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東莞鳳崗與楊官璘精神

  楊官璘(1925—2008),中國象棋特級大師,家喻户曉的“棋王”。然而,他是廣東東莞的客家人,老家在鳳崗鎮的塘瀝,這一史實却鮮爲人知。筆者爲棋迷,一直把楊官璘當作偶像。半個世紀前即耳聞楊官璘的大名,在中山大學讀書期間,不時到廣州文化公園去觀看象棋比賽,亦目睹楊官璘的風采。可是,對楊官璘何以能成爲“中國象棋特級大師”,根基何在,則不甚了了。直至今年12月,有幸到東莞鳳崗參加“客僑文化”的研討會,經過實地考察後,才有了較清晰的認識。

  一、東莞鳳崗,象棋之鄉

  在中國象棋史上,廣東東莞有着重要地位。“廣東歷來是我國象棋活動的重鎮。早在北宋末就有朱彧的《萍洲可談》提及廣州蕃人賭象棋。南宋末的東莞趙必[王象]詞中也提到了橘中戲。”(張如安:《中國象棋史》第399頁)這一事實從側面表明,廣東東莞的象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影響廣泛,趙氏才會在詩詞中有所反映。在《中國象棋史》中,還記載有這樣的史實:“光緒年間,東莞縣的丁馬山才學出衆,棋藝精湛,赴京應舉,偶見都中某棋樓高懸一幟,一打聽,方知是光緒帝的一個皇叔,自恃棋藝高明,從國庫騙來大量銀子在此設擂,聲言舉子中饒車或馬局能勝他者,可得紋銀三百兩,和棋或負給他者,分文不取。丁馬山决計要教訓這位皇叔,乃上臺打擂不受賄賂,對弈一局,殺得那位皇叔落花流水,只得扯落懸幟,灰溜溜地收場。丁馬山棋贏皇叔的舉動,轟動了京都,結果因爲得罪了權貴,名落孫山,回原籍丁屋村老家耕種爲業。他死後,人們建造了一座‘高步棋樓’以紀念他不畏權貴,不受賄賂的優秀品德。”(同上)

  優秀人才並非是天外來客,他的出現,除了個人的天賦外,還有其各方面的條件。諸如社會環境、群衆基礎等等。衆所周知,中國象棋是很有特點的體育項目。一是簡易性:只要一個棋盤,材質不限,紙張、木板都行,甚至臨時在地上畫一個也可以;再加棋子32個,就能對弈。二是趣味性:下象棋有千變萬化,趣味無窮。人們有“棋迷”“棋痴”的稱謂,便是“棋趣”使人入迷的證明。三是群衆性:只要粗識之無,就可參與活動。不論是高人雅士,還是凡夫俗子,都有許多人愛下象棋,也還有許多人愛看人下象棋。而在東莞的城鄉,棋迷甚多。丁馬山贏棋的史實再次説明:東莞人很有象棋基礎,水平確實不錯。而在20世紀東莞鳳崗會出現一個名聞全國的特級象棋大師,亦决非偶然。

  東莞的鳳崗鎮,原稱塘瀝洞。民國八年(1919)建立“新墟”,名爲鳳崗至今。鳳崗共有67個自然村,居民分屬粤方言語系和客方言語系,人口大約各占其半。客家人的祖先在明清時期,由嘉應、惠陽等地遷徙而來。嘉慶年間,客家著名詩人、書法家宋湘(1756—1826)曾到此任教,並爲書院題名:“纂香書室”。宋湘施教,大大促進了當地教育的發展。長期以來,鳳崗興學育才,人才輩出,文化氣息濃烈。以前受條件限制,文體活動的項目不多。墟鎮上的大榕樹下,便經常有人下象棋,吸引許多人圍觀,每到墟日,更是熱鬧。山野鄉村,人們也常常在閒暇時間,走走棋,輕鬆輕鬆。特級象棋大師楊官璘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鳳崗養育了楊官璘,楊官璘又以指道象棋活動的開展回報家鄉。現在的鳳崗鎮,群衆性的象棋活動更加活躍,愛下象棋的人比比皆是。常有茶餘飯後,兩人對弈,衆人圍觀的景觀。改革開放以後,鳳崗鎮的經濟有了飛躍的發展,鎮政府大力加强象棋的硬件和軟件的建設。2003年,建成“楊官璘象棋館”,2007年建成極爲壯觀的“楊官璘象棋廣場”,爲開展群衆性的象棋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地;同時,又成立象棋協會,舉辦“楊官璘杯”全國象棋公開賽,承辦全國象棋甲級聯賽主場開幕式及比賽,還在鳳崗鎮的中小學生中開展青少年象棋賽等等。鳳崗人喜愛的象棋活動已成爲極有特色的亮麗風景綫。人們交口稱贊:“東莞鳳崗,象棋之鄉”。

