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鳳崗排屋樓——客家民居的文化符號淺析

  東莞市鳳崗鎮鄉野,青山緑水之間砲樓林立,多數砲樓與排屋聯接,搆成了獨特亮麗的建築景觀,這是廣東罕見的。不管是廣府民係著名的開平的碉樓區,還是客家民係梅州的圍屋區,有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鳳崗的砲樓與開平碉樓不同,鳳崗排屋也與梅州的圍屋有异,獨具一格。特别鳳崗至今保存完好的120座排屋樓,是一本凝固的客家文化史,又是一本濃縮的華僑文化史。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黄偉宗教授到鳳崗考察後認爲,從文化學的角度上説,“土樓”是客家民居的早期結構,範圍特大的“圍龍屋”是客家民居更大發展的中期結構,“排屋”與“砲樓”則是客家民係移至濱海地區,與廣府文化以至海洋文化有所結合的後期結構,其突出特點就是外觀開闊、内在連通(尤其是排屋與砲樓連通),從而在建築文化上,體現了客家民係的移民進化進程,既有傳統客家風味,又有廣府海外僑風,堪稱“客僑文化”的典型建築,爲嶺南所獨有。

  鳳崗排屋樓,這個特别的文化符號,藴涵着什麽樣的文化底藴?

  排屋樓——見证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鳳崗排屋樓大多建於清末民初時期。據可考史料,現存砲樓最早建成的是天堂圍村“忠義堂樓”,始建於1898年,最晚建成的是油甘埔村的“來進樓”,建於1935年。大多數砲樓都建在20世紀20-30年代。

  追尋鳳崗排屋樓昔日主人的踪迹,不能不溯源客家人的遷徙歷史。翻閲鳳崗客家人宗族譜牒,清晰地記録了客家先民唐宋兩朝由中原入贛、閩,元明兩朝又逐步遷徙粤東,明末清初再遷入鳳崗立村定居的路綫。據清朝干隆10年(1746年)《義建崇烈堂碑》序文記,順治9年(1653年),朝廷采取“疏呈招耕”的辦法,招募一批客家人到鳳崗開墾種植。這批客家人應招募入居鳳崗黄洞南門山一帶,“蒙霜露,披荆棘,築居畋田焉”。後人尊稱帶領入居鳳崗的13位客家人屯長爲“十三位公”。至干隆年間,客家人在鳳崗這片土地上築居立村已有30多條自然村落,近40個族姓,人口繁衍超過2000人。如序文記述,“今日者里居數百家烟火相連,禾麻互相,游太平之宇耕”。

  客家人築居立村的民居建築,是客家民係文化歷史的“活化石”。客家民居建築豐富多樣,顯著的特色是土樓、圍屋、堂屋、排屋、砲樓(也稱碉樓)等。鳳崗的排屋樓,也還保留着客家人爲了維護宗法秩序和環境,保持着聚族而居的習慣建造的,是客家民居系列中一種重要的建築,擔負着安全防衛的功能。鳳崗排屋樓就是客家人在長期遷徙和异鄉定居生活留下的歷史文化符號。

  走進鳳崗排屋樓,我們不僅爲那厚實堅固的墻壁而感嘆,也不僅爲那黑洞洞的槍眼而驚心,更可以從中觸摸到客家文化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是客家人從中原封建莊園和塢壁一脈相承下來的建築文化,是客家人對中原文化和血緣認同的重要依據。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不僅應對窮山惡水的自然環境挑戰,而且面對新遷地區的土著或其他民係的矛盾糾紛,甚至面臨猖獗的兵匪盗賊搶掠。客家人要在新居地上站穩脚跟,必須團結一心,衆志成城,建設具有防衛功能的營壘。特别是鳳崗處於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社會環境,它是惠東寶三縣交界處,兵匪盗賊活動特别猖狂。爲此,鳳崗客家人不但保持聚族而居,而且在排屋中建設防衛砲樓。平時人們在排屋里居住,一有情况就跑到砲樓上去。砲樓地點一般選擇在排屋左或右入口處或地形有利處,與排屋相連。砲樓築起厚實的墻壁,大門上鑲有鐵皮,門前安置栅欄,門後頂上門杠,每層開有利於對外觀察和射擊的槍眼,樓頂堆放一些可投擲的石塊,底層設有飲用和防火的水池,儼然一座固若金湯的城堡。排屋樓是客家人奉行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營壘。

