛寨組,年代爲古新世,由灰緑、紫紅等雜色泥岩組成,含有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及大量的鰐類龜鱉類等化石;丹霞組,在這套地層中由於未找到化石,所以不能肯定其年代,但從岩性及搆造關係看來,丹霞組可能爲始新世晚期或漸新世時期的産物。

  南雄盆地的“紅層”,包括白堊紀和老第三紀兩個時代的沉積物。其中白堊紀時期正處於恐龍風靡於世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恐龍曾在這裏生長繁殖,它們死後的遺骸被水冲進南雄湖泊中埋在泥沙中,歷盡滄桑,年復一年,變成了今天我們要找的化石。它們的發現對研究脊椎動物的進化,爬行動物的興衰,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南雄盆地的老第三紀“紅層”指的是距今6500至5500萬年前的古新世和在3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和漸新世地層。其中古新世地層在地質學和古生物學中佔有非常特殊的地位。這一時期正是世界各地大陸板塊劇烈運動,大幅度漂移的時期。因此,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中留下了許多地殻運動的歷史證據。此時期也正是哺乳類動物剛剛開始大發展的時期。爲什麽一個興旺的恐龍世界突然崩潰,而另一個繁盛的哺乳動物世界又突然出現在地球上呢?這一問題是研究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在這一時期地層中出土的喃乳動物化石標本就顯得極爲珍貴和重要。然而,世界上存在這一時期的地層,尤其是古新世早期( 6500萬年左右)的地層,却是屈指可數。

  一、稀世珍寶——恐龍化石

  距今2億2500萬年前至6500萬年前,地球上各大洲都生活着各種不同種類的恐龍,這個時期可説是“恐龍的世界”,正如現在地球上是人類世界一樣。如今恐龍是一種早已絶滅的卵生古脊椎動物。“恐龍”一詞是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在18世紀首創,意思是指“恐怖的蜥蜴”,後來日本人翻譯爲“恐龍”,我國古生物專家沿用這個名詞至今。

  恐龍始於中生代三叠紀、侏羅紀後期和白堊紀早期、至白堊紀晚期絶滅。在地球上生存了近15000萬年的恐龍以其霸主的地位雄踞整個中生代,空中有翼龍翱翔,水中有魚龍遊戲,陸地被形形色色的各類恐龍佔據。因此有人稱中生代是“恐龍的時代”。

  白堊紀晚期,南雄是個淡水湖,這裏氣候温暖,植物繁茂,温度適中,爲吃植物的恐龍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也爲肉食類恐龍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基地,是恐龍栖息繁衍的樂園。隨着中生代的結束,恐龍遭受了一場毁滅性的灾難,各種類型的大大小小的恐龍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大絶滅性的事件中全部滅絶了,這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最大而又令人迷惑不解的一個問題。

  恐龍爲什麽會滅絶?南雄恐龍爲什麽會比别的地方的恐龍絶滅要晚一些呢?這是什麽原因呢?百年來一直成爲科學探索的問題,也曾有人提出種種解釋和猜測。主要論點有地球搆造運動和火山爆發致大陸分裂,海平面下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磁場反應,大氣層中充滿灰塵,含氧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超新星爆炸,高能粒子的輻射大量增加,太陽黑子活動加劇,輻射大量增加,地球上的氣温由熱轉冷,哺乳類動物的崛起,在自然界的演化過程中,恐龍機體内部的原始落後性日益明顯,不能適應新的生態環境,裸子植物大量絶滅,而含生物碱的被子植物大量出現,恐龍不適應食物的變化,恐龍蛋孵化温度不够,微量元素過多聚集到恐龍體内,破壞了恐龍體内的生理活動過程中微量元素的平衡,影響了恐龍的生殖過程,形成了病態結構的蛋殻,它們易碎而無法保证胚胎的正常發育,大大降低了恐龍的孵化率,使恐龍不能够繁殖。經過二三十萬年,恐龍便滅絶了。也有人認爲,由於恐龍蛋殻由老到新逐步變薄,易破碎或缺少供胚胎吸收的造骨物質,這就導致胚胎身陷薄殻的囹圄而殀亡,致使恐龍逐漸退出地球的歷史舞臺。恐龍究竟如何絶滅,衆説紛紜,至今還是科學史上的一件懸案。南雄盆地是目前“華南紅層”中恐龍化石發現較多,認識較好的一個盆地。1961 年廣東地質跼地質調查隊在南雄紅層中首次發現恐龍化石以來,南雄相繼發現了三條比較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還有恐龍牙齒、脊椎、肋骨等化石。至今南雄盆地發掘的恐龍化石,計有7個屬、10 個種,有霸王龍(暴龍)、鴨嘴龍、結節龍、肉食龍等。世界古生物權威楊鐘健教授肯定地説:“南雄恐龍代表了大多數的恐龍種類,從這點上説南雄恐龍動物群是十分有代表性的。”80 年代中期,南雄紅層盆地發現的“南雄烏逕龍”和南雄新區發現的蜥臂類恐龍最具代表性。

