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鳳崗海外華僑

  一、鳳崗華僑史略

  鳳崗鎮有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31610人,其中華僑(華人)16568人,分佈世界五大洲36個國家和地區;有港澳臺同胞15042人,是東莞市重點僑鄉之一。宋朝後期至明朝期間落居鳳崗地區的,大都是本地人(廣州話係),這些本地人選擇立村發展的地方,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耕作條件較好,開墾的土地較多。立村後村民生活相對穩定,向外發展的觀念比較澹薄。因此,在清(朝)末民(國)初,本地人離開故土外出謀生者不多。

  而明末清初,因戰亂來到鳳崗落居的客家人,大部分人都是中原移民群體的後裔。他們從福建、粤東等地來到鳳崗後,分處各山嶺丘陵地帶,開墾荒地建宅立村。這些客家人的祖先可開墾的都是貧瘠山坑田地,水源不足,耕作條件較差,生活比較艱辛。他們立村定居後,主要以農耕謀生爲主。隨着人口衍生增加,耕作田地相對减少,加上天灾人禍,疾患,兵匪干擾,族姓矛盾,深感長期困守在貧瘠的山區裏,難有出頭之日。有移民傳統觀念的客家人,有人産生向外尋求發展的道路。

  清朝初期,因有許多漢人不滿清朝滿人的統治,一些地方舉起反清復明的旗幟。從清康熙王朝開始,爲了鎮壓和除清反清復明的勢力,而采取嚴厲的“海禁”措施,封鎮海岸。當時落居鳳崗山區不久的一些客家人,一些人雖有想出洋謀生的願望和打算,但因“海禁”,在清朝前期,以農耕爲主的鳳崗客家人到异國他鄉謀生者不多。

  隨着社會經濟的活躍,外國經濟勢力不斷進入,“海禁”的鎖鏈鬆脱。到清朝中期,鳳崗地區客家人有出洋謀生的個例。據鳳德嶺的獅石厦黄氏族譜記載,在清朝干隆期間,黄氏先祖黄振鵬外出南洋謀生。開了鳳崗地區向外移民的先例。據黄洞的田心圍曾氏族譜記載,曾姓入居田心圍至今有十三四代人,從第四代人開始,曾氏族人有到南洋謀生。幾代延續下來,有的家族已有一百多人了。據此推算,鳳崗客家人外出謀生而成爲華僑,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了。

  19世紀中後期,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復興,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爲了掠奪更多物質資源和廉價的人力資源,紛紛采用砲艦政策,敲開清朝政府封閉的國門。特别是1840年鴉片戰争後,英國人强佔了香港,接着又有多個帝國主義國家强迫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簽訂了多項不平等條約。帝國主義的魔爪伸入中國沿海各處港口。清朝咸豐九年(1859年),英國殖民者首先在廣州設立公所。公開招聘大量的廉價的中國勞工,其實質是販賣中國勞工。在戰亂、饑荒、疾患和貧困綫上挣扎的鳳崗客家人,爲了生活的出路,許多人便成了被販賣的“契約華工”(俗稱賣猪仔)。鳳崗的“契約華工”前期多數被販運到東南亞的馬來亞等國,開採礦山,開墾殖橡膠種林等勞役工作;第二期的“契約華工”多被販運到南美洲的蘇裏南、牙買加等地。

  早期的“契約華工”被“賣猪仔”到了异國他鄉後,賣身爲奴,語言文字不通,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在極端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從事苦役工作,還要忍受資本家的拳打脚踢,皮鞭抽打。生活如同牛馬,苦痛慘不忍睹。

  到礦山開礦的人,在設備條件極差,毫無安全保障的礦井裏從事採礦工作。礦洞狹窄,黑暗潮濕,在微弱的豆燈(船燈)的映照下,揮鋤挖礦,搬運泥土,碎礦石,冲洗礦砂。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累得筋疲力盡,還經常受到監工和礦主的皮鞭抽打,稍有反抗被打至死,慘絶人寰;有的華工替膠園主種植膠林和刈橡膠工作,每天清晨四點多鐘就起床,挑着鐵桶上山刈橡膠,荒山野嶺獸蛇經常出没,稍有不甚,葬身獸腹。於是一些刈膠華工,上山時,一邊敲打鐵桶,壯膽助威,以自得安全。

