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五、鑒江流域水資源與茂名市域經濟發展

  這是個大題目,不是三言兩語説得清楚的。1993年,我爲《鑒江流域水資源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課題寫了一篇研究報告,題目是《茂名市域經濟發展規劃及其對水資源需求的預測研究》。從題目看,似乎是對水資源需求的預測,但實際上我説了四方面的問題:一是茂名市域經濟發展的背景條件;二是茂名市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構想;三是茂名市域水資源及需水量預測;四是高州水庫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模式。

  下文長達三十多頁文字,就是我當時對上述四個問題的基本看法。

  茂名市域是行政區域,鑒江流域是自然區域。這兩個區域大部分重叠,但不吻合,茂名市域不包括鑒江流域全部,鑒江流域也不包括茂名市域全部。目前管理經濟主要是按行政區域。因此,本項研究以茂名市域作爲研究範圍。

  (一)茂名市域經濟發展的背景條件

  1承外啓内的區位優勢

  茂名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北鄰廣西,南瀕南海,東北距廣州300km,西南離湛江不到l00km,在區位上有很大的優勢。

  (1)粤西重要的交通樞紐

  茂名從東西兩翼與全國鐵路網連通,東通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和粤東、華中、華東,西通湛江和廣西、雲南、貴州、四川,茂名至水東港的鐵路支綫將會修建,茂名鐵路東站已按二級站建成,成爲重要的鐵路站之一。水東港正在建設3萬噸級成品油碼頭和萬噸級通用雜貨碼頭,還要興建25萬噸級油碼頭,不需要很長時間,水東港將成爲我國南方的現代化大港口之一。從國家和省公路網規劃藍圖來看,325國道(廣州一南寧)、207國道(海安一梧州)、廣湛高速公路和廣州一海安北綫幹綫都通過茂名,從茂名有省際幹綫經高州到廣西北流、玉林,茂名將成爲有幹綫通往廣州、肇慶、海安和廣西北海、南寧、玉林等地的公路中心。茂名將來還要修建一個二級機場。茂名將成爲有海陸空對外運輸的廣東西部交通樞紐。

  (2)我國大西南出海門户之一

  爲加强經濟特區、經濟開放區對内的輻射作用,加速後進地區的經濟發展,今後包括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在内的我國大西南地區,與港、澳、臺等地的來往將日益頻繁,並通過穗、港、澳的渠道進一步發展與外國的經濟、技術的交流和合作。我國大西南與港、澳、臺地區以至外國的往來,走鐵路經茂名比經湖南近110~220km,走水路經水東比經湛江近70海里,茂名將可能成爲我國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門户之一。

  (3)我國南部沿海地帶向大西南推進的重要據點

  以水東港爲門户,以廣茂綫、廣梅汕綫爲東走廊,以河茂綫、黎湛綫、湘桂綫、南昆綫爲西走廊,茂名處在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南部沿海地帶與經濟較爲後進的中部、西部地帶的聯接點上,成爲承外啓内的重要據點。它一方面可以發揮沿海港口的優勢,引進外資、技術設備和原料,發展和壯大本身的經濟,開拓國外市場;另一方面,又可將相當一部分的化工原料、化工設備和技術供應廣西及雲、貴、川,帶動和促進大西南的經濟發展。

  2優越的區域條件

  鑒江流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有以下三個顯著的特點:

  (1)地域單元完整

  在歷史發展中,鑒江流域、漠陽江流域和雷州半鳥,常統稱粤西,是廣東省内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鑒江流域在宋元時期設高州(路)和化州(路),前者轄電白、茂名、信宜等縣,後者轄石龍(今化州縣)、石城(今廉江縣)、吴川等縣。明初並高州(路)和化州(路)置高州府,轄茂名、電白、信宜、石城、吴川、化州等縣。自此,鑒江流域作爲一個獨立行政單位直至清末,長達600多年。

  解放後,鑒江流域和漠陽江流域、雷州半島同屬粤西(後改稱湛扛)地區,但這三個地域單元在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方面存在相當明顯的差异。到1983年行政區域調整後,這三個地域單元終於又分屬茂名、湛江、陽江三市。由此可見,鑒江流域作爲一個相對完整的地域單元,存在着一定的歷史、自然和社會基礎。

  (2)自然資源豐富

  茂名市域地勢依山臨海,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傾斜,由山地到丘陵、臺地平原,直到海域(表2-7)。這樣的地勢冬季可阻擋北下寒流,减輕霜凍爲害,春夏季可逐級抬昇南來暖氣團,使域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爲1500—1800mm。全域位於北回歸綫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温223℃~23℃。南亞熱帶與熱帶的分界綫穿過市域,這種過渡性地帶的氣候,使市域内生物(包括水生生物)種類十分豐富。這就是茂名市成爲全省農業多種經營發達的地區和品種最多的水果基地的地理背景。

  表2-7 茂名市域地貌類型

  茂名市域礦産資源種類很多,富有“一土二岩六石”(即高嶺土、油母頁岩、花崗岩、獨居石、鋯英石、鉀長石、玉石、磷礦石、石灰石)。其中最突出的是油母頁岩和高嶺土。油母頁岩經國家批準的可採儲量5l億噸,高嶺土遠景儲量2億多噸。

  (3)二元經濟結構

  茂名市農業多種經營發達,農業生産水平比較高,單位耕地面積上的農業産值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和珠江三角洲。但由於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只有038畝,相當於全省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因而人均農業産值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茂名市的商業、服務業比較落後,1990年人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爲7307元,低於全省人均11723元的水平(表2-8)。

  表2-8 茂名市經濟發展水平與全省比較(1990年)

  (表略)

  茂名市存在着明顯的二元經濟結構。一是存在着各縣(市)以農業爲主和市區以工業爲主的二元經濟結構,兩者之間又缺乏有機聯繫。在四縣(市)中除沿海的電白工業較發達之外,其它三縣(市)農業經濟仍占很大比重,而且多是以種植業爲主,而鄉鎮工業的發展比較落後(表2-9),表(2-10)。二是强大的中央及省屬工業與薄弱的地方工業并存。在市區工業産值中,中央及省屬工業占90%以上而地方工業不足10%。茂名市石油工業公司和茂名熱電廠兩家大型企業産值占全市的80%以上,而200多家中小企業不到20%。中央和省屬企業原料來自市外,産品銷往市外,與地方工業協作少,經濟上與地方工業和各縣(市)的農業生産缺少有機的聯繫。三是原材料生産比較發展,而加工業比較落後。在茂名市的工業結構中,重工業産值占90%以上,輕工業不足10%。在重工業中,原料工業占産值九成以上,製造工業産值占不到一成,可見茂名的工業,以原料生産爲主,加工製造業很不發達。在農業上茂名是廣東重要的荔枝、龍眼、香蕉、柑橙等水果生産基地,橡膠和其它熱作生産基地,新發展的桑蠶生産基地,但茂名市以這些農産品爲原料的加工業十分薄弱。

  表2-9 茂名市1990年工農業産值結構(單位:%)

  (表略)

  表2-10 茂名市1990年農村社會總産值搆成

  (表略)

