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鳳崗文物古迹

  一、古迹

  迴龍庵

  迴龍庵建於元末明初,是鳳崗、清溪等地操粤語的本地人創建的(鳳崗的客家人到來之前此庵已建成)。建築面積199.2平方米。清光緒二十八年重修。此庵坐北向南,背靠庵下嶺,是一座3間2進的青磚緑瓦的磚木建築物。采用陶塑、木刻、浮雕等工藝裝修,室内雕樑畫棟。是鳳崗第一大庵。庵内供奉觀音娘神像。“文化大革命”中,藝術陶塑被銷燬,平房用作校舍。

  迴龍庵内現保存有興賢文社碑、建立慶茹書室碑記、建立連茹書室碑等碑文23塊,記載了鳳崗先人的文化活動及社會發展歷史。

  文帝廟(原爲“崇烈堂”)

  文帝廟位於黄洞迴龍庵之側,建築面積78.02平方米,建於清朝干隆四十年(1775)。是鳳崗客家人爲紀念先輩“十三公”而建的,名爲“崇烈堂”。存於文帝廟内的“義建崇烈堂”石碑對此有所記載。

  後因放置關帝公神像,庵門上才書“文廟”二字。清干隆五十年(1786)重修,改名爲“文廟”。此廟已改爲校舍。

  遺愛堂

  遺愛堂位於黄洞村迴龍庵之右側,建築面積78.85平方米,建於清朝嘉慶十五年(1810)。是當時鳳崗、清溪、龍崗等地文學愛好者定期交流創作經驗、評品作品的場所。嘉慶戊寅年(1878)冬重修。2005年門上“遺愛堂”三字隱約可見。此堂已改爲校舍。

  洪全福故居 

  洪全福故居位於黄洞村洪屋圍新圍仔,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建築面積達160平方米;坐西向東,背靠小山,五間平房並列,中間門楣上有“洪全福故居”的字樣,左側一間已倒塌,其餘保存完好:每間寬4米,深8米,二進房;上蓋灰瓦,墻由石灰、粘土、沙子夯實而成。具有客家建築的風格。門前樹一石碑,是洪全福的孫子立。

  洪全福是太平天國的左天將,瑛王。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失敗後,洪全福逃到鳳崗洪屋圍。當時的洪氏族長不讓他進入祠堂。於是,洪全福請人劈山建房,其中包括建一間小祠堂——洪氏宗祠。

  東羅新廳

  東羅新廳,位於雁田村舊市場旁,坐北向南,三開間三進,南北長34米,東西寬15米,建於清干隆年間(約1754)。

  相傳,南宋皇姑趙氏因戰亂流落民間,下嫁鄧氏先祖惟汲公。因而,雁田鄧氏族人爲紀念皇姑而建了東羅新廳。

  東羅新廳原有一個門樓,已拆掉,門樓内側竪有一塊石碑,碑文已無法辨認。正門上方原有一塊門匾,“文革”時被毁。正門上二側,原有人物山水畫,已模糊不清。屋檐下有裝飾的木雕花紋。東羅新廳分前廳、中廳、後廳,兩側有敞開的偏間。中梁柱用圓硬木製作,抬樑式穿鬥混合結構,檐樑有木刻花紋圖案,偏間敞開的墻上有浮雕花鳥圖形。後廳曾因火灾,屋頂部分毁壞。三進房爲硬山頂,正脊爲傳統的鰲魚脊吻。整個建築爲磚木結構,屬傳統古建築。

  東羅新廳曾經是雁田人民抗擊英國殖民者的武裝集訓地和指揮部。1899年,英國殖民者越過深圳河向北擴展,激起中國人民的强烈反對和扺抗。在鄧輔良的領道下,雁田村組織了500多人的武裝隊伍,開赴香港新界,與當地軍民一起抗擊英軍,把英軍打得大敗。此後,鄧輔良又組織雁田人民築起砲臺和挖掘戰壕,粉碎英國殖民者北擴的計劃。

  清代“抗英砲臺”遺址

  清朝光緒年間(1899),雁田村民爲抗擊英國侵略軍,在鄧輔良、和尚錦超率領下,於雁田南邊長表附近修築防禦工事,挖掘戰壕,搆築砲臺,從虎門購買100門大砲安放在此;又在雁田四周築一道0.45米厚,1.5米高的圍墻,圍墻中每10米左右設有一個槍眼。形成一條20多里長的弧形防綫。雁田村民群情激憤,一千多人簽名宣誓,誓死抗英,衛國保家。是夜,村民們乘黑襲擊英軍,二百多人的敢死隊飛入敵營,殺得英軍四處逃命。

  此防禦工事已毁,只有殘迹。

  二、古碑

  重修迴龍庵碑

  立於干隆十年(1745)。碑長1.60米,寬0.76米。序文如下:

  聞之迴龍古刹立不二法門水平禪關實大衆福地修竹叢生窗外白雲長護詹前龍曲溪流一片禪心浴碧水千株鬆籟四時磬韵葉林風對月談經誦今天花墜地臨風説法可使頑石點頭         

  龍時來聽法虎豹争趨恭禪誠爲佛居之樂土大衆之福地也諸同人曾餞竭誠修建以爲可列百年壯觀惜乎其爲蟲蟻所毁今諸同志觀棟宇之朽壞不無瓦解之憂觀墻垣之傾墜豈免頽毁之患以是遂興重修之舉然之工力浩繁非數人所能成况爲大衆之福地也今諸君子各發善願共勸美舉 

  兹既工鎸蘆誠可與前後諸君子之樂施並垂不朽之是爲序

  鄉進士文林郎知河南歸德府夏邑縣事陳忠言頓首拜

  總理重修庵事 信士 陳光祖熏沐敬書

  干隆拾年歲次乙醜 仲春月 穀旦 衆信等同立

  義建崇烈堂碑

  立於干隆四十年(1775),碑長1.14米,寬0.59米。序文如下:

  粵念夫古今傳不朽者立德立功其最也在當年時至事起只爲所不避以其心之所安身親披載者感泣且歌思存後世也我土離前黃左黃三屯原附南海衛軍借自  國朝定鼎之初世路險波逃散田蘆半就荒矣順治九年衛主  肖君疏呈招耕我輩先人蒙霜露披荊棘築居而畋厥田焉越十年人情翻復而衛主力與維持又得屯長一十三人共相奔理十一年而條議以定版冊遺昭昭若前日事也今日者里居數百家烟火相連禾麻互映游太平之宇耕  盛世之田莫非食烈前 留貽之福也嗟乎肖侯人遠衣冠隔雲樹之悲屯長風微俎豆雜存亡之感撫今思昔每念不忘爰集同人側崇勒姓字而祭祀之庶使清風高節與雲山江水而並長爾是爲序干隆四十年秋穀旦立

  興賢文社碑

  立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碑長0.72米,寬0.53米。序文如下:

  蓋朝庭設科以拔賢才鄉黨立社以奬佳士瑰奇之英未遽慰爲華國預必磨礪以須誘掖奬勸方得成材者也我洞中山清水秀代有文人虎踞龍蟠時多哲士皆因不能樹文澶拔倫者豈不謂栽培之無術爰是我同人籤題多寡集羽成裘結立興賢文社每歲期於五月初十日考檄真才品評甲乙則高列三名者明年繼興會首而孫山外者益勤砥礪奮興從此邃養丁年盡成綉口錦心揣摩午夜莫不吐氣揚眉雲程自通丹桂可攀矣是爲序