  “南雄烏逕龍”的化石完整率達60%以上,復原後長約2.5 米,站立高約1.5 米,重約120公斤,牙齒呈匕首狀鋸齒型,僅有“小紅瓜子”那麽大。骨骼中空,屬肉食類恐龍,其體態輕巧,善於奔跑。這種習性兇猛、專門捕食動物的恐龍、是恐龍家族中的“大惡霸”。

  水南新城區發現的蜥蜴類恐龍,雖然其化石不十分完整,却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其中一根恐龍肋骨殘長1.70米,復原後長約3米,估計這條恐龍活着時的長度可達30米,重量不少於80噸。比全國最大、最長的合川馬門溪龍要大得多,可與有世界之最之稱的恐龍“樑龍”、“雷龍”等量齊觀,是龐然大物,超級恐龍。而在水南新區發現的小恐龍化石,長僅33厘米,與在同一地點發掘的水南蜥臂類恐龍相比,堪稱“小巧玲瓏”。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要數在南雄水口發現的肉食恐龍牙齒,其殘長9厘米,比“南雄烏逕龍”的牙齒大200 倍。南雄的恐龍最重的達幾十噸,最小的不過幾公斤。

  目前,南雄的恐龍骨骼化石主要分佈在水南、黎口、烏逕、水口、黄坑、古市等地。

  二、化石珍品——恐龍蛋

  我們對鷄蛋、鴨蛋等已很熟悉,恐龍也是下蛋繁衍後代的,但南雄出土的恐龍蛋與我們日常吃的鷄蛋、鴨蛋却不一樣。恐龍蛋己成化石,蛋黄和蛋白在石化過程中已被分解,成了“石蛋”,已經不能供人們美餐了。

  恐龍蛋不但有“化石珍品”,而且有“化石明珠”之美譽,因其形成化石的比率僅億萬分之一(指成窩的),蛋化石非常稀少,因爲蛋殻很脆弱。恐龍蛋化石能够歷盡千難萬險.風侵雨蝕,飽經强烈的地殻運動和地下水的侵蝕而没有被破壞,這不能不説是自然界的一個奇迹。

  南雄不僅是迄今世界上産恐龍蛋化石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而且在保存的質量上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在南雄的盆地中已采集有14 個類群的恐龍蛋化石、約占世界已知類群的三分之一;恐龍蛋的形狀多種多樣,有橢圓形、圓形、長卵形、長形、橄欖形和粗皮蛋等多種,最大的直徑20多厘米,最小的只有幾厘米。不同恐龍産蛋的方式也各异,有的下成圓圈,呈放射狀排列,上下重叠兩層或三層,有的蛋下成排列高低錯落相嵌,有的有規則,有的没規則。這説明不同種類的恐龍下蛋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南雄盆地成窩的恐龍蛋,多數呈圓形放射狀排列。恐龍爲何把蛋産成一個圓圈?這樣到底有什麽好處?古生物學家研究推測,在恐龍産蛋季節,一群群恐龍交配後,母恐龍就開始選擇産蛋的地方,這種地方一般朝陽,地勢較高,干爽,它們先扒起一堆土,然後沿着圈下蛋,産下來的蛋一般以40度以上的斜角落置在土堆上,呈放射狀排列,這是爲了最大限度的吸收陽光,使它們的後代更早地來到這個世界。生完一圈後,就蓋上一層土,再生第二圈又蓋上一層土,一般是産三圈,最多的可産四圈。下完蛋後再扒土蓋好,靠陽光的熱度來孵化。由於滄桑變化,極少部分没有孵化埋在土層的恐龍蛋,經過地質作用,方得以保存成爲化石。

