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樂昌花鼓戲老藝人何萬傑

  
  1958年底韶邊瑤族自治縣撤銷併入樂昌縣,我從韶邊縣團委書記的任上調到桂頭公社當書記,同時調到桂頭公社的還有原任韶邊縣文教科科長丁積球同志,任桂頭公社副社長。公社黨委決定由我們兩人主管文教工作,並負責組織成立桂頭業餘文工團,白天勞動,晚上開展活動,利用公社禮堂、廣播站等有利條件開展文藝活動。就在文工團成立不久,樂昌民間藝術團解散了。何萬傑師傅就帶著他心愛的三個十三、四歲的徒弟從樂昌乘火車到仙人廟,然後走路來到桂頭,我們把他們安排在桂頭文工團。請他們輔導和排練了兩台節目,其中有祁劇《拾玉鐲》,花鼓戲《掛畫》、《送桑藍》、《盜花》、《武扯筍》、《李三娘》、採茶戲《夫妻觀燈》、《賣雜貨》、《哨妹子》以及快板、蓮花鬧、魔術、武術、山歌演唱等各種類型的節目。在何師傅的導演下,我也參加了一些節目的演出,如祁劇《拾玉鐲》,由何萬傑演小生、劉順娥演小旦,我演婆旦。花鼓戲《盜花》由羅其森演小生,陳榮美演小旦,花鼓戲《武扯筍》由我演小生,陳榮美演小旦。這樣一來,何師傅就自然而然成了我進入戲行的啓蒙老師。文工團在桂頭禮堂演出的時候受到縣委第一書記王東生、書記郭寶等領導的肯定與鼓勵,並要我們到樂昌城演出。後來,縣委決定成立樂昌花鼓戲劇團,並任命何萬傑爲業務團長,王志春、徐梓和爲行政領導,張建優爲劇團秘書,馮文端、廖質彬爲業務骨幹,輔助何萬傑開展業務工作。

  從多年我與何萬傑的接觸中瞭解到,何師傅於1912年出生於樂昌三溪鎮鴉鵠嶺村一個貧苦家庭,小時讀過半年私塾,13歲跟隨湖南一個花鼓戲班,學習花鼓和祁劇。出師後,善演生、旦、醜、淨各個行當,唱、做、念、打、吹、拉、彈及打擊樂件件皆能,並能背誦大小劇目80多個,曲牌200餘首,堪稱藝行奇才。解放前在湖南宜章、臨武、藍山及本縣授徒和演出。解放後,主要在樂昌一帶授徒,湘南、粵北弟子有幾百人。他是把樂昌花鼓戲《打鳥》一劇帶到廣州大城市演出的第一人,並獲得奬勵,而且成爲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會員。何萬傑有一個唱不壞的金嗓子,他說:「別人演唱嗓子啞痛,我的嗓子唱不壞,主要是氣沉丹田、發音運氣自如」。他善於根據各類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聲音演唱,字正腔圓、聲調並茂。他能編、能導、能演,戲路廣、貼切生活、演出能引起強烈的戲劇效果,獲觀衆的喝彩。

  我和丁積球、何萬傑共同合作了一個大型古裝花鼓戲《李三娘》,由我執筆、何師傅導演、配曲,1962年由樂昌花鼓戲劇團排練演出,先後在廣東、湖南、江西等地演出了49場,受到了廣大觀衆的好評。

  何師傅授徒是嚴格、認真的。他重視以德育人、對人又很慈祥,他以身作則、心教言教,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受到大家的尊敬。他注意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不斷吸收其他劇種的長處和新鮮的東西來充實自己。所以,他導演的劇目別出心裁,很有創意。

  何師傅很尊重團的行政領導,善於協調各種關係,與黨組織、行政領導合作很好。行政領導也重視發揮何師傅的藝術才能。在何師傅40年的藝術生涯中,最光輝燦爛的時期是在樂昌花鼓戲劇團。

  在樂昌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雖然劇團自負盈虧,劇團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農村到城市、從縣城到省城、從廣東到外省。其影響之大、範圍之廣,出現了一個紅紅火火、氣勢磅礴的好局面。據統計,在短短的6年當中,排演了大、中、小型劇目90個,其中大型劇目34個、中小型劇目56個。由此可見,劇團領導班子的堅強,全體演職員團結奮戰創業的艱辛,也爲樂昌花鼓戲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何師傅雖然於1966年病逝,但他的功德是不可磨滅的,何萬傑的弟子中有的成了省級以上的作家、戲劇家、音樂家、美術家,有的是科、處以上的領導幹部,有的當上了律師、會計師,有的成了企業家。不管他們在哪個行業工作,始終保持在劇團的那種團結戰鬥、艱苦創業的好傳統。踏踏實實的幹事,堂堂正正的做人,對這段藝術人生的經歷,他們都有一個甜美的回憶。自然也是和當年擔任縣文化科的張國仁、李忠淑倆位科長的堅強領導和關切是分不開的。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