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節 石製品形態和屬性
一、 非加工類石器
非加工類石器有石核、斷塊、錘片、殘片和細石葉5類。
1 石核
石核共14件。按臺面分爲單臺面、雙臺面、三臺面、多臺面和龜背型石核。石核的石質均爲硅質凝灰岩,經風化後表層顔色米黄。未經無風化者,色灰黑。上述各類石核在探方T8L3、T14L4、T17L3、T17L3、T20L3;第二采石場和潮間帶均有發現。
石核重量從29g至1010g不等。長59mm至138mm,寬32mm至117mm,厚19mm至92mm。有自然臺面者僅5件;餘者都經打擊和修理臺面。工作面1至4個。工作面的形態有平、柱、長梯和矩形等,也有平面和緩孤面。有些臺面具有很小的修疤。石片疤(石片破裂面的陰面)的數量1至10個。石片疤的形狀有三種:梯、長梯和葉形。石片疤的形狀是從石核上打下的石片的破裂面形狀;反映石片被剥離後的形狀。臺面角(臺面與石片陰面的夾角)由22°至115°,平均臺面角爲78.96°。臺面角在60°至90°之内者共10件(n=14、71.42%);打片方向有垂直和交錯兩種。打擊點1至2點。
①單臺面石核
共7件。標本T14L4b·179,出土於T14的L4b層。長90mm、寬91mm、厚32mm,重229g。臺面爲打擊臺面;垂直打擊,工作面兩個,臺面角分别95°和105°。石片疤4個。臺面緣爲直平形。石片疤爲葉形或不規則。
標本WTT05·CC 2,潮間帶采集品,以硅質凝灰岩角礫爲素材。顔色灰黑色。依形態測量長28mm、寬34mm。以層理面爲臺面,臺面長34mm、寬18mm,石核上所見的疤痕可能是用軟鎚打下的石片陰面。臺面邊緣有一列片疤,應與臺面修理無關。有修疤的邊緣與層理面的夾角爲82°。石片陰面長29mm,寬18mm,長寬比爲1:0.62。
標本SC04 T4L2·SF10,長石片(石葉)石核,出土於探方T4的第2層。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面初步風化,顔色淡米色,長64mm、寬54mm、厚28mm。石核兩端各有一個臺面,一個是以層理作臺面,另一個以自然面作臺面;兩個臺面均經修整。以層理面爲臺面的,有一個修整的小石片疤,長12mm、寬4mm,該疤痕略斜,方便剥離細石葉。剥離石片的三個陰面相連於石核稜脊,長/寬分别爲41mm/8mm、33mm/6mm、38mm/9mm。從剥離片疤看符合長石片的定義:其長爲寬兩倍以上;兩側緣平行或接近平行,故剥離的石片應是長石片。
剥離細石葉技術一般以短棒擊法進行,長石片技術曾一度流行於舊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的細石器傳統中。學術界普遍認爲長石片技術的出現與晚更新世末冰期有關,反映當時人類由於環境變化,轉以狩獵爲主要經濟手段,並以采集型經濟爲輔的階段。
②雙臺面石核
共5件。標本WTT05 T20L2·21,出土於T20的L2層。該石核有上、下兩個臺面,長101mm、寬90mm、厚58mm,重476g。臺面爲打擊臺面;打擊方向垂直,臺面角47.9°;工作面兩個。石片疤2個;3層。疤痕長梯形。
③三臺面石核
僅1件。標本WTT05 T20L3·99,出土於T20的第3層。此石核形狀呈四棱錐形體。長90mm、寬102mm、厚92mm,重816g。臺面爲打擊臺面,打擊方向垂直,臺面角64°、73.8°和98°。工作面3個,均爲平形;石片疤5個,片疤一層。臺面緣爲平形。石片疤長方或三角形。
標本WTT05 CC·1,采集於潮間帶。以硅質凝灰岩角礫爲素材。顔色灰黑色。長41mm、寬41mm。以層理面爲臺面,臺面長43mm、臺面寬32mm,遺有以軟鎚打出一片貫穿石核長石片(石葉)的疤痕,破裂的陰面見於石核。據對該陰面測量,打出來的長石片的長42mm、寬23mm,長寬比爲1:0.54。該陰面臺面角爲87°。此石核另有若干打片留下的陰面,判斷應屬於寬形石片的陰面。這是潮間帶的石製品中有長石片的打片技術存在的證據。經觀察工作面有3個,石片疤有9個。石片疤兩層,梯形、長梯形、三角形或葉形。
④多臺面石核
2件。標本T14L2b·193,出土於T14的L2b層。形狀爲不規則多面體。長82mm、寬65mm、厚51mm,重290g。臺面爲打擊臺面;打擊方向交錯,臺面角86°、87°和97°。工作面3個,均爲平形;石片疤5個,有單層或雙層,梯形和葉形。臺面緣爲具有碎疤。
標本SC04T3L1·SF 1,出土於T3方的第1層。以硅質凝灰岩大石核爲毛坯,表面風化呈米色,長151mm、寬93mm、厚58mm。横剖面呈穹形。臺面經修整,面積狹小,324mm2。臺面角80°;打擊泡小,對應的一端亦有打擊點和石片疤,或可能使用兩極法剥片,由腹面向背面沿邊剥片,故背面通體留下多個石片疤,形背面中央隆起,留有自然面,從石核上遺留的片疤判斷,是一件利用率較高的石核,類似這種石核曾見於蘇門答臘(Sumatralith)的石核相似。