  我們發現的恐龍蛋,盡管大多數無法讓人知道是哪一種恐龍所生的,但其數量之多,在南雄白堊紀紅層中,只要稍留神,便隨處可見恐龍蛋殻碎片。恐龍蛋化石的發現,爲研究6500 萬年前生活在南雄的恐龍家族的生活習性、種類和探討恐龍興衰以及對劃分南雄紅層的地質年代,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979年在南雄河南嶺挖掘出一窩恐龍蛋,共29枚,是目前世界上(同屬種類)保存最完整、數量最多的一窩,今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出。在南雄的紅層中,不但發現了許多成窩的恐龍蛋化石,還發現有胚胎的恐龍蛋化石。特别是1985年春,在開發南雄水南新城區時,發現一窩恐龍蛋中均含有恐龍胚胎,這種情况爲世界罕見。目前,已知恐龍蛋化石中含有胚胎的國家有美國、阿根廷、蒙古和中國等國家。這一珍貴的發現對研究恐龍的生命搆造和種類等都具有重大意義。

  與恐龍和恐龍蛋一樣,恐龍脚印的發現也同樣令人驚奇。我國發現恐龍脚印化石的地區比較少,而在南雄白堊紀紅層中却有衆多的發現,在我國和世界較罕見。1984年,中國科學家與前聯邦德國古生物學家沃斯特教授等,在南雄盆地進行科學考察,首次在南雄大塘地區發現20多個保存完好的恐龍脚印化石。1993年2月,美國聖母大學凱斯·瑞格比教授與其父親美國揚伯翰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老瑞格比以及中國地質大學和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專家組成的科學考察隊,對南雄盆地進行考察研究,在南雄黄坑鎮楊梅坑村的紅層中,新發現恐龍脚印化石50多個,最大的脚印化石直徑約70厘米,比最大的大象脚印還大得多;最小的脚印只有7-8厘米。由於恐龍脚印的發現,爲進一步研究恐龍的習性、體重、形態、身長及古生態環境,提供了科學依據。目前,南雄盆地已發現巨大恐龍脚印化石和巨大的肋骨(殘肢)化石。由此推測,當時南雄盆地生存過巨大的恐龍。

  南雄盆地集中了衆多的恐龍骨骼、恐龍蛋、恐龍脚印等恐龍遺迹,堪稱爲“末代恐龍”化石。從時代上,是恐龍演化的最後一頁,再加上與早第三紀古新世哺乳動物的銜接配位關係,所以在學術研究上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三、舉世聞名的哺乳類動物化石

  南雄紅層爲什麽聞名遐邇?爲什麽有衆多的專家學者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來到南雄?這除了南雄恐龍使他們着迷之外,南雄的哺乳類動物化石也同樣地吸引着他們。南雄除了被稱爲“恐龍故鄉”之外,還留有“我國著名脊椎動物化石産地”之殊譽。恐龍絶滅後,哺乳類動物取而代之大量興起,這裏有大量著名的標準化石,形成了許多古生物學者感興趣的重大研究課題。

  哺乳類動物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大類,是比爬行動物進了一大步的脊椎動物,是動物界中最進步的一類。哺乳類動物明顯的特徵是有乳腺哺育幼兒,體表有毛,有皮膚腺,可以有效地調節體温,心臟完善,胎生,腦子特别大,牙齒是槽生齒。它們大約在兩億年前已出現在地球上,只不過它們的體形很小,是微不足道的小動物。在以後的中生代時期,也始終是侏羅紀和白堊紀動物群中體形小、數量也少的種類。它們完全被當時陸上和水中數目衆多、無處不有的爬行動物所壓倒。直到距今7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期,哺乳類動物才大量繁殖起來。從爬行動物時代轉變到哺乳類動物時代,世界便進入了地史上的現代。從中生代爬行動物占優勢轉變到第三紀哺乳類動物占優勢,是地球上生命史中的重大事件之一。

  南雄盆地古新世的哺乳動物群化石,與晚白堊世的恐龍遺迹化石,有着相同重要的學術價值。晚白堊是中生代末的一世,它曾以主宰蒼茫大地的大型爬行動物恐龍的突然滅絶而告終,而古新世是新生代的第一個世,它以取而代之的哺乳動物群的迅速發展,從而拉開了地球和生物演化史的最新一幕。