  建立慶茹書室碑

  立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碑長1.31米,寬0.7米。序文如下:

  蓋文庠序爲養育人才之地試乃利見遊息之區我輩自開藉以來試途亨通人文已蒸蒸日上但舍館未定行李難安幸我同倡議捐題共囊美舉爰置試館於羊城之秉政街額之曰慶茹書室取拔茅連茹之義也將見赴試者有遊息之樂遂利見之心庶幾人文蔚起科甲聯登仕路宏開經綸大振均於此館焉基之後之莅斯館者宜何如鼓舞踴躍奮志青雲而無負建立之意也哉

  建立連茹書室碑

  立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碑長0.49米,寬0.34米。序文如下:

  蓋養育人才庠序必設立試館行李可安兹我同人但義捐題襄美舉爰置試館於莞城仁和路二甲額曰連茹書室將見赴試者得安爾上矣庶幾人文蔚起科甲聯登後之濟濟多士宜鼓舞踴躍奮鬥志青雲而負建立之意也夫

  三、古書室

  纂香書室

  纂香書室,位於鳳德嶺上村,約建於清干隆五十二年(1786),建築面積900平方米。由上村財主張拔萃用千金興建。書室的建築獨具一格,正面呈牌樓式格局,四檐滴水,采用浮雕等工藝裝飾。7開間磚瓦結構的平房並列,中間門楣上有“纂香書室”四個立體大字。書室爲4進房,3個敞開的天井把正廳、中廳及後廳厢房分開。正門寬1.4米,高2.8米,正門兩側厢房檐下有寬0.6米,長4米的琉璃扇貝凸形浮雕。大廳兩側和厢房隔墻有寬0.8米,長1.2米的琉璃六角形窗花,厢房隔墻兩側走道敞門頂部爲蝙蝠形半園。門窗頂部有二層三格浮雕圖案。厢房兩側門柱爲粗園硬木,下墊麻石。正廳、中廳和後廳及厢房門柱爲抬樑式穿鬥混合結構。

  “纂香書室”是鳳崗最大型的古書室。清朝嘉慶年間,嶺南第一才子宋湘在此任教多年。“纂香書室”的名稱爲宋湘所起,并親筆題寫。

  抗日戰争時期和解放戰争時期,中共地下黨在纂香書室舉辦過培訓班,並開辦“纂香女子學校”,纂香書室在鳳崗的文化教育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興賢文社

  興賢文社是清朝嘉慶年間由鳳崗、清溪、龍崗等地的文人發起成立的民間文學社團組織,每年五月初十定期開展評品作品、創作交流活動及會餐活動,從此之後,鳳崗文風日盛,先後在廣州、東莞設立了書室,以方便學子赴考歇脚。時至今日,民間仍留傳有“不管文章好不好,大家都有一餐飽”的雅言。

  興賢文社聚會地點設在遺愛堂。遺愛堂位於黄洞村庵下嶺南面迴龍庵之右側,建築面積78.85平方米,建於清朝嘉慶十五年(1810)。嘉慶戊寅年(1878)冬重修。2005年門上“遺愛堂”三字隱約可見。此堂已改爲校舍。

  端風書院

  端風書院,位於塘瀝圩,建於清光緒32年(1906),是一座四間二進磚瓦房。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正堂門楣上塑有“端風書院”四個蒼勁的立體大字。這是清代東莞清溪人餘林芬的筆迹。正堂上設有“文武兩帝”神位,立碑規定每年要“春秋二祭”。此書院由塘瀝八約村民共建,是教授學生的學堂,是祭祀先人的場所。民國二年,擴建 校舍於二旁,並改名爲“端風學校”。舊校舍依然使用。它是鳳崗保存最完整的古書院。

  華慶書室

  華慶書室位於油甘埔村江屋,建於18世紀末葉。建築面積270平方米。

  華慶書室三間三進,中間有大天井。空氣流通,光綫充足,四根手抱大的圓形花崗岩石柱支撑,顯得十分莊重。室内雕樑畫棟。正門用烏烟灰塑上“華慶書室”四個斗大的字;門楣上畫了龍吐珠、八仙圖、喜事(鵲)重重等寓意吉祥的花鳥及字畫,栩栩如生,工筆練達,令人嘆爲觀止。華慶書室一直是江姓子弟的啓蒙館所,民國以後改制爲“復華學校”。此校名,乃取“復東公”、“華慶公”之名而命之。新中國成立後,華慶書室曾作爲油甘埔大隊的碾米場,設施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壞。改革開放後,油甘埔村將原來的桁條和瓦面拆除,改爲水泥上蓋,變成工廠。2005年“華慶書室”四個大字仍在,但式樣格調已面目全非。

  四、古民居

  鳳崗排屋樓

  鳳崗鎮面積只有82.5平方公里,但迄今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初時代的砲樓達120多座。分佈於鳳崗各個村落。雁田村有1座,油甘埔村有19座,官井頭村有8座,鳳德嶺村有10座,塘瀝村有14座,黄洞村有15座, 三聯村有16座,五聯村有6座,竹塘村有17座,天堂圍村有10座,竹尾田村有3座,鳳崗居委有1座,全鎮共120座。

  鳳崗砲樓(也稱碉樓),一般占地面積在25平方米至54平方米之間;最低爲3層,最高爲9層;樓層高3米。砲樓底層厚0.8—1.2米不等。墻體爲石灰、粘土、砂石(也有加糯米、黄糖的説法)混合制成三合土,用杉木板夾墻夯實而成,墻體十分堅固,歷經百年不腐。砲樓底層一般厚1.20米以上,高3至8層不等,砲樓窗户狹小,並設計有用於射擊的槍眼。

  多數砲樓與多間住宅或排屋相連,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砲樓的每層樓都設有大小不一的窗口,多數窗口内大外小(可作槍眼用),墻上還布有横式或竪式的槍眼,樓頂的突出部位也設有下望的槍眼。槍眼的規格一般是長0.3米,高0.08米。砲樓的頂屋一般備有一堆堆拳頭大小的石塊和一面大鼓。大鼓用於示警,石頭用於打擊賊匪。假如某樓遭到侵犯,主人便擂鼓報警,附近的砲樓也擂鼓呼應。整座砲樓就像一座多功能的防禦性堡壘。

  砲樓頂層的四周,還塑有多種形式的花紋或帶有某種意義的浮雕圖案。有的樓頂用中文或英文寫上樓名。樓的冠名與建樓者有密切關係。若果是公款建造的砲樓,一般不冠名。若果是私人出資建造的砲樓,多數冠以主人的名字。