  3大好的發展機遇

  本世紀近20年來,世界經濟重心逐漸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長期形成的紐約——倫敦——巴黎軸心正在由洛杉磯——東京——北京軸心所代替,太平洋地區充滿經濟發展的活力。這對中國,特别是對中國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將産生深遠的影響。

  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珠江三角洲將與香港、澳門、臺灣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新型的經濟區。這個經濟區内外輻射都比較强,對内輻射最小也可輻射到華南(粤桂閩)及其外圍部分區域。茂名受到珠江三角洲和港澳臺的輻射應當是比較强的。

  能源、交通和原料生産是全國,也是廣東經濟建設的重點。茂名經濟建設的重點恰好是能源、交通和原料方面,與國家經濟發展的政策傾斜相吻合,因而極有利於争取國家和省重點建設的投資。實際上,廣東社會經濟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已把經濟發展從珠江三角洲中心區向東西兩翼展開,省委省政府關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决定,也已明確指出西部地區(湛江、茂名、陽江)要加快發展基礎工業、外向型農業,茂名將作爲廣東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和外向型農業基地得到更快的發展。

  應當特别指出,鄧小平同志1992年春視察廣東并發表重要談話,正形成一般强勁的春風,吹熱南粤大地。這種“精神變物質”和“地頭熱”的“效應”是不可低估的。

  可見,國内外的發展形勢以及政策傾斜,都爲茂名經濟發展提供大好的發展機遇。

  4粤西未來的生長極

  所謂生長極,就是具有很强自身發展和輻射能力的工業中心。能否成爲生長極取决於是否具有發動型工業。茂名即將動工興建的30萬噸乙烯工程是具備生長極發動型工業的要求的。它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石油化工企業,與其他部門廣泛關聯,生産可以快速發展,産品市場廣闊,需求收入彈性高,乘數效益大。據技術經濟的分析,30萬噸乙烯廠可以年産高密度聚乙烯14萬噸、綫性低密度聚乙烯12萬噸、聚丙烯164萬噸、順丁橡膠6~8萬噸、苯、甲苯和二甲苯共10萬噸,同時每年可副産裂解渣油52萬噸、乙烯低聚物04萬噸、丙烯低聚物01~022萬噸、乙二醇10萬噸。有了這些産品就可以發展塑料、合成纖維、橡膠、紡織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爲保证30萬噸乙烯廠正常生産,需要地方每年支持甲醇15萬噸、氫氧化鈉01萬噸、硫酸(濃度98%)02萬噸、糠醛60噸,還要50萬噸固體産品的包裝材料和4~5萬噸液體産品的裝桶。因此要相應的建設合成氨、燒碱、硫酸等配套工廠。30萬噸乙烯工程可以帶動化工、輕紡、電力、機械、建材、醫藥、食品等一系列工業的發展。從中國現有的30萬噸乙烯生産基地的經濟效益來看,圍遶30萬噸乙烯生産,同時建設3萬噸腈綸、3萬噸丙烯腈和3萬錠棉紡、30萬噸合成氨、50萬噸尿素、4萬噸洗滌劑等工廠,最少可增加10萬個以上的就業崗位,一年可增加100億元以上的工業産值。30萬噸乙烯工程建成投産後,茂名市的工業結構將發生顯著改變,茂名將會由現在以原材料生産爲主轉變爲以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紡織相結合的,所謂“油頭、化身、輕紡尾”多層次深加工的生産基地。在它的帶動和輻射下,粤西的化工和輕紡工業將會有一個較大的發展。

  (二)茂名市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構想

  1全市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

  我們認爲,茂名全市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應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關於廣東20年趕上亞洲“四小龍”的目標

  廣東20年趕上亞洲“四小龍”,這是全省共同奮鬥的目標,理所當然也是茂名的奮斗目標。

  所謂趕上“四小龍”,最低限度要在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和人均國民收入達到“四小龍”的平均水平。據測算,20年要趕上“四小龍”,廣東經濟發展的年平均增長速度要達到13%以上。

  茂名屬於廣東的“第二世界”。從發展水平來看,處於廣東中等偏下水平,但資源較豐富,發展潜力較大。因此,茂名在未來的20年,經濟發展增長速度應達到全省的平均速度,也即年平均增長速度達13%以上。

  按年增長率13%進行預測,茂名全市2000年國内生産總值達到250億元,人均4200元,國民收入215億元,人均3000元;2010年國内生産總值850億元,人均13000元,國民收入731億元,人均11000元。

  (2)關於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

  茂名經濟發展正在起步,環境問題還不突出。但是,茂名不能走某些發達國家曾經走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路子,把保護水資源、防止污染、美化環境作爲整個市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也就是説,把茂名建設成爲山青水秀、環境優美、經濟發達、人民富裕的地區。環境的目標至少要做到:①森林覆蓋率達到60%以上;②水土流失得到完全的控制和有效的治理;③污染物的排放完全控制在國家標準以下。

  (3)關於城鎮與鄉村協調發展的目標

  按照馬列主義的原理,人類社會空間結構的理想模式,是城鄉差别消滅,城鄉融合,即全部内容的城鄉一體化。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階級對立的消失和工農根本利益的一致,舊社會的城鄉對立已不存在。特别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城鄉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城鄉之間閉塞的、隔閡的局面已被打破,城鄉關係發生着新的變化。在珠江三角洲這樣發達的地區,城鄉互助、協調發展、城鄉融合已匯成時代洪流,出現了城鄉趨向一體化的新局面。

  城鄉一體化也應當是茂名市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從現在起就應當以這個目標來協調城鄉的發展:①在大力發展城市工業的同時,要積極發展鄉鎮工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②要認真抓好村鎮規劃,加强鄉村地區交通、通信、供電、供水、醫療、商業的建設;③在普及9年義務教育中,要特别重視鄉村教育的發展。

  2區域開發戰略與模式

  (1)區域開發戰略

  區域開發戰略是對區域經濟開發的宏觀的總體的謀略。流行的區域開發戰略有平衡發展戰略、不平衡發展戰略和傾斜—協調發展戰略。

  我們認爲,茂名經濟發展應采用傾斜—協調發展戰略。因爲這種開發戰略比較切合茂名的實際。

  這種戰略的基本思路是:把重點論與協同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以優勢部門爲主體的有序、有機的開放的産業關聯系統和以重點地區爲主體的有序、有機的開放的地域關聯系統,提高工農業總體水平,實現資源(包括自然、技術、資金、人力等資源)的優化配置,搆成一個協調運轉的經濟機制。

  實行傾斜—協調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産業傾斜與地域傾斜相結合。具體地説,選擇石油化工作爲優勢産業,茂名—水東城鎮帶作爲重點地區,實行投資和政策的雙重傾斜,建立起主道産業群和核心經濟地帶。

  實行這種發展戰略,還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協調:

  一是重點與一般的協調。對主道産業和重點地區實行投資和政策雙重傾斜,使其超前啓動。但要注意防止傾斜過度,對一般産業和地區也要積極支持,使市域各部門、各地區都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佔有各自恰當的位置,從而使全市經濟迅速、穩定、持續、協調發展。

