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雄古代商貿盛况
羅凱燊
南雄縣城在歷史上是溝通大庾嶺南北的商貿重鎮。因其地處大庾嶺南麓,北鄰江西贛南,自唐開元開通梅關古道之後,古道像一條綵帶,北接章水,下贛江,入長江,南接湞水,下北江,入珠江,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結起來了。雄城在這條綵帶的南端,成爲南北水陸聯運的交道樞紐。廣州沿海一帶的貨物客商,由水路溯北江而上到雄城,轉由古道到嶺北大餘,下贛江,入長江;嶺北的貨物客商,溯贛江而上到大餘,再經古道到南雄,轉由水路下北江,到廣州沿海一帶,這樣,水陸兼程,舟車聯運,貨物暢通。南雄商貿,因之興盛,歷經宋明清而不衰。
廣鹽入贛轉運站
自漢代以來,食鹽由官府專賣,謂之榷鹽。官府到産地統購食鹽,加税後由鹽商運銷各地。北宋熙寧以前,江西原食淮鹽(蘇、皖産的鹽),熙寧年間始食廣鹽(廣東沿海産的鹽)。《宋史》載:熙寧三年(1070年)江西提點刑獄張頡上言:“虔州官鹽滷濕什惡,輕不及斤,而價至四十七錢。嶺南盗販(廣鹽)入虔,以斤半當一斤,純白不什,賣錢二十,以故虔人盡食嶺南鹽。”那時雖然食鹽官賣,禁運私鹽,但由廣南販賣私鹽到虔州(即贛州)的人,成群結隊,武裝護送,官府也没法制止。元豐三年(1080年)章惇參政,因勢利導,派遣蹇周輔往江西籌劃,停運淮鹽,改運廣鹽一千萬斤到江西南安軍供應。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江西鹽隸廣東宣慰司,歲辦10825引”。每引235-320斤,折合約三百萬斤。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進一步采取措施,“分三十萬八千餘引(鹽)貯廣東,别遣商入粟廣西乏糧衛所,令支鹽廣東,鬻之江西南安、贛州、吉安、臨江四府。”於是,廣鹽更進一步運銷江西各地。
大批廣鹽北運,都要通過梅關古道這條通道,雄城成了食鹽轉運站。每年幾百萬上千萬斤的食鹽,由沿海溯北江水運至南雄,然後由南雄肩挑轉運南安,銷往贛南各地。《直隸南雄州志》載,干隆五十四年(l789年)南雄設保安埠,有鹽廠七所,子店十二間,行銷江西南安府所屬之大庾、南康、上猶、崇義各縣。嘉慶二十年(1815年)添行贛州府贛縣,改設雄贛埠,年銷鹽引33441道,約千萬斤。
明天順二年(1458年),兩廣巡撫葉盛上奏朝廷,於南雄城南太平橋置關榷鹽,叫太平橋關,以榷鹽爲主,也征收商税、鐵課等,税額頗豐。萬曆元年(1578年),太平橋税收銀達4.3萬兩,占全國各大關卡總税銀的38%(《南雄財税志》)。清康熙九年,太平橋關駐韶州,廣鹽入贛仍以南雄爲轉運地,直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廣鹽入贛改道潮州。
水陸交通一片繁榮
交通是商業發展的條件,交通的發達,促進商業的發展,古代南雄的水陸交通是相當繁忙的。
南雄陸路交通主要有四條;一走梅關古道入江西大庾,二走烏逕大坊入江西信豐,三走南畝入江西虔南,四走百順入韶州仁化。這四條路以梅關古道爲最盛,是古代重要驛道,設施相當完善。清代,縣城設凌江驛,有驛書一名,跑役十四名,下屬十四站鋪驛:紅梅鋪、大庾嶺鋪、小嶺鋪、火逕鋪、裏東鋪、石塘鋪、沙水鋪、長逕鋪、長寧鋪、州門鋪、東漿鋪、修仁鋪、古禄鋪、都塘鋪、瓔珞鋪、黄田鋪(後三鋪屬始興縣)。每十華里設一鋪,每鋪設鋪兵四名,共五十六名。驛道上由於來往客商多,爲客商服務的客棧、茶樓酒店也隨之興旺起來,逐漸形成圩鎮街道,從梅關到南雄城,三十多公里驛道上,就有七條街:雉公嵊街、新路口街、小嶺街、中站街、靈潭街、裏東街、沙水街。所謂“街”,就是許多店鋪分列兩旁形成街道,這七條街的店鋪不下七八百間,每天接待的客商千人以上,每年約四五十萬人。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南雄知府江璞仍感街市應接不暇,又在槐花(火逕)創建通濟鎮,有貨棧旅社120間。嘉靖二十一年,(1552年)又與南安府合作修建中站城,以便貨物儲運中轉。
