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現存之佛教文化珍品

  廣東佛教歷史悠久,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珍品佳作亦多。這些作品,歷代皆有益損。二十世紀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對佛教文化破壞甚巨。但由於各地僧俗巧妙保護,故使部分珍貴文物得以保存。80年代改革開放後,認真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發掘、整理和修復各種文物,佛教文化得予保存和發展。

  一、文物

  1. 真身

  唐代禪宗六祖“真身”。高80厘米,面容清瘦,雙目閉合,結跏趺坐,雙手叠置腹前作入定狀。該“真身”是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八月三日六祖惠能圓寂後,用他的屍體特製的。即其内部是人體乾屍,外表貼以麻布,涂香灰泥,上漆等夾貯法制成的真身像。形象生動逼真,寫實傳神,表現出惠能大師的氣質。這座真身塑像是六祖惠能的弟子,唐代著名的佛教雕塑家方辯的杰出作品。六祖“真身”現供奉在曲江南華寺内。

  南華寺供奉的還有明代憨山大師的“真身”和丹田大師的“真身”。

  2.舍利子

  廣州華林寺原有康熙四十年(1701年)建的舍利殿,内有肇慶星岩白石砌成的七級白石塔,高達丈六,塔下埋有舍利子。後塔殿毁。建國後,遷建石塔時,在原塔基中心處,發現一個密藏多重套盒。這個套盒共有四層,層層相套,异常緊密。最外層是石制的,長方形,放在塔基中心,揭開上有“佛舍利”三個朱字石蓋,裏面有一個175厘米見方的扁木盒,全用松脂封裹。木盒裏面藏一122厘米見方的銅盒,盒蓋面刻銘爲:“大清康熙辛巳孟秋華林寺住持沙門之海敬合”证盒爲康熙四十年(1701年)物。銅方盒底散置大小不等的珍珠38粒,琥珀3粒。下墊一塊沉香木,木上放一個直徑98厘米的圓形小銀盒。内存佛舍利。現舍利子仍供奉在廣州華林寺内。舊傳六榕等寺有舍利子,但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未見有存物。 

  3.石經幢

  省内保存較好的石經幢有:

  一是廣州光孝寺石經幢,稱大悲心陀羅尼經幢。經幢是佛教寺院旗幡的一種形式。立於大雄寶殿外西南角。幢以青石鑿成,高1米左右,形如多面短柱,下石趺座高60厘米,上寶蓋高30厘米。幢身八角形,略呈錐狀。建於唐寶曆二年(826年)。八稜面鎸大悲心陀羅殿經咒,現字多漫漶殘缺。可辯者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園滿無阻大悲心陀羅尼神章妙句……寶曆二年……法性寺住持大德,兼蒲澗寺大德僧欽造書”。

  二是潮州開元寺石經幢,首推尊勝經幢。立於開元寺大雄寶殿月臺前東側,高約415米,座基周徑約515米,幢身八面刻《加句靈驗佛頂尊勝陀羅尼》,刻文尚清晰者,書法剛勁端整,鋒稜铦利,幢身上下部分,有佛像、護法神,蟠龍形。由於年代久遠,字、像過半已漫漶模糊。據光緒《海陽縣誌·卷三十·金石略之一》考證,認爲此幢爲唐開元年間(721—741年)之物。饒宗頤先生撰《開元寺志》序言中稱:“開元寺此幢係不空譯文,惟於粤中經幢信爲最古而可貴之鴻寶”。開元寺還有唐準提經幢一座,大經幢兩座,共四座石經幢。

  省内保存尚好的還有建於南漢大寶五年(962年)的東莞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一座。

  4.千佛塔

  一是廣州光孝寺南漢大寶六年(961年)和大寶十二年(967年)西東兩座鐵塔,分置於大雄寶殿前兩側。

  西鐵塔是太監龔澄樞等於大寶六年鑄。蓮花底座之上有七層方形的塔身,加上塔頂(刹)共九層,全高6533米,方形共有一千尊浮雕佛像,塔身原貼以金箔,故稱涂金千佛塔。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年)曾加建塔殿,元泰定元年(1324年)重修。清順治六年(1649年)部分毁於砲火。僅存底座以上三層,直至1986年才補鑄上四層和塔刹。

  東鐵塔是内侍太監李托於南漢大寶十二年奉勅監鑄的。此塔從蓮花底座以上爲七層方形塔身,其千佛浮雕像與西鐵塔相仿,蓮花底座添鑄盤龍紋飾,全塔高7333米。此塔原來放置在開元寺(原址在今惠愛西市場,後湮没),宋端平年間(1234—1236年)移來並建塔殿,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修茸,清干隆二年(1737年)和十三年(1748年)兩次加貼金箔。今存塔殿經干隆二年重修,塔上金箔則盪然無存。

  光孝寺西東兩座鐵塔爲國内保存的最早的鐵塔。

  二是曲江南華寺千佛鐵塔。置於大雄寶殿前西側鼓樓之下。座爲南漢遺物,呈須彌式,四角有金剛力士,中間有龍頭,上有復瓣蓮花座,塔身爲清雍正五年(1727年)佛山所鑄。全塔仿磚木式結構,四方霰空心,共五層,高51米。第一層爲塔銘,二層以上鑄浮雕佛像1000個,形態端莊,面目生動。塔檐下有蔓草紋,頂爲四注攢尖式,上置寶葫蘆。

  三是梅州千佛塔,原建在梅縣東山附近的修慧寺内(今東山煤場附近),爲南漢大寶八年(965年)劉 所建。後毁於兵燹。清干隆九至十一年(1744—1746年),知州王者輔守此塔,移至離城2公里之東山岌頂(今鋼鐵廠内),民國24年(1935年)縣長彭精一倡建護花塔亭。塔爲實心方形佛塔,塔高5米,分七層,塔座爲磚石叠砌無檐。第一層爲八角形,二至七層爲四方形,各面鑲有生鐵鑄造的大小佛像排列有致,各盡其美。據考查,第二層每面77佛,第三層每面67佛,第四層每面57佛,第五層每面37佛,第六層每面12佛,五層合計千佛,故名千佛塔,旁刻有小字曰東方善德佛,南方旃檀德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相德佛。佛皆僉欠袖趺坐於蓮花座上,儀態慈祥,形神兼備。