  鳳崗的砲樓多數建於清末民初。這期間,許多出國謀生的客家人賺了錢回鄉建房,他們或多或少接受過西方的教育,受過西方文化的熏陶,因而,在建樓房時,就吸收了西洋建築的特點,使砲樓的形式有别於其他地方的客家樓房;另外,當時社會動盪,盗賊猖狂,械鬥不斷,爲維護自身的利益,村民們便自建或共建帶有防禦性質的碉堡式樓房。平時人們都居住在排屋裏,有盗匪入侵等緊急情况時,才上砲樓進行防禦。修築砲樓主要用於防盗和防匪,也可以用作儲存、居住。

  鳳崗砲樓與排屋聯接,搆成了獨特亮麗的建築景觀,這在廣東乃至全國都是罕見的。不管是廣府民係著名的開平碉樓,還是客家民係梅州的圍屋,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鳳崗的砲樓與開平碉樓不同,鳳崗排屋也與梅州的圍屋有异,獨具一格。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黄偉宗教授到鳳崗考察後認爲,從文化學的角度上説,“土樓”是客家民居的早期結構,範圍特大的“圍龍屋”是客家民居更大發展的中期結構,“排屋”與“砲樓”則是客家民係移至濱海地區,與廣府文化以至海洋文化有所結合的後期結構,其突出特點就是外觀開闊、内在連通,多數砲樓四鄰,建有列列排屋,搆成砲樓與排屋一體的景觀,從而在建築文化上,體現了客家民係的移民進化進程,既有傳統客家風味,又有廣府海外僑風,堪稱“客僑文化”的典型建築,爲嶺南所獨有。所以稱爲“嶺南獨此排屋樓”。

  油甘埔江屋

  鳳崗是客家人聚居的鎮,客家人是遷徙的族群,有宗族聚居的傳統。鳳崗客家民居與福建土樓、梅州圍龍屋風格不同,呈平房横排結構,故稱“客家排屋”。

  江屋位於油甘埔村,是鳳崗最具代表性最完整的客家排屋樓,建於清末民初,占地面積近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是該村江姓族人集居之所。

  江屋座北朝南,呈“非”字形結構,主巷道南北貫通,東西兩邊各有8排房屋,每排有3至4户人家,每户2至5間房間,共有房間158間。江屋規劃嚴謹,整齊劃一,前後排屋有1.8米巷道分隔,東南角現存有2座砲樓,俯瞰全局,西南方高建有書屋數間,供族中子弟求學長進,家家户户正門裝飾都很考究,浮雕壁畫,設計精美,花鳥蟲魚,栩栩如生,詩詞歌賦,飽含寓意,體現了客家先輩的智慧,也是客家民間藝術的瑰寶。

  黄洞觀合樓

  觀合樓,是鳳崗最具代表性的排屋樓之一,位於鳳崗鎮黄洞榕樹厦村,1927年由華僑蔡觀合所建。觀合樓樓高八層約24米,占地43.5平方米,樓體巍峨挺拔,氣勢宏偉,樓頂有壁畫浮雕,美輪美奂,底層有8間排屋與之相連,搆成一個整體,觀合樓在屋群當中,如同巨人,傲視四方,鎮守家園。

  蔡觀合,又名水來,字應參,黄洞榕樹厦村人,清末到南洋,開山經營橡膠園,創業發家後,他熱愛家鄉,回鄉購地建房、辦學,初定建40間屋、2座砲樓,約合1700多平方米的占地面積,由於社會歷史及其它原因,最終只建了8間房屋和1座砲樓工程就被迫停止。觀合樓,是全鎮唯一一座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砲樓。

  天堂圍舊圍村

  天堂圍舊圍村位於天堂圍的中部。坐西向東。東臨忠義堂砲樓,西靠天堂圍會堂,南毗興業路,北接“三界公”廟。約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597—1619),至2005年已近400年。占地面積3236平方米,建築面積2677平方米。共有房屋140多間。

  天堂圍舊圍村,是一座四方形城堡式大型屋村。設有北門(舊稱正門)、東門(舊稱新門),中間有一條東西走向的中軸綫巷道,巷道長51米,寬1.6米,把南北兩邊村屋分隔;南北兩邊各建了七排房屋,每排6間,共82間。每間占地面積18平方米。每排房屋間形成南北走向小巷,小巷寬1.5米,長18米,小巷共17條。屋村四周也建有房屋,門口均朝村内,共有60多間,把天堂圍舊圍四周圍住。屋前也有一條1.5米的小巷分隔。主巷和小巷路面都是用花崗岩石條鋪砌,下面設有通向村外風水塘的排水渠,雨水從瓦面滑落,沿溝流走。東門和北門都安有帶弄子的趟櫳門,門框是用原條花崗石打成,兩邊兩條門框還鑿有稜形孔,供木栅弄子穿過。木栅弄子用荔枝木做成,是一條直徑10多公分粗的稜形木條。門框内還設有帶鎖門的機關,晚上北門和東門的弄子將門一關,屋村内就十分安全,一般的盗賊無法進入。在門的上方,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内大外小的槍眼,以防盗賊。

  天堂圍舊圍村内建有許多姓氏的宗祠,每排房屋都會有一兩間是宗祠,居屋與宗祠是混雜而建的。這些宗祠全部都是坐東向西,計有:謝氏3間,陳氏3間,朱氏2間,樑氏2間,翟氏1間,許氏1間共12間。另外東面圍屋中還有一間坐西向東的陳杰卿家祠;北面周邊圍屋中還建有一座坐南向北的游天府廟(“三界公”廟)。可想而知,先輩們來天堂圍是多數先在舊圍村立足後才向四周發展的。

  天堂圍舊圍村,采用中國傳統的建築模式。墻體分爲四種:石灰、粘土、沙石混合夯實的墻體(俗稱灰沙墻);青磚砌的墻;墻脚結灰沙磚(也有砌青磚),上部外層用青磚,内層砌泥磚,並批上灰沙漿,這種墻體稱爲“金包銀”墻;墻脚結灰沙磚,上端用泥磚砌成,然後用田泥和谷殻混合成漿盪平而成。房頂是由灰色瓦、杉木桁桷組成的屋頂,呈“金”字形,屋頂爲硬山頂。屋内分三部分:進門左右兩邊是爐竈和冲凉房,繼而是廳,最後是卧室,卧房上面設有閣樓,約占屋内一半多面積,房後有一個寬30公分,長40公分的通風采光的小窗。

  在天堂圍舊圍中,村裏有錢人居住的房屋正門都寫上有吉祥意義的文字及掛上雕塑的藝術門扁。如寫上“康而壽”、“蘭桂騰芳”等字樣,畫上“桃花蔓枝”、“鯉魚嬉水”等圖案。這充分體現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美好的感情。

  田心村新圍場

  田心村新圍場位於黄洞村田心村民小組,建於1919年。坐北向南,東西長150米,南北寬56米,占地面積84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

  田心村新圍場共4排。每排樓房呈梯級排列,北高南低。最南面的2排各建有樓房4座,第三排、第四排分别建有樓房3座和1座。除了第三排最西面的一座的長爲15米,寬爲11.3米,高爲9米外,其餘所有樓房的規格都是長30米,寬11.3米,高9米。大多數樓房各分成7間房間(另外2座樓房分别有房間4間和8間)。整個新圍場共有房間82間。此外,新圍場的村頭村尾各建有柴間5座,共25間。

