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孢粉分析



  一、樣品采集及預處理

  樣品由送樣單位(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自行采集。

  樣品採自於香港西貢郊野公園,T2L1采集於企領下海海灘上,地表以下深0.1M處,樣品1個,爲粘土砂;T4L1—T4L5采集於黄地峒山坡的坡積層中,按自然層位,每層采取一個樣品,深度分别爲0.1m、0.3m、0.7m、1.0m、1.5m,共5個樣品,爲含砂粘土。

  野外采集的樣品,雜質較多,粒度不均匀,有很多樹根、草根和碎石,而且量也較多,携帶運輸不方便。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在工作場所布置了一間暗室,在處理光釋光樣品的同時,提取部分粉砂粘土,作孢粉分析樣品。

  首先將野外採得的樣品,撿去碎石和草根,在敞口玻璃容器内用清水浸泡土樣一段時間,攪拌土樣,使之充分分散,將顠浮在水面的草根、樹屑等撇去;將沉澱在底部的碎石在水中洗刷乾净,所有粘附在其表面的泥沙均要洗落在玻璃容器内,過100目篩後,將粗顆粒剔除;剩下的懸浮液澄清,不斷抽去清水;最後所剩的粉砂、粘土在暗室中自然風乾。將風乾後樣品分裝在攝影用135菲林盒中,每個樣品裝1-2盒。

  野外條件雖然簡單,但只要操作細心,還是能達到孢粉分析的要求,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二、  實驗室中孢粉樣品的處理

  取樣10g,加入10%的稀鹽酸(HCI),充分攪拌,除去鈣質成分,洗酸,用離心機離心,倒去清液,再加清水攪拌,再離心,如此反復數次,直到酸液洗清。加15%苛性鉀(KOH),攪拌,水浴2h,除去有機質,洗碱,如上步。

  用密度>2.0g/cm3的重液浮選2次,第一次加入少量的重液,攪拌後離心,倒上面的清液入洗好的燒杯中,第二次加入樣品體積2倍的重液,攪拌均匀,離心,清液依次倒入各自的燒杯中。用3%HCI稀釋燒杯中的樣品,至原密度的一半,然後把稀釋後的樣品轉入離心管,離心,上面的清液集中放置。

  離心管中的殘餘沉澱物,加入無水酒精,充分攪拌後離心,倒去清液,將管中的沉澱物晾干,使樣品脱水。如果雜質過多,則用超聲波震盪儀除去細小雜質。

  重液回收。用蒸發水法,將裝有重液的燒杯在水浴鍋中煮至密度達到2.15g/m3,即可。

  用定量取液器按沉澱物:甘油爲1:6的比例向沉澱物中加入甘油,充分攪拌後取一定體積(30~40μl)滴在載玻片中央,蓋上蓋玻片,壓出氣泡。用加拿大樹脂將蓋玻片封好。

  三、  孢粉分析結果

  在NIKON E-2000光學顯微鏡下進行鑒定,確定植物孢粉的種屬及其丰度。

  四、  環境分析

  本次調查和試掘,環境樣本采集數量較少,密度較疏,而且分佈面積僅幾平方米,未能在區域内多點采集,亦未能在剖面上連續系統地采集,因此,我們僅能作簡單的對比分析。

  孢粉分析結果表中,以T2L1代表海灘上植被的現狀。T4L1-T4L5代表山坡上坡積層各自然層形成時的環境。

  T2L1與T4L1顯示出近、現代海難與山坡上的植被在孢粉組合上的差别。由於僅爲兩個點的對比,這種差别不作詳述。

  山坡上T4探方各層(5個樣品)的孢粉組合,各有同异。

  T4L3與T4L1的孢粉組合較爲相似,木本花粉總量比例較高,特别是T4L3樣本中檢出草本孢粉,而山坡上T4探方中的其他各層欲未檢出,只有海灘上T2探方中草本孢粉含量與其接近,表明該地層出露在地表時的氣候温暖潮濕,植被茂盛、種類繁多,與現今氣候環境極爲相似,甚至還稍熱一些。

  T4L4、T4L5兩層的孢粉組合與T4L2層相似,都以厥類孢粉爲主,占95%以上,木本孢粉含量較少,未見草本孢粉,L4層的木本僅爲銀柴屬,L5層的木本僅爲野桐屬,L2屬的木本爲大戟科、野桐屬和鬆屬,説明這三層所處的氣候比現今要冷一些。

  要對整個遺址存在時期内的環境變化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就必須擴大發掘面積,多點、多層次採樣進行分析才行,尤其是在坡積環境下更需要這樣做。因爲在陡峭的山坡上,地層的缺失和倒置現象容易發生。第一次正式發掘面積也不大,採樣作出來的結果與上述結果基本一致,所以在此不作重復的叙述。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