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中國評論》2009年1月號(總第133期)。作者黃光國為台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台大講座、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國家講座,海峽交流基金會顧問及總統府國策顧問。黃光國教授除了在其心理學專業領域獲得國際心理學界的肯定外,在台灣長期扮演社會建言角色。曾以《民粹亡台論》一書批判當時李登輝的民粹主義,並撰文批判李遠哲的錯誤教改與陳水扁的貪腐。另著有《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最後的亞細亞孤兒》、《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等名著。2004年與張亞中、謝大寧等數+名學者籌組民主行動聯盟,推動兩岸和平建構工程。本文從兩岸關係的法理現實與政治現實切入,分析「兩國論」與「兩區論」在法理與現實的困境,並為以「北京中國」與「台北中國」作為兩岸政治定位提出立論基礎。
「兩國論」vs「兩區論」
2008年9月3日,馬英九在接受墨西哥《太陽報》專訪時表示:兩岸關係是特殊關係,卻不是國與國關係。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接著補充說明:兩岸關係是「台灣地區對大陸地區」、「兩個地區是對等地區」、「每個地區上都有統治當局」。這是馬總統上任之後,對兩岸關係所作的首度論述。
在陳雲林訪台期間,民進黨發動1106圍陳行動演變成流血衝突,8日下午,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召開記者會,總結這次行動是「人民的勝利」,可能讓大陸感到:兩岸關係絕不是「搞定馬英九或國民黨就夠」,更重要的是台灣人的民意。她並要求馬英九公開放棄「台灣與中國是地區對地區關係」的說法。
當天獨派大老辜寬敏向媒體宣稱:他曾於10月28日和馬總統會面,建議台灣應與中國大陸維持和平的「兩國」關係,朝「兄弟之邦」的方向發展。馬委婉表示:這項建議「並不具可行性」,因為大陸方面絕不可能接受,而且也與當前憲法、法律架構不合。
綠營主張的「兩國論」固然「不具可行性」,馬所提出的「兩區論」對於解決兩岸僵局,又有多少可行性?大陸方面可能接受嗎?
綠營的抨擊
「地區論」一出,立刻招到綠營菁英的強烈抨擊。民進黨前立委李文忠以「相互不否認?根本是自我否認」為標題,在《聯合報》民意論壇上表達他的看法:「扁政府時代是立場正確,操作躁進盲動,傷害台灣利益及人民感情。但是馬政府是連國家立場都嚴重退卻,傷害的是台灣根本的利益,及人民長期的不信任。豈能不鳴鼓而攻之?」
不久之後,政大法律系教授蘇永欽針對綠營的批評寫了一篇回應「執政時不敢動,綠營現在慮甚麼?」文中引述《憲法》以及相關法條,指出:身為國家元首的馬總統已經「忠實的表達《憲法》上的國家狀態」。蘇永欽教授的胞兄為目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他的觀點多少也代表了馬政府的立場。
馬英九的猶疑
馬英九當然也感受到民進黨的強烈不滿。在民進黨舉行1026大遊行前夕,馬英九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把台灣和大陸定位成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定的。在李登輝任內制定,民進黨執政八年,修改三次都沒動過,「為甚麼他們能認同的東西,現在變成我的罪惡?」
對民進黨人而言,馬英九的說辭顯然並沒有說服力。翌日,在大遊行演說場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公開指責:馬總統處理主權議題「模糊不清」,痛批馬「總統」為了讓陳雲林來,竟然把「國與國關係降成區與區」,「這個總統有權力出賣我們的主權嗎?」
馬英九很可能認為:民進黨人沒聽清楚他對兩岸關係的真正想法。在陳雲林訪台前夕,他又接受《聯合報》專訪表示:「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民進黨講甚麼「一國兩區,我是區長」都是歪曲事實。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就是「中華民國底下的台灣地區,與中華民國底下的大陸地區」。馬的聲明可以說是他對「兩區論」的最新詮釋。
馬英九的兩岸策略是「先經貿,後政治」,「擱置爭議」,「有爭議的就不做,沒爭議的就多做」。由於此次江陳會談已經說好「不會觸及政治議題」,所以他先拋出「兩區論」,作為江陳會談的基礎。然而,在綠營看來,「兩區論」可能把台灣貶成和香港一樣的「地區」,根本是「喪權辱國」,「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開始稱呼他「馬區長」。在綠營的大肆撻伐之下,馬英九才吞吞吐吐地說出了他的「新兩區論」。