  二是外循環與内循環的協調。茂油、30萬噸乙烯廠是從全國大系統着眼布局的大企業,原料和産品都大部分參加區外循環,熱電廠和未來的頁岩電廠的電力也相當一部分輸出區外。這是外循環。没有這外循環,茂名也難以有突破性發展。在强化與區外的關聯性的同時,要加强區内産業之間、不同地域之間的經濟技術聯繫,擴大内部循環,使外循環與内循環相互協調,相互促進,逐步改變目前尚存的“强大的工業基地和落後的地區經濟”的局面。

  三是國家利益與地方利益的協調。中央和省在茂名興建的大企業,體現國家利益,茂名市域經濟發展和産業結構要服從國家地域分工的要求,支持和服務國家大企業。但國家大企業在服務全國全省的前提下,還應擔負起興地富民的責任,促進所在地區迅速發展,協調好國家利益和地方利益。

  四是城鎮與鄉村的協調。今天我們强調茂名要發展城鎮,加强城鎮建設,是因爲經濟發展要有經濟中心,城鎮規模如果太小,商品經濟難以發展;城鎮建設是區域綜合投資環境的反映,還可以提高人們信心,增强内聚力。但是,城鎮和鄉村都是歷史的範疇,而且都是動態的概念。發展城鎮就是充分發揮城鎮在工業生産、交通、商品交流、金融信貸、科學技術以及人才、信息、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中心作用,帶動鄉村的發展,使之與城鎮接近,最後趨於城鄉融合。

  五是上游和下游地區的協調。茂名市域經濟基本上是流域經濟,有上下游協調問題。目前下游地區經濟比較發達,又是開發建設的重點,而上游地區經濟比較落後。但是,上游地區是下游地區的水源地,如果不幫助上游地區建立合理的産業結構,把經濟搞上去,而任由其有林就伐,有礦就採,有地就墾,就必然會破壞整個流域的水資源,茂名經濟發展就不堪設想。

  (2)區域開發模式

  區域開發模式是區域經濟開發活動的空間格局形式。比較常見的區域開發模式有增長極模式、點軸開發模式、網絡開發模式和地域生産綜合體開發模式等。

  茂名市域屬於經濟發展正在起步的地區,運用增長極與點軸開發相結合的模式較爲適宜。

  增長極理論首先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於本世紀50年代提出。他認爲,經濟增長並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間上呈點狀分佈,然後沿着多種渠道向外擴散,對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産生不同的影響。這些點(多爲城鎮)就是具有成長及空間集聚意義的增長極。

  增長極通過兩種方式對周圍地區施以影響。一是極化效應。即發動型(或者叫推進型)産業的增長引起其它經濟活動向增長極集中,從而獲得各種集聚經濟效益。前文已論及,茂名市有可能成爲粤西的增長極。茂名的投資分配和工業布局不宜太過分散,應適當集中,使這個增長極迅速形成。二是擴散效應。增長極的極化到一定規模時就開始産生擴散效應。擴散效應是增長極理論的關鍵部分,是增長極推動區域增長,井使區域趨於均衡的積極作用。它一方面以其物質輸出和空間擴展來發展自身,茂名將會向水東方向擴展,使水東成爲市區;另方面又以跳躍的方式促使新增長極的形成。通過茂名增長極的擴散效應,並使高州鎮成爲茂名市域次一級的增長極,電城、博賀、化州、長坡、鎮隆、東鎮等鎮成爲第三級的增長極。

  點軸開發是一種與增長極理論相聯繫的等級漸進式開發。首先在點上積聚,并發展爲區域中心(極化),然後由中心向交通沿綫發展,形成區域開發中的軸綫(擴散)。

  運用生長極與點軸開發相結合的開發模式,茂名市域的開發,以茂名市區爲重心,以縱軸公路綫(貴子——東鎮——高州——水東)、鐵路和沿海(廣湛公路)等三條交通綫爲軸綫,形成”士”字形開發格局(圖2-1)。

  (3)區域劃分與地區分工

  根據自然地理條件、生態建設任務和經濟發展差异,茂名市域可以劃分爲六個區。這六個區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建設成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域。

  ①茂名——水東經濟核心區。包括茂南區和電白縣的水東、南海、沙院、小良、陳村、七逕、坡心、羊角等八個鎮。本區將以國内市場爲基礎,以國際市場爲道向,充分發揮地理位置優越、原油加工能力雄厚、瀕臨南海、有深水良港的優勢,利用豐富的礦産、水産和農副産品資源,以石油化學工業、電力工業爲主道,相應發展輕紡、建材工業、城郊型農業和第三産業,建設成爲强大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基地和全市域的政治、經濟、交通、商業、文化、科技的中心。

  ②高州水庫經濟生態區。包括高州水庫和高州縣的馬貴、古丁、深鎮、大坡、大潮、平山、石龍、東岸、長坡等九個鄉鎮。本區作爲市區供水的“蓄水池”,在全市有其獨特的地位。應當以水資源的保護和經營爲中心,生態建設、開發資源和發展加工業三結合,建設成爲山青水秀、經濟發達、人民富裕的經濟——生態區。

  圖2-2 茂名市域空間開發示意圖

  (圖略)

  ③東南沿海區。包括電白縣的電城、博賀、龍山、爵山、嶺門、馬踏、麻崗、樹仔、旦場、林頭、大衙、霞洞、黄嶺、觀珠、沙琅、望夫、羅坑、那霍等18個鎮。本區北部爲丘陵山地,南部爲乾旱的臺地區,主要靠羅坑水庫等幾個中小水庫供水。這裏最大的優勢是臨海和交通方便。應充分利用這個優勢,積極引進外資和技術,開發海洋資源,建成以海洋開發爲主道産業,有比較發達的外向加工業和商業的沿海經濟區。

  ④鑒江中游區。包括高州水庫區以外的高州縣其它各鄉鎮,即高州、曹江、謝鷄、新垌、雲潭、根子、泗水、分界、石鼓、祥山、鎮江、沙田、頓梭、南塘、大井、潭頭、木頭塘、石板等18個鄉鎮。本區是丘陵臺地區,有較豐富的煤、高嶺土資源,地方工業有較好的基礎,是馳名内外的水果基地,文化教育比較發達,今後應發揮優勢,建設成爲商品農業基地和建材、紡織、電子工業基地。

  ⑤鑒江上游區。包括信宜縣全境,實際上一小半屬鑒江流域上游,一大半爲西江支流羅定江、黄華江的上游。本區是丘陵山地區,林業、礦産、水電資源比較豐富,又是僑鄉。應當積極引進外資(包括僑資)和技術,開發山區資源,發展外向型的山區經濟。

  ⑥羅江流域區。包括化州縣全境,鑒江的支流羅江縱貫縣境。本區大多爲臺地和丘陵,農業和工業基礎都比較好。應當充分利用交通方便和資源較爲豐富的優勢,發展商品農業和加工工業,建設成爲工業、農業都比較發達的區域。

  圖2-3 茂名市域經濟區劃圖

  (圖略)

  3産業結構調整及布局

  研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關鍵是確定産業結構。所謂産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産業部門之間的相互組合關係。

  (1)産業結構現狀

  從社會總産值分析茂名市域目前五大物質部門的結構,交通運輸郵電業和商業服務業比重偏低(表2-11)。

  表2-11 茂名市域1990年社會總産值結構

  注:本表産值數來自《廣東省統計年鑒》

  從國内生産總值分析茂名市域目前三大産業的結構,第三産業的比重偏低(表2-12)。

  (表略)