  田心村新圍場由4條東西横巷,4條南北直巷串聯起來。横直巷寬爲2.8米,長不等。横巷最長的有131.2米,最短的有30米;直巷最長的有56.4米,最短的有28.2米。

  田心村新圍場設計合理,排列有序,巷巷相連,四通八達;建築質量優良,蓋雙層瓦,瓦面密實,桁條粗大,結實,密佈,墻壁光滑雅致;有客家文化特色,每座樓房的門額上都書寫有四個大字,如“積善如慶”、“蘭桂騰芳”等,並繪有人物花艸等畫。

  五、古門聯

  迴龍庵門聯二副

  爲善必昌爲善不昌祖上必有餘殃殃盡自然昌

  爲惡必滅爲惡不滅祖上必有餘德德盡自然滅

  普濟衆生逆瓣香飄千淑裏

  潜消浩劫揚拔净麗萬家春

  石庵門聯四副(“石庵”又名“龍興庵”)

  石座蓮花生由龍興無限景

  庵中水月照來南海有餘光

  龍起龍潜發見名山真景象

  興仁興讓非韜我佛本慈悲

  石座奇峰龍得雨雲昭萬古

  庵朝峻嶺興施佛法永千秋

  石經有塵憑雨掃

  庵門無鎖任方封

  南岸福慶庵門聯二副

  有慈有愛心常樂

  無欲無争修自成

  月影花异彩

  竹舞水摇天

  曾氏宗祠門聯三副

  道傳東魯家聲遠

  史接南平甲第新

  千百世流風傳必習交必信謀必忠惟勤三省

  億萬年道脈身可修家可齊國可治只在一誠

  大學十年能治國

  孝經一部可傳家

  江氏祖宗堂對聯二副

  祖德流長照萬古

  宗功錦遠茂千秋

  要好兒孫須從尊祖敬宗起

  欲光門第還是讀書積善來

  官井頭村西門樓的對聯

  土廣安居物阜人康歌舞日

  宜溪落業村民和氣樂繞天

  鶴鳧渚村鄭氏宗祠對聯

  華强盛世普天下堂係通德傳萬代

  海闊楊波遍環球源自滎陽流千秋

  蝦公潭黄氏對聯一副

  世澤淵源長孝友    興雙千秋俎豆昭前烈

  家聲遺韵遠文章    第一百代衣冠推後賢

  鳳崗圩門聯一副

  鳳水遷回飄玉帶

  崗巒起伏披緑裝

  新塘村門聯

  新出奇才賢能智慧稱環宇

  塘中美景活躍晶瑩繞世居

  秀木喬門聯二副

  秀木直魏成人杰地靈千秋盛

  喬居朝馬嶺民安物阜萬載興

  參天秀木

  肥地喬居

  六、場館亭園

  楊官璘象棋廣場

  楊官璘象棋廣場位於鳳崗鎮體育館北側,爲紀念中國象棋特級大師楊官璘而專門建造的。象棋廣場投資430多萬元,占地面積4500多平方米,廣場内建有楊官璘人物雕塑和楊官璘主題雕塑,五十多張大型象棋擂臺桌及十多個象棋景觀座凳等設施,於2008年1月建成並投入使用。 

  楊官璘象棋廣場中央用當年“棋魔”曾破解過的經典殘局爲背景,中心兩側二個雕塑,其中一個爲高三點六八米的楊官璘人物雕塑,另一個是長十二米、寬一點六米、高五米的楊官璘主題雕塑。廣場四周的休閒緑地及樹木之間,裝石臺凳和五十多個石棋盤,可同時滿足一百多位象棋愛好者博弈娱樂。 

  楊官璘(1925-2008),1925年生於鳳崗塘瀝村,自幼酷愛象棋,3歲觀棋,6歲開始與人對弈,10歲就被鄉鄰稱爲“鄉下棋王”。1949年至1951年在香港當職業棋手,1951年起在上海、廣州從事象棋研究及比賽,並於1956年、1957年、1959年、1962年先後四次奪得全國象棋個人賽冠軍。1977年、1987年獲亞洲象棋名手邀請賽冠軍。作爲主教練和主力隊員,他指道和率領廣東象棋隊先後7次奪得全國男子團體冠軍。1982年被授予國家第一批象棋特級大師稱號,1989年被評爲建國40年杰出教練員之一。

  除了指道和參加比賽,楊官璘還致力於著書立説,《弈林新篇》、《棋國争雄録》、《象棋春秋》是他的代表作。他還擔任過亞洲象棋聯合會副會長、中國象棋協會副主席等職。培養出吕欽、許銀川等一大批棋壇高手,是中國象棋界一代宗師。

  2004年起,鳳崗鎮利用名人效應,發展象棋文化,先後舉辦了三届“楊官璘杯”全國象棋公開賽,舉辦了鳳崗象棋聯賽、青少年象棋夏令營等一系列的活動。2009年8月,鳳崗鎮獲得了“全國象棋之鄉”的榮譽, 楊官璘象棋廣場被評爲全國特色文化廣場。

  鳳崗歷史博物館

  鳳崗歷史博物館位於鳳崗鎮風景秀麗的圓龍山公園山頂,建於2006年,2007年11月開館。

  鳳崗歷史博物館擷取歷史亮點,設有“鳳崗源流”、“民俗文化”、“峥嶸歲月”、“今日鳳崗”四個展室,展示了鳳崗近800年社會發展脈絡,是鳳崗歷史文化的收藏,是鳳崗新時期的文化展示。

  鳳崗歷史博物館館内珍藏豐富,館外俯瞰鳳崗全景,館旁是鳳崗城市展覽館,緑樹掩映,寶塔高聳,清風徐來,風光秀美,有詩贊曰:巍巍園龍山,熠熠玲瓏塔,博藏千年史,放眼四時春。

  雁田鄧氏紀念館

  雁田鄧氏紀念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鳳凰山下雁湖公園内。於2002年10月動工,2004年8月竣工。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屬仿清代古園林式建築,館内紅墻金瓦、飛檐畫棟、曲徑回廊、花木成蔭,顯得莊嚴肅穆、古檏大方。館内共有四進,除第三進爲祖堂,安放歷代宗祖牌位,供族人拜祭外,其他廳室設展覽室共八個,分别爲雁田鄧氏源流,發展中的雁田,雁田人民抗英,民族英雄鄧世昌,世紀偉人鄧小平,民俗文化,雁田歷代人物,功德室等。各展室史料翔實,内容豐富,圖文並茂。

  雁田鄧氏紀念館由雁田村民捐款集資及雁田村委會撥款興建。

  鳳崗烈士陵園

  鳳崗烈士陵園位於鳳崗鎮中心區東面的花果山上,占地面積14000平方米,投資額達200多萬元,1994年7月22日奠基,1995年7月22日落成。

  1973年10月,鳳崗公社革命委員會在花果山首建鳳崗革命烈士紀念碑。此後,政府每年都在山上種植花草果樹,遂將此地命名爲“花果山公園”。烈士陵園是由花果山公園改建而成的。

