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岸應正視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的問題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為中國大陸研究兩岸問題的首席智庫領導。本文發表於《中國評論》2009年8月號(總第140號),有其代表意義。

  本文認為,簽署和平協定是兩岸已有的共識,為做好準備,兩岸應著手研究以下重要難點問題:(一)關於兩岸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問題;(二)關於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也就是如何解決中華民國的地位問題;(三)關於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四)關於化解兩岸政治意識形態對立的問題。(五)關於兩岸和平協議框架問題。

   

  去(2008)年五月以來,兩岸關係在兩岸執政當局、執政黨和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開始走出陰霾,逐步進入良性互動、和平發展軌道。兩岸同胞期盼已久的兩岸關係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局面基本形成。這一局面得來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和維護。但是,這僅僅是兩岸關係歷經多年的波折後,向良性發展邁出的第一步,兩岸關係要取得實質突破,實現全面正常化,還有更艱巨的路要走。當前,兩岸應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在順利推進兩岸經濟性、事務性商談的同時,應儘早著手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的協商談判進行準備、創造條件,加速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步伐,為兩岸關係更快更大的發展開闢廣闊的道路。 

  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是突破兩岸關係政治瓶頸、實現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與和平發展的根本途徑 

  從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開始,兩岸由軍事交戰、軍事對峙發展到今天仍處於政治、軍事、意識形態對立狀態,這是中國內戰和外國勢力主要是美國插手台灣問題所造成的。國共內戰所形成的兩岸之間那種敵對關係、敵對思維、敵對意識形態,在兩岸政治、軍事、法律、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新聞媒體、對外關係,甚至體育、衛生等等領域無不打下深深烙印。目前兩岸關係雖然已經緩和、改善並在不斷發展,但基本上都是屬於非政治關係性質,若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碰到政治瓶頸,勢必難以深化下去。兩岸關係不能實現完全正常化,兩岸和平穩定就沒有保障,兩岸關係發展就顯得很脆弱,極易出現反復甚至倒退。因此,要實現兩岸關係可長可久的和平發展,就必須面對敏感的政治問題。國台辦發言人李維一在新聞發佈會上說得好,「兩岸還存在政治、軍事方面的矛盾與分歧,如果不解決,或解決得不好,有可能成為兩岸關係瓶頸,甚至阻礙兩岸關係發展,對這些難題不能回避」。

  幾十年來兩岸或兵戎相見、或劍拔弩張、或勢不兩立,皆肇因於兩岸的敵對狀態一直未能結束。今天,阻礙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制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要癥結,仍然是兩岸還處在敵對狀態之下。如果我們不正視、不面對、不處理這一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長期籠罩在兩岸同胞心中的種種相互不信任甚至仇恨的陰影與疑慮,兩岸也很難建立起全面的政治互信。兩岸同胞、中華民族已為兩岸延續了六十年的敵對狀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並且現在還在繼續為此付出代價,這是全體中國人的不幸,也有愧於我們的列祖列宗。為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了維護兩岸同胞的切身利益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兩岸應當捐棄前嫌,儘早進行協商談判,從政治、軍事、法律、意識形態等方方面面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徹底拆除阻隔在兩岸同胞之間所有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政治特別是軍事安全方面的藩籬,真正消除彼此敵對心態,從根本上清除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障礙。 

  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實現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在兩岸民眾中有很高的共識,是兩岸民眾和全球華人華僑所熱烈期盼的。並且,只要我們稍微回顧一下歷史,就會發現這不僅僅是大陸方面-貫的政策主張,而且在台灣無論是國民黨執政還是民進黨在台上,其主要領導人在不同的場合出於不同的政治考慮也都有過類似的表示,似乎沒有人公開唱過反調。

  (一)大陸方面始終不渝地努力推動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就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兩岸和平協定進行協商談判。

  早在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就提出,應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台灣當局商談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無論台灣政局和兩岸關係發生甚麼樣的變化,大陸方面一直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推動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就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進行協商談判。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中首次鄭重提出,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2002年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共領導集體,面對陳水扁當局瘋狂地製造「台獨」分裂治動,為了維護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在堅決反對「台獨」的同時,仍然堅持大力倡導兩岸在一中原則下就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進行商談。2007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正式發出鄭重呼籲,希望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2008年12月31日,胡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了這一重要主張。大陸方面推動兩岸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就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協商談判,達成和平協議的立場始終如一,態度是積極誠懇的。 

