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成爲縣級行政建制是1959年的事,只有50年的歷史。1993年,高州縣撤縣建市,變成一個建制市,但級别不變,仍是縣級,即縣級市。高州市也好,高州縣也好,它就是一個縣級行政區域。
1説一説1985年的縣城規劃
接受高州縣政府的委讬,我們中山大學幾位教師帶領經濟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82級學生,經過半年多的時間,完成瞭高州縣城城市總體規劃。那是1985的事,已經過去25年了,回憶起來,我的印象深刻,但許多具體細節已記不清。
當時,高州縣委書記是黄春藻,主管城建的副縣長是覃群青。那時全省開展總體規劃的縣城還很少,説明當時高州縣委、縣政府的城市規劃、城市建設的意識還是很强的,有規劃總比没規劃好,早規劃總比遲規劃好嘛。
當然,現今也有一種説法,説規劃不好不如不規劃。現在,人們大多不滿意城市規劃,真的,讚揚城市規劃搞得好的確實不多。我認爲主要原因是這麽幾個:一是人們很關心自己在那居住生活的城市,對城市規劃的要求很高;二是城市規劃主要是面對未來的,對未來要很準確預測是不容易的。再説,着眼未來也可能觸及甚至傷害一些單位和一些人的眼前利益;三是規劃理念、理論、方法、手段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些硬性的、統一的技術指標不一定適合差异那麽大的全國所有城鎮;四是居民對城市規劃參與不足,規劃單位和規劃人員徵詢居民意見可能不够廣泛,不够耐心,居民關心、支持、批評城市規劃也可能熱情不高。
對於1985年高州城的總體規劃,我回憶了一下,當時一些考慮還是值得肯定的:
(1)城市人口不超過20萬的小城市。當時主要是指非農業人口,從用地、産業、財政等條件,高州城在幾十年内難以發展成大城市。
(2)九街十八巷的古城格局有保留價值。我們對高州城的九街十八巷進行過認真的勘查研究,對環城路與中山路組成内城,西南向南關街和東北向北關街大體沿鑒江河岸延伸這樣的布局形態也比較欣賞。高州城的古城格局還保留着,也有保留下去的價值。
(3)開發建設高州城區的鑒江兩岸。從南關至菠蘿埗的東岸,從北江至新橋的西岸,要先易後難,逐段開發建設。同時瀛洲墩也要開發成景觀、休閒、娱樂一體的公共緑地。
(4)開發建設西岸新區。高州汽車站往西遷,從高師北側至寶光塔西側開發建設一條40米寬的主幹道,把西岸開發成新城區。
(5)開通府前路和擴建東門街。從縣政府向南開通一條府前路,從東門向東到高州農校擴建成東門街,這兩條道路紅綫寬度都30米以上。
2説一説1993年的城市規劃
1993年,高州撤縣設市之後,編制了一個高州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那是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深圳分院搞的。那個規劃把高州城、石鼓和金山拉在一起,拼成一個三角形的高州城區。在廣州開會評審規劃成果,我作爲專家參加了那次評審會。
我在會上説了我的看法。我首先説瞭高州的特點,是有山有水有文化,這也是優勢,高州可以建設成一個很優美的小城市。我也説了,高州城區不應搞一百多平方公里那麽大,潘州、石鼓、金山三個組團拉開那麽遠,這樣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市運行的成本都是很高的,以高州的經濟發展狀况和實力,是很難實現的。
我在那次評審會上,還借題發揮説了以下一些看法。我説大家搞城市規劃都貪大,爲什麽呢?有三種力量在貪大。一是當地政府貪大,城市大有政績,臉上有光;二是建設部門貪大,城市規劃控制區搞大,實際上等於圈了地,城市規劃控制區内用地指標申請和土地農轉非比非城市規劃控制區容易得多;三是規劃單位貪大,規劃費基本上是按規劃面積計算的,圖紙還是那麽大,還是那麽多張,但規劃面積越大收費越多。
我這些話,在其他一些場合也説過。我説這些話不是針對高州的,當時其他許多地方城市規劃都是這樣貪大。
我這些話令好些人不高興。我也聽説,高州、茂名都有人説我“高州人不支持高州”。
我説這些話,是實話實説,按理直説,一針見血,擊中時弊要害。我至今不悔。