  這些從事苦役工作的華工中,有的因水土不服而患病,有的在山嵐瘴氣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工作和生活,患病得不到及時的醫治。鳳崗各村的華僑中,客死他鄉者爲數不少。這是第一代華僑悲慘的血泪史的縮影。

  早期被“賣猪仔”到异國他鄉做苦役的鳳崗人,幸存者“契約”期滿後,爲了生活,他們自謀出路,自立門户,艱辛地積累一些回“唐山”的水脚錢,或者瞻養故鄉貧困的雙親和妻兒。留在异國他鄉,開墾種植或經營小本生意。

  這些華僑,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拼搏、艱苦創業,勤勞節儉,積累一些原始資本。一些人寄錢回來解决家鄉親人的困境,有些帶錢回來,建房置購田地,以光宗耀祖。

  而在家鄉過着窮日子的鳳崗客家人,看到一些被稱謂爲“金山客”(在美洲的華僑)和“錫山伯”(東南亞各國華僑)的舉措,金錢的魅力的影響,變成一種無形的號召和行動。在清末民初,鳳崗客家人形成一股出洋謀生熱潮。特别是1917年廣九鐵路通車後,鳳崗人進出香港更方便更自由。在這段時間裏,有不少鳳崗客家人,離開家鄉出洋謀生發展,這些人便成爲第二代華僑。

  那時,中國人出境不需辦任何手續,而南美洲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殖民地,都没有移民法律和政策。出洋謀生者,只要付足船費,由“水客”帶着,扺達目的地上岸後,通過當地政府設立的“猪仔寨”關卡時,只要有親人或熟人具保認領,就可入境做工和定居。

  第二代華僑,因有第一代華僑打下了一個經濟基礎,又有一個靠山依託,謀生環境和條件相對來説,比第一代華僑改善了許多,但他們的謀生道路也不平坦。開始,他們投靠親人,或幫助親人工作,或自尋工作出路,掌握了一些社會生活知識和工作經驗,又積累了一定的小量資本,開始獨立創業,從事一些本錢小營利性的小本生意。如開一些小型飲食店、餐館、小雜貨店,或開墾種植等工作。謀生的道路也相當艱苦。

  鳳崗華僑的變遷與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要歷史階段。

  1、爲謀求生存發展道路,被販賣做勞役工作。從清朝中後期,受外國資本家欺騙被“賣猪仔”到國外做勞役工作的“契約華工”,成爲鳳崗第一代華僑。

  2、從清末民初到新中國成立前,因外國的侵略,國内軍閥混戰,民衆奮起扺抗外强。反動統治者鎮壓争取自由解放的民衆,鳳崗的許多客家人因戰亂、兵匪干擾、社會不穩定,天灾人禍,民不聊生。納租税、抽壯丁難於在鄉立足而離鄉别井到外國謀生,這批出洋者,變成了鳳崗客家人的第二代華僑。

  3、新中國建立後,鳳崗一些客家人因歷史和客觀原因而離開家鄉,出國謀生而成爲華僑。特别是改革開放後,國家的僑務政策放寬了,許多有海外關係的鳳崗人,因繼承財産,夫妻、父子團聚和留學等原因,而離開鳳崗變成華僑。因此出現鳳崗華僑逐年增加的現象。

  4、一百多年來,鳳崗出國謀生的村民一直没有斷過。離鄉出去一個人,在外結婚生子,其子女又結婚繁衍,幾代下來,華僑人數便翻了幾番。據一些老華僑説,從其祖父那代算起,出下的子孫,在國外的就有近百人。有的一個家族就有一百多人。

  5、世界在變化,鳳崗旅外僑胞也發生變化。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範圍内的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涌,許多殖民地人民紛紛宣佈獨立,僑居地社會不穩定,生活艱辛;一些國家發生戰亂,還有一些國家采取排華政策。一些華僑在原僑居國生命財産無保障,立足艱難。如南美洲的蘇裏南及東南亞等地一些國家,這些華僑遷移到比較發達富裕和穩定的國家定居,如美國、英國、荷蘭、加拿大等國家。