  鳳崗烈士陵園東連鳳凰山,南靠金鳳中路,西臨玉泉路。環境幽静,毓秀鐘靈。

  鳳崗烈士陵園的入口處位於花果山西側。園内,設有水泥預製的座椅,供遊人小憇。一個環山水泥路順着北—東—南—西的方向延伸;環山路有5條水泥人行道通往山頂。鳳崗革命烈士紀念碑聳立於山頂中央。在緑樹的掩映下,顯得莊嚴肅穆。

  在紀念碑西南面約20米處,聳立着黄友亭。

  路旁、碑前、亭後、空地間種滿了近40餘種的花木。濃密的是荔枝、龍眼、芒果、垂榕、龍柏、鳳凰樹;高高的是按樹、木麻黄、木棉;杜鵑花、美人蕉、九裏香點綴其間。

  整座烈士陵園莊重、肅穆、幽静。具有憑弔先烈的凝重氛圍,又具有園林美麗的特色。1995年,被東莞市政府列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鳳崗革命烈士紀念碑

  鳳崗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鳳崗鎮烈士陵園(花果山)中央,坐東南,面西北,背靠青山,面臨街市,占地面積324平方米,四周建有護欄,護欄由花崗岩砌成,碑高13.35米,鋼筋水泥骨架,外貼白色花崗岩石,碑爲四面體,由三層組成。第一層爲基礎。西北、東南二面各鑲嵌着一塊長2.5米,寬1米的北京産漢白玉。在西北面的光潔的漢白玉上,鎸刻着碑文。碑文如下:

  鳳崗革命烈士紀念碑

  鳳崗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一八九九年雁田人民就取得了抗英反拓界鬥争的勝利二十世紀以後在中國共産黨領道下鳳崗人民經歷了無數次革命洗禮和艱苦卓絶的鬥争尤其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鳳崗是我市較早建立革命武裝和人民政權的地方之一許多革命志士爲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業抛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象抗日英雄黄友歸僑張法興等革命烈士的事迹更是可歌可泣

  爲緬懷先烈弘揚民族精神特立此碑以資紀念

  東莞市鳳崗鎮人民政府

  一九九五年四月立

  在東南面漢白玉面上,刻有如下的文字:

  鳳崗革命烈士

  英名録

  張裏夫 張法興 黄 友 黄甫仁 李官運 張 爾  

  彭玉雄 李東發 張 琴 黄 才 房 忠 曾添福

  楊天賜 李查理 張求安 鄒錢才 黄玉生 張官球

  張官勝 張月清 陳才(女) 鄒天生 鄭志明 鄭月明

  鄒元嬌(女) 邱帶(女)廖天送 李 謀 賴憲章 鄒任夫

  黄漢如 卓馬運 劉美歲 劉東喜 廖官仁 陳潤洪

  鄧連福 鄭鋭强 鄭春來 曾 奀 連 勇 房玉平

  傅天聰 尹 林 賴志强 房偉文  

  第二層爲裝飾層;第三層爲碑身主體,高約7米,碑身西北面雕刻着由原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書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楷體大字,字體蒼勁有力;整個碑體堅固、端莊、自然。

  鳳崗革命烈士紀念碑由鳳崗公社革命委員會於1974年10月興建,1995年4月由鳳崗鎮人民政府重建。

  黄友亭

  黄友亭位於東莞市鳳崗鎮花果山西側,建於1995年7月,建築面積17.2平方米,占地面積86平方米。亭由4根鋼筋水泥圓柱支撑,兩柱相距4.15米,亭高5米,亭頂部爲深紅色的圓柱體,亭呈四角形,用深紅色的琉璃瓦蓋頂,亭東面横樑上寫有“黄友亭”三個字。亭底部南北兩側建有水泥澆制的靠背座椅。亭底用花崗岩鋪成。亭中部樹一黑色石碑。石碑由底座和碑塊組成。底座用花崗岩制成,長1.16米,寬0.59米,高0.58米;碑塊高1.25米,寬0.75米,厚0.21米。碑文如下:

  黄友亭志

  抗日英雄黄友東莞鳳崗鳳德嶺人一九二七年生一九四二年參軍抗日任東江縱隊獨立第三中隊(飛鷹隊)班長在蝦公潭鳳凰山等戰鬥中屢建戰功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凌晨飛鷹隊襲擊日軍據點平湖黄友率先攻入敵營迅速全殲僞警中隊歸途經老虎山下時突與日軍四百餘人遭遇黄友主動率全班以一當百頑强抗擊掩護主力突出重圍全班戰士相繼犧牲黄友負重傷仍奮勇作戰並將武器文件埋入稻田後亦壯烈殉國戰後東江縱隊追授黄友抗日英雄稱號中共中央軍委又追認黄友爲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戰鬥英雄中共模範黨員一九七四年黄友及其戰友李查理傅天聰尹林賴志强諸烈士忠骸遷葬於此並立碑紀念今增建此亭以彰英雄業績發揚愛國精神永勵後人

  原飛鷹隊長何通撰文    原抗日區長張松鶴書

  一九九五年七月          鳳崗鎮人民政府立

  七、傳説選録    

  披帶村的傳説

  相傳宋末年間,五聯有條披帶村。方圓約一公里,住着樑、方兩姓人。有“樑三千方八百”之稱。這兩姓人,尤其樑姓人,依仗人多族大,横行鄉里。他們在村裏私設公堂,自立規約;築圍墻、設監獄;建庭院,修花園。過着花天酒地的日子。凡是迎婚嫁娶者由此經過,都必將遭到他們的拘留,新娘被姦污,新郎遭毒打。不少良家閨女被糟踏後自殺身亡。

  某年某月某日,某地一迎親花轎由此地經過,樑方兩姓的頭人就强迫轎夫把新娘抬回村裏留宿。半夜時分,新娘不甘受辱,逃出狼窩,途經近處一深潭時,投水自盡。故今人叫此潭爲“新娘潭”。

  原來,此受害新娘是某縣官的親戚。縣官决定爲受害者報仇。於是派兵圍剿披帶村,捉拿兇手。樑方兩族的頭人脅迫全村老幼到村邊的一條山坑隱藏。官兵進村,不見人影,正打算收兵,忽聞小孩的啼哭聲,立即搜山。官兵舉刀亂斬,壯男弱女,老人小孩,一個不留。血流成河,把“新娘潭”染紅,血水再流到一座石橋下,又把橋染紅。後人稱此橋爲“紅石橋。”

  黄洞的傳説

  “黄洞”這個地名,得名有故。

  傳説,宋朝末年,宋王朝被迫南移。

  宋帝趙昺帶了一批家屬和幾千兵將,邊戰邊退,路過大侖山(今南門山村)。時值大暑天,宋帝昺得病,不得不在此停下來。軍營設立在一個山上,山上旌旗招展,取名“動旗寨”。今稱此山爲“棟企仔”,是因“動旗寨”與“棟企仔”諧音。哨所設在較高的山上,稱爲“瞭望頂”,今人稱此山爲“檸檬棟”,是因“瞭望頂”與“檸檬棟”諧音。