  從以上兩種産值結構分析來看,茂名市域的産業結構基本上還是傳統型的,農業仍占較大的比重,第三産業發展不足。

  (2)調整産業結構的目標和道向

  調整産業結構就是選擇市域經濟發展中的適宜産業和最佳産業,促進市域各業全面、協調、穩定、持續、迅速地向前發展,迅速提高市域社會生産力。

  調整産業結構的目標是高級化、協調化、效益化。

  産業結構高級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由目前第一産業占比較大的比重轉變爲第二、第三産業占優勢;二是由目前勞動密集型産業占優勢向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産業占優勢方向演化;三是由目前生産初級産品的産業占優勢轉變爲生産中間産品、最終産品的産業占優勢。

  産業結構協調化,是指能促進經濟各部門和各環節間的協調發展。對目前明顯滯後的商業、金融、科技、教育等産業要加速發展,使之與即將迅猛發展的第二産業相協調。同時對於在未來世紀有可能成爲先道産業的信息産業、生化産業、海洋産業給以足够重視,以争取在未來取得主動。

  産業結構效益化,是指能充分合理利用市域内各種資源,滿足社會需要,有較大的發展活力,並達到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相統一。茂名即將上馬一批大工業企業,但要同時發展一批週期短、收效快、效益高的産業,以優化經濟環境,搞活市場,使人民受惠。

  區域産業結構一般是沿着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方向演進的。區域産業結構的變動有三種基本道向;技術道向、結構道向和資源道向。我們認爲,茂名市域産業結構變動的道向應是結構道向與技術道向相結合。

  結構道向就是以轉變結構爲主要方向,即産業結構從自然資源開發爲主向加工製造業方向轉化。茂名目前正在進行這種轉化。但未來的社會是知識技術主道的社會,茂名應同時采取技術道向,即在産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大力發展高技術産業,直至占主道地位。

  (3)主道産業的確定

  主道産業是作爲區域經濟支柱的專業化生産部門,它體現着區域的優勢,對於區域産業結構有質的規定性。因而主道産業的確定對建立區域産業結構至關重要。

  國外學者已提出選擇和確定主道産業的三條標準:一是生産率的上昇率;二是收入需要彈性;三是關聯度。這三條標準被廣泛應用。

  關於茂名的主道産業,有不少學者認爲,30萬噸乙烯、30萬噸化纖、30萬噸合成氨等大型工業項目上馬之後,石油化工則成爲茂名的主道産業。

  我們也持這種看法,主要理由是:①石油化工關聯度高,帶動性强。如30萬噸乙烯廠,它可帶動酸碱、建築材料、包裝材料、輔助材料(乾燥、净化劑和填料等)等先行工業,塑料、紡織、制藥、染顔料、洗滌劑等後序工業,以及電力、機械、食品等配套工業;②石油化工屬於原材料工業,需求增長率較高,市場容量較大;②石油化工屬於資金、技術密集型産業,具有技術先進性,並有較高的勞動生産率;④與華南、西南的其他地區比較,茂名有發展石油化工的顯著優勢。

  (4)工業結構

  茂名市有個廣爲人知的“油頭、化身、輕紡尾”的提法。這就是茂名市域未來工業結構的形象概括。

  茂名市域的工業結構,目前依次包括燃料工業、化學工業、建材工業、電力工業、機械工業、森林工業、造紙文化用品、紡織縫紉皮革、食品工業、橡膠加工、冶金工業、電器製造、陶瓷工業等部門。其中燃料(煉油和煤炭)工業産值占六成以上。

  若以石油化工作爲主道産業,加上它的先行工業、後序加工和配套工業,則組成一個主體很明確、内在聯繫很緊密的工業體系,它包括煉油工業、石油化工、化肥工業、制藥工業、塑料工業、紡織工業、精細化工、電力、機械、建材、酸碱工業、包裝材料工業、食品工業等部門。這個工業體系是圍遶石油及其加工做文章的。

  再從茂名市域的資源來看,木材加工、橡膠加工、陶瓷、建材、煤炭、水産加工、果品加工、電力、飼料等工業部門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特别是電力工業,若油頁岩發電的裝機容量達到200×104kw,茂名將成爲全省的電力生産基地之一。

  從主道産業出發,考慮原有的工業基礎和工業發展的資源,茂名市域未來的工業結構,應以煉油、電力工業爲基礎。以石油化工爲主體,相應發展紡織、橡塑、建材、機械、食品,森林等工業,組成一個偏重型、材料與加工相結合的工業體系。

  (5)農業結構

  茂名市域是農業生産水平較高、多種經營開展較好的地區,水果、花生、黄紅蔴、熱帶作物、蠶桑、水産等在全省都佔有重要地位。作爲經濟基礎的農業在茂名市域是重要的,而且也有條件發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

  茂名有識之士曾提出,茂名的農業要塑造兩型(創匯型與城郊型)結構。這個意見基本是對的。

  從茂名市域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和需要來看,茂名發展農業要資源型、基地型、創匯型與城郊型相結合,也即説發展綜合型的商品農業。

  資源型農業,是指發揮市域資源優勢發展商品生産,它的特點是産品價值中資源價值占較大比重,如林、果、藥、油茶、橡膠和林特産品。

  基地型農業,是指花生、黄紅蔴、蠶桑、糧食等實行區域化、專業化生産。它的特點是商品率高。

  創匯型農業,是根據國際市場需要,以創匯爲目的來安排農業商品生産,如水果、水産、猪、禽和土特産等。

  城郊型農業,是指爲城市居民提供肉、蛋、奶和蔬菜、水果、花卉等生産。

  綜上所述,茂名市域未來的農業,應以市場爲道向,以商品生産基地爲形式,發展水果、蔬菜、花生、肉蛋奶、麻桑、糧食、水産、林業(含橡膠)等八大農業部門,建立起現代化的商品農業體系。

  (6)基礎結構

  基礎結構是爲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共同條件而提供服務的設施、部門和機構。主要包括交通、燃氣、供水、倉儲、郵電、金融、保險、商業、科技、信息等行業。

  上列十項都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和投資環境,對於茂名市域來説都是重要的。但從茂名市域經濟地位和産業結構來看,交通、郵電、供水、商業和科技等更爲重要一些,應當盡快發展和完善。

  4.城鎮體系

  (1)茂名市域城鎮化水平的預測

  城鎮化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社會過程,它至少包括:①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②職業從農業向非農業轉變的過程,③土地從農業使用向非農業使用轉變的過程;④非城鎮型景觀向城鎮型景觀轉化的過程;⑤生活方式由農村型轉變爲城鎮型的過程。城鎮化水平有一系列指標來表示。但最直觀最簡單的指標是城鎮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茂名市1990年城鎮化水平爲1216%,低於全國、全省的平均水平(表2-13)。

  未來20年茂名市域城鎮化達到什麽樣的水平呢?我們作這樣的預測:

  ①總人口預測。人口的預測按增長率進行預測。增長率分機械(遷移)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

