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阿姆話”傳遍臺灣,國家級客家文保實驗區落户梅州——

  圍龍屋,書寫“世界客都”新注脚 

  記者/楊媚 

  《深圳特區報》2010年7月23日

  7月一個炎夏的黄昏,梅州丙村鎮群豐村仁厚温公祠前的半月形池塘裏蛙鳴聲聲。温伯婆搬了張椅子坐在横屋的天街上,邊擇菜邊和在旁玩耍的孫輩們念叨:“蟾蜍羅,背駝駝,唔讀書,無老婆。”金色夕陽下,500年如常的穿堂風把她孩提時代就倒背如流的童謡聲傳到很遠很遠……

  隨着遊客和專家的紛至沓來,温伯婆隱隱感覺到圍龍屋正在發生變化。不錯,她生長於斯的温公祠,已經加入梅州市客家圍龍屋群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候選名録之一;她講了七十多年的“阿姆話”,也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電波傳到了臺灣地區;而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也於今年5月正式落户梅州。

  《中國珠江文化史》指出,廣東客家地區包括東江客家和韓江客家兩個系統,後者是客家的腹心地。其中“客都文化”論述的正是客家文化核心區——梅州。作爲舉世聞名的“客都”,梅州爲何選擇圍龍屋而非土樓作爲客都民居代表申遺?爲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梅州客家話播送至臺灣?爲何文保實驗區設立在梅州而非别的客屬地區?帶着這些疑問,記者日前前往這個位於粤東北山區的客家文化核心區,發現“世界客都”梅州正以開放包容的新姿出現在世人眼前。圍龍屋的故事,翻開了嶄新一頁。

  圍龍屋的墻:隨“申遺”脚步走向世界

  “温公祠有390間房,最多的時候住了90多户,400多人,現在第31世都已經出生了。”在擁有500多年曆史的温公祠,温家第24世的温進禄老人自豪地向記者介紹。“我們祖公禮請高人點化了這個風水屋場,丁財兩旺!”他説,圍龍屋禾坪前的水塘管財,所謂“水帶財”;祖公廳後面的“化胎”主管丁,化育萬物。

  從高處看,客家民居圍龍屋(俗稱圍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後面是圍屋,兩個半圓相合包圍了正屋。作爲梅州最大的圍龍屋,仁厚温公祠由堂屋、横屋、圍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組成。中軸綫的堂屋,光中廳就可擺20臺宴席。堂屋的兩邊各有四行横屋,堂屋和横屋的後面是三層弧形的圍屋,形似長龍又似彩虹。

  温進禄告訴記者,圍龍屋最神秘的組成部分——“化胎”是一個龜背形的土包,象徵女人的腹部,上面用大小均匀的石塊鋪成,傳説鋪的石塊越多,子孫後代就越多。化胎前面的正中下方,設了一個由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個石塊組成的“龍神伯公”,這就是主管生育的神靈。

  作爲宗祠龢民居合一的建築,圍龍屋堂屋的上堂設了祖先神牌。“雖然不少後生已經遠走他鄉或在附近蓋起了洋房,但除夕夜却熱鬧非凡,所有族人都會回來祭祖。”

  然而在福建永定客家土樓已聞名世界時,圍龍屋却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圍龍屋是‘世界客都’的注脚。”嘉應大學客家研究院院長房學嘉教授告訴記者,關於土樓和圍屋的區别,無論從分佈範圍、建築歷史和居住者使用方言來看,圍龍屋才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梅州客家地區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形式。

  “相比起土樓的全封閉搆造,圍龍屋是四通八達開放式的,體現了梅州客家人開放包容的姿態。”梅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郭文烈説。正因爲其豐富的客家文化内涵,梅州市在2009年啓動了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把這一古老“注脚”推向世界。

  據統計,梅州現存的客家圍龍屋總數有上萬座,遍佈於梅州地區的山水間,普遍有着200-600年曆史。客家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窑洞”、廣西“杆欄式”、雲南“一顆印”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爲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文博專家認爲,圍龍屋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世界民居建築奇葩。