  5.銅、鐵佛像

  (1)南華寺:供奉北齊孝昭帝皇建元年(560年)所鑄銅佛造像。佛足踩蓮座,座下爲四脚方臺,座與臺高2厘米,小巧精美。整體高6厘米,佛像面形清秀,髻較高,一手向前,一手旁擺,兩邊飄帶飛舞,後有園光和背光,上刻纖細火焰紋。背後陰刻銘文爲“皇建元年五月五日淳於忠爲善養造佛一區(軀)”。爲省内年代最早的佛教文物。

  明代監齋菩薩銅造像,通高51厘米,監齋菩薩爲佛教監督齋供之神。此造像頭戴金冠,身穿袍甲,脚鐙雲靴,雙腿向左鈄坐。左手竪二指前伸,右手執利斧,形態威猛。

  天靈官銅造像。明代造。像通高735厘米,頭戴帽。臉向左側。身穿盔甲,脚雲靴下踏輪,左手握拳,右手高舉銅鐧,形態兇猛。

  唐代釋迦牟尼鐵造像,高4l厘米。

  唐代觀音鐵造像,高615厘米。

  唐代天人鐵造像,高70厘米。

  (2)六榕寺:清代銅鑄三尊大佛和觀音菩薩像。原是廣州大佛寺文物。文化大革命期間,每尊像被截爲三段,擬熔爲銅錠,後存於廢品公司南岸倉庫。1979年,由市文物管理部門收回移至六榕寺存放。1982年,由政府撥款4萬餘元修復原狀。1984年,在六榕寺新建大殿安放,海内外佛門弟子捐巨款爲佛貼金。三尊大佛,居中爲釋迦牟尼佛,左邊爲阿彌陀佛,右邊是彌勒佛,皆爲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創建大佛寺時所鑄。坐像連銅質蓮花座計高6米,底寬4米,每尊重10噸。觀音菩薩像連座高4米,重約5噸。鑄像工藝精湛,比例適度,綫條流暢,造型美觀,佛像神態自然慈祥,和藹可親,具有很高藝術價值。

  六祖惠能銅像,鑄於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用紫銅鑄造,連垂衣高135米,重1000多公斤,形態依南華寺六祖真身仿製,神態自然,莊重,衣褶精緻,爲省内寶貴的佛教文物之一。

  (3)潮州開元寺:藏式文殊師利菩薩銅像,連座高21厘米;毗盧觀音菩薩古銅貼金像,高39厘米;又一座毗盧觀音菩薩古銅像,高32厘米。

  6.銅鐵法器文物

  (1)潮州開元寺宋政和四年(1114年)鑄大銅鐘。身高170米、直徑110米,口沿厚3厘米,鈕作蒲牢形,鈕高40厘米,重約1600公斤,懸大殿内東隅。鐘周刻有銘文,共27行凡453字。文曰:

  潮州静樂禪院衆結金剛經社鑄告銅鐘一口恭爲今上皇帝祝延聖壽

  知府大夫

  通判朝奉州縣文武官仍常居禄位人緣男女各增景福,聖宋政和四年甲午三月戊朔初十乙酉日□注謹題

  謹顯(以下爲爐首、鐘首等捐款僧衆名和官職與吉語。在此從略)

  (2)潮州原資福禪院大銅鐘。此鐘原是潮州海陽縣資福禪院(院址失考)物,現懸於潮州市東門樓上。鑄於宋紹興四年(1134年)甲寅歲三月朔日辛亥。高約185米,口徑1397米,重約1500公斤。紹興四年潮陽檀越範氏悟舍錢百萬,合衆捐施凡三百萬錢,住持傳法沙門善懋以銅爲鐘,上祝聖壽,普利群生,正信居士王以寧爲之銘:“雙谿之滸石劍鋒,是爲資福青蓮宫,道人善懋作鴻鐘,其權千鈞龐且崇,鏗鋐震叠餘隱隆,聲滿法界無邊中,驚悟人天及魚龍,幽陰渺莽開惛聾,圓音動寂懼昆蟲,聞所聞盡覺亦空,大檀範氏暨衆功,無盡之福垂無窮。”

  (3)南華寺大銅鐘,爲南宋孝宗干道三年(1167年)所鑄。高275米,口徑181米,重約萬斤。頂有龍形鈕,口作花瓣形,鐘身周鑄有捐造者姓名及皇宋干道三年歲次丁亥十一月初一之清晰銘文。懸於寺内鐘樓,撞擊時聲音洪亮,數裏可聞。

  (4)南華寺大鐵鐘,爲南漢太寶七年(961年)鑄造,高17米,口徑095米,重863公斤。懸於大雄寶殿内,鐘聲渾圓厚重,頂有龍形鈕,飾有直綫和蓮花紋,簡單檏素,有唐代遺風。

  (5)潮州開元寺銅雲版(罄)。懸於開元寺藏經樓西檐下。爲元至正六年(1346年)鑄。高137米,寬127米,緣厚006米。作山字形卷雲狀。正面鑄横書梵文“六字大明真言”,背面上方鑄梵文“唵吽”兩字,下鑄銘文。銘文左右兩邊:其左爲梵文“文殊護身直言”,其左爲梵文“一字輪王真言”。左右真言之上鑄日月各一。銘文曰:

  開元禪寺首座比丘普潤募捐鑄造銅鈸法器

  供養人天同圓種智

  道以時鳴 警於朝夕  清净音聞 如夔拊石

  覺彼參玄 盡來知識 鎮重禪林 有典有則

  至正六年丙戌上元謹書

  當代住持 日岩 覺葵

  前代住持 簡庵 福吉禪

  前代住持 端叟 惠中

  (6)潮州叩齒庵大銅鐘。鑄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身高155米(連鈕),口徑105米,重1000餘斤。鐘身鑄文分上下兩段,上段鑄《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下段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鐘周又分五直格,其一鑄“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其餘四格鑄“皇風永扇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康熙歲次丙午年(1666年)仲秋吉日募十方善信捐費叩齒造洪鐘一口重千餘觔”。