3説一説2003年的高州市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廣州外語外貿大學賈連村教授牽頭,中山大學、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廣東省社科院等單位幾位教授、研究員,受高州市人民政府的邀請,於2003年前往高州進行研討,並寫成《高州市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内容涉及到工業、農業、旅遊、商貿、對外經濟和城市化。
我參加了這次研討,並寫成《高州市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我始終覺得,若接受當地政府的任務,寫成的研究報告都是官員意旨和學者觀點結合的産物。我這篇文,有些少學術味道,也有點像官樣文章。但是基本反映了我那時對高州市域城市化的思考,所以我全文照録在這裏。
(一)高州市城市化發展的回顧
1發展成績
高州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從一個典型農業縣發展成爲一個農工並進的新興城市,從一個貧困縣變成一個國家百强縣(市),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高州城市化發展的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初步拉開城市骨架,擴大了城市規模。高州中心城區建成區在上世紀80年代初剛起步的時候,面積還不足5km2,現在擴大到近30km2,增加幾倍。并且開發建設了金山開發區,首期開發7km2。
(2)完成了一批市政工程,初步形成城市的形象。改造完善了潘州公園和瀛州公園美化配套設施建設,興建了“高凉古韵”城雕、市委廣場、城東廣場,完成瞭高州大道緑化工程,街道樹和緑化帶進行了美化整形,擴寬、開通了文明路、府前路、高凉路、光明路等城市道路。目前高州中心城區緑化面積達308萬m2,緑化覆蓋率39%,人均緑地面積629m2;城市道路364km,城市道路面積1056萬m2,人均道路面積48m2。
(3)强化了中心鎮的職能,形成了層次明朗的三級城鎮體系。確定石鼓、長坡、分界、大井4個中心鎮,在公安、工商管理、財政、金融、醫療等方面强化了中心鎮職能,出臺了鼓勵人口和企業向中心鎮集聚的政策,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區——中心鎮——一般鎮的層次明朗的三級城鎮體系,在體制上爲加速城市化打下了基礎。
2存在問題
高州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留下不少遺憾,面臨不少新問題。
(1)已躋身“全國明星市(縣)”,但城市化率還很低。目前城市化率只達31%,不僅大大低於全省55%的平均水平,而且落後於全國37%的平均水平。
(2)城市建成區面積已成倍擴大,但有些新區形似新建的農村。新建小區有些没有路燈、没有緑化帶、没有交通標誌,甚至没有硬底道路,形似新建的農村,變成城市農村化。所以出現政府文件還要提“推進城區小區硬底化”的尷尬境地。
(3)建市已十年,但仍沿用農村型的管理模式。目前全市9成以上的面積、7成的人口仍是農村,經濟運行和行政管理基本上還是沿用農村型的管理模式。
(二)高州市城市化發展的總體思路
城市化是世界性潮流,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真正意義的現代化,高州不能拖全省城市化的後腿,應加速城市化的進程。
高州城市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四個結合。
1數量擴張與質量提高相結合
美國出版的《世界城市》把城市化定義爲:城市化是一個過程,包括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人口向城市運動,並在城市中從事非農型生産和工作;二是農村的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轉變,如價值觀、行爲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前一方面是城市人口的集聚所體現的城市經濟職能,後一方面是社會、心理和行爲觀念的變化,而這兩個方面是互動和互相影響的。