兩岸的「政治現實」
然而,馬英九的「新兩區論」有多少可行性?馬政府反覆強調: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將「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都放在中華民國的架構下。這是台灣單方面的「法理現實」,而不是「政治現實」。今天兩岸之間的「政治現實」是甚麼?我們可以從民進黨人最為關切的「主權」,來分析這個問題。政治學上的「主權」可以從「實質主權」和「國際承認」兩方面來看。「實質主權」又稱為「管轄權」,它是以有效統治作為國家存在之要件,包括:用民主合法的程式取得政權,行政命令之執行,擁有司法審判權,保有自己的關稅,發行本身的錢幣,對外簽訂條約等等。就這個層面而言,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當然擁有實質主權。
然而,一個國家還必須得到國際承認,才算是一個正常國家。因此,要精準的回答前述問題,我們必須把握「一中各表,內外有別」的原則,分別確定自己的地位。目前國際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有169個,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有23個。對於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而言,我們當然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然而,國際上還有更多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卻不承認台灣。譬如2003年10月25日,美國國務卿鮑爾就在北京明確表示:「台灣不享有一個國家的主權」,「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對於這些不承認我們的國家,台灣即使自我否定,他們也不可能改變態度。因此,不論對方是否承認「中華民國」,我們都應當堅持自己主權國家的地位。這是國際關係中的「一中各表」。
不論是從中華民國憲法來看,或是從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看,馬英九的「地區論」在法理上都站得住腳,可是,兩岸之間的關係並不純然是法理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對兩岸「政治現實」更為周延的描述方式應當是「一中兩憲」:中共在大陸地區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們在台澎金馬實施「中華民國憲法」,這兩部憲法都是建立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上,各有其有效統治地區。只要台灣堅持「一中兩憲」的原則,雙方便可以「對等政治實體」的立場,展開平等的協商和談判。
將來雙方如果要簽訂和平協定,台灣的名稱不能採取「亞銀模式」,像「中國香港」(Hong Kong, China)那樣,被稱為「中國台北」(Taipei, China);也不能採取「奧運模式」,自稱為「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但卻被翻譯成「中國台北」。而應當用「對等模式」,雙方分別稱為「台北中國」(Taipei China)和「北京中國」(Beijing China)。這是兩岸關係的「一中各表」。
綠營菁英的反省
江陳會後,馬英九顯然已經體會到:他的兩岸政策並不能解開兩岸困局。11月11日,他接受《今日美國報》專訪時,一改先前宣稱「期待任內與對岸簽訂和平協議」的立場,表示雖然兩岸都有意願簽署和平協議,但他「不清楚會耗時多久」。他強調,會持續和大陸發展正常化的經貿和文化關係,但他不應「倉促行事」,因為各方對於兩岸交往的程度和速度,意見並不一致。
我想奉勸馬總統的是:不要只看到深綠人士的「兩國論」不具可行性,也要反省自己提出的「兩區論」有多少可行性?目前已經有許多綠營菁英看出朝野雙方的兩岸政策都已經陷入死胡同。
在陳雲林訪台之前的10月30日,曾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的陳芳明教授在《聯合報》上發表文章呼籲「兩黨應重新建立台灣論述」。11月4日,在陳雲林訪台期間,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也發表專文要求民進黨「拿出兩岸策略」,他說:「1993年4月的辜汪會談,民進黨主席曾率領十多名公職赴新加坡抗議,表達反對國共片面和談的立場。當時是鄧小平南巡後一年,大陸剛從89年「六四」事件的國際反制中復甦,國民黨本土化也剛啟動,民進黨不管是代表台灣向國際社會發聲,或是代表台灣人民向民主逆流嗆聲,都有高度正當性。
