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兩岸學者共同在第三地,但卻是中國人所屬的土地,日本的本栖寺舉辦有關「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的「本栖會談」,就兩岸政治定位與兩岸和平協定應有的內涵進行研討。本文為中國評論副總編輯羅祥喜對本栖會議的報導,特以納入,以供讀者清楚了解此次會談的背景、過程、參與者、內容與心得。
另記:張亞中教授曾於2003年暑假掛單本栖寺,有感山水靈秀,並承當時住持之命,特為該寺撰《本栖寺本記》。為使讀者對該寺由來有更深入了解,錄全文如下:
佛法東傳,經海棠,跨東海,立足於東瀛已千年。日本雖兼奉神道,惟佛教仍為民間普遍之信仰。近百年來,日本之佛學研究有其獨特成果,為求借鏡,佛光山草創之初,即有多位女眾留學日本,習教義、弘佛法。為使法水長流東瀛,已先後於東京、大阪、福岡等地設置分別院,以期與眾生結緣共修。
二○○二年初,佛光再得福緣,獲富士山腳下本栖湖畔一處清幽場地。本栖原漢字為本棲,數百年前,居民避火山後重返家園而命名,有其溯源回歸之意。星雲大師初抵本栖湖,目觸此靈山秀水,憶及幼時師承之棲霞山,為溯本源,並結東瀛之深緣,爰命名新寺為本栖寺。又感源出中國禪門臨濟宗法脈,而此宗亦為日本之名宗大派,因而將該寺定全名為臨濟宗佛光山本栖寺。
本栖寺原為日本競艇協會之訓練場地,佔地約一萬五千坪,建地約四千坪。設備齊全,屋宇庭園設色柔和,深具日本美學風格。得緣享有後,二○○二年三月,佛光山弟子與東京別院信眾共為該地重現本相。原尚武之武道館重現為寺內主殿華藏寶殿,內奉佛像三十六尊,祥和莊嚴,可供千人禮拜。有禪堂一處,供僧眾禪修靜思。其他可容三百人之會堂、教室、齋堂等一應俱全。
富士山為日本聖山,五湖環伺。本栖寺前臨之本栖湖,為富士五湖之一。四季景色殊異,山色蓊鬱、雲霧靄靄,湖清如鑑。湖山交輝,共顯仁智之樂。山水說法、佛光普照,本栖寺真乃世外桃源、人間淨土。
本栖寺現為佛光山在日本弘法之道場,為十方所屬,亦供十方所用。殊勝因緣,前人種樹,功德無量,天上山水,萬佛所賜。我等僧眾得此佛緣,宜珍此福報,弘揚佛法,廣利眾生。
兩岸菁英共同探討兩岸和平發展路徑
中評社東京4月8日電(記者 羅祥喜)4月3日至6日,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研討會「本栖會談」在佛光山日本本栖寺舉行,該次研討會由兩岸統合學會、臨濟宗佛光山本栖寺主辦,中國社科院台研所、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協辦。與會的兩岸專家學者近40人。
這是繼去年6月在北京由兩岸統合學會與與清華大學法學院、中美研究中心舉辦「兩岸關係高級論壇:兩岸和平協議」,以及去年9月由兩岸統合學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舉辦「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研討會」,和11月在台北召開「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之後,兩岸專家學者就政治議題進行的又一次重要的交流、對話活動。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探討「兩岸和平發展路徑」,包括兩岸的定位與一個中國的原則和內涵、兩岸和平協定(議)應有之內涵等兩岸問題中最核心的議題。
由於這次研討會基本上是一次閉門會議,主辦單位希望通過閉門的方式,在清靜的佛門聖地,與會者能夠暫時拋開各自的立場,更為超脫,更加理性、務實地探討問題,尋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路徑。
本栖寺住持滿潤法師代表星雲大師致歡迎辭時說,台灣可能不很了解大陸,大陸也可能不很了解台灣,互相了解需要時間;對於兩岸很多議題,也許大家的想法不一樣,但只要大家想了解(對方),總會有辦法;對於兩岸問題,只要大家想解決,只要大家的目標一致,一定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致辭時說,來自兩岸的與會者,都有一種歷史的使命感,希望大家超脫現實的種種限制,通過深入的討論,為中長期兩岸關係的發展,找到一個兩岸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
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在致辭時則表示,兩岸和平發展的路徑,只有我們中國人自己來尋找;兩岸問題的解決,確實需要一個過程,在官方層面還沒有一個非常成熟的意見之前,兩岸的專家學者,不妨做先期工作,這次會議也是一次尋找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的過程;相信通過大家理性的探討和辯論,共識會越來越多,兩岸和平發展的路徑也會越來越清晰。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致辭時也說,兩岸關係發展到今天,各種經濟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進展,但在政治層面,還困難重重,希望大家暫時拋開各自的立場,理性、務實地探討問題,尋找突破兩岸政治僵局、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有效路徑。