  這一遷移變化,使鳳崗僑胞的居留地從原來的十幾個國家,而今已遍及世界五大洲近四十個國家和地區。

  6、華僑的變化是國籍的變化,一些華僑爲了謀生,不受歧視,便於經商就業,以及享受僑居國公民同等的福利待遇等,而加入了僑居國的國籍,成爲僑居國的公民,成爲外籍華人。

  二、鳳崗華僑分佈

  鳳崗旅外華僑,隨着社會的發展變動而發生變化,早期的華僑即第一、二代華僑,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如馬來亞,越南、柬埔寨等幾個國家,以及南美洲的蘇裏南,牙買加等幾個殖民地附屬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殖民地附屬國紛紛宣佈獨立,一些華僑僑居地社會不穩定,生命財産受到威脅,社會經濟發展緩慢,一些國家還出現排華浪潮。因此,一些華僑離開較落後和不穩的僑居地,向比較富裕、社會比較穩定的國家遷移,從原來定居在亞洲和南美洲十幾個國家不斷向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等發展。現在鳳崗的華僑已散居在世界五大洲近四十個國家和地區。

  經過近兩百年的歷史滄桑,現在鳳崗華僑旅居世界各地36個國家和地區。如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瑞典、蘇裏南、千裏達、巴西、圭亞那、巴拿馬、智利、大溪地、牙買加、澳洲、洪都拉斯、皆因、紅毛埠、國朗、比利時、不蘭多耳、大北歷、山打根、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印尼、泰國、墨西哥、菲律賓、柬埔寨、緬甸、臺灣、香港特别行政區、澳門特别行政區等地。

  三、鳳崗華僑職業

  早期離鄉别井而成爲華僑的鳳崗人,多數是文盲半文盲的勞動者。他們到了僑居地後,語言不通,没有知識技術,也没有經濟實力,主要靠出賣勞力,做苦力工作,如開礦山、修鐵路,開荒墾殖、種橡膠、種甘蔗等。

  第二、三代華僑,因第一代華僑後期有小小的資本積累,而開始獨立經營一些小本生意,小雜貨店、小飲食店,或者經營種植業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華僑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後,開辦一些較大型的餐飲業和百貨、商場,或者經營較大型種植業或者開中小型礦山。第三、四代華僑吸取前輩們没有文化的艱辛,他們都比較重視子女的教育與培養,進行智力的投資,敢下大本錢,把子女送進高等學府深造,掌握現代文化和科技知識,擺脱前輩們苦力的生涯,而靠智商走上掌握高科技的道路,或者成爲現代商潮的弄潮兒,許多人成爲知名科學家和企業家。

  四、鳳崗華僑社團

  鳳崗旅外的華僑爲了維護自己在僑居國的合法權益,團結互助,舉辦社會公益事業,而建立了華僑(華人)社團組織,并且日益發展起來。

  開始成立華僑社團組織,主要目的是聯絡在僑居國的鄉親,互相幫助,與祖國、家鄉親人有個通訊的正式地址。當初,華僑人數不多,分佈各地,經濟能力有限,故只以俱樂部形式成立,使華僑有個定期聚會、聯絡感情的落脚點。隨着華僑人數的增加,俱樂部采用多種形式吸引當地華僑參加,使這些雛形僑團組織逐漸完善和健全起來,成立正式的僑團組織,並在僑居國政府登記註册,成爲公開合法的組織。

  蘇裏南廣義堂是1880年4月16日正式成立。已有120多年曆史。廣義堂成立後,對内如經濟互助、排難解紛、濟貧敬老、互通聲氣、興辦公益事業,探討交流謀生之計等;對外,以一個僑團的名譽代表全體僑胞與當地政府交涉關於華僑的各種問題,由僑團出頭。當地政府也可以通過華僑社團傳達有關法例政策。廣義堂以提高旅埠華僑福利事業及聯絡宗旨,輔道旅埠華僑發展事業。聯絡宗旨相同的社團組織,加强合作,共同争取華僑的一切合法權益和福利待遇等。