⑤龜背型石核 (Tortoise core)
標本SC04 T4L2·SF8, 出土於T4方的第2層。石質硅質凝灰岩,表面初步風化,顔色淡米色,長81mm、寬85mm、厚32mm,重260g。臺面爲層理面。通體均有正向剥片疤痕,剥片方向爲 a(a·c)+d,中央部位隆起,形似龜背。本次試掘出土多件同類石核。此類剥片技術類似勒瓦婁技術 。
2. 石片
石片包括錘片、斷片和殘片三類,完成觀察和測量的724件石製品中,石片共有345件(47.65%)。以下描述2005年發現的221件石片,其中錘片164件,殘片57件。在164件錘片中根據臺面形態分爲五類,見表五。
164件錘片分别出於T6L2、T8L3、T14L2、T14L4、T17L3、T20L2、T20L3和第二采石場一號探方Q2T1。現選出5件標本予以描述。
① 自然臺面錘片
標本WTT05 T14L2a·23,三角形,長38mm、寬44mm、厚11mm,重14g。背面有Y形脊稜和有1個石片疤。正臺面角86°,背石片角86°,臺面後緣有一個打撃點和一個石片疤。臺面指數2.4,臺面長37mm、寬9mm。
② 打擊臺面錘片
標本WTT05 T14L2a·22,梯形,長41mm、寬55mm、厚25mm,重43g。背面有一縱向脊稜和2個石片疤。正臺面角84°,背石片角96°。臺面後緣没有打撃點。臺面指數8.3。臺面長17mm、寬11mm。
③ 有脊臺面錘片
標本WTT05 Q2T1·46,形態不規則。長75mm、寬76mm、厚16mm,重75g。背面有多條脊稜、11個石片疤。正臺面角144°,背石片角68°。臺面後緣有多個打撃點。臺面指數8.9。臺面長51mm、寬10mm。
④ 有疤臺面錘片
標本WTT05Q2 T1·49,形態不規則,長69mm、寬42mm、厚21mm,重46g。背面没有脊稜,但有2個石片疤。正臺面角73°,背石片角111°。臺面後緣有多個打撃點。臺面指數0.44。臺面長31mm、寬1mm。
⑤ 綫形臺面錘片
標本WTT05 Q2 T1·225,梯形,長74mm、寬52mm、厚18mm,重82g。背面有一曲脊稜。正臺面角80°,背石片角70°。臺面後緣多個階狀疤。臺面長31mm、寬1mm。
標本WTT05 Q2·SA7 ,表面灰褐色。以横長石片爲毛坯,長31mm、寬79mm、厚8mm,長寬指數254.83、厚寬指數10.12,刃角34°。毛坯屬軟鎚打片形成弧刃的,故可直接使用,中央保留横軸棱綫,這是黄地峒石器工業的特點之一,臺面修理形成綫狀,刃緣正對石片軸。
3. 細石葉
兩件,標本WTT05 T20l3c·263,葉形。器身遠程折斷,殘長48mm、寬15mm、厚7mm,殘重4g。背面有一縱脊。正臺面角80°,背石片角70°。
標本SC04T4L2·SF3,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面已風化,顔色淺棕色,並有深棕色斑點,出土於T4方的第2層,長88mm、寬27mm、厚12 mm。長寬指數30.68,厚寬指數44.44。此長石葉可能由簡接棒擊法剥出。因表層風化嚴重,部分小石片疤不易辨認。可見臺面,長10mm,面積16mm2。標本背腹兩面均有各剥去一長石片的疤痕,使近端處减薄,可能與裝柄有關。從臺面向背腹面打剥石片,反映製作者曾精心修整過。
二、 石器
經加工的石器可分爲寬刃和尖刃兩類。寬刃類包括刮削器、楔型器和砍砸器。刮削器是用刃邊在石片軸的位置和刃邊多寡而分類的。凡刃在石片軸的一邊者,則歸入單邊刮削器;凡刃在石片軸兩側者,則歸入兩邊刮削器;若刃在遠程者,則歸入端刃刮削器。根據刃邊多寡再分爲單刃、雙刃和多刃。
1.寬刃石器類
(1) 刮削器
① 單刃刮削器
單刃刮削器包括端刃和邊刃兩類。2005年出土和采集的407件石製品中屬於刮削器的共102件,端刃刮削器有25件(24.50%,n=102),分爲直刃、凹刃和凸刃三種。
a.端直刃刮削器
端直刃刮削器共17件,3件出於第二號采石場的探方(Q2T1);4件出土於探方T6的第2層、T17方的第3層、T20方的第3層。其中6件以錘片爲毛坯,2件以斷塊爲毛坯,1件以石核爲毛坯,1件以殘石核爲毛坯。石質均爲硅質凝灰岩,表面均經風化成爲米色。長22mm至89mm。寬32mm至105mm。厚4mm至89mm。重3g至187g;端刃角41°至70°。端刃形態有直、凸和不規則三類。加工方法全部均爲錘擊,7件向背面加工,1件向破裂面加工,1件兩面加工。其中1件(標本WTT05·38 )的臺面後緣有垂直打擊留下的疤痕,長38mm。端刃形態以直和凸形爲多。修整留下的石片疤有單層、兩層和三層,其中6件淺寬型,石片疤深爲1/5、3/10、1/10、>1/10和<1/10。
端直刃刮削器(標本WTT 05 Q2·T11),外形矩形,出土於探方第二采石場T1探方的L1層。石質爲硅質凝灰岩,具有米黄色的風化層。以錘片爲毛坯。長110mm、寬52mm、厚21mm。長寬指數47.00;寬厚指數40.00。以錘擊法修出石片疤,端刃和一側刃有一至兩層石片疤,淺寬形。臺面爲天然臺面。端刃凸形,端刃角31°。