  隨着歲月流逝,昔日的田陌風光不再顯現,刀光劍影的灾難也一去不復返,而客家先民用血汗泪水和泥土砂石夯築起來的排屋樓仍舊寂然矗立。俗話説,“睹物思人”。仰望高聳的排屋樓,我們仿佛還可以看見客家漢子艱難跋涉不畏艱險奮勇前行的身影。倚靠在排屋樓厚重的大門上,我們仿佛還可以感受到客家母親慈愛胸懷的温暖。客家先民以感蒼天、泣鬼神的頑强精神,辛勤耕耘建設自己的家園。這一座座歷經風雨侵蝕的排屋樓,就是客家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证。

  排屋樓——彰顯多元文化包容開放情懷

  鳳崗排屋樓昔日的主人,已離我們遠去。翻開發黄的史册,我們發現興建排屋樓的主人,他們大多數是當時從鳳崗再度遷徙海外謀生的華僑。

  追尋鳳崗排屋樓昔日主人的踪迹,又要追溯鳳崗華僑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就有鳳崗客家人漂洋渡海到异國他鄉謀生。初期南渡到東南亞馬來西亞等地,稱之爲“走南洋”。後來又被“賣猪仔”到南美洲牙買加、蘇裏南等地。到民國時期,又有人陸續踏上北美洲、西歐各國。據清朝光緒28年(1903年)立“重修迴龍庵通堂並客廳碑”記載,華僑捐款重修庵廟有683人,來自外埠9個國家和地區,推算鳳崗當時在海外華僑已有數千人之衆。直至今時,鳳崗在海外的華僑華人、港澳同胞,約有3萬多人,比鳳崗現有的常住人口還多。鳳崗華僑華人廣泛分佈在全世界36個國家和地區。論人數之多,分佈之廣,鳳崗堪稱東莞最著名的僑鄉。

  離開家鄉,外出尋求生存發展,這是客家人遷徙命運中的一種歸宿。這些在海外生根落脚的鳳崗人,又念念不忘自己的故土,自覺維持着客家人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當他們在海外獲得人生成功,積累了財富以後,回鄉興建祖屋便成爲一種義無返顧的選擇。於是,在鳳崗這片故土上,便如雨後春笋般冒出了一批融合中西文化的排屋樓建築。

  如油甘埔村建有19座碉樓,其建樓主人來自牙買加華僑有10座,來自馬來西亞華僑有2座,來自蘇裏南華僑有1座,來自美國華僑有1座,來自大溪地華僑有1座。由華僑興建的共有15座,占80%以上。另有4座是由宗族公共出資興建,其中仍有華僑的捐資。鳳崗排屋樓昔日主人的身份由此可見一斑。

  海外華僑回鄉出資興建排屋樓,他們不僅帶回錢財,帶回“紅毛泥”、鋼材等先進建築材料,而且帶回了西方的建築風格和文化觀念,使得鳳崗排屋樓建築融中西方文化於一體,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黄洞村觀合樓是一座頗有代表性的排屋樓。黄洞村人蔡觀合,離鄉下南洋謀生,墾荒種植經營橡膠園,經過多年辛勞打拼,事業有成,積攢了錢財。1927年他回鄉購地建房、辦學。原計劃建築占地面積約1700平方米,建40間排屋帶有兩座砲樓。後來,由於種種社會原因,建成8間排屋和1座8層高砲樓。在這座高聳的中國式砲樓上,裝飾有表現西方文化的各種雕塑,西式的圓穹和樓頂的“皇冠”,是全鎮唯一一座全鋼筋水泥結構砲樓。觀合樓是黄洞村15座排屋樓中最令人讚嘆的中西合璧建築杰作。

