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振興樂昌花鼓戲的建議


  樂昌花鼓戲是廣東的稀有劇種之一,是樂昌的藝術特產,已有三百餘年的悠久歷史。六十年代被譽爲嶺南一枝花,樂昌文工團是廣東演出花鼓戲的唯一專業文藝團體。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曾有過兩次輝煌,能稱雄於韶關地區,並敢與廣州市大劇團平起平坐。

  回顧樂昌花鼓戲輝煌的歷史,主要是得到縣黨政主要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六十年代縣委主要領導曾撰文於《南方日報》,宣傳樂昌花鼓戲。七十年代,在户口、編制和經費困難重重的情況下,黨政一把手親自出面,找公安、勞動、財政部門的領導協商解決。縣委常委還多次討論並確定劇目,責成宣傳文化部門創作演出。領導實實在在的支持,極大鼓舞了宣傳文化部門和劇團成員的鬥志,因而五、六十年代能穿州過府到粤湘桂贛四省巡廻演出,七、八十年代能連續兩次參加省專業文藝調演。

  劇團也是一個窗口,它代表一個地區的形象,國際上有文藝外交,在國内派出文藝團體,在周邊地區進行慰問或商業性演出,對增進周邊地區人民的團結和友誼,都會起到良好的作用。

  文藝的特點是生產藝術產品,而不是商品。藝術產品的目的是爲人們提供精神享受,從而受教於樂,它不可能拿到市場上去交換,談不上經濟的回報。過去曾聽過「以文養文」的口號,那僅僅是一句好話而已,事實上全國沒有任何一家劇團(包括蜚聲中外的大劇團)能自己養活自己。因爲戲劇中的服裝、道具、布景能重復使用者甚少,就算能重復使用的東西也需要很長的週期,不可能以商業的眼光去衡量藝術的效益。

  振興樂昌花鼓戲,是廣大人民群衆的需要,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樂昌文工團的出路,但需要多方的努力方能凑效。

  首先是劇團成員要有愛崗敬業精神,要按照鄧小平提出的「兩爲」方針,勤排練、多演出,不斷提高自己的藝德和藝術修養,要響應中央「三下鄉」的號召,多下基層爲工農兵演出,今年年初二劇團送戲下五山、廊田鎮,受到群衆的好評。還要排出一台質量上乘的花鼓戲(其中必須有自己創作的劇目),爭取向省文化廳作匯報演出,或力爭參加省的專業文藝調演或拍成録像,送省文化廳作匯報,以此來爭取省裡的重視支持。

  其次,市的宣傳文化部門要抓好劇團隊伍的思想和業務建設。要選派事業心强並懂得藝術的充任劇團領導。戲劇是綜合藝術,應着力組建一支編劇、導演、演員、音樂、舞美齊全的隊伍,把那些不適合搞藝術的人調離劇團,挑選那些思想好、有藝術功底的年青人來充實劇團力量,劇團人員要做到少而精,一般不少於二十五人,能演出中、小型劇目,劇團成員要逐步做到一專多能,目前,從湖南招來的十名演員,我們看了彩排,認爲基礎尚好,他們是振興樂昌花鼓戲的希望。

  第三,希望黨政領導給予實實在在的支持,如人員編制問題應從速解決,據說湖南來的這批演員,因未解決編制,需借錢吃飯,這就難以穩定人心。還要解決排戲和演出的必要經費,沒有經費,就難以解決演出的服裝、道具、布景等問題,縱然排出了好戲,也是無法搬上舞台的。

  我們深信,在市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只要多管齊下,同心協力,樂昌花鼓戲的振興是只待時日,我們願爲此繼續奉獻微薄之力。

   (本文寫於1999年2月27日,合作者劉國雄)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