標本WTT 05 Q2·SC101,外形矩形,采集第二采石場南面30多米,海拔約35米山坡上。石質爲硅質凝灰岩,具有米黄色的風化層。以石片爲毛坯。石片一側仍有節理面石皮。長99mm、寬56mm、厚23mm。長寬指數57.00;寬厚指數41.00。以錘擊法修出石片疤,端刃有一層石片疤,淺寬形。臺面爲天然節理面,臺面轉寬16mm。臺面有减薄;向毛背面及腹面加工打片,留下一至三層石片疤,均爲淺寬形。端刃平凸形,端刃角55°。
標本WTT 05Q2·SC102,外形梯形,采集第二采石場東面海拔約20米山坡上。石質爲硅質凝灰岩,具有米黄色的風化層。以石片爲毛坯。依石片軸測量,長44mm、寬95mm、厚11mm。長寬指數216.00;寬厚指數11.58。以錘擊法修出横向石片疤,端刃没有二次加工。臺面經打片修理爲綫形臺面。端刃角55°。
標本WTT05 Q2 T1 L2·21和WTT05 Q2 T1 L2·07,出於第二采石場探方T1探方的第2層。石質硅質凝灰岩,表面有米黄色風化層。均以錘片爲毛坯。標本T1L2 21長66mm、寬39mm。標本T1L2·07長110mm,寬50mm、厚19mm。兩件標本均有臺面修理,臺面均爲綫形,各有一至兩層石片疤。刃部均呈弧形。標本Q2·SC101和Q2 T1 L2·07形態與内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榆樹灣遺址出土的 “半月型刮削器” 相似。
標本WTT05 T20L3a·97,外形梯形,出土於探方T20的L3a層。石質爲硅質凝灰岩,具有米黄色的風化層。以錘片爲毛坯。長29mm、寬69mm、厚89mm。重17g。長寬指數42.00;寬厚指數77.00。以錘擊法向兩面加工,加工精度差,没有二次加工。臺面和左側已修理成刃。背腹兩面有修疤,單層,修疤深<1/10,淺寬形。端刃凸形,端刃角41°。
標本SC04T3L4·SF5,以硅質凝灰岩厚石片爲毛坯,表面風化爲米色,出土於探方T3的第4層。長86mm、寬82mm、厚40mm,長寬指數95.34,厚寬指數48.78,尖形指數44.18。以錘擊向背面加工。端刃修整成尖突;由一工作緣和自然面相交而成;右側自然面以錘擊修理,黄地峒遺址經修制石器中常見這種技術。刃緣在石片軸之左側,以壓剥法修整而留下小石片疤,刃角25°,通過20倍放大鏡觀察,刃緣不見使用痕,尖突呈凸弧形,最大寬度爲6mm,最大厚度爲3.5mm。把握部爲自然臺面,使用部爲尖突和左側刃緣,故其用途除石錐之用外,還有刮削或切割之用途。(側刃角26°~35°,可用作切割,46°~55°可用作重力切割。)
b.端凸刃刮削器
端凸刃刮削器共6件(5.88%,n=102),其中4件出於探方T6L2、T14L3、T20L3,2件出於第二號采石場的探方(Q2T1)。石質均爲硅質凝灰岩,表面風化成爲米色,長33mm至78mm,寬50mm-111mm,厚13mm至27mm,重14g至118g。端刃角度爲38o至67o ,除一件外,端刃角在57o至67o 之間。全部以錘片、殘片和斷片爲毛坯。以錘擊法向背面和破裂面加工。刃緣的修疤以淺寬爲主,也有階狀修疤,修疤層單層或多層,深<1/10。標本129號的刃口石銹比器身薄,露出黑灰色,經觀察發現有磨蝕痕迹。標本83號的臺面不存,僅留下兩個石片疤。
標本WTT05 T14L3a·31,出自探方T14的第3a層。石質硅質凝灰岩,表面有米黄色風化層。以錘片爲毛坯,長33mm、寬90mm、厚18mm,重60g。長寬指數0.55;寬厚指數5.0。以錘擊法向背面加工,精度差,没有二次加工。背腹兩面有修疤,單層,修疤深<1/10,形態深寬形。端刃形態爲凸形。端刃角61°。
c.端凹刃刮削器
端凹刃刮削器僅2件(1.96%,n=102),出於探方T14L4和T20L3,石質硅質凝灰岩,表面風化成米色。長31mm和41mm,寬47mm和53mm,厚8mm和14mm,重9g和26g。端刃角53°和60°。以錘片爲毛坯。均采用錘撃法向破裂面加工成形,邊緣修疤爲單層,淺寬形,修疤深<1/10。
標本WTT 05 T14L4a·189,出土於探方T14的第4a層。石質硅質凝灰岩,有米黄色的風化層,以錘片爲毛坯,長31mm、寬47mm、厚8mm。重9g,長寬指數0.65;寬厚指數5.87。采用錘擊法向破裂面加工,加工精度差,没有二次加工。修疤只有單層,修疤深<1/10,形態深寬形。端刃部凹形。端刃角53°。
標本WTT05 Q2·SA8,表面風化成灰褐色。以角礫爲毛坯,有臺面,臺面長32mm、寬18mm,石片角114°。器身依石片軸測量,長25mm、寬66mm、厚17mm,長寬指數2.64、厚寬指數0.26,刃角51°。刃緣没有第二步加工,刃緣凹形,有個明顯的石片疤。
d.單邊刃刮削器
