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工業化之後再拾田園舊夢

  直到穿過繁華城市,穿過水泥堡壘般密集雜亂的農民出租樓,塔一般的砲樓出現在鏡頭裏,我們才相信,仿佛遍地是錢的東莞鳳崗,居然還有那麽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建築。

  “以前江屋的房子四面都是稻田,稻田後面是小山,山上的泉水流下來,到了村邊,變成起碼1米多寬的溪水,不用説我們,就是上世紀80年代的小孩子,都曾經在溪裏玩水,捉魚捉蝦。排屋裏面住起來也非常蔭凉,好舒服的……”一見面,鎮上的黨委委員便向我們描述了油甘埔村過去的美好時光。説的人,與聽的人,都是一臉憧憬。

  作爲客家聚居地,鳳崗鎮的每一個村社,其實都與油甘埔一樣,是一幅阡陌縱横的客家田園風情美景。當然,都只是曾經。如今,作爲全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作爲世界工廠,鳳崗與其他東莞鄉鎮一樣,遍地樓房廠房,名爲村,却罕有一塊田地。

  但“排屋”還在。客家人有聚居的傳統,鳳崗客家也不例外。只不過他們的房屋叫排屋。專家説,這是融合了客家圍屋與廣府民居特殊建築形式,由於當時防禦外敵的形勢已經没那麽嚴峻,所以,相對於完全封閉成一個小社會的福建客家圍屋,鳳崗排屋成行成列,却並不封閉。但是排屋依然建造得异常結實,特别是與排屋連通的砲樓,更是堅固异常。抗戰時期,日軍的砲火也没能完全摧毁它們。

  因此,田園雖然被鋼筋水泥覆蓋,歷經百年以上仍保持不壞之身的排屋却成片保留了下來。只是改革開放之後,富裕的客家後代搬進現代樓房,大部分村莊的排屋裏,慢慢成爲外來工的家,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户本地人堅守。

  600年前,客家祖先來到這裏的時候,他們必須與本地人反復争奪才能得到一小片栖息地。如今,客家人變成了本地人,而被稱爲新客家的外來工們,只花費不多的金錢,就可以獲得一處繁衍生息之地。這是一個頗爲耐人尋味的輪逥。盡管因爲户口問題,他們的繁衍生息暫時看起來非常的脆弱,或許某個時刻,就回了老家,或是奔赴下一個落脚點。可是,當年客家祖先初到之時,何嘗不是如此呢?

  金融風暴的到來,讓廣東的産業轉移政策一夜之間就變成了現實,不斷增加的空廠房,讓鳳崗人開始考慮未來。“將鳳崗建設成深圳的後花園”,是很多政府官員掛在嘴邊的常用語彚。而中國的慣例,某個超級城市的後花園,通常都會選擇將休閒旅遊作爲主業。顯然,鳳崗暫時還無法成爲後花園,因爲他們依然是工業城鎮,GDP數字裏,休閒旅遊所占的比例基本是零。不過這畢竟是一個開始。本地政府已經開始頻頻舉辦各種文化旅遊活動,這些活動的主題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客家排屋與砲樓。因爲擁有當地保存最完好的砲樓群落和客家排屋,居民們也保持了客家山歌、麒麟舞等傳統習俗,所以政府打算在客家人聚居最集中的黄洞村建設客家民俗文化村。

  原始的工業積累之後,人們最迫切需要的已經不是GDP,而是清潔的空氣和水。他們的選擇是否正確,還需要時間來驗证。不過歐洲與美國的發展歷程讓他們堅信,工業之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是可以變换成另一種模樣回來的。

  (網易新聞     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   2009年6月7日 文/闕道華 攝影/何奔)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