  南雄羅佛寨紅層是我國第一個古新世地層單元——“羅佛寨群”的命名地點,也是世界標準層位之一。在羅佛寨群中發現了豐富的哺乳類動物化石,目前已鑒定的有:南雄階齒獸(階齒獸是牛、猪、馬、羊的祖先)、羅佛寨獸、錐中獸、湖口獸、粤齒獸、嶺南獸、古亞獸等,分屬35個種。南雄階齒獸爲胎生,體重25公斤左右,長約1.5米,高約0.70 米,行動遲緩,常在湖邊活動,以食嫩緑植物爲主。在羅佛寨發現的一具階齒獸化石是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現藏於北京自然博物館)。南雄是産第一代哺乳動物的地區,對揭開生物演化和環境變化的奥秘,提供了關鍵性的地史資料,這樣的中新代交界的地層同時暴露於同一盆地,并且各自含有异常豐富的龜類、鰐類、腹足類、葉肢介、瓣鰓類、介形類、輪藻和硅化木等化石80多種,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在亞洲地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在世界上,除北美西部盆地以外,南雄紅層化石在化石的種類和數量等方面是最爲重要的古新世動物群化石。而世界其它地區同期的化石都是非常少見或貧乏的。

  南雄紅層爲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恐龍遺迹化石、哺乳類動物化石和雄奇秀美完整的“丹霞地貌”景觀,也爲世人留下恐龍滅絶之謎。

  四、恐龍滅絶原因探索

  (一)各種論述

  恐龍是從三迭紀中期出現的槽齒類進化而來的,在地球生存了1.7億萬年,至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末期,才全部絶滅了。這一巨型動物的絶滅,近10年來,引起了生物、地質和天文學界科學家們的極大關注,并且設想了種種原因。其中富有吸引力的推測是“天體外星撞擊地球説( Alvarez 等1980年,Hsu1980年),這種假設認爲天外隕石與地球碰撞,産生大量塵埃,遮蔽於太陽,造成植物死亡,食物中斷,氣候變冷,導致大量動物絶滅。其證據是白堊紀和第三紀地層間出現有銥元素的土層和生物的高絶滅率,同時在地層間還發現了一種晶體以互相平行的方式排列着的石英顆粒,這種現狀,只有高温高壓的撞擊或發生核爆炸時才會産生。對恐龍絶滅原因的推斷,還有“銀河灾難説”、“週期性彗星雨説”、“氣候惡化説”、“競争失敗説”、“復仇女神説”、“火山噴發説”、“生殖單性説”,以及美國芝加哥大學安德斯的“全球性火灾説”、蘇聯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化學變化説”等。以上推斷,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爲兩類,一種是“灾變説”,即强調外因起主導作用,一種是“漸進説”,强調内因起主導作用。

  (二)南雄恐龍滅絶原因初探

  從廣東南雄紅色盆地考究恐龍絶滅的最後原因,首先可以找到6500萬年前晚白堊紀末期恐龍絶滅了的踪迹,那就是從整個證據蓋於南雄組(晚白堊紀末期)之上的羅佛寨組上湖段(老第三紀早新世)地層上的K/T交界綫上,再尋找不到恐龍蛋和恐龍化石。相對的在羅佛寨組K/T交界綫上,尋找到以階齒獸爲代表的第一代哺乳類動物的大量化石,這就證明瞭恐龍確實在這個時期絶滅了。爲什麽在恐龍絶滅之後哺乳類動物群能大量發展起來呢,很顯然,這與當時的氣候變化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是由於哺乳類動物適宜於炎熱乾旱與潮濕氣侯交替的自然環境,胎生哺乳類動物群的繁殖不受這種氣候條件的影響,相反的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加速了它們的繁殖能力。所以到了新生代早古新世南雄盆地出現了大量哺乳類動物群。

  恐龍是蛋生爬行類動物,恐龍蛋是一類稀有化石,除澳洲外,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國家都有發現,中國是發現恐龍蛋化石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中國最早發現恐龍蛋化石的是内蒙古自治區二連市,隨後相繼在遼寧、吉林、山東、廣東、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新疆、河南等地都有發現。但最奇怪的是,到目前爲止,世界各地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地層絶大多數是在恐龍絶滅時期的晚白堊紀末期地層中,以致古生物、地質學家把發現恐龍蛋作爲劃分晚白堊紀地層的標準化石。而在三迭紀、侏羅紀正是恐龍風靡於世的時期,反而至今尚未發現恐龍蛋化石,如中國有“恐龍之家”之稱的四川自貢,却找不到恐龍蛋化石。這是爲什麽,這個問題正是從恐龍自身研究它的絶滅原因的極好綫索。

