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璣古巷世家



  羅凱燊 羅美萍(羅美萍:南雄市政協工作。)

  唐宋年間,中原氏族爲避戰亂或遊宦而南遷嶺南,度大庾嶺後,大多駐足珠璣巷,一來看好珠璣巷偏安嶺南,社會比較穩定;二來看好珠璣巷山水田園,商貿繁榮,交通方便;三來看好珠璣巷民風淳檏,孝義聲聞遐邇。他們在珠璣巷定居下來,休養生息,蕃衍發家,人文蔚起。特别是不少達官名士之家,他們帶來了中原及江南各地文化,在珠璣巷與嶺南本土文化融匯接合,發揚光大。幾百年間,世家風采,稱譽嶺南。其最著者爲孝義傳家的張興世家,忠義立身的何昶世家,致力農業開發的羅彦瓌——羅貴世家,興學教化的徐信世家。

  孝義傳家的張興世家

  張興本是唐名相張九齡後裔,孝義治家,七世同居,得唐皇旌表,賜珠璣縧環,珠璣巷因而得名,張家成了珠璣巷第一世家,財丁興旺,德聲載道,簪纓顯宦,代不乏人。

  後唐初,張興曾孫張嚳曾爲唐運使,掌嶺南道平糴事,居岡州(今新會)入贅爲知州崔昱的女婿。同光三年(923年),即南漢白龍元年,南漢主劉龑横征暴斂,令岡州交納歷年積欠貢税四萬餘石,而岡州民困已久,苦無征收,官民爲之驚恐。張嚳乃回珠璣巷與家族商議解救之法。衆議以安民爲重,將祖上積蓄金銀數百兩及稻穀二萬餘石,代岡州交納於南雄廣積倉。於是岡州官民得以相安無事,莫不感恩戴德。其後,張嚳之子張昌又成了一方豪富,秉承孝義家風,設立義倉,遇凶歲則發以賑濟,人多感恩,及殁,士人塑其像,以祠奉之。由於南雄珠璣巷與岡州有這一段歷史情誼,故宋代珠璣巷人南遷時都以岡州爲主要落脚點。

  珠璣巷張氏一族歷傳九代,其後遷居新會,衍播於開平等地,爲一方望族。而張家孝義風範,在南雄代傳不衰,形成了一股古檏民風。南宋時横水陳公佑創至和堂,歷12代290多年不分家,和睦共竈,人稱義門。清代嘉慶間,雄城五裏山劉理堯,八世同居,一家丁口八十餘,孝友敦睦,得朝廷旌表,建“八世同居”牌坊。

  忠義立身的何昶世家

  據《珠璣巷何氏族譜》、《直隸南雄州志》記載,何昶先祖何容,原居荆州桂陽,東漢時徙居嶺南陽山通儒坊。昶之父何澤爲後唐同光元年(923年)進士,洛陽令。後晋時,何昶被晋帝拜爲給事郎、侍御史。後周顯德時,世宗柴榮爲臣服南漢,拜昶爲南海參軍,“持節諭南漢,使通中國”。南漢主劉晟自恃强大,猶豫不納。何昶度嶺後不得南下,乃携家寓居於沙水前村珠璣巷,效西漢之蘇武,持節待命,忠於職守。不久,雄、韶、湞、連一帶盗賊蜂起,南漢無能平息,民不聊生。劉晟乃舉何昶總戎征討。何昶身爲後周使者,但念百姓遭盗賊劫掠之苦,爲救民於水火,毅然受命,率彭、陳二將前往征討。何昶采取撫剿並舉以撫爲主策略,幾次親赴盗營宣撫,感動了大部盗賊,皆就撫歸順,民得以安。正當班師之時,一股頑盗復出,彭、陳二將戰死。何昶舟泊韶陽灘,夜遇盗,激戰中落水遇難。相傳其屍逆水上浮20餘裏。雄、韶士民嘉其忠義神异,迎樞還葬於珠璣巷東巾子嶺大座人形。