  (二)從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台灣從主政者到社會主流民意都贊同或支持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

  1.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時基於自身的政治利益考慮,也曾不得不順應民意多次表示兩岸應終止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

  1996年初,李登輝在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時,為了爭取選票,曾公開宣稱,「海峽兩岸所有民眾都熱烈期盼,必須終止兩岸敵對狀態,營造和平環境,開展互惠、互利、共同繁榮的關係」、「無論誰當選第九任總統,都應重視如何終止兩岸的敵對狀態」,他還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推動這項影響兩岸和平發展、亞太地區安定繁榮至深且巨的工作」。同年3月26日,李登輝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又宣稱,「從現在起,將努力建立(島內)共識,以簽訂結束海峽兩岸衝突的和平協定為優先政策」。1997年5月,在「終止動員戡亂」結束六周年之際,李登輝透過「總統府」發表聲明指出,「大陸應停止在國際上孤立中華民國,以互示真誠,藉以促成和平協定的簽署」。

  2000年5月,主張「台獨」的陳水扁、民進黨上台後,雖然大肆推行「台獨」分裂路線,但也不得不正視台灣民眾希望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維護台海地區和平穩定的普遍呼聲。從2000年當選到2004年連任前後,陳水扁曾多次表示要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結束兩岸敵對狀態」。2000年即將上任前,陳水扁在接見日本眾議員時表示,願意在「兩岸尊重對等」、「以聯合國和平方法解決爭端」、「對未來不預設方向」等三原則下,「與大陸重新展開對話,並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簽訂任何協定與和平條約」。2004年初,陳水扁在爭取連任遇到空前困難時,為了爭取選票一再宣稱,將在連任後推動簽署兩岸和平協定;在連任演講中又提出要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擬訂「兩岸和平發展綱領」;在同年雙十演講中再次表示,「兩岸應該正式結束敵對狀態,並透過協商談判,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同步檢討兩岸軍備政策,甚至共同研議形成'海峽行為準則'作為台海永久和平的具體保障」。

  2.國民黨從在野到重新上台執政以來,明確主張要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

  中國國民黨在擺脫李登輝、由連戰擔任黨主席之後,摒棄了李登輝的分裂路線,基本上回到了蔣經國時期所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和反對「台獨」的立場。正是基於這一點,2005年4月,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來大陸訪問,正式結束了國共兩黨近六十年的恩恩怨怨,實現了兩黨關係的正常化。應當特別指出的是,在當時島內「台獨」氣焰囂張、兩岸關係形勢相當嚴峻的情況下,連戰主席頂著巨大壓力和胡錦濤總書記達成「兩岸和平發展五點共同願景」,對兩岸關係發展產生巨大而又深遠影響,實屬難能可貴。它充分展現了國共兩黨領導人的偉大氣魄、聰敏睿智和對維護兩岸同胞及中華民族切身利益的高度政治責任感。「五點共同願景」的第二點明確地指出,要「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同年7月,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他在國民黨8月召開的 「十七全會 」上,將 「五點共同願景」列為政綱;2008年5月,吳伯雄首次以執政黨主席來大陸訪問,與胡總書記都表示要繼續依循並切實落實 「五點共同願景」。這表明「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既是國共兩黨的重要主張,又是國民黨大陸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馬英九一向重視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的問題。早在台北市長的任內就曾表示,兩岸簽訂和平協定,才能穩定台海局勢,互蒙其利。2006年2月,馬英九以國民黨主席身份訪英,在倫敦政經學院發表演講時提出,「兩岸和平發展的中程目標應在於:雙方協商出一個可行的和平協定,並以此作為指引未來數十年間兩岸和平互動的基本框架」。在2008年的大選中,馬英九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作為其重要的競選主張。他多次重申,若執政將和對岸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上台執政後,他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任期內儘量完成與北京簽署和平協議」。