顯然,前述這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是數量擴張,後者主要是質量提高,這兩個方面是互動和相成的。所謂城市化的“化”就是農村人口轉化爲城市人口的過程,如果没有人口轉化,城市化是空的,所以農村人口轉化爲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基礎。但擴大了的城市,没有城市景觀和城市設施,入了城的農村人不轉變觀念和生活方式,真正享受城市生活,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城市化就没有實質性意義。所以城市化一定要堅持數量和質量相結合。
高州城市化發展,前期(2010年以前)以數量擴張爲主,迅速提高城市化水平,2010年以後在數量擴張的同時,重點放在提高質量。
2城市化與工業化相結合
在國際上出現過多種類型的城市化,但有實質性差异的主要是兩類:一類是擴展城市化,這是工業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的前提下實現的城市化;另一類是生存城市化,這是在没有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條件下,過剩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劇增長的城市化,發展中國家大多是這種狀况。
從城市化動力角度來看,擴展城市化的動力是城市的“拉力”,生存城市化的動力是農村的“推力”。
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近代工業革命造就了城市的大量發展,新中國五十多年的工業發展崛起了一大批城市,茂名市本身就是新中國工業化的産物。現代工業朝着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發展,工業的用工量大爲减少。但是,從世界範圍看,工業對於城市發展的主道地位依然存在,工業仍是吸收農村剩餘人口和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部門,工業化仍是城市化的基本動力。
在珠江三角洲,在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發展背景下,崛起的鄉鎮工業和“三來一補”加工業,實現了人口工業化和非農化。但由於長期實行“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政策,珠江三角洲人口城市化滯後於人口工業化和非農化,城市轄區内農業人口仍占335%,而城市人口有477%聚集在鄉鎮農村地域,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被學者認爲是低質量的城市化。
所以,高州城市化發展,一定要與工業化相結合,城市化以工業化爲基礎,並與工業化同步發展。
3本地城市化與异地城市化相結合
高州處於大西南與珠江三角洲、内陸與沿海的交界地帶,社會經濟發展有過渡性特徵,它大量勞動人口外流珠江三角洲,但它又接納了不少從廣西、貴州等地來的外來勞動人口。這些流出流入的流動人口是高州社會經濟發展的活化劑,也是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但計算城市化主要按户籍人口計算,流動人口在城市化指標中没有定位。
高州目前外出打工經商究竟有多少人,從外地來高州打工求學究竟有多少人,没有權威的有數據的統計。在調查中,有關部門的估算數字相差很大。據估算高州外出打工經商人口有20萬,外來高州打工求學人口有近10萬。這出去的20萬人,有些在珠江三角洲鄉村搞種養業,但大部分還是從事非農産業,屬非農人口。外來的10萬人,可能也有一些從事種養業,但大部分是打工求學的非農人口。這些非農人口應當算作高州的城市人口。
高州今後的趨勢,外出人口和外來人口都會增加。高州的城市人口應該怎樣算,有待進一步研究。我們在這裏提出本地城市化與异地城市化相結合的命題,目的是要把流動人口計入城市人口,這樣才能比較客觀地反映高州城市化發展的狀態。所謂本地與异地是指高州境内和境外的意思。也即説按户籍人口計算城市化,應把户口仍留在高州的外流人口計入城市人口;按居住人口計算城市化,應從高州人口總數减去外流人口,再加上流入人口,流入人口計入城市人口。這樣計算,按户籍人口高州城市化水平已達45%,按居住人口高州城市化水平爲39%。
