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二、劉尚仁教授等人的《鑒江河源的研究》

  鑒江,爲何叫鑒江?也許因爲水清如鏡,可鑒河底吧。

  鑒江,在高州、茂名的自然生態、人類社會、産業經濟中的意義,怎樣評價,我以爲都不過份。

  鑒江,是粤西地區最大的一條河流,它的源頭在信宜,從吴川入海。主流全長233km,集水面積超過100km2的支流有28條,高州的曹江,化州的羅江,電白、茂南的袂花江,是鑒江的主要支流,全流域集水面積9534km2。

  鑒江的水文特徵,一是流量不小,高州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327億m3,梅緑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80億m3;二是流量季節變化大,夏季流量約占全年的一半,最高峰一般出現在八月份;三是河水含沙量較大,多年平均含沙量達037公斤/立方米,河道淤積較嚴重

  過去,鑒江全流域易受水灾的農田達70萬畝。1960年在高州建成高州水庫,70年代又在吴川修了塘尾分洪工程,有效地减少了鑒江中下游兩岸的洪水灾害。

  説一下塘尾分洪工程。這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鑒江流域最大的一項水利工程。爲什麽要搞這個工程呢?吴川處於鑒江下游平原地區,地勢平坦,鑒江進入吴川境内,特别到了梅緑以下,流速緩慢,如遇洪水,容易造成兩岸洪澇灾害。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湛江、吴川兩級黨政領道下,吴川人民用人工勞動和機械化勞動結合的辦法,在塘尾開鑿了一條分洪河道,並修建了一座分洪調節閘壩。有了這個分洪工程,在塘尾以上鑒江的一部分洪水,迅速從這裏出海,既可加速上游泄洪,又减少下游洪澇灾害。

  1988年至1994年間,廣州城建科技開發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黄泮光主持一個茂名市政府委托的研究課題,叫做《鑒江流域水資源、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我的同事劉尚仁、葉錦昭、劉美南、唐常源、黄克中、陳俊合、黄瑞紅和黄泮光等人參與了鑒江河源的研究,並寫成研究成果《鑒江河源的研究》。征得作者的同意,我全文轉載如下:

  鑒江是廣東省西部最長的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該水系發源於信宜縣的雲開大山南部,主要流經廣東省的信宜、高州、化州、茂名、電白、吴川等縣市,在吴川縣黄坡圩附近入南海。習慣上將鑒江的幹流,在信宜縣的池垌至鎮隆河段稱東江河,匯入支流西江河後,鎮隆至高州稱竇江,匯入支流曹江後才稱鑒江。因此,東江河的河源就是鑒江的河源。早在清康熙年間,對鑒江河源已有記述,但至今人們的意見不盡相同。現在是確定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一)河源的涵義與確定

  一種説法,河源是河流補給的源頭,通常是溪澗、泉水、冰川、融雪、沼澤或湖泊。這個河源概念不够明確,因爲一條河的整個水系都可能是它的補給源頭。另一種説法,河源即河流的發源地……當一條河流由兩條支流匯合而成時,一般以長度較長,水量較大的河流的源地爲河源。這是較正確的河源涵義,而且提出了確定河流發源地的準則。

  如何確定河流的發源地,有人認爲應該考慮河流的長度、水量、流域面積、河谷發育史、源頭地勢和河道流向以及歷史習慣諸因素。正是這麽多的考慮因素才容易造成確定河流發源地的任意性。這是不宜提倡的。

  確定河源,第一要有客觀性,不能因人而异、因時而异。比如河流水量,它與流域的氣象、地形和地質等客觀因素有關,又與人爲活動有關。若流域其它條件相同,有大面積水澆耕地的河流量因蒸發耗水就比没有灌溉的河流量少;流域内森林的砍伐和恢復,樹種的改變都可能影響河流量。不同時期的人爲活動可能改變着河水量,然而河源不應隨之變更,因此河水量不宜作爲確定河源的最主要的因素。“河源唯遠”基本正確,河流長度是最主要的定源因素。不過,當一條河流由甲乙兩條支流匯合時,若乙河長度略比甲河短些而水量却比甲河大得多(由喀斯特泉或暗河形成的河源往往有這種情况),這時可將乙河作爲河源。第二要簡單明確,不煩瑣。前面將河流長度作爲確定河源的最主要因素,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是唯一的因素,就能保证確定河源簡單明確,不煩瑣。一般河流,是容易找出河長和流量都較接近的若干支流的,如果不把握住“河長爲主”的原則,就可能將河源確定成二源、三源……這樣,在各種書刊文獻資料中要占較多的篇幅來叙述幾個河源,地理課老師要花許多時間講解,學生恐怕難以記住這麽多的河源。其實,河源是一個帶科普性的地理概念,不可能也不必要讓它來全面反映河源地區的水系面貌和河源特徵,以簡明易懂爲上,河流多源化不應提倡,無論是河流的主源、正源、東源、西源、南源、北源等提法,以不用爲好。