單邊刃刮削器分爲直刃、凸刃和凹凸刃三種,共27件(26.47%,n=102),13件出於第二采石場,其餘出於探方T6L2、T7L2、T17L3、T20L2和L3。石質均爲硅質凝灰岩,表面均已風化爲米色。長41mm至125mm,寬31mm至75mm,厚23至136mm,重21g至258g。端刃角爲9°至77°,其中15件的端刃角介乎於50°至69°。以錘片、斷片、板薄片和殘片作毛坯,全部以錘擊法向背面打片(40.7%,n=27)、向破裂面(29.6%,n=27)、復向(25.9%,n=27)或兩面加工(3.8%,n=27)成器。標本WTT05·73的臺面打擊成刃狀。刃緣直者占85.18%(23件,n=27),刃形緣略凹者3件。修疤多單層,占77.77%(21件),6件兩層,修疤形狀有淺寬和深寬型,只有一件的修疤是階狀的。修疤深爲1/10 和<1/10。標本131號的臺面後緣有很細的打擊痕,是因使用仰或因修理形成尚難確定。標本WTT05·89號的背面有一縱脊。
標本SC04 Q1·SA1 ,石質硅質凝灰岩。顔色淺灰,以横長石片爲毛坯,長41mm、寬69mm、厚13mm,長寬指數168.29、厚寬指數18.84,刃角53°。第二步加工在在臺面向背面,有8個片疤,片疤平行,均淺寬型。使臺面形成綫狀,這也是黄地峒石器工業的特點之一。緣刃正對石片軸 。
標本WTT05 Q2·SA11,側直刃刮削器。表面風化成米黄色。第一步以軟硬打片形成石片毛坯,以節理爲臺面,半錐體被打片修去。工作緣有二加工的片疤。器身依石片軸測量,長51mm、寬33mm、厚11.5mm、長寬指數67.70、厚寬指數34.804,刃角21°。
e.單邊凸刃刮削器
單邊凸刃刮削器共28件(27.45%,n=102),10件出於第二采石場的探方,其餘出於探方T6L2、T14L3、T17L3、T20L3。以斷片、錘片和殘片作毛坯。全部以錘擊法向背面打片(38.28%,n=27)、向背面加工(39.28%,n=28)、破裂面加工(21.94%,n=28)和復向加工(39.28%,n=28)成器。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面風化成爲米色。長29mm至139mm,寬9mm至34mm,厚9至34mm,重18g至251g。側刃角爲39°至78°,其中13件的側刃角介乎於50°至69°。有3件的端刃角在44°至57°之間。端刃型態以直形和凸形爲主;也有凹凸復刃形態。
標本WTT05 Q2T1 L2·22,外形爲半月形,出土於第二采石場探方T1第2層。石質爲硅質凝灰岩,有米黄色的風化層。以錘片爲毛坯。長145mm、寬46mm、厚27mm。長寬指數0.32;寬厚指數0.598。以錘擊法打出横向石片。臺面修理成綫形,修疤只有兩層,修疤深<1/10,修疤形態爲淺寬形。刃形態爲凸形,修疤只有兩層,修疤形態爲淺寬形。刃角44 °。 類似黄地峒的單邊凸刃刮削器在河北省陽原虎頭樑遺址有發現,不過稱爲 “半月形刮削器”。
標本WTT05 Q2T1·56,外形爲梯形,出土於第二采石場探方T1。石質爲硅質凝灰岩,有米黄色的風化層。以錘片爲毛坯。長67mm、寬47mm、厚25mm。重78g。長寬指數1.43;寬厚指數1.88。以錘擊法向破裂面加工,加工精度差,没有二次加工。修疤只有單層,修疤深<1/10,修疤形態爲淺寬形。端刃形態爲凸形。側刃角61 °。臺面被打掉,留下一疤。右側連續加工,有4個修疤。
標本WTT05 Q2T1·225,外形不規則,出土於第二采石場探方T1。石質爲硅質凝灰岩,有米黄色的風化層。以殘片爲毛坯。長75mm、寬52mm、厚19mm。重81g。長寬指數1.44;寬厚指數2.74。以錘擊法向背面加工,加工精度差,無二次加工。修疤有多層,修疤形態爲淺寬形。端刃和側刃形態均爲凸形。側刃角73 °。臺面後緣有修理。
標本SC04T3L4·SF41,以角礫爲毛坯,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面風化爲米色,出土於探方T3之L4層。長85mm、寬82mm、厚32mm。長寬指數96.47,厚寬指數39.02。軟錘直接打片,在一側和一端仍保留石皮。以兩面打片修整外形和工作緣。尖突由一工作緣和自然面相交而成,尖突角爲59°。工作緣在形態軸之左側,刃角74°。據把握部、中間部和使用部推斷其功能:把握部爲自然面,使用部爲尖突和左側工作(刃)緣,故其用途除用作石錐外,亦有刮削或切割之用。
f.單邊凹刃刮削器
單邊凹刃刮削器有2件(1,96%,n=102),出於2006年發掘的探方和第二采石場的探方。標本SC04T3L4·SF37和SC04 T3 L5·SF1均以錘片爲毛坯;以錘擊法向背面打片成形,均有一凹刃。SC04 T3 L5·SF1長110mm,寬45mm。側刃角爲45°。
g.端側刃刮削器