  北宋熙寧間,南雄知州李宗儀以昶持節待命於珠璣,不辱使命,爲民平盗,功著嶺南之事上報朝廷,詔贈何昶爲清海軍節度使,賜匾“忠義何公廟”。立祠祭祀。

  何昶死後,其子孫乃卜居珠璣巷,秉承何昶家風,忠義立身,急公好義,聲聞里巷。相傳有一次巾子嶺山洪暴發,沙水河有一處遭泥石阻塞,河水暴漲不止,兩岸田園房屋被冲淹無數。何氏子孫見危而上,率衆下水挖泥疏河,忽遇一大石,久搬不動,而河水不斷上漲,衆人心急如焚。此時,只見巾子嶺陰雲密佈,雷電大作,一束電光從何昶墓飛來,轟然一聲,大石應聲而碎,河水由缺口傾瀉而下,洪灾消除,萬衆歡騰。後來,珠璣巷人在缺口處建橋一座,相傳時有鳳凰翔集於此,因名爲鳳凰橋。塘東村民因感何昶神靈,村莊免受洪水之灾,於村中建何公廟,歷年祭祀不衰。

  珠璣巷何昶後裔歷傳12代約250年,至南宋何禮,生五子,長子何琇與叔何利仍守祖居,後裔分遷南雄各地;次子何琛遷番禺;三子何琰遷肇慶;四子何瓚遷新州;五子何琪遷循州,各自開基,子孫繁衍爲一方望族,遠播海外各國。

  致力農業開發的羅彦瓌——羅貴世家

  羅彦瓌并州太原人,後晋時爲補内殿直,後漢時爲護聖指揮使,後周時遷爲散指揮都虞侯。“陳橋兵變”,羅彦瓌仗劍奉衛趙匡胤登基,爲開國功臣,擢控鶴左厢都指揮使,累立軍功,遷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武信軍節度使。趙匡胤登基後,爲鞏固趙氏政權,采取“杯酒釋兵權”“一日罷三相”等手段,剥奪功臣的實權。羅彦瓌在建隆二年被免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軍職,出爲彰德軍節度使(無實權虚衔)。干德五年,又由河北安國軍移鎮陝西華州,因此懷疑難免有不測之禍,乃棄職遠走高飛,舉家跋涉數千裏到珠璣巷定居。趙匡胤對羅彦王褱的棄職南遷,正中下懷,暗自高興,不加追究。

  羅彦瓌避居珠璣巷時,年僅40餘歲,正值年富力强。他回顧以往歷程,戎馬奔波,浮沉莫測,深感官場險惡,遂絶意功名,决心把自己帶來的豐厚家資在嶺南重振家業,一方面延請嚴師教子讀書,另一方面投資開墾農田,廣置産業。羅家經數代努力,在珠璣巷北一小盆地中連片開墾農田一千餘畝,並築陂引水灌田,後人稱之爲羅田、羅陂。這羅陂是南雄民辦的第一座大陂,與北宋天禧間保昌(即南雄)縣令凌皓倡建的凌陂、崇寧間知州連希覺倡建的連陂,同稱爲北宋南雄三大陂,灌田均在千畝以上。開創了南雄農田水利建設的新局面。

  在羅家的影響下,珠璣巷遷民紛紛利用自己的資金、技術投入沙水河兩岸的農業開發。新會棠下黎氏族譜載,古岡始祖黎流兄弟四人遷居珠璣巷,開墾農田達37頃。可見當時農業開發之盛况。鳳凰橋上下,築陂開圳,沙水河兩岸,阡陌縱横。在沙水河下游,還出現了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墾區:以稻作爲主的牛田糧産區,以養馬爲主的午田牧馬區,以養羊爲主的牧羊區。由此可見,中原與江南的農牧技術已在珠璣巷落地生根,沙水河沿岸萬畝農田,成爲嶺南先進農耕區之一,爲駐足珠璣巷的南遷氏族提供了蕃衍發展的物質基礎。

  羅彦瓌之後裔歷傳七代170餘年,歷代世襲侍衛親軍指揮使官職,富甲一方。第六世羅錦章舉進士,任廣西制副使。第七世羅貴,州學廪生,里長,南宋紹興間仗義扶危,率33姓人家爲避禍而南遷珠三角一帶,艱苦創業,爲開發珠三角作出貢獻。南遷後裔世代不忘羅貴之功德。