4城市化與信息化相結合
所謂信息化,是指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以物質和能量爲經濟結構的重心,向以信息爲經濟結構的重心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産業信息化和信息産業化將同步發展。産業信息化即不斷地采用現代信息技術裝備各産業部門,從而極大地改善管理、提高勞動生産率和經濟效率。信息産業化即在信息化過程中,計算機、軟件的研製,通信、信息網絡的建設,電子和信息材料的生産,以及處理、儲、傳輸的信息服務業崛起,形成龐大的信息産業體系。
江澤民總書記説過,實現四個現代化哪個現代化都不能離開信息化。據此,城市化也離不開信息化。在當今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高州應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城市化。
信息化對城市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科學技術成爲城市發展的突出因素,科技教育將引發城市新區開發,信息産業和新産業的集聚將强化中心城市或産生新的城鎮,信息網絡將强化城鎮間的聯繫和分工,信息化將引致城市規劃建設理念、思路和方法的更新。所以,高州城市化發展應緊緊地與信息化結合在一起。
(三)高州市城市化發展的目標與階段
1發展目標
凡事物發展都包含量和質兩個方面。城市化發展的目標也應當有量和質兩個方面的目標。高州城市化發展到2015年應實現兩個目標:城市化率達60%和初步建成城市化社會。
(1)2015年城市化率應達到60%。全國城市化水平預測2020年達到50%,廣東省城市化目標2010年達60%,茂名都市區(包括茂南區、茂港區、電白縣和高州、化州兩市南部)城市化水平規劃2020年達到70%。根據高州的基礎、所處的地位和發展前景,2015年高州城市化率應達到60%。
(2)2015年初步建成城市社會。到2015年,高州的社會結構將更新,城市是全市居民經濟、文化、社會活動和教育的主要場所,城鄉間的實質性差异基本消失,鄉村享有城市的一切物質條件和適舒,即農民的生活方式也城市化。
2發展階段
2015年高州城市化發展可分爲兩個階段。
(1)2010年:城市化率達55%。
(2)2015年:城市化率達60%。
(四)高州市城市化發展的策略與對策
1發展策略
高州城市化發展的策略是集中發展和集約發展。
(1)集中發展
城市的本質是它的空間集聚性。目前,不論在世界還是在中國,大城市的經濟效益(包括人均産出、單位土地面積産出、單位投資産出)比中等城市好,中等城市又比小城市好,城市綜合投入係數大城市反比中小城市低。同時在調查中發現,分界鎮因城鎮規模小,投資環境和居住環境差,分界人在廣州、深圳、茂名等城市購置物業,十幾年來全鎮外流資金至少50億。可見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也要求集聚。所以,高州城市化應采用集中發展的戰略。
①加快高州水庫庫區人口集聚
高州水庫是鑒江流域水資源調節的控制器和茂名城市供水的蓄水池,在鑒江流域水資源、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高州水庫功能的實現,一靠水庫“力壯”,蓄水充足;二靠水庫“長壽”,减少淤積。但水庫“力壯”、“長壽”都不是水庫本身做得到的,而是要靠庫區搞好生態建設,增强産水,减少崩山和土壤侵蝕,消除污染。要建立起這樣的觀念,高州水庫不能光是水庫本身(6萬畝水面和十幾億立方米蓄水),還應該包括庫區1022km2的集雨區及集雨區的九個鎮。水庫和庫區是毛和皮的關係,密不可分的,它們搆成一個社會——經濟——生態區。
高州水庫庫區70%以上是山地,是以農業爲主的經濟落後的山區。爲了維護好庫區的生態功能,保護高州水庫,應當加快庫區人口集聚。建議:(1)合併鎮;(2)呈請茂名市協調,高州水庫管理局扶持庫區發展經濟;(3)有計劃地將庫區内處於深山、交通不便、人口過少的村莊外遷,進入高州城區、金山開發區和長坡、大井鎮。
②引道工業和人口向高州城區和四個中心鎮集聚
