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馬援、馬戴與馬文輝——懷念原樂昌縣縣長馬戴


  1983年9月6日香港聯合國各協會負責人、奧運會香港分會副主任、先施公司總經理、香港著名人士馬文輝先生以他79歲高齡之年與夫人盧雪兒女士首次來樂昌坪石鎮,我當時是縣政協副主席,聞訊專程前往接待,我們請馬先生夫婦住在金鷄賓館。次日清晨,用了早餐之後,由金鷄嶺東門拾級而上,馬先生步履穩健,不用人扶,盧女士也有70歲了,行動則較爲艱難,但亦堅持自已登攀,在道路陡的地方盧女士走在前面,馬先生就以他那巨手頂著盧的腰背部,幫力相扶而上。馬先生在登山時還一邊對我們說,搞企業、辦實業和登山一樣,我們先施公司過去曾有5000多個夥計,群策群力的幹,好不容易才創出一條路子來,如果在艱難的時候退卻,那麼事業就不會有新的發展,甚至還要倒下去。馬先生把登山比做辦企業,實在是耐人尋味的。

  登上金鷄嶺頂端,一個引頸欲啼的金鷄石,似乎在向來此觀賞的遊人致意,它頭朝湖南,尾向廣東,有的人說它是吃湖南屙廣東,有的人又說它是把廣東改革開放的資訊向湖南報曉,還有的人給它編織了許許多多美麗的傳說,趣味無窮。馬先生偕夫人在朝陽亭坐了下來,觀賞了美麗的金鷄石,極目湖南、粵北、山巒疊嶂,鬱鬱蔥蔥,五嶺起伏如大海的波濤,氣象萬千。俯瞰滔滔的武江猶似天降的玉龍,而那洶湧澎拜的九瀧十八灘恰像一匹匹飛騰的奔馬,天馬行空,跨越天險,有勢不可擋似的一往直前。再看這四面如削的金鷄嶺,雄奇的古關,天然的兵寨,太平天國洪宣嬌作戰遺址,使這兩位首次登臨的貴客感嘆不已。

  馬先生一面盡情的觀賞粵北風光不斷的抒發自己的感慨,一面又不斷的向我們問及這一帶的歷史傳說和民俗風情,我作爲導遊,也盡量將自己的見聞告訴兩位老人,我說,金鷄嶺,風光秀麗,地勢險要,乃湘粵雄關,南嶺孔道,旅遊勝地,是古今兵家必爭之地,歷來就是勇敢者的旅遊勝地,也是風騷客之吟唱天堂。唐代詩人沈佺期、韓愈都有詠九瀧十八灘的詩作傳世,當代偉人毛澤東、朱德、陳毅、鄧小平都曾率領紅軍在此雄關鏖戰奏凱,李宗仁先生亦曾帶領軍團以此地挺進湖南,對這裡的山光水色在他的回憶録裡有過精彩的描述。還有那南越王趙佗,稱帝嶺南之時在樂昌修建佗城屯軍以防北來之敵。馬先生聽了我上述介紹之後,表示滿意,但並不滿足。繼續發問道:聽你說來,古今不少風流人物卻風雲樂昌,不知可有馬氏名人來過此地,留下詩文否?接著馬先生又說:「我的一個美國朋友,要我寫一個條幅,其條件就是要寫一個歷史上有名的馬氏人物的詩篇」。對於馬文輝先生的這一個提問,使我想起了古代的馬援和當代的馬戴來了。我連忙答道:早在東漢時期,名將馬援,人稱伏波將軍,他南征北戰,赫赫有名,西元48年他率軍與「五溪巒」作戰輾轉來到樂昌,就在這武溪河邊兩軍對壘相持不下,進退維穀,馬援在此惡劣的環境下,面對武江,吟出了他那悲壯詩篇——《武溪深行》,詩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鳥飛不渡,獸不敢臨。嗟哉,武溪多毒淫」!把武溪描繪成鳥獸都害怕的瘴江,馬援的詩,通過軍旅的傳唱而聞名天下了。

  往事越千年,換了人間。到了1900多年後的今天,武江兩岸鮮花開,座座大橋架起來,昔日淒涼的武江,變成了今天歡樂的武江了,講起修橋築路的事,人們總是會把馬戴的名字連起來。於是,馬文輝先生要我講述馬戴的故事。我說:馬戴是馳騁疆場的人物,祖籍是江蘇,少年參加新四軍,打過日本鬼,解放戰爭時期打過國民黨反動派,抗美援朝時期他是志願軍打過美國鬼,爲中華民族的事業立過功受過傷,人們說他在戰爭年代有過「三打一殘」的貢獻。1958年調來樂昌縣工作,擔任過副縣長、縣長等領導職務,他在樂昌爲人民辦過很多好事、實事、平易近人,和老百姓講得來。他調到韶關市當副市長,但樂昌人還是親切地叫他馬縣長,當作知心朋友。在他的領導和支援下,橫跨武江的大橋一座座的建了起來,譬如武江大橋、坪梅大橋、石灰沖大橋、武陽司大橋、三溪大橋等多座大橋的建成都凝結著馬縣長的心血和智慧。尤其在文化大革命那個動亂的年代,馬縣長能頂著逆風,親自率著一支建橋隊伍,硬是把坐落在樂昌城的武江大橋和坐落在坪石的坪梅大橋建了起來,使武江河更壯觀,坪梅大橋位於金鷄嶺西南1.5公里處。全長168米,單孔,跨徑爲110米,像這樣的跨徑在當時爲廣東全省之冠,居全國第18位,1971年10月1日建成通車。由於這座公路橋與鐵路橋相距不遠,人稱雙橋煙雨,爲粵北增添了景觀。馬縣長雖然主持在武江上建成了多座大橋,但卻沒有在橋頭碑上刻下他個人的名字,他甘願不聲不響的奉獻自己的愛,仍然保持著那「最可愛的人」的高貴品質,實際上他領導群衆修起的第一座橋就是一首絶妙的詩,一幅壯麗的畫,一首動聽的歌。他心裡有群衆,群衆心中也有他,他做的善事深深的銘刻在人民心中,難怪有人唱出了「續武溪深行」的詩來,詩曰:「橫空出世武江橋,疑是長虹落九霄,武水滔滔驚古傑,風流人物數今朝」。

  馬文輝先生和盧雪兒女士聽了我的介紹,對古今兩個時期的馬氏英雄,表示敬佩,並說:「山好水好人情好,古今英傑堪可歌」。最後,兩位尊敬的長者在我的筆記本上簽上了他們的大名,作爲永久的留念。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