  (7)廣州海幢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鑄大銅鐘,重1000公斤。

  (8)曲江南華寺南漢鐵鐘,爲南漢大寶七年(961年)鑄,高17米,口徑095米,重863公斤。鐘身渾圓厚重,懸於大雄寶殿内。

  (9)曲江南華寺鐵鼓,鑄於景泰五年(1454年),鼓面飾弦紋,並鑄有“新會守御千户所金紫街居住奉佛信女楊妙香喜舍鐵鼓一面,入南華寺六祖殿前,永充供奉,祈增福禄。景泰五年冬月吉日造”銘文。

  (10)曲江南華寺大鐵鍋,元惠帝至元四年(1338年)鑄,高16米,口徑208米,唇外折,環底,深腹,鍋沿上鑄有銘文,俗稱“千人鍋”。存於大雄寶殿後。

  (11)廣州海幢寺清康熙五年(1666年)鐵鐘,重約750公斤,俗稱幽冥鐘。

  (12)鼎湖山慶雲寺清代干隆大鐵鍋,鑄於干隆十一年(1746年),高095米,直徑192米,容量1100昇,用它煮粥,可供千人吃,俗稱“千人鍋”。

  7.南華寺唐六祖金綉千佛袈裟

  這件千佛袈裟是罕見的唐代傳世刺綉。長方形,長286米,寬146米,絹絲質,呈杏黄色,裏面顔色較深,原來似爲朱紅色。佛袈裟的佛像全部爲跏趺坐式,手式有入定、接引、説法、降魔、合掌等,形態莊嚴,口、鼻、眼和髮髻清晰分明。用金綫綉出形象,然後配以藍色、淺藍色、朱紅色、檸檬黄色絲綫加以陪襯。蓮瓣綉成藍或淺藍色。背光和圓光亦爲藍或淺藍色。周邊綉出光芒。每行20個佛像共50行,總計爲1000個佛像。袈裟周圍綉12條騰空而起、張牙舞爪、戲弄寶珠的游龍;周圍彩雲火焰縈逥繚繞,活潑生動。據文獻記載唐代武則天和中宗曾分别賜袈裟給六祖惠能大師。這件袈裟是爲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所賜袈裟。

  南華寺唐花緞襪。襪長54厘米,襪底長爲27厘米。襪呈黄色,織有飛鳳的雲紋。傳爲唐武則天敕賜給六祖説法時穿用。

  8.雕塑

  木雕

  (1)南華寺宋代木雕360尊羅漢。爲五百羅漢中的一部分,通高50—58厘米,形象生動,雕工洗煉。

  這五百羅漢造像雕於北宋慶曆三一八年(1043—1048年),雕造地點在廣州,匠師有張續、蔡文贄、廖永昌、王保、郝璋等人。這批木雕羅漢造像爲國内現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羅漢群像的一部分。(如圖)

  (2)潮州開元寺明代金漆木雕兩尊立像,韋天將軍和堅牢地神像,各高030米,身披盔甲,形象威猛,甚具動感,儼然如人。

  (3)南華寺四大天王木雕像,通高均爲865厘米。明成化十五年(1747年)雕造。四大天王木雕外表渡金,輝煌耀目,雕工高明,刀法卓絶,是明代廣東木雕的杰作。

  石雕

  (1)潮州開元寺唐代石欄雕刻。竪於大雄寶殿門前方東西兩旁石欄板八塊,東刻“佛日增輝,法輪常轉”,西刻“皇風永扇,帝道遐昌”16個大字。每字半米見方,各刻人物花紋,古意盎然。

  (2)潮州開元寺宋代石刻。大雄寶殿之左右及殿後三面石欄之嵌石,共62方。每方高080米,闊12米,精刻世尊釋迦牟尼出家的連環畫式的故事,及奇花异草,珍獸瑞禽。其造型古檏,綫條凝煉,周匝圍綫大殿,爲主殿增色添輝。

  (3)潮州甘露寺(原爲天然岩寺)彌勒佛石雕造像,依天然石雕刻,高255米,寬415米。袒胸露臂,大肚深臍,神態歡樂自如,造型優美。據考,該像不晚於明萬曆四十八年(620年)雕刻。

  泥塑

  南華寺有四大天王、彌勒佛及殿後韋馱塑像。四大天王塑像,均高4米餘,其形象如明代木雕之四大天王像。彌勒佛坐於天王殿正中背靠屏風座上,高約16米,坦腹大笑,狀甚慈愛。屏風後座上立韋馱像。高約15米直立,金甲披身、舉劍,貌甚威嚴。

  大雄寶殿内正面泥塑三寶大佛(西爲阿彌陀佛、中爲如來釋迦牟尼佛,東爲藥師玻璃光佛),每尊高83l米,渾身貼金,形貌莊嚴,塑法延襲清代則例。大殿東、西、後三壁爲五百羅漢泥塑群像,飾以綵繪,色彩華麗,神形怪异,繼承清代風格。其背景塑成大海,所有的造像背景都波浪滚滚,搆思上有“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寓意。這些塑像是1936年大殿重建成時雕塑的。

  9.宣紙聖旨、帝師法旨

  南華寺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聖旨。宣紙,長140厘米,寬42厘米(明代復製件)。

  全文如下:

  “天册金輪聖神皇帝賜賚六祖大師宣詔。師以道契無爲,德光先聖,入大乘之頓教,表無相之真宗。既而名振十方,聲譽四海,萬機無惱,八識俱安,功超解脱之門,心证菩提之序。聯以身居極位,事繼繁煎,空披頂戴之誠,伫想醍醐之味,恨不趨倍下位,側奉聆音,傾求出離之源,高步妙峰之頂。師以宏揚之内,大濟群生,横舟楫於苦海之中,究沉溺於愛河之岸。今遣中書舍人吴存穎,專持水晶鉢盂一付,磨衲一條,白氈兩端,香茶五角,錢三百貫前往,件物微少,伸供養,以表朕之精誠。仍委韶州節加宣慰,安恤僧徒,勿使喧繁寺宇,萬歲通天元年敕。”右端有清光緒十五年張之洞題記。