  牙買加致公堂,1997年9月,舉行110週年慶典。中國駐牙買加特命全權大使參加了慶典活動,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海外華僑社團組織較多,鳳崗僑胞多數是參加僑居國所設立的社團組織,雖没有由鳳崗人單獨組織的社團。但這些社團組織,許多是由鳳崗籍的華僑(華人)發起和參與領道的社團組織,成爲該社團組織的主席、副主席、會長、副會長、堂長、副堂長、議長、副議長,理事或名譽主席、會長、議長等,成爲旅居華僑(華人)的領袖人物之一。這些華僑團體,定期聚會,組織各項活動,以維係感情,團結鄉親,興辦福利,互助互濟爲宗旨。借此溝通僑居地政府和各地華僑的聯繫。有關海外僑團名列如下:

  英國惠東寶同鄉會

  加拿大多倫多惠東寶同鄉會

  牙買加中華會館

  蘇裏南廣義堂

  馬來西亞惠東寶華人會館

  千裏達惠東安同鄉會

  香港東莞同鄉會

  五、華僑知名人士

  江麗堂

  江麗堂(1880—1955),油甘埔村人。青年時期去牙買加謀生,成了知名的僑領。他愛國愛鄉,得知建端風紀念堂和仕璘學校,帶頭捐款;每逢過年,必給江屋村每人發兩元白銀(時價一元白銀可買一擔谷);後來還與兄弟一起寄錢回來,建了油甘埔村九層高的“永陞”樓。此樓成了油甘埔村標誌性的建築。

  張友權

  張友權(1900—1961),油甘埔村人。20世紀二十年代,移民蘇裏南;六十年代先後被選爲全國華僑聯合會常委、全國第三届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是東莞縣華僑中學的創始人之一,是東莞縣華僑中學的第一任校董會董事長,名譽校長。1961年11月1日,張友權回鄉參加僑中四週年校慶活動。在會上發表講話時,因高血壓、心臟病突發逝世,終年61歲。東莞縣政府爲他舉行追悼會,國務院、全國政協、華僑事務委員會以及省地、縣等有關單位送了花圈。時任縣委副書記張焕熙參加追悼會,縣長張清新致悼詞。其遺體被安葬在對面山上。

  曾主保

  曾主保(1905—1997),黄洞村人。旅居千裏達,是千裏達僑領。1957年只身回國。回國後,一不大飲大食,二不建别墅高樓,而僅在廣州購一套房,作安居之所。他心係鳳崗,心係黄洞。1957年,他捐款爲黄洞建了一個小山塘,解决了黄洞大隊一部分高坡農田用水問題。農民稱這個小山塘爲“主保蓄水池”。他又是鳳崗華僑中學的創辦者,1957年帶頭捐款1萬元港幣興建華僑中學,後又帶頭捐資興建鳳崗華僑醫院。曾主保是鳳崗頗有影響的華僑。1997年在廣州病逝。

  鄧 焜

  鄧焜(約1911—),雁田村人。抗日戰争期間參加抗日遊擊隊,後到香港經商,曾任香港大同機械公司董事局主席、中華總商會副會長等職。鄧焜熱愛祖國,關心家鄉建設,19世紀80年代捐資興建廣州白雲自動化養鷄場,1981年捐資雁田西坊村建造自來水塔及配套設備,解决村民飲水難問題。東莞理工學院成立之際,他又捐資建了一座“鄧焜樓”。鄧焜樂善好施,曾當選廣東省人大代表。

  曾漢英

  曾漢英(1916—),官井頭村人。1948年畢業於龍崗平岡中學;隨後先後在惠陽龍崗、多祝及本村任教;1950年移民到蘇裏南,先打工,後開小店,再開超級市場,打下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是蘇裏南廣義堂的書記、中文學校的校長。20世紀八十年代,回鄉投資,興建了小布華僑工業區、杰靈工業區。

  江 愷

  江愷(1922—),油甘埔村人。小學畢業後,參加抗日工作;193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中共清(溪)塘(瀝)區委委員;1942年退出中國共産黨;1945年到香港經商;1952年移居蘇裏南,任蘇裏南廣義堂堂長長達13年;1967年到1970年任廣義堂月刊總編輯、《洵南日報》社社長。1988年回國定居。

  張樹香

  張樹香(1922—),油甘埔村人。1938年從越南回國,參加抗日鬥争;194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清(溪)塘(瀝)區委委員,新三四區區委委員;解放前夕移居蘇裏南,任廣義堂副堂長、堂長等職;1974年移居美國,是美國得州休斯墩市華僑崇總會永遠名譽會長。