  鳳崗排屋樓還帶來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念。中國傳統的祖屋文化,一般以祖宗姓名冠以樓名,以示對先人孝敬和紀念。鳳崗砲樓中,有的沿襲禮制以先人命名,如油甘埔村“永昇樓”;而大多却突破禮制,以建樓出資人冠以樓名,如黄洞村蔡觀合建“觀合樓”,油甘埔村江勛堂、江石金兄弟建“勛堂樓”、“石金樓”等。這顯然是受西方文化張揚人的個性價值觀念的影響。當然,這也是多元文化的互相包容。砲樓主人以自己的姓名來冠樓名,又並非是簡單地張揚個性,其骨子裏藴藏的仍然是“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基業永固、子孫永續”的中國傳統文化。海外遊子把熱愛故鄉傳承祖業的情懷寄託於屹立不倒的排屋樓。

  排屋樓——創新文化與時俱進

  鳳崗排屋樓及民居的布局和建造,既體現出對客家民居建築的繼承,又根據本地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實際,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在粤東地區,客家民居的典型建築形式是客家圍屋。鳳崗的客家民居,當地人也稱之爲圍屋。這種圍屋保留了客家圍屋的傳統格局,又不拘於客家圍屋的樣式,因地制宜,吸收廣府建築文化單元式住房開放式空間的優點,注重人和自然和諧,人與人溝通,有所創新突破。鳳崗的砲樓建造與圍屋結合在一起,以保護圍屋的安全。

  油甘埔村江屋民居,始建於18世紀初,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120平方米。排屋坐北朝南,背靠獅嶺,南望梧桐山,建築群形狀像一個“非”字形。排屋中間設有3米寬的正巷,分爲東西兩邊,東邊8排68間房屋,西邊9排95間房屋。每排房屋由東西走向小巷分隔前後。每天早晨,太陽東昇,陽光灑滿每條小巷,每間房屋同享陽光普照。客家人傳統篤信風水,因而又在排屋西面建了1排10間房屋,正面朝東,以迎聚“紫氣東來”。在排屋東邊入口,南北分别建有3座砲樓。先是1920年在北面建造9層“永昇樓”(又稱鳳崗第一高樓),後1934年在南面建造2座5層“石金樓”和“勛堂樓”。西南面還建有占地700平方米的“華慶書室”,作爲江氏子弟啓蒙館所及宗族婚壽宴客活動場所,體現了客家人“耕讀爲本”和儒家“孝悌”、“仁愛”的思想文化。

  黄洞田心村新圍場民居建築也頗有特色。民居由村中曾氏華僑於1919年回鄉興建,占地約84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建有住宅12排80間房屋,另有雜物柴房5排25間房屋。民居建築井然有序,建造規格統一,結構樣式爲前門廳,後主屋,門廳有一個小天井,稱“四水歸堂”,寓意“聚水生財”。門楣上有吉祥壁畫浮雕,詩情畫意。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村前有風水魚塘,中間有空曠的禾坪,四周緑樹環抱,好一座美麗的田園山莊。

  鳳崗排屋樓的建築風格更是多姿多彩。砲樓的主體建築基本上保留客家四方樓檏實厚重的樣貌,而窗户、樓頂圍欄等裝飾,引入歐陸式建築風格,各種幾何圖形、花草魚蟲浮雕惟妙惟肖,創意十足。鳳崗排屋樓是客家人旺盛創造力的具體象徵,是客家人與時俱進的動人樂章。

  鳳崗排屋樓,閲盡人間百年滄桑。歲月的風雨,無情地冲刷着歷史文化的記憶,而默默無言的排屋樓,執着地守護着客家人的文化傳統,展示着海外遊子眷戀故土的情懷,標榜着鳳崗人創新拼搏與時俱進的精神。客家人有一句古訓:“打起精神來做人!”一列列内聯外通的排屋,傲然屹立的砲樓,不就是從艱苦遷徙的歷史走過來,不畏險阻,打起精神,挺直腰杆,敢於創新,與時俱進,努力建設幸福家園的鳳崗人的象徵嗎?

  (馮瓊輝:原東莞市鳳崗鎮宣傳科教辦主任)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