端側刃刮削器分爲兩刃和三刃兩種,共8件(7.84%,n=102),出於潮間帶、T3 L1T6L2和T17L3和Q2T1。端側兩刃刮削器長45mm至87mm,寬46mm至105mm,厚9至35mm,重78g至253g。其端刃角爲44°至74°,側刃角介乎於55 °至77°。端刃形態爲直形和凸形;側刃形態有三類:直、凸和凸凸形。以斷片、錘片和殘片作毛坯。全部以錘擊法向背面打片(71.42%,n=7);也有向背面和復向加工成器。第225號A標本的端刃是復向加工而成的。修疤全部爲單層,均爲淺寬型。修疤深爲1/10 和<1/10。
端側刃刮削器標本 SC 04·SC20 和SC04T3L1·SF27,均以石片爲毛坯,石質爲硅質凝灰岩,SC20 采集於潮間帶,表面爲墨緣色,爲原有岩質顔色;SF27表面風化爲米色。兩件石器呈彎曲。SC20長110mm、寬62mm、厚22mm、長寬指數0.56,厚寬指數0.35。SF27長142mm、寬57mm、厚27mm、長寬指數0.40,厚寬指數0.47。這兩件石器以錘撃直接打擊剥片。臺面修整成綫狀。背面以正向打擊法剥片,形成一道稜脊。工作緣在石片軸左右,似利用軟錘修整。
兩刃刮削器共10件(10%,n=102),3件出於第二采石場,6件出於探方T6L2、T14L3,1件爲采集品。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面風化成爲米色。以斷片、錘片斷塊和殘片作毛坯。全部以錘擊法向背面、向破裂面打片、復向和錯向打片加工成器,也有同一器的左側向破裂面打片;右側向背面加工的。修疤全爲單層,爲淺寬和深寬型。修疤深1/5、1/10 和<1/10。長63mm至106mm,寬22mm至71mm,厚11至24mm,重17g至208g。端刃角爲46°至64°,側刃角介乎於51°、45 °至77 °、69 °。側刃形態爲直、直直、凹直、凸凹凸和凸凸形;端刃形態有直直、直和凸凸。
標本WTT05 T6L2·12,外形呈稜形,出於探方T6的L2a層。石質爲硅質凝灰岩,有米黄色的風化層。以斷片爲毛坯。長76mm、寬50mm、厚14mm。重43g。長寬指數1.52;寬厚指數3.57。以錘擊法錯向加工,加工中等,没有二次加工。修疤只有單層,修疤形態爲淺寬形,修疤深爲<1/10。側刃形態爲直直形。側刃角51 °。
標本WTT05 Q2 T1·219爲端側三刃刮削器,出於第二探石場探方T1。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面風化,表面顔色爲米色。長80mm,寬64mm,厚26mm,重137g。端刃角爲64°,側刃角63.7 °。端刃形態爲凸形;側刃形態爲凸凸形。以斷片作毛坯,以錘擊法向背面打片成形。端刃和左刃不連接,與近端截面相連成刃。在遠程刃和右刃的多層修疤均爲淺寬形的。左刃修疤爲單層;右端刃修疤爲雙層。修疤深爲1/5。
②. 多刃刮削器
多刃刮削器共有2件(1.96%,n=102),出於探方T20L2和出於第二采石場的一號探方(Q2T1)。兩者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面風化,表面顔色爲米色。標本T20L2·12外形呈梯形。長57mm,寬43mm,厚15mm,重35g。端刃角爲56°,側刃角55°。側刃形態爲凸形;端刃形態爲凸凸形。以石片作毛坯。以錘擊法向背面打片成器。修疤單層,爲深寬型。修疤深爲1/5。
(2) 楔形器
楔形器共114件。石質全部是硅質凝灰岩,表面如有風化,則顔色爲米黄色;如未有風化者,則爲灰黑色;或墨緑。楔形器長54mm至109mm,平均長87mm。寬32mm至73mm。厚10mm至45mm。重30g至359g,形均重160g。以岩塊、板塊、錘片、殘片和折片爲毛坯。以錘撃法向兩面、背面、破裂面和復向加工成形。部分有二次加工。加工精度中等。端刃角32 °至84°(n=14),形均爲60.4 °(n=12)。側刃角45 °至79 °,形均爲60.57 °(n=14)。端刃形態有凸凸、凹、凸直、凹直。側刃形態有凸凸和凸直直。修疤有單、雙和多層;也有階狀疤。修疤的形態爲階狀、淺寬和深寬形。修疤深爲1/2、1/5、1/10、3/10、9/10和<1/10。外形態呈舌形、倒梯形和長舌形,一端打斷幾乎形成一個截面,是楔形器特徵之一。出土於第二采石場、探方T3 、T4、T6、T14和T20。
標本SC04 T3L4·SF9,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層風化,顔色淺米黄。以塊狀角礫爲毛坯。長115mm、寬62mm、厚27mm,長寬指數52.00、寬厚指數44.00。用硬錘在與形態軸垂直方向,進行兩面打片,於是在器身左右兩側和一端各打出工作緣(刃緣)。在近端打出一個形平臺。工作緣有一層修疤,均爲淺寬型。器身一端爲工作緣,另一端爲一平臺。此乃黄地峒遺址楔形器的形態特徵之一。
