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有一個詞叫“客僑文化”——客僑文化的東莞解析

  客僑文化是指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相同鄉土感情、相同客家傳統等特點的僑鄉文化,包括在東莞乃至珠江三角洲打工的北方客家一族和海外來這裏投資的客商所帶來的一種新的文化。

  何謂“客僑文化”?作爲一個新的現代文化學課題和概念,這是一個有待衆多學者與專家開拓的學術領域。去年12月11日,中國首届客僑文化論壇在東莞鳳崗舉行,來自省内外和港澳地區的29位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從不同視角對這一全新的文化概念進行全方位的探討。作爲這次活動的重要發起人、“客僑文化”概念的首倡者、中山大學教授黄偉宗思考所形成的觀點,爲我們尋找相關答案,撥雲見日。

  詞解一:典範

  本刊:在您眼中,鳳崗有何獨特魅力定位“客僑文化“?

  黄偉宗:鳳崗作爲珠三角一個小鎮,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這裏的人陸續出洋謀生,清朝咸豐年間,作爲“契約華工”(俗稱賣猪仔)遷出海外更多,遍佈世界36個國家和地區,迄今共計31610人,是該鎮現在常住人口的兩倍,可見其“客僑”在世界的分佈之廣、與祖籍人口比例之高也是名列前茅的。有着這樣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又是客家人之鄉,從早期到今天,當地客家人與海内外客屬僑胞,既弘揚了傳統的本土文化,又結合僑胞所在國的文化特點給予創新。從這一點上看,我們把打造“客僑文化”作爲鳳崗未來的一張名片,開發、創新文化理念,這是鳳崗的文化魅力所在,也是她獨有的客僑資源所致,值得廣大文人學者關注。

  本刊:在鳳崗打造“客僑文化”品牌,她的内涵和依據是什麽?

  黄偉宗:據有關資料顯示,從古至今,鳳崗鎮居民主要是從北方中原地帶南下的移民,其中有廣府民係,但以客家人移民爲多。該鎮在海外的僑胞大都是客家人的後裔,而且古今文化資源豐富,故以“客僑文化”作爲一個新的文化領域去開拓,更有創新和新意。

  迄今鳳崗全鎮有206個姓氏,比經南雄珠璣巷南遷的156個姓氏還多50個。據記載,最早遷入鳳崗雁田村的鄧姓先祖,是唐朝元和元年(806年)從河南南陽遷到江西吉水,再經南雄珠璣巷遷入的。此後宋、元、明、清各朝,均有諸多姓氏遷入該鎮各村定居。

  鳳崗的“排屋樓”,與廣東開平的碉樓相似,但風格却不同。從文化學角度説,“土樓”是客家民居的早期結構,範圍特大的“圍龍屋”是客家民居更大發展的中期結構,“排屋”與“砲樓”則是客家民係移至濱海地區,與廣府文化以至海洋文化有所結合的後期結構。從建築文化角度看,這些體現了客家民係的移民進化進程,既有傳統客家風味,又有廣府海外僑風,堪稱“客僑文化”的典型建築,爲嶺南獨有。

  詞解二:新客家

  本刊:如何理解“新客家”一詞?

  黄偉宗:鳳崗有40萬外來人口,很多是來自香港、澳門、臺灣和海外的投資客商。他們不少人現在住在排樓屋中,與當地文化融合,儼然是一種客家先祖初遷時的生活再現。他們既傳承着原有的客家文化,又帶來了他們所在國或祖居地的特色文化,不同文化交織在一起,包括東莞樟木頭、清溪等鎮均有類似現象,對生活在鳳崗這個“客僑文化之鄉”的常住人來説,可以稱他(她)們爲新客家人,有獨特的内涵和更廣的基礎,更有新的時代精神和現實意義。

  移民(或打工)到東莞鳳崗的“新客家”與當地客家人和睦相處,既在文化上各顯异彩,又相互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型的客僑文化。

  本刊:未來鳳崗應如何融合“客僑文化”?

  黄偉宗:作爲東莞著名的僑鄉之一,鳳崗有一座很有文化内藴的古建築,名爲“迴龍庵”;有自古重教興學傳統,很早興建作爲尊孔尚儒的“文廟”;有清代嘉慶年間,被皇帝親筆賜提“廣東第一才子”的客屬大書法家宋湘;有著名的象棋大師楊官璘;有自古流傳至今的客家山歌……。這些古建築、石碑、博物館和客屬名人、民俗,既爲當地傳承客家文化樹立了標杆,又奠定了客家人文化的基礎。至今,改革開放的鳳崗,來自海内外的客屬人群不斷壯大,如何讓新一代客家人,包括從海外來鳳崗投資的客屬商人,讓他們在鳳崗扎根、持續發展,原有的客家文化與新型的移民文化,特别是海外僑胞在所在國吸收的新的文化,其結合形成“客僑文化”值得鳳崗領頭者長遠思考,更多的是需要開拓一種全新領域,去引道這種新型文化的言傳和發展。鑒於此,鳳崗可在城市規劃、産業發展、品牌塑造等方面積極引入“客僑文化”的各種元素,進一步豐富“客僑文化”的内涵。

  詞解三:文化引領

  本刊:“客僑文化”這一提法,對東莞有何獨特意義?

  黄偉宗:《珠江三角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啓動以來,珠三角加快了同城化進程。如何發揮文化引領的作用,在“雙轉移”中發揮文化創意産業的輻射效應,是目前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鳳崗整合本地古今文化資源、打造自身特色文化品牌,在文化引領、發展創意文化産業的理念和做法上,非常值得借鑒和推薦。

  如何把“客僑文化”作爲一個品牌去推廣研究,鳳崗只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東莞的其他鎮街同樣也有“客僑文化”。廣東梅州、河源等地的客家民係,歷史遷出海外的華僑華人衆多,分佈在世界各地,他們同樣有着“客僑文化”。早年前,梅州已亮出“世界客都”的品牌,河源目前正在打造“南越王”趙佗開創的“客家古邑”文化,唯有東莞,雖然客家人聚居歷史悠久,但還没有自身的文化品牌。因此,在鳳崗鎮提出打造這一文化品牌,不僅有其獨特的文化優勢,更能廣泛地團結海外客屬及其後裔,在學術上還能把客家文化研究推上細化的新臺階,必將對東莞文化建設産生積極影響。

  本刊:鳳崗鎮如何引領“客僑文化”持續發展?

  黄偉宗:在人們的視綫裏,或許鳳崗鎮是一個遠離東莞市區,甚至被人遺忘的小鎮。恰好相反,鳳崗不僅物阜民豐、華僑衆多,而且是一個自然環境優美與古今文化資源豐富的鎮。改革開放的今天,如果鳳崗鎮結合自身的這些特點,去建設具有客僑特色的善業宜居環境和生態文化園,並以此引領當地文化發展,打破文化産業和創意産業的“瓶頸”,“客僑文化”在鳳崗的持續發展,是可行的、有遠見的、值得推廣借鑒。誠然,科學規劃與精心策劃將是該文化無窮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來源:《東莞鄉情》2010年第1、2合刊 總第134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