高州城市化要摒棄“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農村人口城鎮化模式,引道工業和人口向高州城區和中心鎮集聚。除瞭高州城區外,四個中心鎮也應按小城市科學規劃和規範建設,做到住宅樓房化、廠房標準化、生産服務設施社會化、建築標準城市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齊全、達標。
(2)集約發展
集約發展主要指城市發展和建設要節約土地、節約自然資源。因爲中國人均佔有土地量和人均擁有各種自然資源量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高州也是如此。特别是土地,世界人均土地佔有量有40畝,而中國人均土地佔有量僅有12畝,廣東省人均土地佔有量僅有399畝,高州人均土地佔有量更少,僅有355畝。所以,高州城市建設一定要節約土地,適當提高城鎮建設容積率,集約利用土地。
2發展對策
高州要加速城市化,一定要在農民承包土地上加强流轉,鼓勵農民進城,並放棄亦工亦農。主要對策如下:
(1)開放農村土地市場。推行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推動耕地向少數農業經營能手集中,實行農業規模經營,並促進農民敢於放棄土地,入城務工經商。
(2)鼓勵農民進城。高州城區和四個中心鎮規劃控制區内土地,按國家法律規定逐步轉爲國有,農民轉爲城市居民。
放開户籍政策,進入高州城區和四個中心鎮務工經商者,准予本人及家屬轉爲城市居民。
(3)不搞亦工亦農。亦工亦農表面上是給農民留一條後路,但實質上是重農輕商(工)的農本主義。并且把城市化進程的風險承擔留給農村,打算在城市遇到困難,人就往農村撤,犧牲農村利益。如果亦工亦農這種思維不打破,不把城市化看作解决農村勞動力過剩、實現現代化的手段,推進城市化就無從談起。
(五)高州市城區建設的構想
高州城市建設應把重點放在高州城區。
1集中建設50km2的高州城區
1993年高州城市總體規劃是在“過熱”的大環境下産生的,三個組團距離拉得過大,增加城市開發建設成本,不利於城市規模的形成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因此,應淡化關於潘州、石鼓、金山三個組團的提法,石鼓析出作中心鎮,建成以化工、建材爲主,居住12萬非農業人口的工業城鎮,金山析出作市級重點工業區,按工業園區規範建設,居住非農業人口6萬人左右。
高州城區地處丘陵、臺地地帶,向哪一個方向發展都有門檻。相對而言,南部和西南部稍爲平坦些。但是,鑒江從東北方向流來,現在的207國道、未來的洛湛鐵路、廣茂(北綫)高速公路都從北部方向來,經過西部。因此,很難説清楚向哪個方向發展更合適。我們認爲,高州城區應以掛榜嶺爲中心,在約5km爲半徑的規劃控制區範圍内,規劃建設一個建成區50km2,居住常住人口45萬的高州市中心城區,並重新編制高州城市總體規劃。
2城市的定位
近年來,在編制城市發展規劃中很重視研究城市的定位。城市定位一般應考慮以下因素:①在區域範圍内的分工和比較優勢;②城市發展的區位條件以及經濟、社會、環境資源;③突出城市的地域特色,注重城市發展的個性;④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考慮上述因素,根據對高州發展歷史、現狀、因素和潜力的分析,從城市規模、性質和形象等層面給高州城市(主要爲高州中心城區)作如下定位。
(1)城市規模定位
高州城市規模定位是獨立的人口不超過50萬的中等城市。
表3-2 高州市2015年城市人口及建成區
(表略)
茂名已規劃重點南跨發展成濱海城市,並提出北抑發展。高州距茂名26km,可以接受茂名的輻射影響,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内,高州不會與茂名連成一片。并且高州的文化、環境、資源、基礎與茂名不同,完全可以發展成爲一座獨立的中等城市。
高州的周邊地區,包括廣西北流,都設了城市。周邊這些城市都在想方設法把自己做大。高州目前還没有特别的優勢使自己突出重圍,成爲領頭的城市。高州的發展腹地基本上只有本市範圍。因此,高州城區到2020年人口不超過50萬。
這裏所説的城市規模是指高州中心城區而言的。如果説全市域,2020年全市有160多萬人,城市化60%計算,城市人口90多萬,差不多是百萬人口的特大城市了。
(2)城市性質定位
