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天作之合遇徐勛


  1977年秋,中共廣東省委召開了一個文藝創作會議,我與劉國雄因寫了反映湘南起義題材的花鼓戲《南嶺春雷》,受到大會的重視和表揚,但要求作者繼續深入生活,改好劇本,並準備參加1978年的省專業文藝團體匯演。會上省委領導王首道同志作了重要批示,對與會者以極大的鼓舞。回到樂昌後,對我們提出要沿南昌起義軍所走的路線進行採訪,表示支持,於是我和劉國雄同志以及韶關地區文化局的陳中秋同志三個人組成採訪組去湘南採訪。出發的第一站是郴州,在地區宣傳部門的關心下,我們到郴州師範學院訪問了鍾永傳教授,鍾教授熱情接待我們,並送給了我們一本由他著作的有關湘南起義的書。鍾教授曾經組織學生到湘南各縣採訪湘南的情況,作爲革命傳統教育,他毫不保留的把一籃子的資料(每縣一本,約有十多本)給我們分頭看了兩天,大開眼界,掌握了許多我們過去不曾知道的史料。在郴州採訪工作十分順利。然後乘火車到達長沙。在長沙我們計劃訪問三位革命老前輩,一位是井岡山鬥爭時期任縣委書記的周裏同志,一位是湘南起義的穀子元同志,還有一位是1925年秋陪同毛主席從湖南到廣東,並從坪石乘船過九瀧十八灘到韶關再轉乘火車到廣州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周振岳同志。此外,參觀長沙毛主席的紀念舘,陳中秋同志去湘陰訪問周振岳同志。我和劉國雄負責長沙的採訪。一日我們到達清水塘毛主席紀念舘參觀採訪。有些重要的地方就筆録下來。有的就用照相機照下來,就在參觀期間,有兩位背著行李袋的觀衆,來到我們面前,問道,同志你們從哪裡來,這麼認真。說話帶有客家口音,我們答道:我們從廣東韶關來,聽口音你們也是廣東人嘛。徐勛同志自我介紹説,我們是廣東漢劇院的,我叫徐勛,與我同來的叫李永傳,是戲劇院的編劇。我接過話說,我叫韓春華,他叫劉國雄,互相介紹後,徐勛同志說,你們在前面走,我們在後面追,追到韶關,那裡的人說,你們到了樂昌,追到樂昌又說你們到了坪石,追到坪石,又說你們去了郴州,等我們追到郴州,郴州宣傳部的同志又說你們去了長沙,總是跟著你們走,可把我們追苦了。我們說,終於在毛主席的紀念舘會合了。原來漢劇院決定寫一個《三河壩戰役》也是反映南昌起義軍題材的。於是我們選擇了一個有凳子的地方,坐了下來,互相交流採訪的情況和感慨,徐勛同志是廣東漢劇院的院長,而且還當過廣東潮劇院的院長,他是劇作家又是詩書畫家。是位久聞其名,而初次見面的名人。而李永傳則是年輕有爲的作者,我說:「在郴州,我們幸遇鍾永傳,在長沙喜逢李永傳,真可謂喜事重重呀」!敘談時大家毫不拘束,有一見如故之感,當談到採訪的路線時,徐勛同志說,他們準備從長沙直上井岡山,然後回梅州,而我們則準備從武漢乘船下九江至南昌再至撫州南下瑞金、再到福建的武平然後從蕉嶺到大埔縣的三河壩,再去梅州,到漢劇院相會。由梅州乘車至江西省的尋鄔縣轉向贛州再上井岡山,到朱毛會師地點,再經永新,安源回廣東。這個路線比較長,大約要兩個月時間,徐勛同志說:那我們就分兩路走,但目的是一個,就是奔向井岡山,在將分別時,徐勛同志寫了一首詩贈給我們,書寫在他的筆記本上,詩雲:

  韶山紅日照韶州,武水湞江匯海流。

  八一風暴南昌起,三河烽煙湘南浮。

  皈塘峰寨存偉跡,坪石長崗使敵愁。

  紅骨育成紅梅勁,經霜耐雪永不休。

  1997年冬

  我敬讀後,亦寫四句詩奉和:

  結識尊顔在長沙。

  韶關詩句見才華。

  同思向日懷朱總。

  奔上井岡賞蘭花。

  分別時,互相緊握著手,他那喜悅的臉色和爽朗的笑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如今還有一個甜蜜的回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