  二、“棋王”之路

  中國象棋特級大師楊官璘的老家就在鳳崗的塘瀝村,他的故居離墟鎮上的大榕樹不過一箭之遥。這個靠河涌的舊房子,現在居住着外省民工,人們稱之爲“新客家”。2003年,楊官璘回到家鄉,年近八旬的楊老深情地回憶起兒時的情景,向大家講述了他自小學棋的故事:從3歲起,他未讀書識字,就在大榕樹下看大人下象棋。看多了,無師自通,於是,自己也就會下了。棋書有載:楊官璘“六歲時即以善弈知名鄉里”(屠景明:《中國象棋詞典》第199頁),他有客家人執著的進取精神,少年時即“致力於古譜研究”(同上),棋藝益精,10歲就被稱爲“鄉下棋王”(任焕林:《鳳崗歷史博物館》第67頁)。

  從家鄉老百姓稱譽的“棋王”,到舉世公認的“棋王”,那是一條遥遠而坎坷的漫長道路。是不屈不撓的客家精神,激勵着楊官璘邁開堅實的脚步,一步步前進。

  1939年,楊官璘小學畢業後,因家境困難,無法繼續昇學,只好在墟鎮上的裁縫店當小伙計。他既認真學習裁縫技術,亦不忘鑽研棋藝。時間長了,他能够一面裁剪衣服時,還能一面同時和幾個人下棋。棋盤就在他的腦海中,他常常口中念念有詞,甚至走路也在下棋。鄉親們稱贊他:“手車衣,口對弈,挑起扁擔走象棋”(同上),這是楊官璘在艱苦環境中“痴迷”象棋的生動寫照。

  後來,楊官璘到廣州、香港謀生。1949年,他在香港當上了職業棋手,解放後又回到廣州。從1951年起,楊官璘專心致志,從事象棋研究,參加象棋比賽。就在這一年,楊官璘去上海參加打擂臺比賽,他擊敗了上海棋壇大師董文淵,即時聲名大噪,成爲衆人矚目的新星。他不負衆望,再接再厲,不斷求索,精益求精,棋藝進一步提高。1955年,在廣州舉辦七雄奪鼎賽,楊官璘摘桂奪鼎。1956年,第一届全國象棋賽在北京舉行。楊官璘節節勝利,進入了决賽。對手是著名的“小神童”李義庭,奪冠的呼聲很高。楊官璘不驕不躁,沉着應戰,憑着自己豐富的實戰經驗,擊敗李義庭,奪得冠軍。(任焕林:《鳳崗博物館》第67頁)此後,楊官璘又在1957年、1959年、1962年獲得全國象棋個人賽冠軍。1977年在菲律賓、中國、馬來西亞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象棋選手邀請賽中獲冠軍、1987年在新加坡舉行的“象棋國際名手賽”中又獲冠軍。1982年,楊官璘被授予國家第一批象棋特級大師的稱號。1999年和2000年,又在兩届“象棋南北元老杯賽”中摘桂。在全國範圍内,他獲得第一個中國象棋冠軍,楊官璘成爲名副其實的“棋王”。

  1959年,楊官璘始任廣東象棋隊領隊,兼任主教練和運動員。在他的帶領下,廣東棋隊培育了一大批著名的象棋高手,如吕欽、許銀川等,廣東隊成爲戰斗力極强的一支强隊,先後7次獲得全國男子團體冠軍。楊官璘是第一位中國象棋國家級教練員,1989年,他被評爲建國40年杰出教練員。 1956 年至1966年,楊官璘長期擔任《象棋》月刊的主編,促進象棋活動的開展,提高象棋藝術的水平,爲中國的象棋事業的普及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他致力於象棋研究,著書立説,在十多部著作中最有影響的是《弈林新編》、《弈林精華》、《棋國争雄録》、《象棋春秋》等書,他與人合作的《中國象棋譜》也極受歡迎。 楊官璘是新中國象棋事業的開拓者,他榮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工作貢獻奬。“他的人品、棋品、敬業精神和高超棋藝,聞名於海内外,被譽爲中國象棋一代宗師。”(楊健明:《楊官璘象棋新編》首頁)

  三、楊官璘精神

  楊官璘的棋王之路,充分體現了客家人不屈不撓的頑强意志,勇於開拓的進取精神,團結協作的優秀品德,愛國愛鄉的深厚感情。

  從小時候看棋學棋開始,楊官璘就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一心一意把象棋下好。不管條件如何艱苦,都不改其愛棋之志。一邊干活,一邊想棋;一邊走路,一邊想棋;象棋成了他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是重中之重。當他成爲職業棋手之後,原來的興趣愛好,變爲謀生的活計,他更是把象棋作爲神聖的事業,全力以赴,兢兢業業,毫不懈怠,“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正是客家人不屈不撓的頑强意志,使楊官璘在象棋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脚印地向前邁進。1956年,當奪得第一個全國冠軍時,他回顧往事,深有感慨,賦詩一首:“猶記當年落魄時,千瘡百孔有誰知?今朝一發春雷響,風風雨雨灑戰衣。”仔細品味這首詩,不難想象,“當年落魄”“千瘡百孔”這八個字裏,含有多少艱難,多少辛酸!然而,楊官璘硬是靠自己頑强的意志挺過來了。