標本SC04·SC100,在遺址潮間帶采集。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層未風化,保留原有石質顔色;墨緑色。此標本以塊狀角礫爲毛坯。長64mm、寬49mm,長寬指數77.00。用硬錘在與形態軸垂直方向,進行兩面打片,於是在器身左右兩側和一端各打出工作緣(刃緣)。在近端打出一個形平臺。工作緣有一層修疤,均爲淺寬型。
標本SC04·SC101,在遺址海濱的步道山坡剖面采集。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層風化,顔色淺米黄。以塊狀角礫爲毛坯。長108mm、寬52mm、厚37mm,長寬指數48.00、寬厚指數71.00。用硬錘在與形態軸垂直方向,進行兩面打片,於是在器身左右兩側和一端各打出工作緣(刃緣)。工作緣有一層修疤,均爲淺寬型。器身一端爲工作緣,另一端爲一平臺。此乃黄地峒遺址楔形器的形態特徵之一。根據刃緣、刃角和尖突刃角判斷,楔形器可用用於竹木加工和重切割之用,此外或可作爲開採大石塊和掰開木方的楔子。在近端打出一個形平臺,此臺面經過剥片修整,有錘擊留下的階級狀小疤。形態上類似楔形器有越南Xom Trai洞穴遺址出土的“短斧”(short axe)。
標本 SC04 T3L1·SF24,以石片爲毛坯,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面風化,顔色米色,出土於T3探方L1層。依石片軸測量,長115mm、寬81mm、厚38mm。長寬指數爲70.00,厚寬指數46.91。以錘擊打片,在近端打出一個形平臺,此臺面經過剥片修整 。
(3) 砍砸器
砍砸器共發現8件。標本SC04T4L3·SF2爲側端刃砍砸器, 出土於探方T4的L3層。以角礫爲素材,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面風化成米色。長129mm、寬80mm、厚59mm,長寬指數62.50,厚寬指數73.75。重470g。有粗大的打擊點,顯示用石錘以反向剥片,工作緣以錯向加工,刃綫呈S形,工作緣在中軸綫之左側和遠程。刃角約60°,顯示此器可作竹木加工之用。此器凸面仍有自然面約50%。把握部有自然面和層理面,方便掌握使用。
(4) 齒狀鋸(denticulate saw)
標本SC04·SC36,爲潮間帶采集品。以長石片(石葉)爲毛坯,石質爲硅質凝灰岩。顔色灰黑色。長82mm,寬43mm,厚14mm,長寬指數52.43,厚寬指數32.55。先以錘擊法剥出石葉,然後在石葉左右兩側錯向錘擊,形成連續性的小石片疤。該等小石片疤以左右方式出現在背、腹兩面,形成鋸齒刃緣。刃緣的鋸齒爲一左一右排列,與現代鋸子鋸齒排列相同。近端有一小平面和一個小尖突,用途不明。
2.尖刃石器類
(1) 手斧
手斧共發現13件。2004年發現有9件,出於潮間帶的SD1和T1的地表、山坡探方T4L3和L4。其餘4件是在2005年發現的;3件出於第二采石場探方Q2T1,1件在山坡上的T3和T4探方旁的地表探集。
以石核、斷塊和岩塊爲毛坯。利用錘擊法向兩面和復向加工。加工精度較佳。尖刃爲正尖和正鈍尖。尖刃角爲30°至53°,平均尖刃角爲48°。側刃形態爲直和凸凸。側刃角爲58°至76°,平均側刃角爲63.25° 。修疤有雙層和多層;修疤形態爲淺寬和深寬。修疤深1/2、1/3、4/5和9/10。修疤指數10至80。長92mm至135mm,寬76mm至86mm,厚32mm至41mm,重263g至335g。現以發現的5件手斧爲例,描述其屬性如下。
標本WTT05·SC214,以石核爲素材,石質爲硅質凝灰岩。殘長112mm,寬68mm,厚36 mm。厚寬指數52.94。重263g。用錘擊法向兩面加工,加工精度較佳。尖刃爲正鈍尖。尖刃角爲55°,側刃角爲49°。側刃形態爲直形。修疤多層;爲淺寬形;修疤深4/5;修疤指數爲80。把握部已捐壞,其特徵不明。該標面的一面滿布大大小小淺而平的修疤;另一面的修疤則只占該面一半面積。以兩面加工和工作緣形態而言,該器可以分類爲 “ 原手斧”。
標本SC04·SC16,潮間帶采集品。以厚石片爲素材,石質爲硅質凝灰岩。長98mm,寬58mm,厚28 mm。長寬指數59.18、厚寬指數48.27,尖形指數2.34。工作緣在石片軸兩側,横斷面呈稜形。保留自然臺面,臺面部分經修整。石片角爲24°。以交互加工法整形和修整刃緣,背腹面均有對向剥離痕。刃綫S狀,刃角30°。
標本SC04T4L4·SF1,以塊狀石塊爲毛坯,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面嚴重風化,顔色米色,出土於T4的L4層。器長114mm、寬74mm、厚30mm。長寬指數爲64.91,尖形指數爲38.18。以錘擊法向腹面(背面)剥片修整並在背面形成稜脊,打擊泡極細小。然後在左右側打片修整成刃緣。