  南華寺元朝八思巴文宣紙書寫的聖旨,共兩份均殘缺。黄綾絹鑲邊。是中國發現八思巴文聖旨的唯一原件。1981年,由中山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文物、民族語言專家會同該寺主管人員考證和用漢文翻譯。

  八思巴文聖旨之一 元代 殘長157米 寬053米

  尾部殘缺,譯文如下:

  “靠長生天的氣力,托大福蔭的護助,皇帝聖旨。

  向軍官們、士兵們、城子達魯花赤們、官員們、來往的使臣們宣諭的聖旨。

  成吉思汗、窩闊臺皇帝、薛禪皇帝、完者篤皇帝和曲律皇帝聖旨裏説道:‘和尚們、也裏可温們、先生們不承擔任何差發,禱告上天保佑。’兹按以前的聖旨,不承擔任何差發,禱告上天保佑;給廣東道韶州路六祖大鑒真空普覺圓明廣照禪師生前所建曹溪寶林山南華禪寺所屬□□路勉普戒院、廣州路棗樹巷南華戒院、杭州路南華禪寺等寺院的福心弘辯慈濟大師德衍長老收執的聖旨。在他們的寺院、房舍裏,使臣不得下榻,不得索取鋪馬、只應,不得征收地税、商税,(不得搶壓)寺院所屬土地、河流、人畜、園林、碾磨、店舍(下缺)”。

  八思巴文聖旨之二 元代 殘長 137米 寬053米

  尾部殘缺,譯文如下:

  “靠長生天的氣力,托大福蔭的護助,皇帝聖旨。

  向宣慰司、廉訪司官員們、軍官們、士兵們、城子達魯花赤們、官員們宣諭的聖旨。

  成吉思汗、窩闊臺皇帝、薛禪皇帝、完者篤皇帝和曲律皇帝聖旨裏説道:‘和尚們、也裏可温們、先生們不承擔任何差發,禱告上天保佑。’兹按以前的聖旨,不承擔任何差發,禱告上天保佑;給□□路何遇祖居士之意所建圓覺寺的和尚們收執的聖旨。在他們的寺院、房舍裏,使臣不得下榻,不得索取鋪馬、只應,不得征收地税、商税,不得搶奪寺院所屬土地、河流、園林、碾磨、店舍、解典庫、浴池、船筏、(殘缺)。和尚們也不得依仗聖旨去做無理的事,如做,他們豈不怕?(下缺)”。

  八思巴文聖旨全長385厘米,文字共58行,上鈐朱紅御寶五方。因年代久遠,後人在重新裱制時,不懂文字,把它剪載裱錯了。清兩廣總督張之洞對該兩份聖旨所作的題記位置於聖旨前亦不合情理。民國初年,李根源將軍等觀賞者也跟着張之洞,把圖章蓋在這張聖旨的前頭。

  南華寺元朝藏文護寺免差敕書(帝師法旨)和漢文譯文。

  護寺免差敕書(上:藏文 榜書 下:藏文 行書)

  均爲紙本。原件長104厘米,寬43厘米,譯本長224厘米,寬41厘米。漢文譯文全文如下:

  “皇帝聖旨。帝師公哥羅竹堅參巴藏卜法旨,敕計諭文武官、僧俗軍民使臣人等,韶州府南華禪寺、廣州府南華戒寺院住坐弘圓慈濟大師第長老,敬順天道,照依比先聖旨,本寺所有差役人夫吃食等項,盡皆蠲免,亦不許往來諸色人等住坐攪擾。着他自在修行,因此賜與護敕,敢有違者,奏知朝庭,治罪不饒。本寺僧衆倚敕勢力,不許違法。大都大寺内蛇兒年正月三十日”。

  藏文並漢語譯文寬41厘米,全長328厘米。

  據明末修撰《曹溪通誌》載元延祐五年賜護寺免差敕。注雲“此敕本爲梵書(明)天順間西藏有梵僧來譯之”實爲藏文,誤爲梵書。

  以上兩種文物的研究成果見楊鶴書撰《廣東南華寺發現八思巴文藏文重要文物》《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1982年,第2期。

  南華寺明代賜《大藏經》敕書  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

  紙本,長177厘米,寬47厘米。全文如下:

  “皇帝聖旨。朕體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經典,頒賜天下,用廣流傳。兹以一藏安置廣東韶州府南華禪寺,永充供養,聽所在僧官僧徒看誦讚揚。上爲國家祝厘,下與生民祈福,務須敬奉守護,不許縱容閒雜之人私借觀玩,輕慢褻瀆,致有損壞遺失。敢有違者,必究治之諭。正統十年二月十五日”。

  10.經書

  (1)曲江南華寺藏明代金書《華嚴經》,用金水正楷書寫。全書一册殘卷。每頁長30厘米,寬115厘米。每頁5行,每行17字。

  《顯揚聖教經》,印度無著撰,唐玄裝譯,是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論著。該書共20卷。每頁長343厘米。

  (2)潮州開元寺藏清代欽賜《大藏經》(世稱龍藏)共收大、小乘經、律、論及印度聖賢撰集一千四百五十九種(總名正藏),又此著述二百零八種(名續藏)合一千六百六十七種,都七千二百四十卷,分貯七百二十四函。

  干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開元寺住持静會和尚晋京奏賜,準賜,運回。

  干隆三十四年已醜(1769年)春,賜《御制華嚴字母》一捲。

  干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年)春,再《御制四體翻譯名義集正訛》二十卷。

  干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年),再賜《欽定同文韻統》六卷。《御制滿、漢、蒙古、西番合壁阿禮嘎禮》一捲。《讀咒法》一捲。《御制滿、漢、蒙古、西番合壁大藏全咒》八十卷。