  興學教化的徐信世家

  徐信之先徐彦伯,原居江西壕州,北宋初爲太子賓客,遷居珠璣巷,歷三代,傳至徐信、徐儉、徐偉三兄弟,均以文學名於遐邇。徐信,字澤江,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進士,歷官中書臺諫,剛直有正聲,與蘇東坡同氣相求,友善雅好。徐信因在朝廷不得志,乃棄官隱居珠璣巷,設壇講學,南雄學子聞風負笈求學者衆。當時,徐信的社學與南雄城的州學、平林的孔林書院同爲南雄州三大教化之所。南雄州因之學風大興,人文蔚起。宋代,保昌縣(即今南雄)舉進士39名,另特科64名。舉進士之多爲粤北之冠,在嶺南僅次於南海、番禺。

  紹聖元年(1094年),蘇東坡貶惠州,路經南雄,造訪徐信,故知相見甚歡,與南雄士人連袂同游諸名勝,佳話頻傳。《直隸南雄州志》 載,他們游羊角甘露寺時,徐信應主持之請作《甘露寺》詩,作畢,請教於蘇東坡。蘇東坡見詩中“平地風烟飛白鳥”之句,乃提筆把“飛”字改爲“横”字。這一字之改有如點石成金,詩句之氣勢頓現。徐信信服,滿座叫好。不日,游天峰山,但見山形陡峻,高插雲漢,山半有洞,曰真仙岩。蘇東坡遊興正濃,在岩壁上大書“石髓横開”四個大字。這又一“横”字出現,衆人不解。只有徐信深知這正是蘇東坡“特立之志,邁往之氣”(《宋史·蘇東坡傳》)的流露。“横”者,“横空出世”“躍馬横刀”“横眉冷對”之謂也。這“横”字體現了蘇東坡身處困境而依然壯志滿懷,巍然不屈。徐信在講學中,向諸學子細細講述蘇東坡的道德文章,對南雄士子影響頗爲深刻。蘇、徐文風由此在南雄興起,孕育出一批如丘必明、譚大初、胡定、曹檳等忠節清正之士。

  “靖康之難”宋室南遷,度嶺而來珠璣巷駐足的人越來越多。徐信時年已八十餘歲,爲求清净之所,於南宋紹興間與弟徐儉南遷廣州,繼續設壇講學,四處遊覽,有詩集傳世。廣州龍津路徐信講習處建有澤江公祠。其子孫散居順德、清遠、增城、博羅等地。

  此外,名門顯宦的世家還有:

  顧希甫世家。顧希甫,北宋嘉祐戊戌(1058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其子顧充,元豐己末(1079年)進士,官起居注。相傳父子榮歸故里時,駕駟馬高車,過沙水橋,舉巷轟動。後人因稱沙水橋爲駟馬橋。

  黄居正世家。其祖黄昌,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進士,任南雄州守,昇都漕運使,因官而入籍珠璣巷。次子黄澄洛,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其子黄居正,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進士,吏部侍郎。一門三代,高官顯宦。黄居正生四子均南遷新會杜阮、鶴山黄垌、順德甘竹灘等地。

  陳文、陳福基世家。陳文自福建遷珠璣巷九眼井,子鼎爲河南太守。曾孫輝,進士,諫議大夫,生七子:長子謨,進士,刑部侍郎;三子英,進士,宣議大夫,九眼井門庭光耀。其後裔均遷珠江三角洲,丁口逾百萬。陳福基原居福建莆田,南宋理宗時任僉書樞密院事。度宗時任廣南東路安撫使,因與姦相賈似道不合,辭官隱居珠璣巷。德祐二年(1276年),父子曾起兵抗元,兵敗,不仕元,舉家避居溪塘,爲一方鉅族。

  鄧漢黻世家。據東莞鄧氏族譜載:鄧宣,先世居江西吉水白沙裏,子漢黻,宋初爲承務郎。開寶間,遷南雄珠璣巷,傳至曾孫符協,宋崇寧進士,授陽春令,權南雄州倅。符協精勘輿,南游東莞,樂桂角山(今屬香港新界)山水之美,築力瀛書樓,講學其中,遷三世墓於元朗。其後裔居香港福隆、岑田、元朗、大埔等地,人丁興旺。

  如上所述,這些世家都是中原文化傳播的使者。中原各地文化隨着這些世家傳播嶺南,首先在珠璣巷落地生根。所以説,梅嶺驛道是中原文化傳播嶺南的主要通道,而珠璣巷則是嶺南承傳中原文化的一個重要驛站,在這裏綻放了一簇又一簇燦爛鮮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