高州城市性質定位是工業、農業、物流業、旅遊業和文化教育綜合發展的現代化城市。
城市性質是關於城市個性、特點和發展方向的描述,概括了城市最主要最本質的職能,顯示了城市規劃發展意向。
確定城市的性質一般要考慮城市發展的三個方面:①城市的宏觀綜合影響範圍;②城市的主道産業結構;③城市的主要職能。
1993年高州城市總體規劃對城市性質定爲:以食品、橡膠、紡織、電子等輕工業和旅遊業爲主,第三産業繁榮綜合性的現代中等文化名城。
現在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和高州經濟狀况有了比較大的變化。高州農業已由大田廣種的耕作農業轉向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的園藝農業、生態農業,未來的農業,産品價值縮小,生態價值增大,農業産值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可能很小,但高州城市發展離不開農業,園林果藝可能成爲高州城市的品牌。
高州的基礎教育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很有傳統,發展的成就和勢頭都很好,特别是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省裏有關主管部門也承認是全省第一的。所以高州的教育不僅可以推動高州經濟的發展,而且是高州城市發展的一個品牌。
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央對廣東的期望,也是廣東對中央的承諾。跟上廣東的步伐,高州2020年一定要實現現代化。
基於以上這些認識,我們認爲高州的城市性質應定爲工業、農業、物流業、旅遊業和文化教育綜合發展的現代化城市。
有人提出,高州地處粤桂六縣要衝,可以發展成爲廣東與大西南商品集散交流的商業都市。這不失爲高州的一種發展思路。待到洛湛鐵路(已規劃)和高玉(林)高速公路(未規劃)或高玉(林)鐵路(未規劃)建成,高州與廣西玉林、梧州、賀州、柳州、桂林、北流、岑溪等地有干道交通聯繫,再加上高州樹立面向大西南的發展思路,高州有可能成爲廣東與大西南商品集散交流的商業都市。
(3)城市形象定位
高州城市形象定位是融山、水、文化和園藝爲一體的歷史文化名城和生態城市。
城市形象是社會公衆對某一特定城市的感知、看法和評價,城市形象主體由物質的、行爲的和觀念的多要素組成。定位準確和内涵豐富的城市形象就是城市的名片。
高州境内近萬年前便有人類活動,公元598年便建城,已有1400多年曆史,從唐代至民國一直是州、郡、路、府、道、專區行政駐地,香蕉、荔枝、龍眼種植有2000多年曆史,“妃子笑”荔枝成爲唐代以後歷代皇朝的貢品,唐代開始設置科舉考場、貢院,清代宣統年間創辦工藝廠,出現織造、印刷等近代工業,南朝的冼夫人、晋朝的潘茂名、唐朝高力士等歷史名人留下許多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
高州市域834%爲丘陵山地,粤西第一大河流鑒江縱貫全市。在高州城區也是四面是丘陵,鑒江東北——西南斜穿城區。有山有水是高州自然地理的特徵,也是高州建設山水城市的特色所在。
高州多年來堅持造林與種果相結合、緑化高州大地與致富高州人民相結合,創出生態農業、園藝農業的路子,現在全市滿山遍野是蕉林果園,緑水青山。在這樣的區域環境下,高州城市建設只要觀念樹立,規劃跟上,保護和建設一齊抓,高州完全可以成爲典範的生態城市。
因此,我們認爲,高州有山有水有文化又有滿市域的蕉林果園,這是高州的響當當的品牌,所以高州城市形象定位應是融山、水、文化和園藝爲一體的歷史文化名城和生態城市。
3高州城區總體規劃的設想
江澤民總書記2000年2月視察高州時指出:“高州要繼續作出新的成績”。高州城市建設有了較好的基礎,也有很多有利的因素,完全可以把高州建設好。要把城市建設好,首先要把城市規劃好,並以城市規劃爲依據指道城市建設和管理。對於高州城區總體規劃的修編,本研究提出以下八項設想。
(1)開發城南新區並建設城市中軸綫
開發建設掛榜嶺以南的城南新區,進一步擴大城區。城南新區應建成道路寬敞、高緑化率、高文化含量的現代化商住區。
開發建設從市政府到上坡鄉的府前路城市中軸綫,繼承和延伸高州的“市脈”,形成高州城市的標誌路和風景路。新區府前路即府前南路按寬度60m規劃建設,現今的府前路即府前北路維持現狀,但也要按寬度60m進行規劃控制。
