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看指標,還是相信親身感受?



  2008-4-14 11:28:42

  廣州市環保局又出來公佈業績了:“穗去年333天空氣質量優良”(見今天《南方日報》一版))!?就算憋不住,脱褲子也該找對地方,公衆面前露出白花花的屁股,醜就出大了。一年就有365天,它居然敢説333天空氣優良。還羞答答剩下一個月干嘛?乾脆一年當11個月上報好啦。你當廣州是香格裏拉啊?是個人都知道,進廣州城30公裏外,晴天就已聞到那股特有的城味兒了,若是遇到連續高温低壓灰霾的“回南天”,呼吸困難還不至於,老弱病人却要比平日死多三成!

  老竇把標題打得太滿,結果適得其反。連仔也看不過,把它更正爲“廣州酸雨有時確實比醋還酸”(見今天《南方都市報A04》,以正視聽。其實,環保局也難做,誰讓我們講科學呢?科學就要用數據説話。可數據也是人制定的。數據是死的,大氣環境是活的。尤其是人參與經濟活動後。制定數據標準的時代和現在快速异化的環境,使得數據標準越來越難以真實反映空氣質量的現實。

  除了反映空氣好的多項數據指標神奇般下降了,環保局也承認:酸雨、灰霾、可吸入顆粒物、臭氧、VOC(可揮發性有機物)這5項却都增加了,且前兩項還增加得非常嚴重。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就算你漠視廣大市民的基本智商和親身感受,誰敢説以上5項與空氣質量無關?誰能相信這5項指標大幅增加的同時,一座城市的空氣質量居然全年近乎優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