  晚白堊紀末期有大量恐龍蛋化石遺存下來,正説明恐龍蛋孵化不出,才有恐龍蛋化石的存在,若是恐龍蛋孵化出恐龍仔,就不可能有整窩的恐龍蛋化石的存在,如三迭紀和侏羅紀地層中找不到恐龍蛋化石一樣,因爲恐龍仔一出世,蛋殻便可風化消失了。晚白堊紀末期恐龍蛋孵化不出恐龍仔,其原因,也有多種説法:有人進行過試驗,研究發現,美國密西西比河的鰐,在30℃左右時孵出的小鰐雌雄各一半,低於30℃時,絶大多數是雌性,高於34℃則全部爲雄性,通過氧同位素研究得知晚白堊紀水温變冷,由於氣温下降,新孵化出的小恐龍中雌雄比例失調,雌性增多,雄性减少,以至雌恐龍缺乏交配的機會,生下的蛋無法受精而成爲“寡蛋”,因而孵化不出恐龍仔,導致恐龍絶滅。最近趙資奎教授等在古脊椎動物學報上發表了《廣東省南雄盆地白堊紀——第三紀交界綫恐龍絶滅問題》,論及到恐龍絶滅的原因,在於恐龍蛋殻具有病態結構,微量元素及氧、碳同位素异常,使恐龍無法正常繁殖後代而逐漸絶滅等論述。筆者認爲晚白堊紀末期地史事件古地理和古氣候變化頻繁,炎熱乾旱與潮濕氣候交替頻繁以及火山岩帶的影響,是恐龍蛋孵化不出恐龍仔的外因。即少數蛋孵化出恐龍仔,但它的壽命也不長,如南雄組湞水段采集到33厘米長的小恐龍仔化石和美國蒙大拿州北部恐龍專家杰克·霍納爾也發現15個小恐龍化石(22-35厘米大)證明瞭這一點。恐龍蛋孵化不出恐龍仔,必然造成這樣的情况:一方面恐龍蛋越來越多,如“南雄紅層”恐龍蛋分佈情况是上段(湞水段)最多,中、下段較少,另一方面造成恐龍無法傳宗接代,恐龍越來越少,最後導致恐龍絶滅,同時證實了恐龍絶滅的過程貫穿着整個晚白堊紀,至少經過幾十萬年(白堊紀經歷時間最長,共7000萬年),絶不可能是一兩次突然事件,如“天外星撞擊地球”説,一閃間恐龍便絶滅了。正如達爾文在論及生物絶滅問題時説的:“物種和物種群的消失是逐漸地,一個接一個地發生,起初是一個地方,以後另外的地方,到最後才在整個地球中消失。”

  五、結語

  通過對廣東南雄紅色盆地,考究恐龍絶滅的最後原因,我們可以初步得出這樣的結論:

  1.生物的發生、發展、死亡、絶滅,内因是基本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2.物種的絶滅,只能是漸進的,偶然突發的事件,不能導致任何物種的普遍絶滅,只能是一些或一部分生物的死亡。

  3.廣東南雄紅色盆地的恐龍絶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諸多方面的原因中,最後的原因是大量恐龍蛋孵化不出小恐龍仔,使恐龍無法傳宗接代,導致恐龍絶滅。

  4.不是外星與地球撞擊造成“南雄紅層”恐龍絶滅。在K / T 交界綫上,未發現有大量銥元素和晶體互相平行排列的石英顆粒。

  5.恐龍生活的古地理環境和古氣候變化不相同,其絶滅的原因應有所不同。

  6.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分析、調查、研究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人們常常有一個錯覺,以爲地質歷史上,生物的興衰絶滅是短期突然發生的,因而在解釋這些現象時,總想假定一些世界性的同時發生的變化,作爲某些生物絶滅的普遍原因。但没有認識到環境的迅速改變對生物的演化有巨大的影響,但不會導致普遍絶滅的原因……

  這塊神奇的土地各級人民政府都非常重視。1982年南雄縣人民政府公佈了加强保護南雄紅層、紅砂嶺的通知。1992年南雄縣人民政府又下文建立羅佛寨等五處紅層保護區的通知,2005年“南雄紅層”被列爲廣東省恐龍化石群自然保護區。我們相信南雄這塊神奇的土地在各級政府的重視和保護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恐龍絶滅之謎一定會有圓滿的答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