在這條中軸綫上規劃建設三個廣場:市政府門前的人民廣場,隧道南出口處的掛榜文化廣場,南入口處的前門廣場。
(2)建設鑒江兩岸風景帶
鑒江,對於高州,是歷史,是生機,也是文化底藴的象徵。猶如環城玉帶的鑒江,正是高州獨特的城市景色,在高州城市特色的塑造中佔有極爲重要的地位。
從平山到康垌的鑒江河段爲城區河段,兩岸應首先進行規劃控制,並繼續和逐步進行整理建設,兩岸都要求堤、路、緑化帶相結合,但不要求兩岸全程都統一規格。有些岸段,如觀山寺、南宫嶺、上菠蘿埗可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整理,但要有緑化帶和通行行人的道路。
兩岸應有河堤,堤路結合,並達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但不必要求全部堤岸用水泥岩石砌建,有些没有冲刷的平順岸段,可維持泥土堤岸,使部分河段保留自然景色。
城區河段的河道應進行必要的清理疏浚,在不妨礙通航和行洪的前提下,可在下游適當位置建設攔河壩(最好建橡皮壩),提高水位,改善河面景觀。
整理建設鑒江城區河段兩岸的最終目標是把鑒江兩岸建成城市景觀帶,實現防洪、美城、上地增值三功效。
(3)建設筆架山——掛榜嶺風景區
現今,每逢節假日,數以萬計的高州人,走着還不是路的崎嶇小路,登上筆架山——掛榜嶺遊覽休閒,筆架山——掛榜嶺已成爲高州的“白雲山”。
首先要確立筆架山——掛榜嶺作爲高州城區重點風景區的地位,並先做好規劃控制;然後招聘風景園林研究設計機構做好風景區建設的規劃設計;再按先易後難、先路後景、先成型後精雕的原則進行建設。
在筆架山——掛榜嶺風景區的西頭,逐步清拆和征收從收費站至秋林醫院一帶的工廠、倉庫龢民房,建設筆架山——掛榜嶺風景區大門,以及旅遊接待賓館和休閒會所。
(4)建設中山路特色商業街
高州城自作縣治始已有1400多年,歷史上是粤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粤西桂東的軍事中心。而且高州古城有九街十八巷之説,當年也能把九街十八巷的名稱一一道出。這樣的一座古城本身極具歷史價值,不挖掘、不弘揚高州古城的歷史價值,實在惋惜。
以中山路爲中心,以環城路爲邊界的高州古城,應整體上加以保護,原則上不進行大拆大建,以維修、修復、整飾爲主。潘州中路應恢復環城南路原名,保留古城的地名文化,爲當代人留下一個高州古城的完整概念。
維修整飾從東門至鑒江橋頭的中山路及南華路,建成以南方騎樓爲建築特色,以銷售文化用品、工藝品、高州特産及其加工品爲主的特色商業街。通過中山路商業街把冼太廟、潘州公園、瀛洲公園、觀山寺、寶光塔、緬茄古樹以及規劃建設的高州文化博物館連成一體,形成高州古城文化。
(5)規劃建設高州教育城
高州的教育自古聞名,今更輝煌。高州的教育不僅在高州發展成就上要大書特書,而且在城市建設上應有濃重的一筆。
規劃在城東謝村地區,占地2500~3000畝,建設高州教育城,應先在用地上進行規劃控制。
建設教育城首批遷入高州市第二中學和高州市第一小學。並籌建以高中起點的開設果蔬、園藝、村鎮規劃、農村建築、鄉鎮管理等專業的高州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以及新建從小學起就學英語、計算機,並開展實驗教學的高州實驗小學。
(6)規劃建設高州文化博物館
高州文化底藴深厚,影響深遠。冼夫人被周恩來總理譽爲“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這是高州文化的瑰寶。近現代,高州也是文化大縣。高州農民木刻,曾與陝西户縣農民版畫相媲美。高州木偶,特别是單人木偶是民間藝術的一絶,高州與吴川、電白、化州、廉江被稱爲“木偶之鄉”。粤劇、乒乓球、馬拉鬆都曾聞名南粤。2000年國家主席江澤民總書記視察高州,在高州發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高州文化發展到新的高峰。
高州説古道今,文化是個品牌。現今正值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廣東建設成文化大省的時機,高州也應建成文化大縣(市)。所以,建議規劃建設大型的高州文化博物館。