  宋帝昺離開大侖山後,此地被稱爲“皇洞”。今人把“皇洞”稱爲“黄洞”,乃“皇”與“黄”諧音。

  田心圍村曾姓人家不“點燈”的傳説

  清朝順治九年(1652),田心圍第一位祖公子揚公生了一個胖小子,夫妻倆高興得不得了。子揚公是從龍崗芋地埔遷來田心圍的第一個佃農。他在田中間搭了一間草棚居住,此地被後人稱爲“田心圍”。子揚公白天到嶺排圍替人耕種,晚上回來照顧妻兒。辛苦是辛苦,但心裏樂呀!夫妻倆商量好,過了年,到正月十二日,一定要爲兒子“點燈”,慶賀一下。“點燈”是一種民俗,生了男孩爲“添丁”,因“丁”和“燈”同音,“點燈”和“添丁”諧音,故用“點燈”這一形式來慶賀生了男孩。這年的正月十二日,子揚公在自家的茅房裏點開了燈,他小心翼翼地把新的燈草放進燈盞裏,又往燈盞裏加滿了香油,他從爐竈間拿來火種,點亮了油燈,整間茅草房亮堂堂的,滿屋生輝。夫妻倆抱着兒子,親了又親,撫摸了又撫摸。他們的希望,他們的期盼,全在孩子的身上。正在此時,一條黑猫竄了過來,撲的一聲,把掛在草墻上的燈盞碰倒了,茅草被點着了火,畢畢拍拍地燒了起來,子揚公抱緊兒子,拉着妻子的手逃出了茅屋。這時正刮北風,火借風勢,風助火威,整間茅草房不久便化爲灰燼。

  “點燈”本來是一件喜事,誰知一眨眼却變成了一場火灾。子揚公氣極了,他用手一揮,發誓道:“從今以後,即使生了男孩,也不‘點燈’,男孩當作女孩養。”

  從此以後,田心圍曾姓人家生了男孩也不“點燈”。

  “十字生財”的傳説

  起初,黄洞田心圍曾兆紳家境一般,農忙種田解决三餐,農閒做點肩擔生意。一次,見大群小孩圍着小販買甘草欖、咸欖,一會兒功夫就把欖買光了。遂向小販問寒問暖,並請他到酒館細談。小販見紳公氣度不凡,知他是大方開朗之人,便一一告知,并介紹紳公與批發咸欖的市頭相識。欖雖小,可利潤不小,紳公抓住商機,决定做欖的生意。市頭問紳公要多少貨?紳公説:“少則幾擔,可能還會要多一點”。市頭説:“那就要訂金,寫個合約。”紳公回答:“身上未帶銀両,市頭你就派個伙計回家取訂金和合約吧!”

  紳公回到家裏交付了訂金後,叫家人取來筆墨寫上:“兹訂咸欖、甘草欖十擔,交銀二両,貨到付款……。”簽上曾兆紳名字,寫上年月日,交給伙計帶回。不知道是匆忙還是蘸墨多,在“十”字上面頓了一筆。

  伙計把訂金和合約交給市頭,市頭打開一看,又驚又喜,喜的是可賺一筆大錢,驚的是,千擔甘草欖、咸欖到哪裏找貨源呢?好不容易四出活動也只能凑上一百幾十擔,也算是交第一期貨了。

  第一批貨拉到紳公家裏來了。紳公一看,却傻了眼,忙問伙計:“我要十擔,爲啥拉來這麽多?”伙計取出紳公寫的合約一看,“十”字變了“千”字!是頓了一下筆的緣故。無話可説,只好吩咐子孫清理倉庫,組織人力外出推銷。

  時值天灾,疫病流行,正需甘草欖用藥,不到半個月,甘草欖竟然被搶購一空。紳公又令人到龍崗、觀蘭、省城買甘草,把咸欖制成甘草欖,全部銷了出去,價格漲了十倍,賺得盆滿砵滿。

  黄槐智急踢石墩的傳説

  19世紀80年代,鳳德嶺村獅石厦青年黄槐,學藝成功,力大無比,武藝高强。有一年,他高中武秀才之後,上京考武舉人。在殿試時,將100多斤的石墩掄轉如風車。突然,手滑,石墩跌落,黄槐急中生智,飛起一脚,將石墩踢出兩丈多遠。在場觀者,個個愕然。皇上大喜,隨之發問:“你飛脚踢石墩,是隨意應急,還是平時練成的?”黄槐答:“是練出來的”。皇上即以“不敬”爲由,使黄槐落榜。後來黄槐只在鄉中任“千總”一職。

  鳳凰山的傳説

  相傳,明朝中期,雁田西部的一座大山,原名叫“百鳥山”。山上樹木茂盛,鮮花盛開。樹林裏,花叢中,野獸嬉戲,鳥兒飛翔,蝶飛蟲鳴。

  當時,埔心村有一個富有村民,一有空閒,就扛着鳥銃,帶一只獵狗到“百鳥山”去打獵。一天,他偶爾發現一種又大又美麗的鳥。這種鳥,身上的羽毛五顔六色。走時,如同花團在地上滚動;飛時,雙翅舒展,美麗動人。這位富有的獵人不知道這種鳥的名字,只管叫它“金花鳥”。

  金花鳥是從很遠很遠的地方飛來的。它一旦飛到百鳥山上來栖息,這座山就平安無事。犲狼不傷行人,野猪不踐踏莊稼,狐狸不媮食家鷄。金花鳥一旦飛到村民屋前房後的梧桐樹上,家家大吉大利,户户喜事臨門。村民喜歡金花鳥,盼望金花鳥在百鳥山栖息。

  金花鳥有種獨特的習性,它只在梧桐樹上栖息,不願降落在其他樹上。爲了留住這種美麗而吉祥的鳥,給百鳥山帶來太平,給村民帶來吉祥,埔心村一位勤勞善良的村民帶領自己的兒子在百鳥山上種了許多梧桐樹。年長月久,梧桐樹長得又高又大。風一吹,梧桐樹葉發出嗚嗚叫聲。聲音很大,傳得很遠很遠。這樣,遠處的金花鳥聽到這種聲音便飛到百鳥山來栖息、繁殖。數年以後,成群的金花鳥蔚然成一奇觀,吸引百鳥山方圓數十裏的村民到此觀看。

  埔心村那位上山栽梧桐樹的人,不覺是百歲老人了。在他做生日壽慶之時,遠近來了很多親戚和朋友,他們聽説百鳥山上有一種美麗吉祥的金花鳥,都想到山上去看看,以飽眼福。衆人正要動身出發時,突然一只金花鳥飛到這户村民屋前的梧桐樹上,隨後便發出嗚嗚的叫聲,這叫聲是對辛勤栽種梧桐樹的老人表示慰問、祝福。客人中,有一位博學的老人,看到這種鳥是那樣多姿多彩,美麗迷人,就給這種金花鳥改了名,叫它爲“鳳凰鳥”。百鳥山從此更名爲“鳳凰山”。

  大榕樹的傳説

  石頭凹的大榕樹,據有關人士的研究考證,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大榕樹高大參天,枝粗葉茂,生命力强。倍受村民的崇拜。

  雁田村民崇拜大榕樹,把它作爲幸福長壽的象徵,視它爲“神”。不少善男善女,每到農曆初一、十五日和節日都到石頭凹大榕樹下燒香拜神。此外,家有凶事,如小孩和大人久病不愈,家人遠出久未見信息等,也來燒香叩拜,以求大榕樹之神的保佑;家有吉事,如嫁女娶親,生子添孫等,村民也常常在此擺放供品,插香燒紙,叩求大榕樹之神,保佑家人團圓、幸福。