  機械增長率,近幾年茂名市域人口遷出稍多於遷入。未來20年,隨着30萬噸乙烯等大工業的建設,人口遷入會有所增加,但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仍低於珠江三角洲等地區,人口遷出不會减少,所以人口遷移(機械)增長可以看作零增長。

  自然增長率,隨着計劃生育工作深入開展,人口自然增長得到有效控制,未來2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以下。

  表2-13 茂名市域1990年城鎮化水平

  (表略)

  按人口增長率計算,全市總人口,2000年爲5875萬,2010年爲649萬。

  ②城鎮非農業人口預測。城鎮非農業人口也是按自然增長率和機械增長率預測。城鎮非農業人口自然增長率應控制在10‰以下。按自然增長率10‰算,全市城鎮非農業人口,2000年達到70萬,2010年達到773萬。

  隨着經濟和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轉移進城鎮,機械增長是城鎮非農業人口增長的主要方面。我們用農村剩餘勞動力轉出率預測城鎮非農業人口的機械增長。

  粗略估算,2000年全市農村勞動力有235萬,2010年有213萬;按每個農業勞動力耕種4畝耕地,全市需要農業勞動力2000年爲62萬,2010年爲583萬;那麽,全市農村剩餘勞動力2000年爲173萬,2010年爲1547萬。2000年農村剩餘勞動力轉出率按30%計算,則有519萬農村勞動力轉爲城鎮非農業人口;2010年農村剩餘勞動力轉出率按70%計,則有10829萬農村勞動力轉爲城鎮非農業人口。

  綜合上述城鎮非農業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茂名全市域城鎮非農業人口,2000年爲1219萬,2010年爲18559萬。

  ③城鎮化水平預測。根據上述全市總人口和城鎮非農業人口計算,2000年全市域城鎮化水平爲207%,2010年全市域城鎮化水平爲286%。

  (2)茂名市將成爲粤西的次中心

  湛江市是人口規模全省排第四的中等城市。它擁有優良港口,成爲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大西南的門户,並是我省通往海南和西南各省的西部交通樞紐。同時它工業門類齊全,結構較合理,並有較發達的商業、文化、教育、科技,高等學校和科研單位之多在廣東省僅次於廣州;所以,它一直是粤西的中心。

  茂名市原屬湛江管轄,是一個以石油工業爲主的小城市。1983年,它從湛江地區分離出來,並管轄周圍四個縣。茂名市作爲鑒江流域的行政中心,地方工業以及商業、文教、科技等這些中心城市所必不可少的部門發展快了一些,它與各縣的交通、經濟聯繫已大爲發展,城市的綜合職能有所加强,作爲鑒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正在逐步確立。特别是,隨着三茂鐵路的通車,30萬噸乙烯廠和頁岩大電廠等大工業項目上馬,水東深水港以及茂名至水東的鐵路、高速公路、輸油管道的建設,茂名市的工業以至整個經濟實力可能會比湛江市强,它將作爲全國重要的石油加工出口基地和全省重要的動力原材料工業基地,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要成爲一個大區域的中心城市,僅有工業發達這一點是不够的,必須在工業、農業、商業、金融、交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齊全配套,結搆合理,有較强的輻射和輻聚能力,才能承擔這一角色。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茂名不會取代湛江而成爲粤西的中心,但它將成爲粤西的次中心。

  (3)茂名——水東城鎮帶

  水東港正在水東鎮偏南12km,水東灣出海處的砲臺附近建設水東新港,並在附近建立水東經濟開發試驗區。

  30萬噸乙烯企業將在茂名市區東南87km的飛機嶺興建,該處正好位於茂名市與水東鎮的幾何中心,乙烯工程將占地8km2。

  茂名市區、飛機嶺、水東、水東新港這四個點,在空間上相鄰兩點之間距離均爲10km左右。即將興建的茂名至水東新港的一級公路和鐵路將把這四個點串聯起來。

  近期,這四個點在空間上各自獨立存在,但隨着交通條件的改善,彼此聯繫越來越密切;遠期,這四個點將連成一片,形成茂名——水東城鎮帶。

  這個城鎮帶的形成過程將分爲三個階段:

  ①四個點在空間上獨立存在。

  口      O      ◇     ◆

  茂名市區  飛機嶺工業區  水東鎮  水東新港

  ②茂名市區與飛機嶺工業區連片,水東鎮與水東新港連片。原因是茂名市區與飛機嶺工業區都是石油化工行業,有密切的内在聯繫,而水東鎮與水東新港歷史、地緣上聯繫密切。

  (圖略)

  ③四個點連成一片,形成茂名——水東城鎮帶。

  (圖略)

  這個城鎮帶將是一個以茂名市區爲中心,以石油化工爲主道産業,以水東鎮爲附城,以水東新港爲門户,以鐵路、公路爲紐帶的組團式城鎮帶。這個城鎮帶將成爲全市域的政治、經濟、交通、商業、文化、科技的核心地帶。

  (4)電白新縣城

  電白縣的縣城遷回電城。隨着茂名——水東城鎮帶的出現,電白縣的水東、南海、沙院、七逕、陳村、坡心、羊角等鎮都在這個城鎮帶範圍内,建議在時機成熟時,將這七鎮再加上小良鎮,從電白縣劃出來,設立水東區,性質如同茂南區,屬於市區的一部分。

  電白縣管轄上述八個鎮以外的其他各鎮。水東鎮不在電白縣管轄内,不宜再作電白縣的縣域,應另選新址作電白縣城。

  電城鎮是電白縣除水東、博賀兩鎮以外最大的建制鎮,城鎮非農業人口有2萬多人,每天流動人口有萬多人,工業、商業比較發達,是電白縣東部地區的經濟中心。

  電城鎮原是電白的縣城,1951年縣人民政府從電城遷往水東鎮。電城鎮經濟和城鎮設施基礎較好,地理位置優越,廣湛公路通過該鎮,並有建設港口的條件。電城鎮比較有條件成爲電白縣的縣城,加果水東鎮從電白縣劃出去,建議電白縣的縣城遷回電城。

  (5)高州有可能成爲茂名市域内的第二個城市。

  茂名全市域僅有一個城市,城市密度063座/萬km2,比全省城市密度124座/萬km2低一半。隨着經濟的發展,茂名應在不久的將來,産生第二個城市,以至第三、第四個城市。

  第二個城市在哪裏産生?從現在的縣城來看,水東鎮很有條件設市。但我們在前文已論述,水東應是市區的一部分,不單獨設市,設立水東區,與茂南區相連接,這樣茂名市從地緣和形態上成爲真正的沿海城市。

  其他高州、化州、信宜三個縣城,論條件應是高州先設市。高州設市的理由,主要是:

  ①高州是文化古城,現在的文化教育也比較發達,茂名市政府一直要求高州城建設成爲反映鑒江流域古今文化特色的文化城。

  ②高州工業、商業、商品農業比較發達,經濟實力比化州、信宜好。

  ③1985年由中山大學地理係搞了城鎮建設總體規劃,規劃區控制面積爲1948km2,規劃2000年人口規模達到10萬。這幾年,高州鎮按總體規劃藍圖進行舊區改造和新區建設,已初具城市規模。現在看來,不需到2000年,人口規模就可達到10萬。

