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縣城祠廟變遷
樂城,自宋代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祠廟書院的分佈,分城內、城外。1929年之前城內尚有:昌山書院、試院、文廟、武廟、城隍廟、城守署、歐陽氏北祠、南祠;蘇氏宗祠、李氏宗祠、龔氏宗祠、白氏宗祠、廖氏宗祠等。1929年之後,由於縣府擴建以及開拓馬路需要,部分祠廟、書院已拆毀。
城外(城墻之外)有:社稷壇、城隍壇、先農壇、文昌宮、關岳廟、武聖宮、城隍廟、旗廟、張文獻公祠、鄧忠毅公祠、名宦祠、鄉賢祠、節孝祠、義勇祠、華光廟、三界廟、天後宮、南鄉書室、瀧神廟(龍王廟)、聞太師廟、十三都廟、老君廟、石磯(碣)廟、北帝廟、鎮溪廟、福昌廟、鳳林寺、龜峰寺、龜峰塔、龜峰書院、文昌書院、學宮、西石巖寺、楚南會館、豫章會館、江西會館、福建會館、北五省會館、駱氏宗祠、蕭氏宗祠、瑤埠廟等。
辛亥革命後,縣治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有部分古建築開始拆除,以利交通和拓寬街道需要。1949年之後,解放以來的建設仍然是拆舊建新,縣治內除保留可利用的祠廟之外,餘者拆除重新規劃。1959年後,龜峰寺以下沿河街鋪已拆去一段,直至沙堤市街。80~90年代末期,從府前橋至沙堤市(先鋒街),沿河街鋪拆除,臨河眺望的吊腳樓,昔日之古鎮街景,祠廟等古建築(除龜峰塔、南塔之外),全部拆除,古城風貌已盪然無存。取而代之者乃一河兩岸的防洪堤壩,憑欄可觀兩岸新建的高樓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