  占卜是村民求神的一種方式。相傳,清朝同治年間,東坊村一善女有個獨子,腿部有疾,行動不便,但相貌佳,聰慧過人,被平湖村一富户才女相中爲夫。“美醜相配、貧富結緣”,家人對此事拿不定主意。娶親之前,善女特地前來大榕樹下燒香卜卦,請求大榕樹之神給予預告。“卜卦”落地,呈現在她面前的是“陽卦”,表示婚後生活幸福美滿,兒孫滿堂。善女爲此高興异常,回家後同意其子與平湖富家才女成婚,並積極籌辦結婚事宜。數十年後,果然其子夫妻恩愛,勤勞致富,錢財滿盈,兒孫滿堂。遠近村民對此門婚事贊口不絶。

  “神仙飲水石”的傳説

  相傳清朝道光年間,楊屋欄北面的高坳山森林密佈,緑樹成蔭。從高山上滲透出來的溪水,由小到大,水質清澈透明,醇香甘甜,這種水不但能解渴,還能治病,延年益壽。浮腫的病人,喝了能消腫除病;生疥瘡的人喝了,疥瘡永除,皮膚完好如初;癩痢頭人喝了,頭病全除,烏發滿頭。高坳山的溪水治病的消息傳開,雁田方圓數十裏的村民,紛紛前來這裏取水治病。無病者喝了,能白發變黑,牙掉再生。於是,人們稱高坳山上的溪水爲“聖水”。

  “聖水”名傳萬裏。消息傳到蓬萊閣的“神仙”住地,神仙得知,不遠千裏來到雁田。經雁田農人的引道,神仙來到高坳山溪水處。舉目張望,只見山上樹木葱緑,野花鮮艷,香氣撲鼻。一股溪水從林間的峭壁上潺潺地流下來,注入半山腰一個小小的池子裏,池子旁邊有一塊大石板,是供人們取“聖水”時落脚的。神仙站在這塊石板上,想喝溪水。他先蹲下身子,用緊聚攏的雙手捧池中的水喝。由於神仙身高體胖,身子蹲不下,雙手够不着池中的水。於是,神仙只好改變取水的姿勢。先彎下腰,雙手趴在石板上,然後伸長脖子在小池中飲水。溪水清凉甘甜,神仙飲了一口又一口,雙手重重地壓在石板上,肚皮緊緊貼在石板上,雙脚牢牢地頂在石板上。凡神仙身子壓着的地方,石板便深深留下痕迹,尤其是五指的壓痕,清晰如刻,風蝕水冲,時至今日,仍依稀可見。

  楊屋欄“鬼坑”的傳説

  明末清初,楊屋欄之地曾叫“泉水井”。稱其爲“泉水井”,是因這裏有一股很甘甜的泉水。有幾户楊姓農户從沙嶺遷居於此地,後因他們經營不善,田荒人稀,繼而,楊姓居户消亡。爲了紀念楊姓農户之住地,後人將“泉水井”易名爲“楊屋欄”。楊屋欄背後的幾座大山生長着高大的喬木和茂密的灌木。茂盛的林區流出一股清如明鏡般的泉水。甘甜的泉水不僅是楊氏村民的飲水之源,也是農田灌溉之源。楊屋欄的莊稼人對山上的樹木倍加愛護,稱村前的大榕樹是“森林之神。”

  “森林之神”是楊屋欄山上樹木的保護神,如有人毁壞山上的樹木,將要受到“森林之神”的懲處。年長日久懲處致死的人多了,人們將大榕樹所在的山坑稱爲“鬼坑”。

  “森林之神”懲處毁林之人的場所是一口方塘,這塘叫“米糧塘”。村民爲了讓這口塘能蓄更多的水,使其即使久旱也不會乾涸,就在塘的周圍,用石塊將土夯得嚴嚴實實。經過農人精心整修的米糧塘,每年春季和夏季,便被雨水和泉水灌注得滿滿的。它能確保楊屋欄數百畝田地糧食豐收,但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灾難。

  1. 牧童之死

  相傳,清朝順治年間,村裏的幾個牧童,在楊屋欄山上放牛時,一不留神,牛踩死了幾棵幼小的荔枝樹,它是“森林之神”的寵物。這時,正值夏天,“森林之神”便把牧童們引誘到“米糧塘”,要懲處他們。

  這一天,萬裏無雲,無一絲風兒,牧童熱得受不了,恨不得泡在水裏凉個痛快,便三三兩兩,脱下衣裳跳到塘裏洗澡,他們先是在塘的淺水處游泳嬉戲,相互追逐,掀浪作樂。後來,一些膽大的牧童,覺得在淺水區游泳不過癮,試探着到深水區裏顯身手。俗語説:“水火不容人”。當膽大的牧童一游進深水區,脚手陣陣痙攣,身上好像注射了一支麻醉劑,不能動彈,水一口一口地往肚裏灌,整個身子像捆了一塊重鉛,一尺一尺地沉往塘底。

  2. 農人之死

  相傳,清朝道光年間,南岸村裏有一個農人未經“泉水井”宗族長者的同意,擅自上山砍伐樟樹私用,宗族長者得知便到“大榕樹之神”處燒香燃紙請求懲處肇事者。

  這年夏天,“大榕樹之神”要懲處肇事者了。肇事者是一個年輕的男子。傍晚時分,大榕樹之神引誘他到“米糧塘”洗澡。下塘之後,這個青年先在淺水區游泳,後覺得在淺水區泡身不過癮,便向深水區游去。不一會,只見他露頭伸手在水面挣扎,同他一道來洗澡的伙伴認定形勢不妙,异口同聲地呼喊着“救人呀!救人呀”。説時遲,那時快。淺水區的年輕人不約而同地手拉手,往出事地點游去。摸呀喊呀,由於塘水深且冰冷,幾經摸索,還是摸不到溺水青年,只好令人火速回村報告凶信。

  不一會,溺水農家的親人和村裏男女老少,聞信直奔米糧糖,善游者紛紛跳下水,朝出事地點游出,村人們在塘基上喊呀呼呀,盼望快摸着溺水者,誰知!經過一陣摸索,救上來的人,却永遠睁不開眼了。

  3. 婦人之死

  相傳,清朝同治年間,夏秋之交,一個婦女爲了擴大自家的菜園,毁壞山上好大片的樹木。“大榕樹之神”得知便引誘這個農婦到“米糧塘”洗衣裳淹死她。一天下午,那個中年婦女領着自己的小男孩在山上放牛。中年婦女是一個會利用時間的能人,她一邊放牛,一邊照看自己的孩子。爲做更多的家務活,她還將全家老少洗换的衣裳統統拿來洗。她獨自來到塘邊一塊石板上洗衣裳,洗了一件又一件,就在快洗完時,她一只脚失落,“撲通”一聲掉進塘裏,任憑怎麽挣扎,呼喊,還是浮不出水面。待孩子隱隱約約聽到從塘裏傳來的呼救聲,直奔媽媽洗衣處時,只見一大堆洗好的衣裳,却不見媽媽的踪影了。