  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高州是茂名市區以至未來茂名——水東核心地帶的水源供應地。從這種意義來説,高州的發展制約着茂名市的發展。高州設市,茂名市幫助和支持高州發展無污染的工業,使高州城以及其他城鎮有較大的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容量,把高州水庫庫區過密的人口轉移部分到高州城以及其他有關城鎮,以利於保護庫區生態和水源。

  (6)茂名市域的五級城鎮體系

  ①現狀城鎮體系的特點。

  目前,茂名全市域共有市鎮101個,其中市一個,鎮100個。這101個市鎮可分爲中心城市、縣城、萬人鎮和片中心、一般建制鎮等四級(表2-14)。

  表2-14 茂名市域現狀城鎮體系

  (表略)

  茂名市域現狀城鎮體系有以下的特點:①城鎮規模較小,03萬人以下的鎮48個,占全部市鎮的475%;②城鎮職能類同,分工不明顯,城鎮間縱向聯繫爲主,即各鎮與縣城聯繫,各縣城與市聯繫,而各城鎮問缺乏横向聯繫;③多數城鎮没有認真進行規劃,布局比較零亂,設施不完善。

  ②未來的五級城鎮體系

  就目前四級城鎮的作用來看,第二級縣城和第四級一般建制鎮作用較明顯,分佈也較均匀;第一級中心城市經濟實力不强;第三級片中心作用不明顯。今後應着重加强第一級中心城市和第三級片中心(縣内區域中心)的發展。

  未來的城鎮體系分爲城鎮帶、縣級市、縣城級城鎮、縣内區域中心和一般建制鎮五級(表2-15)。

  城鎮帶,即前文論述的茂名——水東城鎮帶,包括現在的茂南區和未來成立的水東區。在這個城鎮帶内,新坡、高山、南海等融入城區,其它各鎮仍作爲獨立的城鎮存在。

  高州成爲縣級市,除高州鎮以外各鎮仍獨立存在,石鼓、新垌、長坡、石板、大井成爲市内區域中心,其中長坡將成爲3萬人口以上的縣城級城鎮。祥山、大潮發展成建制鎮。

  電白縣,縣城搬回電城鎮,麻崗、嶺門、沙琅、林頭成爲縣内區域中心,博賀鎮將成爲5萬人口以上的縣城級城鎮。

  化州縣,同慶、笪橋、中垌、那務、平定成爲縣内區域中心。

  信宜縣,鎮隆、合水、懷鄉、貴子、高坡成爲縣内區域中心,其中鎮隆將成爲3萬人口以上的縣城級城鎮。茶山、丁堡、旺沙發展成建制鎮。

  表2-15 茂名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表略)

  (三)茂名市域水資源及需水量預測

  1茂名市域水資源狀况

  茂名市域位於北回歸綫以南,背山面海,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據茂名市水電局鑒江流域規劃復查報告書的資料,茂名市域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爲1500—2600mm,多年平均年降雨總量爲203億m3,多年平均逕流深度爲961mm,多年平均河川年逕流總量110億m3,另有8億m3過境客水。

  茂名市域水資源總量爲118億m3,平均每人年擁有水資源量爲2263m3,比全省、全國人均擁有水資源量都要低,可見水資源並不豐富。如果不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恢復和提高土壤植被的涵水能力,增加産水量,並做好水資源保護,那麽將來水資源有可能成爲茂名市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2茂名市域經濟發展的需水量預測

  (1)農業用水量

  目前全市水利設施灌溉農田面積達21211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06%。農田用水量達2082億m3,平均每畝灌溉用水98157m3。我們認爲,未來20年,全市農業用水量維持20億m3就可以,不必增加農業用水量。理由主要是:①現在灌溉面積已占耕地80%以上,這個比例已不算低。其實有一部分耕地是很難搞水利灌溉的,這部分耕地可以種植旱地作物。也即説水利建設目標上不必追求全部耕地都實現水利灌溉;②現在每畝用水量已經很高,比全國每畝用水量660m3高487%,比茂名市水電局計算的信宜、化州、電白三縣保证率90%一年三熟的灌溉定額都要高;③耕地會减少,按年遞减率06%計算,2010年茂名市域耕地僅有2333萬畝,按灌溉面積占80%計算,每畝用水量達10718m3。即使按全部耕地實現水利灌溉,每畝水量仍有8573m3;④商品農業的發展,必然要調整農作物布局,例如蔬菜面積增大,對於水利灌溉的要求提高,但並不增加灌溉用水量。

  (2)工業水量

  預測工業用水量最簡單的方法是用人均工業用水定額法。參照其他地區的標準,2010年茂名全市平均每人每日工業用水定爲300L。2010年全市人口649萬,則全市每年需工業用水711億m3。

  (3)城鎮生活用水量

  預測城鎮生活用水量通常是用人均生活用水定額法。參照其他地區的標準,2010年茂名市城鎮人口平均每人每日生活用水(含市政用水)定爲450L。2010年茂名全市城鎮人口18559萬,則全市每年需城鎮生活用水305億m3。

  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和城鎮生活用水三項合計,2010年茂名全市需水量爲2016億m3。

  (4)水量供需平衡

  根據茂名水電局的規劃,到2000年實現規劃後,茂名市域水資源開發量可達303億m3,占多年平均逕流量的32%。可見,在未來的20年内,茂名市域水資源開發量大過需水量,水資源是能够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的。

  還應指出,茂名市域水資源開發量僅占水資源總量的28%,比全國開發量占51%低82%。説明茂名市域水資源的開發程度低,還有比較大的開發潜力。

  3茂名—水東城鎮帶的供水問題及措施

  (1)需水量

  茂名——水東城鎮帶是全市城鎮人口和産業最集中的區域。隨着工業和城鎮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本區域的需水量將大幅度增加。

  工業用水,按每萬元産值耗水500噸,2010年工業産值350億元,則工業用水量達175億m3。

  城市生活用水,按每人每日生活用水450L(含市政用水),2010年人口60萬,則城市生活用水量爲099億m3。

  農業用水,按每畝耕地耗水定額900噸,2010年耕地15萬畝,則農業用水量135億m3。

  綜合上述三項用水,2010年茂名——水東城鎮帶需水量爲1984億m3。

  2)水資源

  茂名——水東城鎮帶地區最小年降雨量1099mm(1977),最大年降雨量2423mm(1976),多年平均降雨量1524mm,雨水比較豐富。多年平均逕流深度700mm左右,年逕流量爲365億m3。

  區内有鑒江的支流袂花江及其支流梅江等河流。袂花江多年平均逕流量78億m3。據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估算,袂花江上游可供蓄引水量約有318億m3。這可作本區供水水源之一。現已建有羅坑和黄沙兩水庫,總庫容168億m3,多年平均産水量爲27億m3。這兩水庫有水渠引水到水東地區。

  鑒江是粤西最大的河流,在它上游建有大型的高州水庫。鑒江南盛河段建有攔河壩,從南盛至茂名修建有工業引水渠,引水入茂名市區。高州引鑒渠從高州鎮上游引水,高州水庫東幹渠從石骨水庫引水,作爲本區農業用水的主要水源。可見,鑒江和高州水庫是本區的主要水源。

