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東莞鳳崗排屋和砲樓凸顯濱海客家特色

  如何從“三來一補”模式突圍,鎮政府欲大力

  發展休閒旅遊業,特請來文化專家指路“挖寶”

  記者 李春暐

  “省政府的智囊提建議來啦!”昨天,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黄偉宗、廣東文史學會副會長司徒尚紀、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譚元亨等三名省政府參事應東莞市鳳崗鎮之邀,前來爲鳳崗作“文化定位”,也爲鎮政府響應省委省政府“雙轉移”的號召“號脈開方”。

  鳳崗位處東莞市東南方,與深圳相依爲鄰。鎮内户籍人口以客家人爲主。改革開放,帶動了該鎮經濟的飛躍發展。如今,它在强手如雲的東莞綜合實力穩居前十,經濟發展單項位列前五。

  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原有的文化往往保存較好,鳳崗也不例外。鳳崗鎮内有兩種有别於一般客家地區的建築———排屋和砲樓。專家認定,前者是客家建築繼土樓、圍屋之後的第三種建築形態,充分體現了濱海客家文化特色,後者和開平碉樓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區别,兩者極具文化價值。

  目前,鳳崗一鎮就保有砲樓120座,成片的排屋樓多處。密度之大,保存之完好,在熟悉旅遊開發的人看來,這些簡直是“無價寶”。

  但旅遊業從來不是鳳崗的“拳頭産品”。電子、手機、制衣……當地人數起支柱産業來如數家珍。爲何獨缺旅遊?人們回答,此前真没認真想過世代相守的祖宗産業可以作商業開發。還有一個爲人熟知的原因就是,改革開放以後,“三來一補”、“大投資”創造“大收入”的模式實在太好用了。人們在驚嘆財富的猛然高速增長時,注意力一時還無法轉移過來。

  去年開始的金融風暴,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鳳崗。訂單减少,外來人口遷出……

  省委省政府“雙轉移”的號召發出後,鳳崗人發現,世代相守的傳統文化、老祖宗留下的産業,很可能助力經濟的下一次騰飛。

  有文化資源,如何統籌,如何定位?如何建設?他們想到了省政府的智囊團——省政府參事室。

  鳳崗調研也讓三位參事感到震撼。專家指出,鳳崗的砲樓和排屋作爲濱海客家特色建築,其文化價值絶不亞於梅州客家文化和江西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進入新階段的標記。

  黄偉宗還指出,鳳崗2萬多的户籍人口,居然有200多個姓氏,有3萬多華僑分佈在36個國家,“鳳崗完全可稱作‘客家第一珠璣巷’、‘客僑文化之鄉’”。提出鳳崗應努力“建一個現代客僑生態文明鎮”。

  專家作出的文化定位讓鳳崗人倍感振奮。鎮政府已自身定位爲“深圳的後花園”,將大力發展休閒、旅遊爲主體的服務業的一系列規劃……鳳崗的眼光,已瞄向了前方。

  (網易新聞、世界客商大會網、梅州網    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2009年6月3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