標本SC04T1·SC17,出土於潮間帶的T1LS層(表層)。以厚石片爲毛坯,石質爲硅質凝灰岩,通體滿布白色小點,色墨緑。長104mm,寬61mm,厚28mm,長寬指數58.65,厚寬指數45.90,尖形指數50.08。以厚石片爲素材,打片修整出尖突和减薄器身,并且在背面造成一道稜脊,横斷面呈三角形。在刃緣打片修整,留下修疤。其把握部分,仍留有層理面石皮,並經剥片修整,留下的修疤痕。尖突出修出一個長9mm、寬8mm的斜面。兩側各有凹和凸兩緣,其中一緣呈S狀,另一緣則成一直綫。
標本WTT05·SC23,以厚石片爲毛坯,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面嚴重風化,風化層米黄色,在第二號采石場與T14之間的山坡上表採發現。該標本與上述一件SC04 T4L4 SF1端直刃刮削器的形態和技術相似。依石片軸測量,長74mm、寬47mm。長寬指數爲64.00。外形呈梨狀。用錘擊法剥出厚石片,再通體打片修理,打擊泡極細小。
標本 WTT05·SC 22,在第二采石場山坡采集。以厚石片爲毛坯,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面嚴重風化,風化層米黄色。長84mm、寬58mm、厚21mm。長寬指數69.00,厚寬指數36.00。外形半月形。以錘擊法剥出横長石片,只在背面加工,背面滿布石片疤,破裂面則不加工。這是黄地峒遺址石片石器的又一製作特點。刃緣没有二次加工。
(2) 手鎬
手鎬共有3件,出土於T4L5和T6L2。標本SC04 T4L5·SF5,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面風化爲米色,出土於T4L5。其一刃緣有兩處新石片疤,見未風化之硅質岩之顔色爲黑色,風化層厚0.5mm。器長112mm、寬59mm、厚29mm,長寬指數52.67,厚寬指數49.15,尖形指數44.06。以角礫石核爲毛坯,以直接打擊法修整外形和刃緣。左右兩側工作緣相交形成尖突。尖突厚大粗實,尖突末端經剥片形成一個小斜面,呈尖椎狀,長13mm,寬9mm。尖刃角95°。腹面保留一大石片疤,雖然有一些修整留下的石片疤,但總體而言仍屬於單向力加工成形的。雖然表層風化,但並不嚴重,石片疤之棱綫仍然鋒利。背面右側有多層階狀小石片疤。近端經打成一個平臺。這種在近端的平臺多見於楔形器。横斷面呈菱形,具有粗厚之突尖,背面經剥片修整而隆起稜脊。
標本WTT05 T6L2b·43,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面風化爲米色。長113mm、寬64mm、厚43mm,重222g。長寬指數爲56.63。尖刃角56.6°,側刃角56°。尖刃形態爲正鋭尖。修疤指數爲10,修疤爲單層,屬淺寬型。剖面呈三角形。以斷塊爲毛坯,用錘擊法向背面剥片加工,在背面偏右有一自然稜脊,並向右側傾斜而形成鋭尖。加工精度低。然後在左右側打片修整成刃緣,工作緣的修整以對向方式進行剥片。
(3) 尖刃器類
尖刃器共發現13件,分爲正尖、側尖和角尖三小類。2件表採,4件出於第二采石場的探方,其餘出土於T6L2、T17L3和T20L3。
尖刃器整體外形有長形、三角形和圭形。是以殘片和斷片爲毛坯的。利用錘擊法向背面、兩面和復向加工。加工精度中等至佳。尖刃爲正鋭尖、正鈍、側鋭尖、角鈍尖和角匀尖。尖刃角爲45°至126°,平均尖刃角爲70.5°。7件尖刃器的尖刃角度在45°至70° 側刃形態爲直直、直斜、凸直、凹凹和凸凸。側刃角爲34°至79°,平均側刃角爲57.46°。修疤爲單層、雙層和多層;修疤形態爲淺寬、淺寬和深。修疤深1/5、4/5、<10 1、/10和3/10。修疤指數3至10。長49mm至105mm,寬34mm至68mm,厚11mm至34mm,重27g至187g。標本 T6L2b·02的近端有一尖突,應分類爲 “雙尖刃器”。現以發現的4件尖刃器爲例,描述其屬性如下。
①正鋭尖刃器
正鋭尖刃器:標本WTT05 T6L2b·09,以錘片爲毛坯,石質爲硅質凝灰岩。長65mm,寬34mm,厚13mm,長寬指數52.30,厚寬指數38.23。重27g。以錘擊法向背面打片,然後在右側轉向破裂面加工,至尖端又轉向背面加工。尖刃爲正鋭尖。把握部的形態爲半圓刃狀。加工精度差。在刃緣打片修整,留下修疤。修疤有單層和多層,屬於淺寬形。修疤深爲<1/10。尖刃角爲45°,側刃角58°。側刃形態爲凸凸。
標本SC04·SC35,在2004年的工作報告分類爲 “尖狀刮削器”。以石片爲素材,石質爲硅質凝灰岩。湖潮間帶采集,因海水長期浸泡,保留石材原本墨緑色。依石片軸測量,長116mm,寬72mm,厚20mm,長寬指數62.00,厚寬指數28.00,尖形指數3.52。以硬錘直接,第二步加工以錯向(破裂面向背面,又從背面向破裂面)剥片,在石片軸右側剥出基本成直綫的刃緣。在石片素材的打擊點左右側剥片形成一個尖突。尖突亦有二次加工留下的石片疤,這是與修整尖突有關的剥片方法。尖突的刃角爲70°。雖然這件器物從形態上很難推測它的功能,但是,從刻意修整工作緣和尖突來看,是可以作爲推斷它的功能的參考。從傅爾德(F. Borders)的觀點來看,一件石器分爲三個部分:①把握部;②中間部;③使用部(工作緣)。這件石器的近端厚大,適合以手把握應用,其中間部爲背面之稜脊,用以加强工具的堅實程度,使用部位爲尖突和左右側的刃緣。此標本使用部位爲尖突和左右側刃緣,應屬於一種多種功能的工具,它具有切割、刮剥和錐突等功能。