  《長慶宗寶獨禪師語録》六卷,是開元寺爲曹洞宗法華派華首分派第一世宗寶道獨和尚所作。

  《首楞嚴經直指》十卷。是爲華首分派第二世函昰(天然)和尚所著,共十卷。

  智誠和尚舌血書《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普賢菩薩行願品》一捲。爲該寺前住持智誠和尚於潮安縣庵埠鎮靈和寺(又名觀音堂)掩關時刺舌血所書,共81册,宣紙綫裝,册高33厘米,寬22厘米,每半頁七行,每行12字,都70萬餘字。始於民國26年(1937年)農曆四月初八日。畢於民國28年(1939年)農曆二月十九日。

  (3)肇慶慶雲寺藏清代刻《根本説一切有部齋尼毗奈耶卷》,殘存第十一捲至二十卷。

  《紫柏尊者全集》,第一至第十卷。

  11.碑刻

  (1)羅定龍龕岩唐摩崖石刻《龍龕道場銘並序》。

  龍龕古道場在本省羅定縣縣城東南20公里,離廣海北綫公路數百米處。傳説曾有老龍脱骨於洞中,故取名龍龕。唐武德四年(621年),永定縣令陳普光始建道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武則天聖曆二年(699年),冠軍大將軍陳集原爲道場撰寫《龍龕道場銘並序》鎸刻在岩洞北壁,寬11米,高08米。距離地面25米。銘文共41行,每行字數從20餘字至30餘字不等。全文總共1238字。内有武則天新制文字10餘個。石刻至今已有1300多年,字迹尚清楚,除三兩個字漫漶外,餘皆可辯,記述佛教在當地傳播情况,是嶺南罕有之唐代石刻。

  199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綜合研究成果編撰成《嶺南第一唐刻——龍龕道場銘》一書,由香港三昧出版社1993年出版。

  (2)廣州三元宫唐觀音像石刻。刻於大殿後石壁上。爲唐代畫家吴道子繪的觀音像。是省内現存的最早石刻佛像。

  (3)廣州六榕寺唐王勃撰寫《寶莊嚴寺舍利塔碑》,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十一月,王勃前往交趾(今越南)探望在該處爲官的父親途經廣州時,應邀撰寫的。原碑下落不明,只有碑文流傳下來,現已重刻。碑文長達3300餘字,記述六榕寺和花塔歷史的最早的文獻資料。

  (4)乳源雲門寺南漢碑刻兩塊。一是南漢太寶元年(958年)之《大漢韶州雲門山光泰禪院故匡大師實性碑》。二是大寶七年(964年)《大漢韶州雲門山大覺禪寺大慈雲匡聖弘明大師碑》,兩碑均立於山門的内壁。

  (5)曲江南華寺宋六祖像碑,刻於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及明代《御制六祖壇經法寶序》碑。

  (6)肇慶慶雲寺清康熙癸亥年(1683年)《禁伐樹木碑》,碑寬50厘米,長70厘米。雍正壬子年(1732)《禁私據寮房公約碑》,碑寬50厘米、長20厘米;咸豐十年(1861年)《募修鼎湖山慶雲寺碑》,碑長12米、寬60厘米;光緒十九年(1893年)地方政府立《禁伐樹木碑》,碑寬80厘米,長16米;民國3年(1914年)縣政府立《禁伐樹木碑》碑寬70厘米、長12米。以上各碑除《募修鼎湖山慶雲寺碑》被毁重修外,其他均爲原件存放在慶雲寺内。

  歷代政府重視保護鼎湖山森林和慶雲寺,致使原始林相完好,寺觀莊嚴。

  二、楹聯詩詞

  1.楹聯

  佛門楹聯非常豐富,每一寺院,庵堂精舍之門及其殿堂内等都有楹聯,十分醒目,語言精粹,含意深邃,宣揚佛門禪理及各自歷史和修持的清幽環境。歷代文化名流和爲官一任者以及僧人、居士多有題撰,内容廣泛,數量極多。本文僅選録其中一小部分(原爲繁體漢字,現改用簡化漢字)。

  法雨化分千佛國

  曇雲度護五羊城

  (廣州華林寺 盧福普聯)

  永離蓋纏放無量色光明網

  常服善鎧出不思議變化雲

  (廣州華林寺 清·陳堂豀集《華嚴經》聯)

  禪教遍寰中兹爲最初福地

  只園開嶺表此是第一名山

  (廣州光孝寺 明·憨山大師聯)

  一塔有碑留博士

  六榕無樹記東坡

  (廣州六榕寺)

  墨妙隱榕根歲久又從蒼壁見

  波光泛仙掌夜深時有畫船來

  (廣州六榕寺 清·翁方綱撰)

  大道有常

  佛法無邊

  (廣州大佛寺 朱慶瀾聯)

  佳氣海天遥憶當年兆協桑弧早沐神慈垂默佑

  政聲山鬥在念此日蔭承蘭綺敢忘忠藎紹清芬

  (廣州海幢寺 清·英和撰)

  庾嶺繼東山法脈

  曹溪開洙泗禪門

  (曲江 南華寺山門)

  寶林禪寺樑時初建唐代中興歷宋世明朝祖業重光看此日

  微法妙門西土開端東山定制分南頓北漸宗風運紹到而今

  (南華寺 大雄寶殿)

  禮佛好向南華大夢醒時心不眯

  祝你安居西土衆生救盡我當來

  (南華寺 李漢魂撰)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無錢却剩得大肚寬腸不知衆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

  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有什麽來由

  (南華寺 彌勒殿)

  風過竹林猶見寺

  雲生錦水更藏山

  (别傳寺 淡歸和尚聯並書)

  坐閲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

  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乳源雲門寺 虚雲和尚撰)

  卧佛寐瞑乃欲衆生通身放下

  佛示遷化爲策我輩及早修持

  (雲門寺卧佛殿 慧源法師撰)

  百城煙水無雙地

  六代風幡自一天

  (新興國恩寺大門 明·心如和尚撰)

  色非色 空非空 佛門有緣從此入

  來者來 去者去 禪門無禁不湏關

  (國思寺大雄定殿 清·趙撥卿撰題)

  朝朝朝 朝朝敬 朝朝朝敬

  齊齊齊 齊齊戒 齊齊齊戒

  (國恩寺大雄寶殿)

  百城烟雨無雙地

  五嶺律宗第一山

  (肇慶 慶雲寺補山亭前門 商承祚重書)