  流域面積是河長和流量的相關因素,不少情况河長相同,而縱谷的流域面積比横谷小,這時亦會通過流量差异顯示出來。如果缺少流量資料,流域面積可作爲確定河源的參考因素;地殻運動和河流襲奪作用可能使發育早的河流變得短小乃至消失,加上人們現時對河谷發育過程認識能力的限制,不同的河谷發育史看法恐怕較多,據此更難判定河源,當水系上游地區的地殻抬昇速度快,岩石抗蝕力强時,地勢就高,難道地勢高的支流源頭最應該是河源?其實,其它條件相同時,源頭地勢低的支流發育較早,若按河谷發育史觀點,將它定爲河源更合適。因爲地勢低是經受侵蝕剥蝕時間長造成的。東江河的河源高程就比鑒江大支流羅江和西江河的河源至少低200多米。此外,一般地區給水度大的岩石(如喀斯特石灰岩),其源頭高程通常要比給水度小的岩石(如花崗岩、變貢岩、砂頁岩……)低。因此,將源頭高程作爲定河源的一個因素恐怕不妥。河道流向是受其初始流向、岩性、搆造和搆造運動等多因素制約的,只有與其幹流保持較順直流向的支流源頭,才最有資格定爲河源是不够科學的。鑒江河源成爲問題,在一程度上與這個因素有關。因爲支流銅鼓水比大河流向順直,就容易誤認爲是東江河的延伸部分。

  對歷史習慣的河源,正確的要堅持,錯誤的應糾正。下面鑒江河源研究的歷程説明,近300年來大多數地圖所畫的鑒江河源是錯誤的,許多幹部,尤其當地幹部和群衆不接受,提出要重新確定鑒江的河源,並要樹碑標誌。錯誤的鑒江河源不應再繼續下去,現在太平盛世,是解决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二)鑒江河源研究的歷史回顧

  1清朝時期

  1)康熙、雍正、干隆、同治期間

  目前能找到關於鑒江河源的最早文獻是(康熙)《信宜縣誌》,該縣誌1687年記述“東川十源出感化鄉雷公嶺,高程373m,位於北流江流域。下經雲岫山。中道流至縣城南合西水。入竇江灘高水急多峭石可通舟楫入高州界”,“麗水江縣東北80裏發源白馬山黄華江畔。下”。上面東江河和銅鼓水的河源不是雷公嶺和白馬山,這兩座山及雲岫山的位置也不對。該縣誌的地圖,將東江河河源畫成自鎮隆,大致經池垌鎮向東北方向延伸。這個錯誤基本延續到建國以來達300年,該地圖顯示銅鼓水是東江河的支流,而由右岸匯入是錯誤的。

  (雍正)《廣東通誌》、(干隆)《信宜縣誌》、(同治)《廣東通誌》對東江河和銅鼓水河源的記述與上面(康熙)《信宜縣誌》一致。(同治)《廣東通誌》的地圖較清晰,不過有文圖不符現象,文字上寫東川水出信宜雷公嶺,而地圖上却把雷公嶺東面更長的河流作爲東川水,使後人在錯誤的東江河河源方面陷得更深;在文字上明確“麗水江南流合東江”,地圖上雷公嶺、雲蚰山的位置較爲正確。

  2)光緒、宣統期間

  (光緒)《信宜縣誌》1889年記述“東江源出太乙山。東莊垌北流部洞水。東過閘兒嶺南下東鎮、西南流至縣城南合西江爲竇江”。“銅鼓江即麗水江源合新垌賀垌緒水西流至銅鼓村下入東江”。可見,100年前人們已知道東江河的幹流不是銅鼓水,東江河河源是在莊垌方向。鑒江河源研究向真理大大邁進了一步,有新突破。如果當時和後來的地學家能以此爲起點繼續探究,恐怕鑒江河源早就定了。

  然而,當時廣東省某些地學家不知道或不相信《信宜縣誌》中的新發現,繼續沿用以往錯誤的東江河幹流位置,更嚴重的是把銅鼓水作爲東江河幹流,而把真正的東江河幹流稱爲“高源水”支流,使東訌河河源研究至少倒退200多年,退回到康熙年代。1897年(光緒)廣東輿地全圖的信宜縣地圖與文字記述(東川水源出四蹄嶺……)反映了這一點。

