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再論兩岸應採「一中各表」

  我們主張,兩岸關係應當由「合理的過程」,達到「改善之目的」。此即所謂的「過程論」,以有別於過去的「目的論」。

  想像中,兩岸未來的「目的方案」有四種可能:一、台獨、二、維持現狀、三、屋頂理論的政治聯結(如邦聯或歐盟模式)、四、統一。這四種「目的」,無一不需以「一中各表」為「過程」。

  先說台獨。台獨活動若無「一中憲法」的中華民國為屏障,將連賴以寄生的寄主都沒有。現今的台獨,包括曾經執政八年的陳水扁台獨政府,既寄生在中華民國,也不敢撕去中華民國的護符。何況,如今不論從世界、中國大陸、台灣內部及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局大勢看,台獨皆已無可能作為兩岸關係的「目的方案」;而只是寄生在中華民國的內鬥工具而已。

  再談其他三個「目的方案」。維持現狀固然就是要維持一個「過程」;屋頂理論及統一雖是「目的」,但亦仍需有一「過程」。且倘若此一「過程」應當符合和平、民主、國際接納,並能創造文明典範、增添人類價值成就等期待;那就必將是一個很細膩,而且耗時很長的「過程」。因而,若無「一中各表」,此一「過程」即難以維持。

  所謂「維持現狀」,就是要維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主張「憲法一中」的「現狀」。「現狀」的事實原本如此簡明,問題卻在為如何「表述」而生爭議。由於「一中各表」的「表述程式」在兩岸間未能確立,所以「中華民國」是否「一部分的中國」亦不能確立,以至於「台灣人」是不是「中國人」也不能確立;但若這兩大政治認同皆不能確立,兩岸連「維持現狀」已屬不易,更遑論通往屋頂理論或統一之「目的」?

  如前所述,欲實現任何「目的方案」,皆應當符合和平、民主等「過程」。倘若在進入任何「目的方案」前,台灣人對「中國」及「中國人」的認同皆不能建立,將憑何實現「目的方案」?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難道有可能跳過「中華民國」,而直接將屋頂理論的「第三概念中國」或任何統一後的「中國」作為自己的政治認同目標嗎?沒有「過程」,豈有「目的」可言?

  「目的論」的偏差,在過度強調「未來的一個中國」;因此對兩岸在「現在進行式」中如何處理「一個中國」的問題沒有對策。「過程論」則是注重「現在進行式」,注重「過程」;期望以「合理的過程」達到「改善之目的」。

  其實,一九九七年,前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就曾提出「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的說法。這可視為兩岸間最早出現的「過程論」。只要節述「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即可看出汪道涵的思想體系。他說:「一個中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這是屋頂理論、一中各表與過程論)又說:「所謂一個中國,應是一個尚未統一的中國,共同邁向統一的中國。」(也是屋頂理論、一中各表與過程論)不僅如此,汪道涵又說:「一個中國」不是「現在式」,因為目前很難;也不是「未來式」,因為可望不可及,夜長夢多。因此,何不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又是過程論、一中各表及屋頂理論)正是:驀然回首,「一個中國」已是「現在進行式」。

  「一中各表」就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就是「一中各表」。已在手中,何勞外求?

  如今回顧,以汪道涵的人望、身分與地位,他當年提出「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其眼界之寬廣、思路的靈活,與所呈現的境界高遠及出路開闊,竟是如今的後人晚輩所遠遠不能企及。可見,有識者其實皆看到了兩岸的難題,但對如何「表述」卻在思路及境界上竟可別如天壤。近幾年來,北京方面,雖曾有「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及胡錦濤在二○○八年三月布胡熱線一度承認「一中各表」等表述,可謂皆是汪道涵論述的折射,但皆惜乎膽識不足,欲言又止,欲放又收,猶豫瞻顧,使「一中各表」的「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未能凸顯;因此,「過程論」亦失重要憑藉,更遑論兩岸將如何通向「改善之目的」?十餘年前汪道涵能如此開放進取,何以十餘年後今人反而如此閉鎖退縮?

  不能維持「合理的過程」,即無可能通往「改善之目的」。如果北京不接受「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台灣人如何認同「中國」,又如何自我認同為「中國人」?

  原文刊載於聯合報民國99(2010)年2月4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