  鄒倩夫

  鄒倩夫(1924—),官井頭村人。少年時就讀於寶安平岡中學,畢業後到廣州南方大學深造;青年時積極參加中國共産黨領道的抗日活動;解放初,分别在寶安縣第三中學、東莞縣塘厦中學任教;1958年在東莞縣鳳崗華僑中學任教,是華僑中學的創始人之一;1961年移民蘇裏南,是蘇裏南廣義堂堂長、《洵南日報》社社長;1977年率華僑觀光團回國,獲鄧小平接見;1982年受國務院邀請回國參加國慶典禮,是蘇裏南著名僑領。

  羅貴冲

  羅貴冲(1932—),塘瀝村人。出身貧窮,年少時給人看牛、做工;1948年去香港謀生,經過50年的奮鬥,創下了自己的事業。曾經是香港民選南區區議員及多個社團的顧問,港島、四區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是第七届東莞市政協委員、東莞市婦僑聯合會名譽主席、鳳崗鎮書協名譽會長。熱心家鄉公益事業,1992年重建端風小學時,捐資20萬元。自1993年以來,每年捐一萬元爲塘瀝村舉辦敬老會。

  賴雲英

  賴雲英(1941—),女,竹尾田村人。出生於竹尾田村,後移民馬來西亞山打根埠從商。1986年,以“陳小姐”的名義捐款20萬元,在東莞市華僑中學興建了“陳小姐圖書館”(後改名爲“英明圖書館”),同時决定每年捐贈1萬元給僑中購買圖書。此後,又捐出80萬元,建一座工業大厦,用大厦的租金收入設立“英明教育基金會”,基金完全用於鳳崗的教育事業;隨後又陸續捐款給中心小學、端風小學、五聯小學、黄洞興賢學校、三聯小學、中心幼兒園、華僑醫院英明醫療基金;2006年至2007年捐資350萬元籌建華僑中學和華僑醫院,除此之外,賴雲英還在全國各地捐建希望工程學校13間,至今共捐資各項公益事業共1500多萬元。

  李衍林

  李衍林(1941—),油甘埔村人。1960年畢業於東莞師範學校,1962年畢業於佛山師專,1962—1980年分别於惠陽潼湖農業中學與鳳崗華僑中學任教;197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81年移居蘇裏南,任《洵南日報》副編輯;1999年出席在上海召開的中國第三届國際華文教育研討會;2000年出席在廣州召開的廣東海外華僑教育研討會;從1996年起任《洵南日報》社社長,蘇裏南中文學校校長、廣義堂書記;2004年獲得蘇裏南總統授予的最高榮譽奬章——棕櫚勛章。

  張豐年

  張豐年(1948—),油甘埔村人。1969年鳳崗中學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197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71至1980年任油甘埔生産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大隊長等職;1981年移居蘇裏南,先後任“廣義堂”中文書記、蘇裏南華人農工商促進會會長;2002年獲蘇裏南共和國最高榮譽勛章——棕櫚奬;2003年起任蘇裏南共和國總統顧問;1994年隨同蘇裏南共和國總統訪華,受到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的接見;2004年再一次隨同蘇裏南總統訪問中國,受到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國務院總理温家寶的接見;同年2月28日隨同蘇裏南總統訪問油甘埔村。2006年12月,蘇裏南東莞同鄉會成立,張豐年被選爲會長。

  六、華僑後裔在僑居國的專家學者(部分)

  蘇裏南

  賴亞發 原籍竹尾田,蘇裏南醫學博士

  曾思聰 原籍官井頭 經濟碩士

  洪永錫 原籍黄洞 蘇裏南知名醫生

  曾亞來 原籍官井頭 工程師

  曾歐平 原籍官井頭 蘇裏南工程師、碩士

  荷蘭

  房燕嫻 原籍三聯 經濟學碩士

  張友權 鳳崗人 物理學博士、著名科學家,曾在荷蘭科學院任職。

  魏阿秀 原籍塘瀝 荷蘭工程師

  劉玉如 原籍官井頭 經濟學碩士

  加拿大

  黄丁粦 原籍油甘埔 天文學博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