  3.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在島內一直有很高的民意支持度。 

  近二十年來,雖然兩岸關係跌蕩起伏,島內政局風雲變幻,但是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一直是島內的主流民意。島內多家民調機構長期跟蹤調查的結果顯示,島內民眾對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兩岸和平協定-直有很高的期待。早在1998年10月,台灣公共電視台的民調就顯示,高達78%的台灣民眾贊成兩岸能在進入21世紀之前,簽署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和平協定(《中央日報》1998年10月15日)。2008年5月馬英九執政之後,《遠見》雜誌所做的民調亦顯示,71.6%的台灣民眾認為,應該簽訂兩岸和平協定。 

  島內政界、輿論界、學術界等對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定普遍予以高度關注並多持贊同態度。2005年5月,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應邀來大陸訪問,與胡錦濤總書記達成的「推動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促進建立兩岸和平架構」的共識中就明確表示:兩岸應通過協商談判正式結束敵對狀態,並在未來達成和平協定,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共同維護台海和平與安全,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這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與親民黨的共識,也反映了兩岸同胞的心聲。島內絕大多數媒體一直對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給予高度關注與期待。胡錦濤總書記關於台灣問題的「六點意見」發表後,《中國時報》、《聯合報》等都在第一時間對「在-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主張,進行全面報導、積極評論。《中國時報》發表的學者文章認為,「和平協定與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簽訂是台灣朝野所期待的」(《中國時報》2009年1月2日)。多年來特別是2008年5.20後台灣政局和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重大轉折以來,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已成為島內學術界討論的熱門話題,各種有關兩岸和平協議方案相繼提出,討論、研究此一重大議題的氣氛越來越濃。 

  4.民進黨雖對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加以扭曲並肆意,但基本上未公開反對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在這裡有必要對民進黨對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的態度加以分析,以便讓大家有所瞭解。總體上講,民進黨對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的態度是以服從服務於其政黨利益的需要為出發點的,而不是以台灣民眾利益為出發點,所以其態度是處在動態變化之中的,也就是說是隨著其政黨利益的需要而進行不斷的調整。在2000年未執政之前,民進黨為了化解島內民眾對其上台執政會招致兩岸軍事衝突的疑慮,不斷淡化其「台獨」訴求。當時並沒有公開反對過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僅表示簽訂兩岸和平協議仍為時過早云云。2000年到2008年執政期間出於政治需要,民進黨也曾高唱過,「兩岸應該正式結束敵對狀態」、要「推動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之類的調子,沒有公開反對、攻擊過這一主張。2008年民進黨喪失執政權,特別是受陳水扁貪腐弊案的巨大衝擊,陷入了組黨以來的最大危機。為凝聚包括基本教義派在內的基本力量,穩住陣腳,度過難關,民進黨一改執政時的態度,不顧台灣民眾的利益,對馬英九當局所有的兩岸開放政策都加以攻擊,自然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的政策主張也難以倖免,被民進黨扣上了「賣台」、是要「實現終極統一」等大紅帽子。2009年5月8日,馬英九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專訪時僅表示,如果在2012年連任,不排除與大陸就政治議題進行協商,民進黨就群起攻之,稱這是「要明目張膽地急著定下統一時間表」、「等於配合(大陸)執行統一時間表」等等(《環球時報》2009年5月11日)。更有「獨派」大老還叫囂說「兩岸簽訂和平協議,馬英九要拿命來賠」。 

  從以上筆者用大量篇幅的考證、敘述中可以看出,從199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無論是主政者還是執政的政黨,都曾明確地主張應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署兩岸和平協定。今天執政的國民黨、馬英九當局將此作為其大陸政策的一部分,並且得到了島內高達七成民意和大多數政黨、政團的支持。目前僅有民進黨、台聯黨及一些「獨派」團體,基於其政黨私利持反對或不支持的態度,何況他們的支持者中,有不少人在此問題上也未必與其政黨的立場是一致的。因此,筆者認為,目前島內已基本具備研究、探討、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問題的環境。馬英九執政當局應當順應民意,拿出勇氣和魄力,把握機遇適時地和大陸一起共同推進兩岸政治協商與談判,爭取早日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關於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的幾點思考: 