  1909年(宣統)編印的廣東輿地全圖對東江河河源的畫法與1897年的幾乎一致。

  2民國時期

  1934年中華民國新地圖出版(廣東幅1:200萬),1945—1948年編輯的中國地質圖(1:300萬),都是沿用滿清末年錯誤的東江河河源,没有新進展。要提及的,由廣東陸地測量局1933年測圖和隨後出版的1:5萬地形圖,第一次爲鑒江河源確定提供系統和較準確的資料並開闢新前景,但當時没有人利用這批新資料作進一步探索。

  3建國以來

  1)關於東江河幹流位置的兩種意見

  東江河在池垌東國附近由兩支流匯合形成:一是經莊垌、蒲垌、東安閘、石慶至東國,叫大河(曾稱爲高源水);另一是銅鼓水。哪是東江河的幹流?建國以來有不同意見(表2-1):凡是繼續沿用民國時期地圖資料的,就仍將銅鼓水作東江河幹流,是錯誤的。這種情况一直延續到近年,已出版的地圖很多,流傳甚廣;凡是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地形圖,到現場考察研究的,就將大河作東江河幹流,是正確的,如解放軍總參測繪局出版的地圖。

  2)關於東江河河源的各種意見

  建國以來主要是省、市、縣的水利電力局對東江河發源地提出幾個地點(表2-2)。其中良安塘和虎豹坑都位於莊垌南面的大沙陂坑中,位置較具體和準確。這樣,對東江河河源的研究又向前邁了—步。

  圖2-1 東江河上游水系(1:200000)

  (圖略)

  表2-1 東江河幹流在地圖上表示的幾種情况(舉例)

  (表略)

  表2-2 近300年來有關東江河河源的各種意見

  (表略)

  (三)鑒江的河源——莊垌樟□源頭

  1銅鼓水

  銅鼓水是集古泮水、燕水、新垌、賀垌緒水南流至銅鼓村以南匯入東江河,曾叫麗水江。銅鼓水的河源有説裏五大山、豐門塘和佛子坳(圖2-1)。

  (1)豐門塘與佛子坳源頭相比較

  古泮水在屋地村磨刀石由豐門塘與佛子坳來的兩支流匯入,該地屬變質岩山區。按源頭至磨刀石計的流域特徵數據(1990年6月24日測)見表2-3。按河長爲主原則,可認定佛子坳是河源。

  表2-3 豐門塘與佛子坳的流域特徵數據

  (表略)

  2大河

  大河上游的莊垌位於花崗岩區的小山間盆地内,來自不同方向的支流在莊垌合水口附近匯入大河,主要的支流是水鷄坑、西山坑和大沙垌坑(最大支流)。大沙垌坑在大沙陂村由樟□坑和大沙陂坑匯合形成,而大沙陂坑又由幾條更小的支流(虎豹坑、良安塘、塘裏根等小河)匯入。由表2-5可知,樟□坑是最長的支流,其次是以塘裏根源頭計的大沙陂坑(虎豹坑、良安塘支流的水量都少於來自塘裏根的水量),若從樟□坑與大沙陂坑匯合點(大沙陂村)計起,樟□坑和大沙陂坑的河長、集水面積是26km、1274km2和180km、1474km2。按河長爲主原則,可認定樟□坑源頭是大河的河源。

  表2-5 莊垌合水口以上流域的特徵數據(1990年6月25日測)

  (表略)

  3東江河上游的幹流是大河而不是銅鼓水

  有史記載300年來的鑒江河源,大多數地圖錯把銅鼓水作東江河幹流,應予改正。表2-6説明東江河幹流是大河而不是銅鼓水。若從河谷發育史考慮,大河在東安南管理區的安(表略)村保留着高l0~15m的第二級河流階地,由紅土卵礫石組成,是中更新世冲積物;大河自東安閘至東國有7km長的河漫灘寬谷,後緣常有由更新世晚期的紅土卵礫石組成的第一級河流階地,高7m。銅鼓水只在燕水與古泮水匯合附近見第一級河流階地,高7m,由更新世晚期的紅土卵礫石組成,而寬谷河段自東國上溯才2km。這些迹象顯示,至少在十幾萬年以前大河寬谷已形成,而銅鼓水形成寬谷較晚。

  表2-6 銅鼓水和大河的流域特徵數據

  (表略)

  4莊垌樟□坑源頭是鑒江的河源

  既然大河是鑒江在池垌上游的幹流,那末樟□坑源頭就是鑒江的河源。1991年2月4日枯季調查的樟□坑源頭比1990年6月25日雨季下移平距330m,高程降低45m。若東鎮水位站的河口距離爲199km,按枯季源頭計,則鑒江全長2338km,落差460m,平均坡降1967‰。

  爲了保護鑒江生態環境並向良性方向發展,要在全流域,尤其是山丘坡地和各水系源頭地區大量植樹造林,實施喬灌草結合、林果藥並舉,造福人民。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