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地域文化的共性與個性關係刍議——以嶺南文化爲例

  在近年掀起地域“文化熱”中,地域文化成爲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這不僅是一個理論,而且是一個有着重要意義的實踐問題。因爲各地都在提出建設“文化强省”(或文化大省)、文化强市、文化强縣(區),以及文化名城(鎮)等,作爲文化建設的目標。這其實就是地域文化在當今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爲其提供文化支持問題。基於此,很有必要弄清地域文化概念,地域文化的共性與個性關係,以便有的放矢,根據兩者聯繫和差异,提出和制定地區有關文化發展戰略、目標、對策和措施。反之,則有可能在這些方面彼此雷同,達不到預期效果,有關文化發展建設的規劃就有可能流於一句空話。嶺南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質共性和個性差异,可以説明地域文化這方面的理論問題,本文即想作爲引玉之磚,引起討論,並求教於方家。

  一、地域文化概念

  著名史學大師、復旦大學譚其驤教授曾説過,中國文化有時代差异和地域差异,不能離開這種時空差异,籠統地談論中國文化。這個論斷成爲界定地域文化的理論基礎。文化作爲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産生、分佈和傳播總是以地理環境爲基礎,是不能不受地理條件制約的,而且在事實上,許多物質文化成果就是人類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加以人工馴化、加工創造的文明成果,深刻地打上地域條件的烙印。如珠三角出産的香雲紗,只有順德河涌裏的淤泥才能浸漬出來,其他地方不行,所以香雲紗是順德的特産,是地域物質文化的一個典範。又人類適應環境的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形態。廣東人喝凉茶,山西人食醋,西南山里人嗜食辣成風,舍此就會感到不舒服,於是形成不同飲食文化,這也是地理環境在起作用。舉凡這種事例,不勝枚舉。因此,可以説,地域文化是指産生在特定環境、特定範圍,有鮮明、穩定的文化特質和風格,并且自成一個系統的文化體系。地域文化最大特徵是以特定地域爲依託而産生,離開這個地域,就等於釜底抽薪,無所依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那種没有地域概念,到處通行的文化,恐怕不能稱爲地域文化。

  基於這種理解,中華文化實際是由各個地域文化共同組成的文化體系,即費孝通先生的中華文化(民族)多元一體的著名論斷。這裏的“多元”,自是不同地域或民族文化。10多年前,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國地域文化叢書”,把全國分成24種地域文化,一種一册,稱爲“三晋文化”、“齊魯文化”、“關隴文化”、“湖湘文化”、“江西文化”、“八桂文化”、“黔貴文化”、“滇雲文化”、“嶺南文化”、“瓊州文化”等,應視爲中國地域文化一種表現形式。當然,也有以江河爲載體反映地域文化的,如黄河文化、長江文化、珠江文化等。不管哪種形式,它們都以某一特定地域(流域)爲範圍,表現這個範圍内文化的内涵、特質和風格,與另一個範圍文化有顯著差异,這應是地域文化概念本質所在。

  二、地域文化共性與個性

  地域文化是一個相對概念,在全國而言,上述24種地域文化彼此之間有很大差异,這是地域文化存在的前提,但是中華文化應有它的共同性。例如歷史悠久,以儒家文化爲主流,以農業文化爲本,絶大部分人講漢語,使用漢字,崇拜共同的黄帝、炎帝等。而這些共同性又存在於各個地域文化之中,即哲學上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正因爲有了上述地域文化,把它們的共同性特點游離出來,才整合出中華文化特質和風格,也就是通常講的“中華文明”。

  文化個性是一種客觀存在,由地理環境差异、地域開發歷史過程、人口遷移、文化交流不同而産生,在一個特點相對一致或相似範圍内形成,如上述24種地域文化,基本上爲一個相對獨立地理單元,如齊魯文化發生於山東半島,三晋文化在黄土高原,關隴文化在陝西、甘肅隴山以東,湖湘文化在湖南,黔貴文化在貴州,嶺南文化在兩廣(也有把廣西文化分出,另稱八桂文化)、瓊州文化在海南島,這些地理單元、區位、自然、人文地理環境、歷代建置、人口、民族遷移、生産方式、經濟水平、民族關係等都有自己的過程和歷史積澱,經過長期文化歷程,最終形成各自相對穩定文化特色,也就是今日所稱“地域文化”。它以文化個性爲主流,並以此相互區别,但不能彼此孤立,這就是文化共性和個性的雙重特徵。有了這個特徵,也就成爲研究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以其爲指南,許多地域文化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三、嶺南文化共性與個性

  在嶺南地域背景下,廣東、廣西和海南島,以及南海諸島廣大海域都屬嶺南地域範圍,在其自然、人文、歷史等特點基礎上形成地域文化,是爲嶺南文化。其在熱帶亞熱帶條件下産生,故從發生學觀點看來,它是熱帶海洋文化。華南師大曾昭璇教授曾説“嶺南文化,衆流所宗;嶺南親海,熱帶民風”,就是這個道理。嶺南人除了土著古越人,還有大量中原人、海外人,他們多次南遷和從海外進入,使嶺南文化包含許多海外文化基因;另外,在歷代中央政府對嶺南采取多種特殊政策,使嶺南文化孕育、形成條件與其他地區有不同。從西周“南越”族形成,到唐代,“嶺南”作爲“嶺南道”政區出現,作爲地域文化類型的“嶺南文化”應該形成。以後不斷發展,形成它的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重商性、創新性、務實性、領潮性等文化特質與風格,在全國地域文化之林中佔有重要一席之地,這是嶺南文化的共性。但是,由於嶺南地理環境差异,北部爲山,中部爲珠三角平原,西部爲西江河谷平原,東部爲谷嶺平行山地;沿海爲海積平原和臺地等。中原移民入居路綫和時間早晚不同,土著居民成份也不一樣,中部爲南越人,西部爲駱越人和甌越人,東部爲閩越人,他們的文化特質有差异,環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一樣,平原種稻,山地種雜糧,服飾、飲食,以及風俗等也有差异,特别是語言,以入粤時間不同,早來的唐代已形成廣府係,講白話,即廣州話,分佈在珠三角和西江地區,稍遲的在唐宋之交,講閩南話,分佈在潮汕、海陸豐和雷州半島及海南的四周,成爲福佬係。最遲來的講客家話,分佈在粤東山區、粤北山區,主要在宋代以後形成,是爲客家係。這樣,在嶺南文化概念之下,又分爲廣府、福佬、客家三個民係,也是三種亞文化,他們的文化特質和風格有小异,如廣府人重商,商業文化發達,客家人重教,耕山爲業,農耕文化興盛,福佬人親海,有堅强内聚力,精耕細作,海洋文化突出。這些都是他們文化的個性,成爲區分民係重要標誌,也是在嶺南文化共同性下的差异。兩者既是一個整體,又劃分三個部分,形成典型地域文化共性與個性案例。

  參考文獻:

  1.譚其驤.中國地域文化的時代差异和地區差异.復旦大學學報(社科版),1986(2):4-13

  2.李權時.嶺南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63-70

  3.司徒尚紀.嶺南歷史人文地理.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14-16

  4.袁鐘仁.嶺南文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16-23

  (許桂靈: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