②角尖刃器
標本WTT054·CPo 1,以礫石爲素材,石質爲硅質凝灰岩。保留層理面和石皮。依形態軸測量,長1104mm,寬63mm,厚55mm,長寬指數57.27,厚寬指數87.3。以錘擊法剥片,保留自然臺面,臺面局部修整。以硬錘向形態軸平行和垂直方向打片,修出一個三稜形態狀的器形。製作者靈巧地利用層理面修出尖突。尖突寬9mm,尖突角45°屬角尖一類。
標本WTT05 T17L3a·43,以殘片爲毛坯,石質爲硅質凝灰岩,風化層爲米黄色。長98mm,寬45mm,厚20mm,長寬指數45.91,厚寬指數44.44。重85g。以錘擊法向破裂面打片。加工精度中等。尖刃爲角匀尖。把握部被打斷。在刃緣打片修整,留下修疤。在尖刃的修疤爲單層;在側刃的修疤爲雙層,均屬於深淺寬形。刃緣修疤深爲1/10。側刃角71°。側刃形態爲凹凸。
③側尖刃器
側尖刃器:標本SC04·SC32,在2004年的工報告分類爲 “尖狀器” 。以礫石爲毛坯,石質爲硅質凝灰岩。長114mm,寬79mm,厚21mm,長寬指數69.29,厚寬指數26.5,尖形指數4.05。以直接打擊法剥片,保留自然臺面,臺面局部修整,臺面面積255mm2,臺面角90°。工作緣在石片軸之右側,刃緣成凹狀,沿刃綫有石片疤18個,均爲一層。加工方向爲單向。尖突寬9mm,尖刃角40°。
標本WTT05 T6L3a·6,以石片爲毛坯,石質爲硅質凝灰岩,風化層爲米黄色。長77mm,寬48mm,厚19mm,長寬指數62.33,厚寬指數39.58。重74g。以錘擊法復向打片,但主要向破裂面加工,背面有零星小疤。加工精度差等。尖刃爲側鋭尖。把握部的形能爲斷小面。在刃緣打片修整,留下單層修疤,屬於深寬形。刃緣修疤深爲3/10。側刃角60.5°。側刃形態爲凸形。
(4) 尖狀器類
尖狀器2件,均爲潮間帶采集品。標本SC04·SC08在2004年的工作報告和2006年《人類學報》第25卷1期發表的〈香港深涌黄地峒遺址簡報〉稱此器爲 “鏃形器”。對比研究之後,改爲尖狀器比較穩妥。以石片爲素材,石質爲硅質凝灰岩。因長期爲海水波泡,没有風化層,保留石質灰黑原色。長45mm,寬38mm,厚5mm,長寬指數84.44,厚寬指數0.13,尖形指數62.5。刃緣在石片軸左右兩側。以錘擊法正向剥片,在腹面留下修疤,然後修理兩側刃緣,兩刃緣相交成一尖突,刃緣滿布單層修疤。臺面因修整而不存在,可能使用零臺面技術,修整成一個凹弧形。以20倍放大鏡觀察近端,不見任何擦痕,這個現象反映:①此器物没有使用過;②此器物不用於箭。 此標本在形態上類似周口店第15地點出土的一件 “勒瓦婁哇尖狀器”。
標本SC04·SC12,以石塊爲毛坯,石質爲硅質凝灰岩,因長期爲海水波泡,没有風化層,保留石質墨緑原色。長112mm,寬57mm,厚56mm,長寬指數51.00,厚寬指數108。保留層面石皮。尖突長22mm,頂端爲一小平面,長8mm。
(5) 雕刻器
雕刻器發現3件,兩件出於T3L3,一件在T3和T4附近地表采集。雕刻器是在毛坯上,自上而下縱向或者斜向打片,製作一個長條形刀面。雕刻器的刀面多用於骨器、角器和牙器的加工。
標本SC04 T4L3·SF6 ,出於T4探方第3層。石質爲硅質凝灰岩,風化層爲米黄色。以厚石片爲毛坯,依石片軸測量,長109mm,寬51mm,厚31mm,長寬指數47,厚寬指數61.00。以石塊爲毛坯,以錘擊法向背面打片,保留節層面石皮。臺面齊平。這種具有齊平的臺面,類似 “ 截頂雕刻器”。雕刻刀面有三層,各層寬4mm,各長4mm、7mm和132mm。
標本SC04 T3·S211是一件笛咀形雕刻器,外形成三角形。長78mm、寬45mm、厚26mm、重82g。以錘片爲毛坯,石質爲硅質凝灰岩,風化層爲米黄色。尖刃爲笛咀形。尖刃角爲110°。通體加工精度差;把握部没有加工。左側小平面是從上面向左縱向打片形成的。右側的小平面受後期破壞,打撃點也被破壞。從修疤尾端的形態判斷,右側的小平面也是從上而下縱向打片的。
標本 SC04 T4L3·SF6,以石片爲素材,石質爲硅質凝灰岩,表面風化,顔色爲米色,出土於T4的L3。背面保留10%的自然面(石皮)和20%層理面。保留有小臺面,臺面的背面有修理的小片疤。自臺面垂直以軟鎚打出雕刻面,長62mm、寬12mm。全器依石片軸測量,長109mm、寬51mm、厚31mm。長寬指數爲46.78、厚寬指數爲6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