  鑒江南盛攔河壩以上匯流面積3385km2,多年平均區間來水量(不包括高州水庫放水)爲2737億m3,按95%保证率,供水量爲625億m3。高州水庫匯流面積1022km2,設計厙容115億m3,多年平均産水量爲125億m3,按95%保证率,供水量爲79m3。

  綜上所述,包括本區逕流量、袂花江上游來水、鑒江南盛攔河壩以上區間來水和高州水庫産水量,本區水資源總量約爲467億m3,按95%保证率,可供水量爲1733億m3。

  (3)供水問題

  主要問題是可供水量不足。目前在乾旱年份,供水已出現緊張狀况。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預測2010年本區需水量1984億m3,而按95%保证率可供水量才有1733億m3,短缺251億m3。但是城市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保证率要達到100%,按保证率100%計算,可供水量少於1733億m3,那麽供水量缺口更大。

  (4)解决措施

  擴大可供水量,增加供水能力,建議采取以下四項措施。

  一是增辟水源。

  袂花江上游可蓄引水量318億m3。現有的羅坑、黄沙水庫等工程已蓄引168億m3,能供本區蓄引的水資源還有15億m3。鑒江中上游的高州、信宜兩縣逕流量有6636億m3,除了兩縣用水外,至少還有剩餘水資源30億m3,其中有1415億m3已計入本區的可供水量,其餘的1585億m3尚未開發。也就是説,鑒江、袂花江流域還有1735億m3的水資源可供本區開發。應當加强對鑒江流域水資源的調查研究,加强水資源蓄貯、調節、調引工程系統建設,使這1725億m3水資源能成本區的可供水量。

  二是擴建蓄水工程

  目前供水本區的蓄水工程主要是高州水庫和羅坑水庫。高州水庫總庫容115億m3,設計正常水位90m,相應庫容1035億m3。但是,水庫未能按設計水位蓄水,致使興利厙容减少293億m3。據水電部門規劃,可在高州水庫上游建設大拜、荷木洞、仙人洞三個水庫,總庫容12億m3。這些水庫除了可以補充高州水庫因未能按設計水位蓄水而减少的興利庫容293億m3外,還可以增加興利庫容48億m3,也就是説共可增加興利庫容773億m3。

  羅坑水庫總庫容113億m3,正常庫容9175萬m3;黄沙水庫庫容5450萬m3。據水電部門規劃,對羅黄水系的蓄水工程進行擴建續建,可增加灌溉庫容4000萬m3。

  從上述可見,高州水庫和羅黄水系工程如能擴建續建,本區可增加供水量813億m3。

  三是完善引水工程

  供應本區的主要引水工程有南盛工業引水渠、高州引鑒渠、高州水庫東幹渠和羅坑水庫幹渠(共青河引水渠納入本幹渠)。其中對茂名市區和水東鎮供水的引水工程爲南盛工業引水渠和羅坑水庫幹渠。

  南盛工業引水渠,設計流量25m3/s,現在引水流量爲168m3/s。如能進行渠道維修、清淤,以及部分渠道斷面擴寬加深,争取達到設計標準,可增加引水流量82m3/s。

  羅坑水庫幹渠,設計引水流量爲28m3/s。目前引水流量爲12m3/s。原設計從高州水庫補水185m3/s,但未實現。如果增强高州水庫的調節能力,真正從高州水庫補水,並維修渠道,争取引水達到設計流量,可增加16m3/s。

  以上兩項工程,可爲本區增加引水流量242m3/s。

  四是增加自來水廠

  除了現有市區水廠和水東水廠外,應在茂名河東和水東三角圩各建一個自來水廠。

  河東水廠規劃設在羊角南華林場附近,利用附近的小水庫改造成調節水庫,分别從茂名幹渠和袂花江引水,水廠能力日産16萬噸,作爲茂名市區的生活用水。

  三角圩水廠規劃設在靠近三角圩的七逕那曾,通過共青河從袂花江引水,並興建一個30萬m3庫容的調節水庫,水廠能力日産8萬噸。

  4.水資源的保護

  水資源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寶貴資源,又是環境的基本要素。水資源質量狀况如何,對於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水資源的利用,將産生深遠的和重大的影響。因此,要高度重視和認真做好水資源的保護工作。

  (1)加强造林緑化,控制水土流失。特别要注重營造水源區和河岸的水源林,增强水源涵蓄能力和環境的净化能力。

  (2)設立水源保護區。在生活用水的取水點上游1000m至下游100m水域應劃爲水源保護區,不準設立碼頭、停泊船隻和游泳,沿岸農田不得施用長效農藥,不準排入污水和垃圾。

  (3)建立水質監測網,加强水源區及上游河流和引水渠道沿岸污染源的控制。

  (四)高州水庫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模式

  如果説茂名——水東城鎮帶是全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和輻射源,那麽高州水庫區則是全市水資源調節的控制器和市區供水的“蓄水池”,在鑒江流域水資源、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協調研究中占特殊的地位。

  1.高州水庫的作用

  高州水庫的作用是非常明確的,又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茂名市區工業和居民用水是靠高州水庫供給的。事實上,高州水庫的建設和名市石油工業的發展、市區的興起是相輔相成的。没有高州水庫,茂名市區工業和城區不可能發展,而没有茂名市石油工業的大規模建設,高州水庫的意義不會如此重要。高州水庫設計供茂名市工業用水2lm3/s,每年供水約8億m3,并且工業用水設計保证率爲99%。實際上20多年來保证率達100%,不管在什麽情况下茂名市工業供水都是優先保证的。

  其次,鑒江中下游平原是靠高州水庫保证農業灌溉的。高州水庫灌區東起電白霞洞,西至化州楊梅,北自高州東岸、長坡,南訖電白南海、吴川的吴陽,歷史上水旱灾頻繁,農業經常失收。但高州水庫的灌區工程建成發揮效益後,灌溉農田118萬畝,年農田灌溉用水量近10億m3,保证率達90%以上。

  第三,高州水庫的調洪效益也相當明顯。水庫建成後,削减瞭高州以上洪峰的1/3,大大地减輕了鑒江兩岸洪澇水患,捍衛了鑒江中下游平原耕地160萬畝,人口160多萬(表2-16)。

  表2-16 高州水庫削减鑒江洪峰四例一覽表

  (表略)

  第四,高州水庫建有良德、石骨、三叉塘、平山、江邊村、禾嶺子、雷公塘等大小水電站九座,總裝機37749kw。其中良德電站21000kw,石骨電站6000kw,並有110kv高壓綫路與電網相接,供應全市用電。

  2.高州水庫庫區的自然——經濟特點

  高州水庫的集雨面積約1022km2,包括九個鄉鎮。這個包括九個鄉鎮的庫區目前是以農業爲主的經濟落後的山區。其自然——經濟特點是:

  (1)山地面積大。山地面積占土地面積的70%以上,有的鄉鎮甚至90%以上是山地,爲茂名市域内著名的山區。

  (2)林、果、雜類經濟作物是農業經濟的支柱。全區基本消滅了荒山,森林覆蓋率在70%以上,是全市著名的用材林區之一,主要有杉、鬆、竹等,還有三四萬畝橡膠。本區水果品種繁多,主要有香蕉、柑橙、荔枝、龍眼、菠蘿、黄皮、黄黑欖、三華李和其他雜果。其中以香大蕉爲較大宗,面積達到5萬多畝。此外,本區胡椒、香芋、油茶、茶葉、紫膠、南藥等雜類經濟作物的發展也成爲農業的特色。