  聰明而可憐的孩子,意識到“天禍”的降臨,永遠見不到媽媽了,他哭着,直往家裏奔去,希望大人們快快趕來救媽媽。不一會,正在田間勞作的男男女女,直奔出事地。大人們一個個跳下塘,摸呀、撈啊,經過一陣摸索,終於將落水的婦人托出水面,抬到塘基上,摸摸心臟,却觸不到一絲的跳動。孩子和他的爸爸嚎啕大哭。前來挽救的人們無不悲痛。

  保護楊屋欄山上森林的“森林之神”,一次又一次地懲處毁林者的生命,年長日久,人們稱這口塘的所在地爲“鬼坑”。

  “官井頭”的傳説

  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仙人騰雲駕霧,來到官井頭上空。仙人站在高高的雲朵上,只見四周群山環繞,樹木葱蘢,繁花似錦。一泓清澈的泉水不停的往外流,原來,這裏有一口水井。仙人按下雲頭,站在山頂上,縱目遠望,緑草青青,牛羊嬉逐,風和日麗。仙人心情舒暢,給這個地方取名爲“觀井頭”。意思就是站在雲朵上,可以看見崇山環抱中的清澈水井。“觀井頭”的稱呼就這樣傳開了。後來,人們在書寫過程中,覺得“官”字比“觀”字氣派,所以,把“觀”改爲“官”,“觀井頭”也改爲“官井頭”。

  仙人脚印的傳説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仙人來到官井頭村獅嶺東側的拔輋嶺頂,在石頭上歇息。他一只脚踩在石頭上,留下一只脚印。這時陽光鋪瀉在大地上,芳香彌漫在山間。片刻,仙人又來到嶂厦吉仔山東面的山頭,另一只脚踩在石頭上,又留下一只脚印。仙人看到一條小河往西流,流到嶂厦南塘圍,出了“三棵鬆”(地名),再流到一片平坦的地上。仙人環顧四周,喃喃自語:這裏有山、有水,花香鳥語,真是個好地方。從此以後,便有人在土宜、官井頭、嶂厦開荒種地,建屋定居。後人便把兩個石頭上的印迹叫做“仙人脚印”,仙人坐過的石凳子叫“仙人交椅”。

  竹園農家“失子復還”的傳説

  相傳,埔心竹園村曾居住幾户樑姓居民,他們數代在這裏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清朝道光年間,有一天傍晚,一個手拄拐杖的殘疾人來到村裏乞討,每到一户人家,主户不論是貧還是富,都給他施捨一點食物或銅板。最後來到一個樑姓寡婦門前求施,這婦人不但没施捨,嘴裏還説着不中聽的話,這殘疾人嘆息而離,面有怒色。

  原來,這户樑姓寡婦曾是很善良開通的農家人,只因前不久,其夫偶得惡性急病而亡,留下來未成年的三子二女由她撫養。她整天早出晚歸,既做男人的農田活,又干女人的家務事,非常勤勞,盡管如此,她還是“扳着指頭”過日子。那殘疾人來乞討的那一天,正是她爲錢米緊缺而發愁之時。而這位乞討的殘疾人却是一位無名英雄。原來,他在一次搶救一位遇難少婦與一群歹徒相鬥時失去了一條腿。殘疾人向寡婦乞討未得,他心中久不平静,負氣而離。“遇難不救,後患而隨”,幾天之後,這寡婦家不幸的事發生了。

  一天早晨,風和日麗,寡婦五個孩子陸續從夢中起來,懵懵懂懂來到屋前的天井,等待媽媽吩咐他們的活計。突然,天空烏雲密佈,狂風驟起。轉眼間,只見屋前一團濃霧騰空而起,五個孩子不見了,寡婦焦急萬分,哭聲震天,泪如泉涌。

  五個孩子突然失踪後,這寡婦獨自一個人過着悲傷貧寒的生活。終日以泪洗面,年復一年。她夢想有朝一日,五個孩子安然歸來,母子團聚,禍去福來。爲了實現夢想,每月初一、十五和平時節日,她都到水貝庵求神拜佛。一年一年過去了,又是一個夏天的傍晚,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婦人領着一個乳齒未脱的男孩來這寡婦門前乞討。“行善得福”,寡婦想起這句“勸世良言”,她立即邀請這一老一少的乞討者進屋就坐,旋即將做好的飯菜端出來,讓她倆人吃。爾後,還留他倆在家安宿。第二天早晨,臨走時,主婦還施捨一大碗米,外加三個熟鷄蛋,乞討者連忙起身向這位主婦道謝。“善事恩報”,不久,主婦夢寐以求的事發生了。

  原來,這位白發蒼蒼的乞討者是數年前來樑姓寡婦家乞討的殘疾人之妻。她將在竹園寡婦人家受到熱情款待之事,訴説給丈夫聽,丈夫深爲感謝,將幾年前在寡婦家乞討時受到冷遇,抛至雲外,立即將此信息傳告遠處的“善惡之神”。次日,“善惡之神”派人將流放在“天涯”的五個孩子護送回家。黄昏時,突然,狂風驟起,烏雲密佈,又是一團濃霧由西邊的天空徐徐向寡婦家飄移,臨至屋前而降。這時,竹園樑姓寡婦家門前,響起五個孩子歡樂的嬉笑聲。這就是相傳一百多年前竹園農家發生的“失子復還”的故事。

  竹園頭人過年不貼“五福臨門”的傳説

  “五福臨門”本來是人們過年時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祈盼。可是,竹園頭(今上圍、下圍、卧龍、紅花園的合稱)人在過新年的時候,却不貼“五福臨門”這一横聯。這事出有因。

  傳説在清朝咸豐年間,官府殘酷壓榨農民,苛捐雜税多如牛毛。統治者的無休止的剥削,引起村民的反抗。當時,東莞縣衙屢次派人來收税款都被村民拒絶,不得已,莞府只得報呈廣州府。廣州府命伍福率清兵數百,到竹園頭拘捕抗繳的村民。村民奮起反抗,遭到鎮壓,死傷不少。後經惠州府調解,事態才平息下來。

  爲此,村民們對清朝統治者深惡痛絶,對被派來征税的伍福更是恨之入骨,提起伍福人人怒氣衝天,個個咬牙切齒,恨不得將其碎屍萬段。因“伍福”與“五福”同音,竹園頭人就不貼“五福臨門”了。世代相傳,傳至今日。

  此外,還有另一種傳説。

  清朝順治初年,竹園頭人的先祖從長樂(今五華縣)遷徙至竹園頭定居。初來乍到,雙手空空。當地有個大財主叫伍福,有權有勢,多田多地。張姓的村民就向伍福租田地耕種。每年都要向伍福繳納重税,一年辛辛苦苦换來的收成,就白白地送到伍福的家。故此,張姓的村民對伍福十分憎恨。後來,伍福歸西,其後代也搬到异地居住。張姓的村民才鬆了一口氣。但是“伍福”的名字仍讓張姓的村民感到厭惡。因“伍福”與“五福”同音,張姓的村民因厭惡伍福而拒貼“五福臨門”的横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