  結束兩岸敵對狀態是兩岸關係走向全面正常化、實現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無法繞過的。解決這一問題更是一項紛繁複雜的艱巨工程,需要高度的智慧與耐心,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兩岸雙方都應以兩岸人民的切身利益為重、以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重,徹底放棄敵對思維、敵對心態和意識形態對立,以最大的誠意和決心來正視、面對並解決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問題。 

  國際冷戰結束快30年了,世界各國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意識形態,為了維護各自利益,尋求自身發展,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都可以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潮中,淡化意識形態對抗色彩,攜手合作,共創多贏。奧巴馬上台後,為了美國的利益也能勇於設法化解美國與古巴所結下來的幾十年的怨結。兩岸是同宗同祖、同文同種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為甚麼彼此之間要化解誤會、消除隔閡、摒棄敵意、結束敵對狀態卻如此之難呢?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主流,海峽兩岸卻仍不能從冷戰的陰影中走出來,還處在這樣一種被人為扭曲與製造的敵對、對抗之下,實在是民族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兩岸都應當認真深刻地進行反思與檢討,再也不能自外於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而應當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本著理性務實的態度儘快捐棄前嫌,在尊重歷史、正視現實的基礎上,以遠大的目光、豐富的智慧、堅毅的勇氣、務實的思路,認真思考如何解決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問題。

  (二)摒棄「台獨」分裂思維,努力建立兩岸共識及島內共識。 

  兩岸敵對狀態至今還難以結束,除了國共內戰的歷史因素外,近二十年來,由於島內政局發生急劇深刻變化,又增加了「台獨」和反「台獨」所產生的新因素。這一因素的出現,使結束兩岸的敵對狀態變得更為複雜、更加不易處理。李登輝主政後期及陳水扁在台上八年,為了一己之私、一黨之利,推行「台獨」分裂路線,顛倒、混淆台灣民眾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操弄省籍、族群、統獨矛盾,不僅僅造成了兩岸之間種種新的敵對與對立,還造成了台灣民眾彼此之間尖銳的對立與對抗,形成了很深的鴻溝。今天兩岸要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不僅要建立兩岸共識,而且更關鍵是如何努力建立島內共識。

  台灣同胞不論是先從大陸到台灣的,還是後到台灣的,都是中國人,都與中國命運息息相關。島內政黨之間的政治之爭、權力之爭,無論哪個政黨、哪個政治人物都不應當以國家、民族的認同作為政爭的工具,更不能以犧牲兩岸同胞特別是台灣同胞的根本利益、損害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為代價。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責任。這是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所堅持的基本原則立場,同時也應當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都必須認同和堅持的基本原則立場,也是不容挑戰的。

  島內的「台獨」思潮及其活動,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不易完全化解,「台獨」勢力也還會繼續存在,要完全消失可能需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台灣不應當、也不可能從中國分裂出去,這是所有的台灣同胞都必須面對的、也是不可能改變的現實。當然也不諱言,兩岸要實現統一還需要較長-段時間,現階段兩岸關係是以和平發展為主。因此,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不是要馬上實現兩岸統一,當然更不是要將兩岸暫時分離的狀況固定下來、造成永久和平分裂的局面,而是為了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因此,兩岸在結束敵對狀態、完全解除台灣同胞在軍事安全及其它方面的種種顧慮後,台灣不論哪個政黨執政、哪位領導人當權,都應摒棄「台獨」,不得再有「台獨」分裂政策。這應當是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所要堅持的一條很重要原則。

  (三)為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營造氛圍、創造有利條件。

  堅持「九二共識」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基礎,1993年兩岸才開啟了「汪辜會談」,2005年國共兩黨才實現了關係正常化,並達成了 「兩岸和平發展五點共同願景」。近十幾年來兩岸關係波折不斷,根本原因就在於以李登輝、陳水扁為代表的「台獨」分裂勢力竭力否定「九二共識」,蓄意破壞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嚴重地損害了兩岸同胞特別是台灣同胞的利益,使兩岸關係一直處於緊張狀態。 