爲加强社會治安,保证商旅安全,宋代在沙水鎮設巡檢司。明洪武十三年(1382年),在梅關下設紅梅巡檢司,後遷火逕,再遷中站。清代,沿途設塘汛,駐兵巡邏。由梅嶺至南雄計有梅嶺塘、新路口塘、中站塘、槐花塘、裏東塘、石塘塘、沙水塘、光腦塘、新鋪前塘等九處,每塘設塘兵七名。
傳説梅嶺上有一座“狀元墳”,碑刻對聯一副:“日受千人朝拜,夜觀萬家燈火”。意思是説這墳的“風水”很好,每天有千人攀登梅嶺,一步一步,好像向它朝拜;而每晚俯瞰山下,村店燈光閃閃,好似千萬顆明珠撒地。這些雖屬傳説,却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來往於古道的客商很多的客觀事實。
南雄的水運,主要航道是湞江,上溯新田,下通韶關、廣州,通航能力是相當大的。漢初,能通航樓船(運兵的大船)。樓船將軍楊僕平南越之亂,數萬樓船師即由湞江直下廣州。宋末珠璣巷人33姓97家南遷,多數乘木筏沿湞江漂流兩個多月至南海一帶。隨着商業的發展,水運日益繁榮,船筏如梭,碼頭設施也逐步完善起來了。明嘉靖年間,航行於湞江的船隻有1000餘只。州城沿河設有五大專業碼頭:一是鹽碼頭,專供鹽船使用;二是龍蹲閣碼頭,多爲上方(湞江上游)客商船隻起卸貨物;三是大碼頭,四是青雲門碼頭,這兩個碼頭貼近鬧市,最爲繁忙,主要爲行棧使用;五是木碼頭,專供竹木商使用。同時也産生了專營運輸的行業,全城就有十多家,以挑擔謀生的夫力有上千人。早在北宋嘉祐中推官蕭世範推廣獨輪手推車(俗稱鷄公車),一車可勝數人之載,直至上世紀末仍在農村使用。
明清時期,南雄成了南北商貿人流物流中心樞紐,特别是清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實行閉關自守,封閉了漳州、寧波、連雲港三個港口,以廣州爲唯一對外通商口岸,並規定江浙閩皖所産絲、綢、茶葉等商品必須走陸路,過大庾嶺,經南雄而下廣州。梅嶺古道成爲内地外貿貨物通往廣州的主動脈,南雄更是一派繁榮景象。清代著名詩人朱彝尊作《雄州歌》四首,其一雲:“緑榕萬樹鷓鴣天,水市山橋阿那邊。 疍雨蠻煙空日夜,南來車馬北來船”。
四方商賈各展宏圖
南雄商貿的一個特點是,外地商人前來開店經商的多。干隆十八年修的《保昌縣誌》卷一,記述南雄縣城“市肆貿易率多廣郡江閩之旅”。特别是清代中期,南雄黄煙、土紙兩大商品生産的發展,産生了十分可觀的商業利潤,吸引了不少外地商人前來經商。據《直隸南雄州志》載,早在道光初年黄煙每年約貨銀百萬兩。土紙年産10萬擔貨銀一百餘萬兩。廣州、江西、福建等地的商人,按照資本流動規律,紛紛涌進南雄開店經商。在雄城就有500餘家。
各地商家經營各具特色,在競争中和衷共濟。廣府商家資本雄厚,且諳外貿,以經營洋貨、布疋、煙行、紙行爲主;贛商以樟樹幫爲多,主要經營國藥、百貨;閩商以經營菸葉、菸絲、土紙爲主;嘉應州商家以興寧籍爲多,經營小商販爲主,貨郎擔串村入户,遍及城鄉。南雄商人主要經營旅業、飲食、糧油副食品等服務業。這一個格局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年。1948年登記,南雄城10家最大的洋貨布疋雜貨店,除豐和祥是南雄人開的外,其餘9家,屬江西人開的5家,廣府人開的3家,嘉應州人開的l家。8家大烟行、6 家大紙行中,福建人開的8家,廣府人開的4家,南雄人開的2家。11家金鋪,南雄人開的6家,江西人開的3家,福建人開的1家。39 家旅館客棧南雄人開的23家。4大茶樓有3家是南雄人開的。
外地商人爲了維護自身利益,各自成立了“同鄉會”,設立了四大會館:廣州會館、福建會館、豫章會館、嘉應州會館。同鄉會“以維護同鄉權益,增進感情及矯正弊害並輔助社會事業爲宗旨”。會館有一定的基金,有定期的活動,還積極舉辦教育事業。廣州會館辦了廣仁小學,福建會館辦了萃雄小學,江西會館辦了豫德小學,嘉應州會館辦了嘉修小學,這些小學都帶有很强的地方色彩,經費比較富裕,師資充實,設備較好,教育質量較高,尤以廣仁小學爲全縣之冠,這些學校對南雄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