  (3)水力、礦産、松脂是高州水庫區三大自然資源。除高州水庫裝機27000kw的水電站外,各鄉鎮建設小水電六七十個,裝機容量數萬千瓦。本區礦産資源也比較豐富,主要有石灰石、石英、高嶺土、花崗岩、滑石粉、鉛鋅礦、金礦、鈾礦、稀土礦等,但目前開發還甚少。本區各鄉鎮都有數萬畝至十多萬畝的鬆林,有比較豐富的松脂資源。

  (4)鄉鎮企業起步較遲,發展不足。鄉鎮企業近年來才開始姗姗起步,規模還比較小,技術力量比較差,與全市其他地區相比,差距還比較大。除長坡鎮、東岸鎮鄉鎮企業發展較快,年産值在1000萬元以上之外,其他七個鄉鎮企業年産值都在1000萬元以下。深鎮、石龍、平山、古丁、大潮等鄉鎮是全市鄉鎮企業發展最落後的鄉鎮。

  3.高州水庫區的生態系統

  高州水庫區包括水庫和庫區,它的生態環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圖2-4)。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認識這個系統。

  圖2-4 高州水庫經濟——生態區經濟系統簡圖

  (圖略)

  (1)水的流動和貯蓄:水庫與庫區聯成一個生態系統

  高州水庫區作爲一個生態系統,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庫和水庫裏的水。水庫10多億m3的水,來自周圍1022km2的集雨區。這樣,水庫和庫區就通過庫區(集雨區)的水流和水庫的蓄水而聯繫起來了。庫區降雨的多寡,逕流的大小,就决定了水庫的蓄水量。因此,保護庫區水源,保证逕流供給是保证水庫正常發揮效益的關鍵。没有庫區集雨,也就没有水庫,兩者搆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2)泥沙流:土壤、植被與水庫的淤積密切相關

  泥沙流的形成、大小、强弱與庫區水土保持有密切的關係,也即與庫區生態系統中土壤、植被兩個因素有密切的關係;泥沙流歸宿於水庫,又直接影響着水庫的淤積,影響着水庫壽命。因此,分析庫區土壤、植被的持水效應和植被的固沙功能,搞好庫區的造林緑化,改造好庫區的植被,保持水土,治理好庫區的水土流失,是延長水庫的壽命的根本性措施。

  (3)水質:集雨區人類活動的紀録

  水庫水的水質好壞,主要取决於庫區(集雨區)人類活動。從目前狀况來看,整個集雨區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對水庫的水質影響還很小。個别的造紙廠、橡膠廠的廢水和人畜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對水庫水質有一些影響。但由於水庫庫容較大,自净能力較强,所以整個水庫的水質還不致於有大變化。然而,應該看到,隨着庫區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將會日益暴露出來。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統一起來,使庫區經濟發展起來,又確保水庫的水達到利用的要求,這是急待解决的問題。

  以上從水流、泥沙流、水質等三方面説明水庫和庫區兩個生態子系統是緊密聯繫的,從而搆成全區生態環境的大系統。

  4.高州水庫區經濟——生態系統發展模式

  (1)高州水庫區應當是一個包括水庫和庫區在内的經濟生態區

  水庫功能的實現,一靠水庫“力壯”,蓄水充足,二靠水庫“長壽”,减少淤積。但水庫“力壯”、“長壽”都不是水庫本身做得到的,而是要靠庫區搞好生態建設,增强産水,减少崩山和土壤侵蝕,消除污染。要建立起這樣的觀念,高州水庫不能光是水庫本身(6萬畝水面和十幾億立方米蓄水),還應包括庫區1022km2的集雨區及集雨區内的九個鄉鎮。水庫和庫區是相互聯繫,密不可分的,它們搆成一個經濟生態區。

  (2)水庫和庫區應當組成一個經濟聯合體

  高州水庫建成30年來,由於水庫和周圍庫區分屬不同的行政管理系統,因此兩者之間合作甚少。除高州水庫解决庫區的移民問題外,每年還有少數資金撥給周圍鄉鎮農民,以幫助庫區一定範圍内的造林緑化。其他各方面的社會經濟協作幾乎没有。可以説,一直以來,高州水庫區是分成水庫和周圍地區兩個子系統來發展的。

  然而,高州水庫作爲一個經濟生態區,在全市有其獨特的地位,因此,應當謀求水庫與庫區的聯合,第一步先搞横向聯合。一方面,鄉鎮經濟發展缺乏資金,水庫可以爲其提供投資或借貸,幫助其興辦鄉鎮企業,發展生産;水庫還有多種多樣的技術人才,可以爲庫區鄉鎮企業提供技術指道;另一方面,庫區鄉鎮在荒山緑化、水土保持以及水庫管理等協助水庫,爲水庫提供人力和物力。

  第二步水庫和庫區聯合組成一個經濟聯合體。這個聯合體,以水庫經營爲主,包括農工商多種産業和多種所有制。只有這樣做,纔可以既使1022km2的庫區山青水秀,保住水庫,又使庫區上九個鄉鎮經濟發展起來,農民走上小康。

  我們還提出,要探討經濟生態區與行政區結合的可能性。如果把高州水庫和庫區中的高州縣九個鄉鎮合在一起,設一個縣級行政區,把它的任務和發展方向,與市域内其他縣區區别開來,把水資源的保護和經營突出起來,對於保证茂名市區的供水,促進茂名市經濟的發展將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3)高州水庫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

  高州水庫區的優勢在於它的山水資源,應當念好“山水經”。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是,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水資源經營爲中心,以農林礦産品加工爲突破口,走生態建設、開發資源(包括水、農、林、礦資源)和發展加工業相結合的道路,把高州水庫區建成爲山青水秀、經濟發達、人民富裕的經濟——生態區。

  高州水庫區各種資源的開發,産品的加工和水庫運行利用是互相聯繫,共成一體的,搆成了本區龐大的經濟系統。只有從總體上把握這個系統,弄清其内部結構,理順各種關係,才能使之穩定發展。

  這個研究報告是1993年寫成的,當時提出了兩個牽動面較大的突破性的建議:一是設立水東區,劃入市區,電白縣城遷往電城;二是高州水庫和庫區九個分鎮合在一起,設一個縣級行政區。至今,我仍認爲我的建議是合理的。

  後來,茂名設了個茂港區,可能因爲電白縣不同意,没把水東鎮劃入,所以不能叫水東區。水東鎮仍是電白縣的縣城。

  我當時的想法,水東鎮(包括水東港)劃出成立水東區,劃入市區,既擴大了茂名市區,又使茂名在地緣和形態上真正成爲沿海城市。對於電白縣來説,西片變成市區,剩下東片如何發展呢?一靠電城新縣城建設,二靠博賀港的建設。這兩項建設,可以拉動電白縣的發展。電城新縣城和博賀港的建設,都可争取省和市支持的。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