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統合學會
我們相信這可能是台灣媒體上一次歷史性的對話。從今年元旦聯合報對一中各表的《六論》開始,到兩岸統合學會透過《旺報》的《六問》,以及元月二十四日聯合報對《六問》的回應,二十五、六兩日我們透過《旺報》的再回應,乃至三十日聯合報不點名的正式回應,幾波討論下來,我們相信已經更進一步接近了問題的核心點。為了不辜負聯合報的雅意,我們當然應該再做進一步的申論,以便讓問題能得到更清楚的呈現。
聯合報三十日的社論,的確比以往更清楚地說明了對「一中各表」的內涵。從該社論結語「我們期望,在東西德及歐盟發展出來的主權觀之下,亦即在『屋頂理論』之下,兩岸關係也能找到高境界的好出路。茲歸納為『新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一部分的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容分割」來看,聯合報的「一中各表」界定是以「一中兩國」為基礎,呼籲以東西德的屋頂理論或歐盟模式來處理主權觀的困境。
聯合報的「一中各表」就是「一中兩國」
從某種角度上說,聯合報以堅守「一中憲法」來回應是否有「主權限縮」的質疑,澄清了這點,當然就讓聯合報和兩岸統合學會的論點之間有了更多的銜接點。但是聯合報沒有說明這樣的立場要如何去說服民進黨的問題。
然而我們也必須指出,聯合報此次的回應其實只是回到了張亞中教授在二十年前所提出過的「一中兩國」的說法而已。聯合報所提的「新新三句」正是當時「一中兩國」的內涵。而時移勢易,願意與聯合報分享我們已經將理論修正到了「一中三憲」的過程,並藉此再度澄清一些理論問題與為何不宜再提「一中兩國」的緣由。
1990年張亞中就參考了西德以「國家核心理論」為基礎的「一德兩國」,而非東德以「分解理論」為基礎的「一族兩國」,提出了「一中兩國」的主張,這段過程,現任國安會首席智庫的趙春山董事長知之甚詳。
「一中兩國」主張包含了兩個部分,一是依據國家核心理論提出「整個中國」的概念,並認為由於兩岸均是「一中憲法」,因此,這個「一中」是「實」的,是兩岸憲法保證它存在的,至於兩岸則可以界定為整個中國(主權共有)內部的一種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這個特殊關係即是當時西德布朗德與聯合報所稱的「非外國的國家」關係。但是必須清楚指出的是,當時提出這論述的時間點,兩岸根本就還沒有開始正式交往,連國統綱領都還沒有出現,當時台北毫不懷疑統一是唯一選項。「一中兩國」的提出是為了讓兩岸的定位更清楚,合理地推動兩岸關係。在某種意義上,國統綱領就是以「一中兩國」的精神呈現。
「一中兩國」已經被李登輝玩死了
隨後,一個很不幸的發展就是,李登輝在1994年透過第一份大陸政策白皮書,即《臺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將「一個中國」界定為「歷史、地理、文化、血緣上的中國」,而不再是「中華民國」,從此,「一中」就變成了一個「虛」的概念,開始走東德的「一族兩國」模式。李登輝卸任前,1999年再藉用「一中兩國」的特殊國與國說法,魚目混珠套用西德「一德兩國」的特殊國與國關係。李登輝或許了解,當「一中」在1994年被界定為「虛」的概念時,兩岸已經不可能是「特殊國與國」,而是「外國」關係了。所謂「特殊關係」只是政治語言,唬弄兩岸罷了,至此,也可以說「一中兩國」就這樣被李登輝「玩完」了。
為此,張亞中在2000年以後的著作,用更精確的文字將兩岸定位在「整個中國內部的兩個平等的憲政秩序主體」,用憲政主體來把「國」字所可能衍伸為「外國」的意涵給淡化掉。「整個中國」描述了兩岸的主權重疊,「平等憲政秩序」描述了兩岸的治權上的分立,如此定位自然沒有彼此矮化的問題。這樣的想法,黃光國教授日後為求簡潔,在2005年將其以「一中兩憲」概括之。
民進黨執政後,「一中」繼續被虛化,不僅是陳水扁在2002年喊出「一邊一國」,2007年推動「入聯公投」,即使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也開始主張「台灣是中華民國」、「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共同決定」等可能造成「限縮主權」的主張。由於台灣內部對「一中」的變化,北京接受「兩憲」有可能就等於接受「兩個外國」。
「一中三憲」的「一中同表」才是唯一出路
我們了解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這種「一與二」的提法,終將不免出現困局。為此,2008年起,張亞中在與謝大寧討論時,共同思考到了必須處理「一中」實體化的問題,若不能把一中在憲法的基礎上再實體化,將永遠無法擋住疑慮。兩岸必須讓「一中憲法」有相互保證的拘束力,再透過共同體等機制、共同協定、共同政策等方式共同建構一個超越兩岸憲法權威的規範,我們以「第三憲」稱之。
我們將這樣的思維化約為「一中三憲」,並認為如此符合兩岸憲法規範、也足以消弭對岸的疑慮,也確保了兩岸憲政上的平等地位,並認為在邏輯上這是「藍綠紅」三方所可能出現的唯一交集點,可能也將是維繫兩岸和平發展的唯一可能解決之道。
聯合報一直認為他所說的「一中各表」,對岸現階段雖不接受,但未來終將能說服大陸。容我們坦率地指出,這樣的想法根本就建築在一個無法立足的基點上,那就是「一中各表」如何袪除轉成「兩國論」的疑慮。北京會懷疑台北想要軟土深掘。而台灣的選舉正好為從「一中各表」到「兩國論」提供了操弄的推力與時間。
聯合報是否同意,台灣這十幾年來在認同上有著軟土深掘的問題?「柔性台獨」或「穩健台獨」就是這個邏輯下的產物。我們之所以一直要正告聯合報「一中各表」的不可行,其實病根正在這概念早已經被李登輝玩死了。難道聯合報還有可能把這概念再救活不成?
原文刊載於《旺報》2010年2月1日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