  蓮花歷劫香初地

  雲液飛泉響萬峰

  (慶雲寺大門 清·彭春來撰 樑劍波重書)

  多寶浮圖 常自香刹地涌出

  能仁舍利 曾從金輪峰分得

  (慶雲寺殿堂 清·謝蘭書)

  雲裏鐘聲 雲外泉聲 晝夜宣流 如是法輪常轉

  嶺南越秀 嶺西獨秀 江山佳氣 都爲福地來朝

  (慶雲寺殿堂 明·許初榮撰 清·歐陽潼獻)

  山川异域

  風月同天

  (慶雲寺大雄寶殿 1980年,日本國唐招提寺長老孝順和尚書)

  琳宫辟唐代擊大法鼓吹大法螺一莖草化丈六金身歡喜結良緣萬象人天照圓鏡

  紺宇接曹溪演無上乘説無上咒三菩提現億千寶相皈依成勝果十方善信渡慈航

  (潮安 開元寺大殿 清·光緒四年,嶺南觀察使張銑撰 駱墨祺重書)

  聖教基乎西土只樹園中慈悲懺悔遍大千世界皆舜日堯天一片祥光豈獨鳳城登壽域

  道林肇自南宗蓮花座上色相莊嚴俾億萬生靈消蠻烟瘴雨四時佳氣永爲荔嶠鎮香臺

  (開元寺大殿 清·潮州知府周碩勛撰 麥華三重書)

  當知是處恭敬供養不可以百千萬劫説其功德

  若復有人受持誦讀已非於三四五佛種諸善根

  (開元寺藏經樓 趙樸初集句)

  靈智耀宗道明慧學

  山泉神化澤及禪林

  (潮陽 靈山寺 釋蓮舟撰)

  靈鷺雲深 花影泉聲俱寂

  山門竹翠 鬆風鶴夢同清

  (潮陽 靈山寺聯)

  刺史留衣傳千古佳話

  高僧説法開一郡禪風

  (潮陽 靈山寺牌坊 吴南生撰)

  石泉泉石泉出靈石

  山岩岩山岩立名山

  (潮陽 石岩寺)

  觀仰慧燈凍玉泉西慧睡普照

  音傳峻谷石壁庵後佛號千聲

  (饒平雷音寺觀音閣)

  雷作觀音日出化身歸南海

  雲成羅漢風吹移步過西天

  (梅縣 靈光寺觀音閣)

  山色水色色色皆空誰道尚留微墨色

  鐘聲罄石聲聲俱寂當思曾和讀書聲

  (興寧 墨池寺)

  石裏本無聲誦到經聲通南海

  林中非有像看來佛像悟西天

  (平遠 石林寺)

  古寺篆金貌浮地烟霞環半度

  錦江潤玉燭歸帆夜半映三臺

  (惠東 玄武山元山寺)

  湖干遠樹緑成霧

  山外夕陽紅到樓

  (博羅 羅浮山崇福寺)

  名山第一果然聖地莊嚴贏得坡公贊許

  法界無邊如此雷陽靈秀招來李相留連

  (雷州 天寧寺 釋雲峰撰)

  石窟藏經自古禪栖無俗地

  覺壇悟教從來佛渡有緣人

  (陽江 石覺寺 釋雲峰撰)

  

  2.詩詞

  文人墨客參觀遊歷開元寺,國恩寺,六祖故居,鼎湖山、慶雲寺等以及大和尚雲遊四方,出訪國外同門後所賦詩詞數量頗多,有丘逢甲、郭沫若、田漢、王力、侯過、秦萼生、賴少其、許士杰等人以及高僧大德的作品,本文僅節選現代部分高僧和居士的作品。

  題開元寺禪堂 釋太虚

  明月清風一杖擔,見成公案不須參。

  眼前萬法唯心現,何用逢人覓指南。

  游潮州城名勝 釋太虚

  暖暖潮州簿霧天,開元寺擁萬家煙。

  文能撼鱷韓公筆,鉢可降龍寶祖禪。

  叩齒庵中參道俗,葫蘆山畔是林泉。

  登樓一覺江湖勝,塔影鐘聲意灑然。

  開元寺大佛像 釋慧原

  名藍巨像口碑傳,微笑拈花尚完然。

  寶鼎香飄幡影動,渾凝眼法來諸天。

  開元寺尊勝經幢 釋慧原

  千年幢影留尊勝,(注)三藏譯經唐筆傳。

  國寶自邀神力護,滄桑幾度總巍然。

  注:幢,在文化大革命間幾被毁,嗣有人建議於幢周敷泥砌磚爲標語柱,於是得免於難,1978年拆去外磚恢復原狀。

  開元寺題偈(1986年) 趙樸初

  宋鐘元淑,眼處聞聲。石柱瓷簷,無情説法。

  重興象教,大振宗風。時節因緣,不可思議。

  新興龍山國恩寺 釋清和

  峰巒重叠護龍山,靈氣所鐘繞一環。

  萬載香菸真佛地,祖庭衣鉢滿人間。

  參偈六祖 日本河野大通

  菩提無樹鏡非園,五葉一花揮大千。

  原是賣柴真面盡,日本高揭碓翁禪。

  榮睿大師贊 趙樸初

  矯矯睿師,卓起東陸;傾心彌天,紹願長屋;十年唐土,行堅志篤;誠感法宗,氣驚群欲;屢遘蠅藩,再躓蚊窟;中道舍身,遐方委骨;形謝精存,山川吐馥;智炬東流,命終不辱;功施兩邦,永燦朝旭;勉我後人,追彼前躅。

  鼎湖山榮睿碑亭 趙樸初

  調寄浣溪沙

  磴道行行雨不停,參天林木萬山青,心蘇影静對碑亭。

  千古舍身求法志,彌天達佛蘆山雲,殷勤接引兩邦人。

  慶雲寺 趙樸初

  寺古深林擁,心清勝地游。候迎勞長老,砥柱念中流。

  夢舍千僧鑊,人過五比丘。宗風應未歇,奮迅看從頭。

  扶病北行(1952年)   虚雲

  業風吹送到武昌,老病馳驅累衆忙,

  三月淹留三佛寺,一場灾難一漸愧;

  無心欲跨樓頭鶴,青原同登選佛場,

  尚想玉泉關壯繆,能於言下悟真常!

