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九瀧十八灘
武江又叫武水,昔稱武溪,古爲溱水上游。據《水經注》記載:“武溪水出臨武縣西北桐柏山東南流,右合溱水,流東南逕臨武縣西,謂之武溪”。從縣城西北的瀧口到羅家渡的武水流域稱爲瀧水,這裏就是人們常叫的九瀧十八灘。
自古以來嶺南叫水之湍浚者曰“瀧”。廣東諸州皆有瀧,英德有“瀧頭水”,羅定有“瀧喉”,惟以樂昌的九瀧爲大。“昌樂瀧”昔時作“三瀧”“六瀧”的統稱,全程60餘公里。兩岸層巒滴翠,崖壁峻阻,巖嶺幹空,交柯雲蔚,霾天晦景,……其水南流合盧溪、九峰水匯入大瀧;沿途險石暗礁激起灘流贔怒,驚湍飛注。瀧頭之首叫寒瀧(即韓瀧),濤風沫雪,凜冽如深冬;行舟出沒者,衣物盡濕,如裸而泅,寒不可忍。故有“韓瀧煙雨”之稱;所以瀧頭之廟“韓瀧祠”,人們都習慣叫它“瀧頭廟”或“臨瀧祠”。祠內供奉神像三尊,中祀韓愈,左祀馬援,右祀周府君,曾有一廟三神之説。
多少年來,文人墨客,仕宦商旅,無不親臨其景,領略其驚險情趣。韓愈“貶潮”時經過這裏,見此險惡情景即作詩一章:“不覺離家已五千,仍將衰病入瀧船。潮陽未到吾能説,海氣昏昏水拍天。”於是舍舟出乳源藍關。《瀧吏》亦有“險惡不可狀,船石相舂撞”之句,均描述了“昌樂瀧”之險。到了清末,人們將六瀧稱爲九瀧;有“白茫瀧、驚瀧、腰瀧、燕瀧、梅瀧、崩瀧、垂瀧、新瀧和老瀧。”瀧與瀧之間曲水逥旋之處叫成十八處灘頭,名曰:“切玉灘、三層灘、白鷄灘、新秦灘、犁壁灘、和尚灘、岐門灘、小灘、蓑衣灘、雀子灘、大長灘、滑石灘、石板灘、沖花灘、麻灘、張灘、胡灘、剝皮灘。”這些蜿蜒曲折的水灘河面,時而掛舟北上,時而木筏南流,篙點纖跡時隱時現。清代詩人廖燕曾有詩贊:“大灘小灘排江面,轉眼高低尤喜變,纜纖裏許多山彎,果然上灘如上山。”正是:“莫言巴蜀多危險,今日韓瀧行路難。”可見九瀧十八灘之險早已被古人傳頌。
九瀧之中惟有腰瀧最大,傳説爲瀧之腰也,亦叫穿腰瀧,“舟人率以兩篙穿腰,舁舟而上。日不能十裏、二十裏,舟下者,勢如劈箭,直入九州,離巨石嘗一髪許。路或窮,折而入巖竇,則山液滴瀝,陰濕毒淫,若有蛟蛇鬼徑之物,欲相搏噬,令人淒神寒魄,不能自持,自寒(韓)瀧至此皆絶險”(引自《廣東新語》)。這是九瀧中最險之處。傳説中的梅瀧,兩岸山上多梅樹,有一白毛長臂猿,日夜鳴嘯,人們稱之爲“猿公”。瀧首産“鰣魚”,曾爲皇上貢品……
九瀧(SHUANG)十八灘,位於樂昌市境內的武江上游。昔稱“瀧水”,又名“昌樂瀧”,後改稱“韓瀧”。層巒疊嶂,崖壁險阻,蜿蜒曲折,水流急湍。東漢以來,周府君已開鑿河道,瀧水已成爲南北交通的水上要道。唐代著名詩人沈佺期經過瀧水,有《自昌樂郡溯流至白石嶺下行入郴洲》;張九齡有《赴使瀧峽》;韓愈有《題臨瀧寺》、《問瀧吏》;清·屈大均有《過瀧》;廖燕有《下十八灘》、《上十八灘》等詩句;歷代名人親歷其境,描述了九瀧十八灘的壯麗景色。
1987年,樂昌旅遊部門利用九瀧十八灘在此開闢了中國第一家江河漂流旅遊項目。九瀧十八灘以“天下第一漂”而成爲“勇敢者的旅遊勝地”;成爲今人尋訪勝跡的粵北自然生態旅遊景觀。馳名中外的大瑤山隧道貫通,又爲九瀧十八灘增添風采。九瀧十八灘,以“一美、二奇、三險”的特色引來衆多國內外遊客;使其親臨其景,與碧浪拼搏,洗滌身心,陶冶性情,回歸自然,分享緑色世界。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爲“九瀧”,爲“十八灘”;觸景生情,賦詩抒懷,在瀧峽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篇章。
九瀧十八灘漂流,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既刺激,又愉悅。遊客可乘車直達坪石火車站,下車即可在候船大廳購票,乘坐橡皮艇順流而下,至小灘上岸,全程30公里,約需3小時。更衣就餐後,一舒心中煩悶,登上“金鷄號”仿古旅遊小火車,返程扺達樂昌車站。
九瀧十八灘漂流旅遊,先後被省和國家旅遊局命名爲“廣東省旅遊四大拳頭産品”之一、中國旅遊國綫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