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代表主辦單位致歡迎詞時表示,星雲大師經常提醒大家要「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希望、給人信心」,兩岸統合學會希望能夠追隨大師理念,期與兩岸四地乃至海外華人菁英共同集思廣益,致力於為兩岸關係「帶來歡喜、帶來方便、帶來希望、帶來信心」。張亞中理事長並就「兩岸和平發展路徑」,以「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為題進行會議主題引言。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兼總編輯郭偉峰也分別代表協辦單位致詞。
這次會議的與會者,都是兩岸重要智庫人士或長期研究兩岸關係相關問題非常有代表性的專家學者,堪稱一時之選。
大陸方面的與會者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長余克?(大?方面團長)、國台辦研究局副局長頓世新、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許世銓、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北京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饒戈平、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黃嘉樹、福建?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閩榕、全國台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李義虎、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長嚴安林、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清華大學中美研究中心主任孫哲、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劉佳雁等。
台灣方面的與會者包括:兩岸統合學會?事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總統府國策顧問、海基會顧問、台灣大學心?學系教授黃光國,前駐教廷大使、前駐英國代表、前總統府副秘書長戴瑞明,台灣大學副校長、遠景基金會副董事長包宗和,總統府財經顧問、海基會顧問、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暨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林建甫,蔣經國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朱雲漢,亞太和平基金會執行長彭壽山,中國大?研究學會?事長、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楊開煌,旺報社長黃清龍,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研究所所長邵宗海,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歐盟暨兩岸統合研究中心主任吳東野,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暨兩岸統合研究中心主任丁仁方,中興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兩岸統合研究中心主任巨克毅,旺報主筆楊偉中,亞太和平基金會研究員暨企劃部主任陳逸品,兩岸統合學會營運長鄭旗生,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謝大?,兩岸統合學會執行長、海基會顧問謝明輝等。
中國評?通訊社社長兼總編輯郭偉峰、副總編輯羅祥喜也參加了會議。
通過長達三天的密集研討,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很多新的觀點、新的看法、新的見解,新的思路。對於研討會的討論情形與成果,中評社今起將作深入報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8/2/6/101282602.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282602
處理兩岸政治難題有新解
中評社東京4月9日電(記者 羅祥喜)4月2日至6日,由兩岸統合學會與佛光山日本本栖寺主辦,中國社科院台研所、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協辦的「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研討會:本栖會談」,在日本富士山腳下的佛光山本栖寺舉行。兩岸統合學會暨兩岸重要的智庫學者近四十人,特別針對了「兩岸定位」、「一個中國的原則和內涵」與「兩岸和平協定(議)應有之內涵」等幾個兩岸問題中最核心、最敏感的議題,進行了連續三天的深刻討論。
