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武江河上皇帝魚


  在粵北樂昌武江上游羅家渡這個地方,出產一種名貴的鰣魚,相傳唐朝時曾定爲「貢品」,從此,這裡的鰣魚就多了一個「皇帝魚」的美稱。

  鰣魚古稱鮭,屬魚綱鮞科,骨側扁,一般只有三斤重左右,色銀白或黑,皮現油光,腹部具稜鱗,其嘴爲豬嘴狀,上頷中間有一缺刻,下頷中間有一空突起。靠上下這兩塊帶有韌性的硬嘴巴覓食,主食浮游生物和瓊漿,一般三到四齡成熟,分佈於我國、朝鮮和菲律賓,我國南北各大河流都有,此魚體內脂腸肥厚,肉味最爲鮮美。

  羅家渡的鰣魚本產於武江支流的楊溪河大瑤山檀香洞泉之處,春夏之交,武江水漲,魚就從楊溪口出武江,然後成群結隊溯江而上,尤喜在激流湍飛的灘頭上跳躍嬉戲,於有名的九瀧十八灘上搏擊,鱗光閃閃,頗爲壯觀。據傳唐代韓愈貶潮州,途經樂昌,觸景生情,曾書「鳶飛魚躍」四字,至今韓瀧祠尚有橫匾書文懸其上供人觀賞。

  以聚養鰣魚著稱的羅家渡泉水岩,被人們稱爲「鰣魚天堂」,岩高丈餘,寬數丈,洞長莫測,泉水股股噴出成滾狀,夏日冷若冰,漁人稱,楊溪鰣魚遊至此處,飲泉約十餘分鐘,即瀉盡腸肚中之汙物,此魚飲了天堂泉水和洞內瓊漿之後,就會比原來大河上的鰣魚更高貴了。端陽節收魚肥美,到重陽節時叫香花魚。廚師若得之,或蒸或煲,不用放油,也無需放薑,嫩如豆腐,白如雪糕,味美清甜,營養豐富,鄉下人常以此魚送禮待客,堪成席上珍品。

  筆者曾訪當地老漁翁李芳元,據李翁自述:羅家渡鰣魚岩屬李姓管理,他從小跟父親捕魚已六十多年,所以對這種魚的特性頗爲諳熟,每逢河灘渾水,魚群躍跳,捕魚人就得馬上劃船至江心,在船上敲鑼打鼓,鰣魚驚聲,就會躲進岩洞,捕捉起來,得心應手,過去,一年可捕四、五千斤,甚至上萬斤。修粵漢鐵路時,因築路基要把岩泉洞口堵住,老百姓意見頗大,幾經群衆要求,修路當局才在羅家渡鐵路基護墻處留下五個小洞口,供鰣魚出入。但從此魚兒失去「天堂」,因而產量鋭減。解放後,曾志同志曾來這裡考察過,意欲發展此魚,但因條件限制,未能如願。近年來,又因張灘電站水壩橫臥武江,壩高魚躍不上,故羅家渡鰣魚幾乎絶跡,這種久爲傳揚的「皇帝魚」就顯得更爲稀奇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