  楊官璘身上,富有客家人勇於開拓的進取精神。小小年紀他就鑽研棋譜,反復琢磨,不斷進取。成年後,更是把讀譜作爲自己的必修課。學習是爲了借鑒,是爲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他説:“閲讀棋譜如果是走馬看花,不深入研究,作用是不大的。”“過去算是最好的棋譜,今天看來也還存在缺點和錯誤。因此,我們閲讀棋譜,必須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分析他的優缺點,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况,批判地吸收。”(《楊官璘棋譜新編》第6頁)他讀棋譜,不僅精讀着法,還重視研究它的注解和結論。他認爲,閲讀布局,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藉以驗证。他主張:閲讀棋譜的殘局和排局,應由自己先研究,然後把自己的結論和棋譜比較,看誰正確。在實戰中,他深深懂得:“譜不可盡弈之變,法不可盡戰之奇。關鍵在於棋手本身的功力和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楊官璘象棋新編》第6頁),因此,他每逢險着,臨危不亂。他從不輕敵麻痹,總是審時度勢,勇於進取,去奪取勝利。下完棋後,經常復盤,分析優缺點,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楊官璘退休之後,仍退而不休,著書立説,勇於開拓,繼續進取。

  下象棋是個人行爲,但當組成棋隊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就非常重要。楊官璘既是領隊,又是教練、運動員,他十分重視棋隊的團結協作,培養良好的隊風。一方面,他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他每周兩次到二沙島訓練基地去指道年輕棋手練習,從來風雨無阻。千方百計幫助隊員提高棋藝,加强團隊的戰斗力。1997年,“五羊杯”賽的前一天,他的老伴去世。比賽要開始時,大家以爲他不會來了。然而,楊官璘却準時出現在賽場後臺觀戰,和棋隊的人一起拆棋研究,把棋隊的活動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他嚴格要求隊員。有一次,棋隊確定下午2點集中,乘車出外比賽。2點一到,主教練楊官璘便叫開車。其時,還有一名隊員未到。有人看見了遲到者正走過來,便叫等一等。但楊官璘執意不肯,説時間已過,遲到者責任自負,堅持開車。此後,大家都不敢隨便遲到,棋隊形成良好的作風。楊官璘退下來後,團隊意識仍然非常强烈,他一直心係棋隊,罣念棋友:“重上枰場益艱難,僅有情義在棋壇。”從他的詩句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楊官璘的精神是多麽誠摯。

  楊官璘的一生都貢獻給了中國的象棋事業。對祖國和人民交付的任務,他始終忠心耿耿,全力以赴。他一次又一次帶領中國的象棋隊出國比賽,前往越南、菲律賓、新加坡、加拿大、美國等地,他和隊員們不辭辛勞,嘔心瀝血,爲國争光,每次都是載譽而歸。從1959年組建廣東象棋隊始,幾十年來,楊官璘和隊員們一起,同吃同住同訓練,共創輝煌,在1998年退休後至2007年病發前,他仍堅持回棋隊,輔道年青人。“往事堪回首,源流一片丹”,這是楊官璘愛國情懷的真實寫照。楊官璘對家鄉東莞鳳崗,也是充滿摯愛深情。2003年,他應鳳崗鎮政府的邀請,回到故鄉,指道象棋活動的開展。他與家鄉的棋手對弈,悉心輔道;他親臨鳳崗鎮首届“楊官璘杯”象棋大賽現場,熱情鼓勵。2004年,他又帶着兒孫回家,在鳳崗拍照留念,深情地説:“這就是我們的家鄉!”他在晚年多次回鄉,就是“要把自己幾十年來精深研究象棋的實戰心得,傳授給家鄉象棋愛好者”(楊健明:《楊官璘象棋新編》出版説明頁)。

  楊官璘精神世界的形成,源於東莞鳳崗人文的孕育,源於客家文化的熏陶。楊官璘精神不僅是鳳崗人,也是客家人極爲寶貴的財富。深入研究楊官璘,有助於瞭解東莞鳳崗,有助於弘揚客家文化。筆者衷心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

  2010年1月15日定稿於澳大利亞墨爾本

  參考文獻:

  1.屠景明:《中國象棋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2.張如安:《中國象棋史》團結出版社1998年

  3.任焕林:《鳳崗歷史博物館》南方出版社2008年

  4.楊健明:《楊官璘象棋新編》羊城晚報出版社2008年

  (羅可群: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原客家研究所所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