高州文化博物館規劃建在潘州公園北邊、高州冼太廟西側,占地10000m2,建築面積15000m2。高州文化博物館收藏、陳列、展覽高州古城文化、冼太文化、高凉文化、粤西文化、鑒江文化和高州文化,使之成爲粤西地區的古今文化研究和交流中心。
(7)開發建設工業區
高州經濟要騰飛,首先要靠工業,發展工業是高州發展的首要任務。這已成共識。工業具有集聚性,高州發展工業不能“處處冒煙”,應向高州城區和四個中心鎮集聚。爲此,高州城區應開發足够需要的工業區。
根據以往的規劃,並考慮交通的變化、地理環境條件、與城市的協作聯繫等因素,在荷荔大橋至康垌的鑒江兩岸,左岸即石仔嶺西側,右岸即紅花地區,規劃建設兩塊工業區。
(8)加强城市生態建設
生態城市是當今城市建設的潮流,也是城市人的企盼。搞城市建設首先應把城市看作人口高度密集的區域,城市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創造滿足人們生存、發展、享受需要的人居環境。城市應貼切自然,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打開窗户見緑地,躺在床上能聞鳥。
高州加强城市生態建設,首先要擴大緑化概念,引道基本農田保護區、林地、園地、水系和城市緑地形成一體化系統。
其次要對城市建設規劃控制區進行生態區劃和規劃,先區劃後規劃。高州城區可劃分爲:①生態敏感區,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區、水源保護區和基本農田保護區;②生態中低敏感區,包括一般農業用地、未利用或低度利用地、規劃待開發土地;③生態非敏感區,即城市建成區。然後,根據不同生態區的不同管治要求做規劃,生態敏感區是生態嚴管區,要絶對保護,生態已破壞的要迅速恢復;中低敏感區是生態控制區,控制開發强度和建設規模,發展生態産業,控制污染,加强緑化;非敏感區是生態協調區,增加緑化,控制污染,做到緑化和環境達標。
再次要抓好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工程的建設。
(六)運用經營理念建設、經營和管理城市
城市經營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城市載體及其公共資産,運用市場機制運作,以實施城市規劃,推動城市建設。運用城市載體及其公共資産進行經營的産業包括房地産業、場所租賃業、物流業、廣告業、會展業、演出業等。
對於城市載體及其公共資産不僅要重視其公益性,也要重視它的財産性,應當運用經營理念建設城市、經營城市和管理城市。經營理念既指籌劃營謀,也指經營辦理。城市經營得好,可以生財、聚財。但搞城市經營須堅持:(1)國營資産不流失;(2)不違反法律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3)可持續發展。
1城市土地應由政府集中經營
土地是城市最重要的國有資産,應由政府集中經營。(1)組織土地基金,建立土地儲備制度;(2)高州城區和中心鎮城市規劃控制區内仍屬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積極穩妥地轉爲國有,屬於建設用地的由政府按規劃分期分批開發爲熟地,至少達到三通一平標準,然後分期分批批租出讓;(3)已經批租出讓而超過合同約定開發期未開發的國有土地,以及爛尾地,政府應按法律收回,加以開發或整理,再分期分批批租出讓。
2建設一批經營性場地
政府可以利用土地及其他公共資産建設一批經營性場地,並由政府取得經營收入。(1)在高州城區、金山開發區、四個中心鎮規劃建設的工業區,都搞成工業園區,由政府征地並開發成工業用地,然後批租給開發商建設工業廠房出租給工業主辦工業,政府從工業園區收取場地租和場地管理費;(2)在高州城區西北部洛湛鐵路、廣茂(北綫)高速公路、207國道入城處和南部高水公路、高茂公路入口處建設大型專業市場,不僅要搞“資源”經濟,而且要搞“零資源”經濟。利用高州幾千個購銷單位、幾萬名購銷人員,千軍萬馬在全國搞流通的優勢,不僅把高州水果、蔬菜販運出去,還要把全國的商品販運回來,形成專業性的大型的商品批發市場,政府從專業市場中收取場地租金和場地管理費;(3)目前已建成或正在籌建的娱樂場地、旅遊觀賞景點,包括冼太廟、觀荔閣等,應當設門適當收費,政府有點收入,也可凸顯景點地位。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