  圍龍屋的聲:古老“阿姆話”傳遍臺灣

  “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走出温公祠時,群豐村一群剛放學的小學生們邊唱邊走,親切的鄉音又把記者帶回了童年時代。房學嘉教授告訴記者,俗稱“阿姆話”的梅州客家話如今已經隨電波走進了臺灣。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每天爲臺灣地區播送一個小時的“客家天地”節目,内容涵蓋以梅州爲中心的客家新聞和客家風情。

  製作該節目的前沿編輯部去年10月落户“世界客都”梅州,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全國設立的唯一一個客家話編輯部。“臺灣的客家人達400多萬人,其中廣東籍客家人最多,所以臺灣客家話和梅州客家話口音接近,以梅州客家話播送更容易被臺灣客家人接受。”編輯部的工作人員説,梅州客家話可以説是各地客家話中的“通行語”。

  走在梅州的大街小巷,耳邊傳來的幾乎是古老的梅州客家話。即使是初到梅州的遊客,也會饒有興趣地學起客家話中使用率最高的一個字:“亻厓”(我)。如今,在外來人員較少的梅州,客家話是“十足十”的生活用語。這也是梅州這座全國唯一的純客家地級市的一大特點,讓梅州在閩、粤、贛衆多客家城市中顯得更爲純粹。

  “客家話是中原古音的活化石。”房學嘉教授説,作爲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其語音、語彚、語法、句法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個性。語言學家早已公認客家話以梅縣話爲標準音。客家話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徵,也是客家人成爲一個獨立民係的一大特徵。

  “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這句看似簡簡單單的話,却像一條紅絲帶,把漂泊四方的客家人緊緊維係在一起。丘逢甲、林風眠、黄遵憲、張弼士……這片熱土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歷史文化名人,把客家話帶到了世界各地,也爲客家崇文重教的傳統精神寫下了最佳注釋。

  圍龍屋的魂:“世界客都”構建精神家園

  走在梅州,不論青青的山梁上,潺潺的溪水邊,還是熱鬧的街市里,美麗的江堤畔,客都文化的歷史感都撲面而來,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客家山歌,天人合一的中國典型民居——圍龍屋,中原古音的活化石——梅州客家話……處處向你展示客家文化核心區的獨特魅力。國家文化部今年5月批準梅州設立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爲“世界客都”一個重要地標。

  “汀州是客家祖地、贛州是客家摇籃,梅州是世界客都,河源是客家古邑,這是客研專家長期以來的研究結果。”著名作家、原廣東文學院院長程賢章説,批準梅州設立國家級客家文保實驗區,不但標誌着國家對梅州作爲“客家文化核心區”的肯定,而且標誌着客屬地區對梅州客家文化所表達的認同。

  他認爲,梅州作爲“世界客都”,是客家民俗文化保存最完好、非物質文化項目最多、文化傳承最持久的地方,也是客家方言最純正、我國唯一全境使用客家話的區域。將客家文保區設在梅州,將其成爲全球客家人精神家園的重要標誌。

  客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包括倫理觀、價值觀較多地保留了中原文化特色,因此,客家人猶如中華民族文化的守護神。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譚元亨在研究中指出,如今客家人群體在某種意義上正在萎縮,客家文化在很多地方幾乎被“湮没”,很多在外的客家人都已經被同化了。“客都”梅州的地位是歷史上形成的,梅州無疑是維係客家民係和客家文化的旗幟和基地,其地位應該得到進一步强化。

  作爲繼閩南、徽州、熱貢、羌族文保實驗區後的第五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梅州如今正在開展保護工作,盡快争取國務院早日批準設立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郭文烈副部長介紹,如今的工作重點是編制文化生態保護總體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以法規形式開展保護和傳承工作。

  圍龍屋的故事,正在全球視野中續寫嶄新篇章。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