15年後的今天,國內外形勢已經大不相同,不但中國大陸已經躍為全球經濟新強權,國民黨也早已本土化,兩岸經貿正常化已經成為台灣無法迴避的課題。令人遺憾的是,「民進黨儘管已經執政8年,至今仍然停留在15年前的反對黨論述」,這樣,「只會讓人民愈來愈認定民、國兩黨扮演兩岸黑白臉是恰得其分,導致民進黨淪為永遠的反對黨。」
民進黨前立委沈富雄曾經作過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兩岸關係的「天花板」是中共的《反分裂國家法》,「地板」是美國的「三公報一法」。如何在這兩塊「鐵板」之間找出最有利於台灣的生存空間,才是台灣藍、綠政治人物智慧的最大考驗。
兩岸和平路線圖
江陳會後,中共對台智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黃嘉樹在《中國評論》月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和平發展與大陸對台戰略的調整》的文章,指出北京現在推動的「兩岸和平路線圖」依序為:低度和平、中度和平與高度和平。「低度和平」是不能用武,是不戰;「中度和平」是不願用武,是和解的和平;到了「高度和平」階段,就是根本不需要用武,昇華至和諧的和平。
當前台灣海峽現狀是「低度和平」,是靠相關各方的相互軍事威懾保障的和平;下一步是兩岸通過平等談判,簽定和平協定或結束敵對狀態協定,或建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兩岸政黨交流機制、兩岸領導人會晤和磋商機制等,使兩岸的和平升級為靠制度或協定保障的「中度和平」。再經由雙方共商兩岸關係未來,「共議統一」,邁向共同利益保障的「高度和平」,其象徵是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全面機制化。
文章透露,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主政時期,一度有「台灣問題不能久拖不決」和「統一時間表」的思考。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主持對台工作以來,現階段中共對台戰略,不僅僅從兩岸關係的角度看問題,目標也不限於「統一」這一項,而是把解決台灣問題與實現中華復興聯繫起來考慮;中共對台灣問題的思考,不只是如何處理內政問題,還包括如何處理大國關係、如何在中共日趨強大進程中,向世只、特別是周邊鄰國展現中共的形象。除非台獨發展到必須用武力壓制的程度,否則中共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和平統一基本國策,盡最大努力防止兩岸中國人內戰。
馬英九面臨的問題
黃嘉樹的論點反映出大陸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期盼。在台灣方面,許多跡象顯示:有愈來愈多的綠營菁英已經感到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已經不切實際,有徹底檢討的必要。在這樣的態勢下,身為領導人的馬英九,難道沒有檢討其兩岸政策的必要嗎?圍陳衝突事件發生之後,馬英九理直氣壯對外宣稱:他「維護台灣主權,一吋沒讓步,一點沒鬆口」,由於江陳會談的協商內容並沒有觸及政治議題,馬英九當然可以這樣自我辯護。
馬英九對台灣內部固然可以堅持台灣方面的「法理現實」,可是,我要問的問題是:未來兩會還要不要進行其他方面的協商?兩岸還要不要簽和平協定?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馬英九要如何面對兩岸之間的「政治現實」?今天台灣有多少人會相信大陸與台灣「皆在中華民國底下」?自己都不相信的論述,如何能夠說服別人?如果馬英九繼續堅持:對岸是「中華民國底下的大陸地區」,兩岸和平協定還簽得成嗎?
對於一向強調「依法辦理」的馬總統,要他正視兩岸之間的「政治現實」可能是相當困難之事。在1106衝突過後,蔡英文強調:「政府必須整合人民聲音,在最大共識基礎上與中國往來交涉」,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在民進黨舉行1025大遊行前兩天,我曾經在《蘋果日報》上發表一篇文章,指出:國家定位正是目前朝野雙方爭議的焦點所在。在總統競爭期間,馬英九曾經主張組織「跨黨派委員會」,來解決兩岸問題。因此要求馬英九「實現競選承諾,釐清國家定位」。
(黃光國)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