  在兩岸關係已呈現和平發展勢頭的今天,如何為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營造良好氛圍呢?我認為還是要按胡錦濤總書記所提出的「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十六字方針去做比較有效。「建立互信」是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至關重要的前提。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是雙方建立互信的基石。兩岸只要在這個核心問題上立場始終保持一致,就可以理性務實的態度,正視、面對並妥善處理兩岸之間存在的種種問題,包括歷史遺留下來的和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新產生的問題,並且更可以通過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擴大兩岸各項交流和推進兩會協商,不斷累積並擴大共識、增進互信、共創雙贏,最終就一定會為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創造水到渠成的良好環境。

  (四)兩岸應以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就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溝通探討,尋求共識,為正式協商談判預做準備。

  海峽兩岸分隔近60年,由於種種因素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有關中國統一及台灣前途等問題上的分歧相當大。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是一個龐大、複雜而又十分敏感、艱巨的系統工程。兩岸要運用政治智慧,求同存異,尋找雙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和途徑,從共同關心的問題上開始逐步展開,有序推進。當前,要未雨綢繆,為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協商談判早做準備,應著手研究以下重點難點問題: 

  1.關於兩岸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問題。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去年12月31日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出來的。胡總書記指出,「為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做出安排,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對兩岸尚未統一前的政治關係如何進行定位是當前兩岸關係中 比較敏感的問題,也是彼此分歧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兩岸就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進行協商談判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胡總書記提出的這一建議是一矢中的,抓住了解決複雜問題的關鍵點。為了在這一問題上取得突破,5月26日,胡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時指出,「雙方要為解決這些問題進行準備、創造條件。雙方可以先由初級形式開始接觸,積累經驗,以逐步破解難題」。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王毅在接受中央電視台記者專訪時也曾明確表示,可以先由兩岸專家學者就國家尚未統一前的政治關係展開學術交流。基於此,兩岸學者應對這一問題積極展開深入研究,爭取形成共同成果。

  2.關於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也就是如何解決「中華民國」的地位問題。這是台灣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大陸方面一直表示兩岸可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與台灣方面討論這一問題。但是,由於從李登輝到陳水扁都背離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九二共識」,使兩岸失去了共同討論這一問題的基礎。馬英九、國民黨執政後,重新回到「九二共識」的立場,並且實行務實的大陸政策,使兩岸有了理性探討這一問題的空間。我相信只要兩岸都有誠意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都能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上,都能以兩岸人民福祉為重,在兩岸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3.關於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這是台灣民眾最關切的問題,也是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因此,胡錦濤在「六點意見」中提出,「為有利於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大陸方面已正式提出具體建議,可以先由專家學者就這一問題展開學術交流,也可以從兩岸退役軍人交流開始啟動兩岸軍事問題的接觸。總之,只要以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來認真研究探討這一敏感問題,憑中國人的聰明智慧就一定能圓滿處理這一問題。 

  4.關於化解兩岸政治意識形態對立的問題。很多人在研究如何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問題時,比較少涉及到這一問題。兩岸分隔近60年,不僅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制度與價值觀,更由於兩岸執政當局都曾實行反對、仇視對方的宣傳教育政策,雖然大陸方面已在30年前就已經開始調整並完全改變了這一政策,但是台灣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執政時,不僅沒有改變反而把反共政策上升到全面的反對中國、仇視中國的政策,使兩岸的政治意識形態在某種程度上更為對立。如果這一問題不在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中得到化解,勢必會影響到兩岸同胞情感的全面融合。因此,有必要對此一問題作深入的研究,找到解決的有效辦法。

  5.關於兩岸和平協議框架問題。目前兩岸學者在討論結束兩岸敵對狀態與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的關係時,有各種各樣不同的看法與意見。但是,筆者比較贊成兩岸在就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共識的同時,應簽訂兩岸和平協定,也就是說兩岸和平協定是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最後體現形式。基於此,在討論研究結束兩岸敵對狀態方方面面問題的同時,應認真研究、思考、設計兩岸和平協議的框架問題。 

  總之,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所涉及的問題很多,除了以上問題外,還有複雜的法律問題、敏感的涉外事務等問題都需要研究。兩岸學者和有關職權部門,可本著先易後難、循序漸進、逐個展開、廣泛交流、積極探討、深入溝通、尋求共識、努力突破的原則進行,儘早為兩岸正式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進行協商談判預作充分準備。 

  (余克禮)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