  還古山訪古月師 虚雲

  州載他鄉客,一節故園春,寒煙籠細雨,

  疏竹伴幽人。乍見疑爲夢,深談覺倍親,

  可堪良夜月,絮絮話前因。

  山居五首(一則)   虚雲

  山居意何遠,放曠了無涯,

  鬆根自作枕,睡起自烹茶。

  蛾眉山怪石栖雲(四首之一)   虚雲

  石壑雲濤高際天,渾圇還是太初先;

  坡前犢子迷歸路,引入香風蹴白蓮!

  過崆峒山 虚雲

  鑿破雲根一逕通,禪樓遠在碧霞中;

  岩穿雪竅千峰冷,月到禪心五藴空;

  頑石封煙還太古,斜陽入雨灑崆峒;

  山僧不記人間事,聞説廣成有道風。

  訪日酹唱 慧原

  1986年7月慧原率中國佛協“訪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暨諸山代表團”參加永平寺紀念中國天童寺如净禪師園寂765週年法會,賦詩告别

  靈山護法崇文佛,勝含思源仰净公。

  同氣連枝情有自①,千秋一脈道無窮。

  並肩任運和平業,把手偕行世代榮。

  今日依依猶惜别,如期古越再相逢。②

  注:①慧原團長亦曹洞宗法裔。②古越指抗州,天童寺有如净禪師塔址。

  永平寺丹羽廉芳長老猊下和韻

  比鄰天地宜和合,發願利生應奉公。

  耆宿威儀偏堪仰,長翁思德太無窮。

  祖燈輝處佛瓶穩,佛道盛時家國豐。

  正法相傳忘種姓,年年豈負幾迎逢。

  七絶一首 慧原

  1987年慧原出席“廣東省宗教界爲兩個文明建設服務表彰大會”,被評爲先進個人代表,賦此詩應之。

  佛法原本在世間,衆生度盡始心安。

  文明建設分中事,榮譽於餘非所干。 

  三、著述與期刊

  l.著述

  《潮州佛教志·潮州開元寺志》

  原開元寺住持慧原法師編纂,饒宗頤教授作序,全書記載始自唐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迄於1987年,總目有序、凡例、概述並自序内容設九章,並附多幅彩色照片。該志爲16開本,共1100餘頁,分上、下册精裝。於1992年刊印。

  《南華寺》

  廣東省博物館編纂,旨在對南華寺現存的重要歷史文物進行比較系統的介紹,圖文並茂,有文物彩色、黑白照片206幅,16開本,1990年文物出版社(北京)出版。

  《龍山國恩寺志》

  新興縣龍山國恩寺編纂委員會編。主編爲蘇增慰居士。重點記述該寺沿革,是六祖惠能和尚的祖庭,並附明、清時期重建該寺的文獻和碑記。1997年刊印。

  《嶺南名刹慶雲寺》

  劉偉鏗編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張磊作序。全書24萬字。廣東旅遊出版社,1998年出版。

  《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

  羅香林著。該書爲32開本。中國學社(香港)1960年出版。

  《天然和尚年譜》

  汪宗衍撰。收入天然和尚著作目録有:《楞伽心印》四卷、《首楞嚴直指》十卷、《金剛正法眼》(佚)、《般若心經論》、《天然禪師語録》十二卷、《各刹語録》、《禪醉》、《焚筆》(佚)、《天然和尚同住訓略》、《東莞縣誌》八卷(佚)、《似詩》、《瞎堂詩集》二十卷。《丹霞詩》(佚)、《遺作》等14種。

  該書爲32開本,1942年撰寫,陳垣(援庵)先生題書名。於1987年由新文豐出版公司(臺北)出版。

  《淡歸禪師年譜》

  吴天任撰。該書寬16厘米,高24厘米。鉛印綫裝,1988年吴天任自印於香港。

  《虚雲法師年譜》

  岑學吕居士編著。分三期完成:一期於1953年,二期於1957年。一二期曾編輯内部刊物面世。其重要事實皆爲師之口述,故稱爲自述年譜。第三期編於1959年,法師示寂之後幾年搜集之佚稿及法師門人弟子録存之法語等,按照法師生前囑咐旨意,查編全集,於1960年完成並於香港刊出。該書爲32開本,共25萬字。1995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出版。

  《曹溪禪人物誌》

  易行廣編著,趙樸初題寫書名。全書25萬字,1994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粤北佛寺道觀》

  黄細軍編著,15萬字,1996年8月,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

  《嶺南禪文化》

  覃召文著,20萬字,1996年12月,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六榕寺志》

  住持:釋雲峰大和尚,主編:餘慶綿居士,顧問:李偉雲。全書記述廣州六榕寺始自南宋至1998年,跨時一干五百餘年,近40多萬字。體例按照歷史階段編排,把歷年的各種事件和人物及引文、釋文連爲一體。於1998年完稿,1999年以(99)粤印準字0299號,印刷3000册。

  2.期刊

  《廣東佛教》

  省佛教協會主辦刊物,1988年5月1日創刊,原名《廣東佛教通訊》。1991年改名《廣東佛教》,雙月刊。主編:黄禮烈。至1998年刊出64期。該刊欄目有:(1)本刊資料;(2)國家大事;(3)宗教會議;(4)檢查視察;(5)佛協工作;(6)寺庵管理;(7)僧伽教育;(8)好人好事;(9)佛經語釋;(10)四衆論壇;(11)修學園地;(12)佛教醫藥;(13)佛學講座;(14)佛教史話;(15)紀念文章;(16)人物傳記;(17)禪宗祖師;(18)比丘尼傳;(19)序跋碑記;(20)嶺表叢林;(21)嶺南禪韵;(22)法界春秋;(23)訃告悼念;(24)園寂往生;(25)戒殺放生;(26)緣起敬告;(27)名山巡禮;(28)臺灣港澳;(29)書刊轉評;(30)友好往來;(31)海外華僧;(32)世界之窗等。各期的欄目内容有所選擇和側重點。