這三天中,最聚焦的議題是一中原則與內涵的討論,大陸方面的學者集中且詳盡地闡述了大陸這二、三十年來在一中原則上的堅持,以及其內涵上的轉變。基本上,大陸學者一致認為,兩岸的問題肇始於中國的內戰,但內戰並未造成中國主權的分裂,兩岸迄今的憲法也都仍然將中國視為一個完整的國家,彼此在處理涉及兩岸事務時,也都未將對方視為是外國,中國的主權只能共享,而不能分享,一中原則是大陸方面不可能讓步的底線。
關於這點,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特別將之歸納為「一中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一中既是法理的,也是事實的」。換言之,一中原則乃是兩岸關係能夠維持的基礎,它無從迴避,只是雙方也要面對現實,在一中的法理架構下,尋求可能的寬容空間。
不應迴避一中,是此次研討會最具共識的一點。台灣學者也同意兩岸主權重疊這一事實,亦即法理上的確只有一中,這一事實早已反映在當年的「國統綱領」之中。反過來說,一中也不能只是指歷史的、地理的、文化的、血緣的一中,而應該是法理的一中。兩岸統合學會成員也同意不可以將「一中」虛化或空化,而應有憲法上的約束力,主張以「一中同表」做為兩岸政治定位的論述基礎,並建議大陸方面,可以在「一中新三句」後再加上一句「中國的主權由兩岸人民所共有與共享」,並表示,兩岸目前憲法均為「一中」,即「兩岸一中」,但是另一個現實在於兩岸目前在治權上各有其憲政秩序。在一個民主化台灣的內部,「兩岸平等」是台灣任何主要政黨都不太可能讓步的底線。
也有學者認為,在表述上,由於「一個中國」語意上可能引生一些其他想法,特別是台灣同胞所可能產生的疑慮,因此台灣學者多建議在不影響一中原則的邏輯基礎上,改變表達形式,轉而強調主權與領土不容分割,主權為雙方共有與共享。也就是說,兩岸可以考慮以一種比較隱性的方式來表述一中原則。這樣的論點獲得一些大陸學者的呼應,認為是一個很具創意、可以迴避許多難題的新表述方式。
在兩岸定位上,兩岸統合學會「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的主張,也引發了許多討論。至於此次會談的另一個焦點議題,是有關「兩岸和平協定(議)應有之內涵」,也引起十分熱烈的討論。兩岸統合學會提供了一份書面的《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草案版本,供與會者參考與討論。兩岸學者都認為兩岸和平協定的簽訂,乃是一個確保兩岸和平發展最重要的制度性安排。至於在這樣的一份協定中,應該放入哪些內容,意見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看:
第一個層次,在原則性問題上,大多數學者都共同主張,雖然它不該是統一協定,但應該要體現一中原則,只是表述上可以更為技巧。而由兩岸統合學會所提供的一份草案,有學者認為從「互相承諾不分裂主權與領土」上說,已經相當技巧,當然也可以再謀改進。整體而言,有關和平協定的問題,兩岸學者在原則問題上,還是有著相當共識的。
第二個層次,對於和平協定究竟該分步走,還是將「結束敵對狀態」與「開啟和平發展的途徑」兩個部分放在一起,有不同的看法;但無論分步與否,多數學者還是主張應該納入結束敵對狀態,也應該要能指引和平發展的願景與途徑,亦有人主張應納入軍事互信機制。
第三個層次,則是法律層次的立法技術問題。這部分包括其法律位階、締約主體、效期、監督機制等等,顯然還在很初步的討論階段。大多數與會者認為,未來兩岸和平協定的性質,應該還是偏重在政治性的法律文件。
在此次會談的尾聲,全國台研會副會長許世銓對整個會談做了一個十分精闢的概括,他表示,此次會談以「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為主題,是非常具有意義的。兩岸今天的當局都追求和平發展,但和平發展的過程,對大陸而言乃是「過程為了目的」,可是台灣卻是「過程決定目的」。為了不要在追求和平發展的過程橫生枝節,兩岸有必要尋求「後九二共識的論述」,以儘速建立政治協商的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也表示,學術應先行於政策,兩岸也許還要有更長時間的醞釀,才能進入真正的政治協商,但兩岸一定要針對「破解政治難題」儘早營造氣氛、預做準備;如果兩岸邁不過和平協議這一關,所有問題都將是無解的。余所長在總結會議成果時也表示,此次會談的確在核心的老問題上獲得許多創意與成果,並為日後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
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兼總編輯郭偉峰在閉幕典禮上致詞高度肯定了兩岸統合學會長期來做出的努力。他說,兩岸統合學會的統合論有三個了不起:第一個了不起,是打破了台灣長期來一中問題不能進入公共輿論領域的禁忌,讓民眾有了更多地參與。第二個了不起,是為新時期兩岸和平發展理論的構建做出了貢獻。第三個了不起,是充分考慮了兩岸因素,是形而上的,具有兩岸共同創造的新特質。
兩岸統合學會的張亞中理事長在閉幕典禮上表示,此次會談成果是豐碩的,也是歷史性的,兩岸知識菁英有責任讓兩岸和平發展成為一條不可逆轉與不歸路。目前兩岸關係仍有險歧。星雲大師提醒眾生,「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念轉」,人生困難往往在一念之轉即可豁然開朗。兩岸統合學會期盼與關心兩岸前途的朋友一起貢獻知識,為兩岸的善念與轉念提供因緣的基礎。兩岸統合學會將會繼續在海內外廣植兩岸和平發展的福田,未來將再與海內外菁英共同舉辦類似會談,一起共同努力。
(羅祥喜)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