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專家學者建議鳳崗碉樓改叫“排屋樓”

  12月11日,中國首届客僑文化論壇在東莞鳳崗鎮開講,來自内地及港澳地區的30多位客僑文化研究專家與會,爲開拓鳳崗鎮客僑文化資源,打造“客僑文化之鄉”建言獻策。據悉,從明年開始,鳳崗鎮文化藝術節將更名爲“客僑文化節”。

  鳳崗是“客僑文化”的發源和傳播地

  位列全國千强鎮前50名的鳳崗,是以客家人爲主體的鄉鎮,户籍人口2萬餘人,有3萬多華僑分佈在36個國家。同時,鳳崗也是一個史久源長的客家文化之鄉,鳳崗碉樓、客家排屋、客家山歌、客家美食以及豐富多彩的客家風俗,今天仍在已全面走向工業化 、城市化的鳳崗大地上激盪,並與30多萬“新莞人”帶來的“新客家文化 ”交相輝映。

  在近3小時的論壇上,衆多專家學者紛紛爲客僑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建議。“鳳崗完全可稱作‘客家第一珠璣巷’、‘客僑文化之鄉’,是客家文化與華僑文化結合的典範。”與會專家認爲,“粤北南雄珠璣巷,位於古代粤贛交通要道的要衝,是中原南下移民的中轉地,爲此珠璣巷成爲中原南下移民源的代名詞,而鳳崗華僑在世界範圍内分佈之廣、數量之多,由此看來,鳳崗可謂‘客家第一珠璣巷’。”

  論壇發起人之一、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黄偉宗表示,客僑文化是具有鮮明時代氣息的全新課題,因爲“在我國,客家文化和華僑文化都具有相當長的歷史,但把兩者結合起來,這還是第一次。”

  同時,他也認爲,鳳崗正是“客僑文化”的發源地。“從鳳崗走出去的華僑有3萬多人,這幾乎是鳳崗户籍人口的兩倍。從中原到沿海地區,又從沿海地區到海外,鳳崗正是客家文化向海外傳播的重要跳板。”

  另外,“客僑文化”的概念定位成爲專家學者們熱論的焦點之一。有學者指出,客僑文化並不是客家文化、華僑文化的簡單叠加,應該更注重兩者的融合與創新。對此,厦門大學客家研究中心教授張永和表示贊同,他提出:“要像耕種農作物一樣,精心耕耘客家文化,用文化帶動鳳崗經濟發展。”隨後他還即興現場作詞譜曲,現場唱了客家山歌。

  學者:鳳崗碉樓改叫排屋樓更易記

  論壇上,一些專家還對鳳崗客僑文化的建設,提出了自己建議。廣東省文史館館員、珠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戴勝德説,打造客僑文化,就要好好的保護客家人的文化遺産。“鳳崗的碉樓應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産,但是碉樓的名稱已經有人申請了。鳳崗碉樓又名排屋樓。爲了讓人能記得住,因此碉樓應命名爲‘排屋樓’。”戴勝德説。

  論壇發起人之一、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黄偉宗也認爲,鳳崗客僑文化獨具特點,只要充分挖掘,同樣有望成爲省級、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文化遺産,打造出全國首個“客僑文化之鄉”。

  會後,鳳崗鎮黨委副書記李海文透露,鳳崗目前正在打造南門山森林公園,將引入碉樓、排屋等客僑文化元素,“有了文化做底藴,我們的旅遊景點無形中就提高了一個檔次。”

  李海文透露,爲打造客僑文化之鄉,明年鳳崗鎮文化藝術節將更名爲“客僑文化節”,作爲該鎮招商引資的特色平臺。“届時將邀請分佈世界各地的鳳崗華僑回鄉觀光,共商發展大計。”

  (來源:東莞陽光網    2009年12月12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