  《人海燈》

  本省嶺東佛學院院刊。於1933年10月9日,由大虚大師倡辦,同年12月1日創刊,爲半月刊雜誌,每月1日和15日各出一期。由通一法師主編。至1935年5月15日共出12期,因經濟困難停刊。

  1992年2月18日,嶺東佛學院復辦。1994年7月復刊,爲不定期刊物,1997年起,改爲季刊。總編定然法師。主編弘敏法師。1998年起,總編爲弘徹法師,主編爲宏明法師。其主要欄目有:卷首語、潮音論壇、人間路漫漫、靈山舊寺、心燈點點、維妙音等。至1998年底,已共刊出14期。每期約6萬字。

  四、廣東佛樂

  佛樂古稱梵唄。其來源,學界尚無定論,但一致認爲漢傳佛教音樂,絶大多數是吸收中國民間音樂加以改造而成的。因此,因地而异。廣東佛樂也是吸收豐富多彩的廣東民間音樂改造而成的,顯得極其華麗多姿。廣東佛樂因方言區不同,大致可以分爲廣府區佛樂和潮汕區佛樂兩部。

  廣府區佛樂

  含廣州地區和粤西的肇慶、湛江、雷州等地區。所唱的佛樂統稱“廣府板”。約於清末民初,廣府板佛樂逐步流傳到港澳及泰國,新加坡等地。泰國華宗佛寺都唱廣府板佛樂唱腔。

  廣府板佛樂唱腔的樂曲分爲“懺板類”、“贊偈類”、“焰口”等3類,有樂曲百首以上,套唱不同的詞句,供各類大小法會傳唱。

  佛樂唱腔的音樂形式,一般分爲贊、偈、板、呈、誦五種。

  贊,是對佛、菩薩的讚頌之詞。

  偈,多是講佛法和表達修行體驗内容的歌詞。

  板,内容多爲稱念佛、菩薩聖號,也有專用於“懺悔”的。

  呈,是專門呈奉給佛、菩薩的叙事性、禮儀性文類。

  誦,也叫直誦,經文、詩歌、韵文等都可以直誦。有的用一句極簡單的旋律反復而貫穿全經文;也有只順語言的音調唸誦;有的甚至要所有的人音調統一,形成一個弘大的音量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廣府板佛樂的演唱形式有二:

  一是清唱式:一般寺院的早晚課誦,以及平時供佛。祝聖禮和一些小型法事,都由僧伽及信衆們清唱,並由僧伽兼掌吊鐘、堂鼓、磐木魚、引磐、鐺子、小鈸等法器來擊節和掌握唱段的起止、轉折等。

  二是唱誦加伴奏式:凡是較大型的法會,除僧伽唱誦兼操法器,以及信衆們均席地而坐,經册放在精巧的經架上,跟隨法師們唱咏和全誦之外,還請來鼓師和樂師伴奏。一般樂器有鼓、吊鐘、大鈸(由鼓師一人掌執)。大哨呐、小嗩呐、笛子、揚琴、板胡、二胡、椰胡、中胡、大胡、琵琶、秦琴、三弦等。樂師有三、四人至七、八人不等。樂器則視樂師之所長而定,普通一位樂師都會兩、三種樂器,輪换操作。

  廣府板唱腔佛樂與廣州粤樂有密切關係,它們在曲詞風格、節奏類型、加花手法、伴奏樂器等方面,均同出一源。

  潮汕區佛樂

  含粤東潮汕和閩南部分地區。其唱腔有香花板與禪和板兩種。

  香花板早年從福建傳入潮汕地區,受到潮州音樂的影響乃至同化,故其曲調富有潮州音樂的氣息,旋律熱烈昂揚,跌岩爽捷。富有燦爛活潑之趣。其佛曲則徐慢哀婉,曲折多姿。其《金剛寶卷》及海上本之《瑜珈焰口施食起止規範》爲大型代表作。

  禪和板亦稱“善和板”(禪與善,潮音相同,推平仄輕重有不同而已),原屬廣府佛樂,與廣府板同源。清干隆元年(1736年),由羅浮山華首臺寺高僧密因和尚到潮州中興開元寺而引入潮州傳唱,又名“開元板”。禪和板曲調比較典雅古檏,加的花音没有廣府板多。在演奏中還加插一些擊點較爲活潑的“七星板”,吸收潮州音樂的弦詩樂隊和用嗩呐、笛子等來伴奏。其鼓點只用單槌,顯得莊嚴肅穆;其演唱速度也比廣府板慢,從而顯得穩重大方。

  客家地區佛樂,其本常用潮州佛樂的香花板和禪和板,流行於梅州市、河源市、韶關市等各縣市的佛樂,另加一些不成體系的唱腔。如用客家山歌唱佛曲等。

  過去,佛樂從來没有樂譜,全憑師父帶徒弟,一代一代用文字經册來傳唱,易走樣、丢失,乃至失傳。潮州市開元寺住持慧原大和尚組織人員將潮州佛樂進行録音整理,成樂譜於1992年,刊登於《潮州市佛教志》、《潮州開元寺志》中,並録制《潮州佛樂》録音磁帶發行。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陳天國研究員(德音居士)和蘇妙筝(德妙居士)夫婦從1982年起,即深入各地對廣東各方言區的佛樂進行潜心的發掘和研究,甚至幾次至泰國,對泰國中華宗佛寺高僧中所保持傳唱的廣府板佛樂進行發掘和整理成册。於1995年,由釋慧原、陳天國、蘇妙筝編著《潮州禪和板佛樂》,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陳天國、蘇妙筝編《泰國華宗贊佛偈語詞譜》(御封泰國華宗大尊長仁得上師校審印可)於1999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原載《廣東省誌·宗教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附一:廣府樂曲譜選(見原稿)

  1.《爐香贊》(快板)

  2.《爐香贊》(慢板)

  3.《南海普陀山贊》

  附二:潮汕禪和板樂曲譜選(見原稿)

  1.《爐香贊》

  2.《南海贊》

  原載《廣東省誌·宗教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