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二、冼太夫人

  (一)在民間,冼太夫人是個神

  在我的家鄉,在五公里半徑的範圍内,有三座冼太廟。我就讀的小學,就設在冼太廟裏。冼太夫人堂堂正正坐地大殿上,我們天天都可以見到她。那時候,我們只知道,冼太是個女菩薩,是個很漂亮的女菩薩。直到讀中學,我一直都以爲冼太夫人是個神,冼太廟供奉的菩薩是她的神像。

  在神學界眼裏,冼夫人是嶺南三大女神之一。在粤西,在桂東南,在海南,在港澳臺,甚至在東南亞一些華僑、華人聚居地,人們都把冼太夫人當作神來供奉,逢年過節、初一十五、紅白事都會到冼太廟裏給冼太夫人“三牲”供奉、焚香燒錢、叩頭膜拜。據相關研究資料,各地建有冼太廟估計有5000多座。張均紹在《冼夫人考略》説,高州市内有冼太廟63座,加上在其他類型廟宇中設立的冼夫人專門神位,供奉冼夫人的廟宇達200座。其他地方的冼太廟,據相關研究資料,電白有20多座,化州有20多座,海南有100多座。

  對於神,無神論者説,廟裏的菩薩一言不發,兩目無光,三餐不食,四肢無力,五穀不分,六親不認,七竅不通,八面玲瓏,九(久)坐不動,十(實)無中用。

  而有神論者,則認爲神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所不能,法力無邊,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扶貧濟世,扶正除邪,所以,他們信神、尊神、拜神。

  如此神通廣大,究竟神是什麽?辭書上説,神也叫神仙、神靈,是宗教及神話中所幻想的主宰物質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識的存在。我在大學裏聽某教師講《民俗學概論》時説,民間信仰體系包括祖先、神、鬼,祖先死後如得超度的變成神,得不到超度的則爲鬼。如此説來,可以理解爲,神即人死後的英靈,民間拜祖先也即拜神、鬼,拜神、鬼也即拜祖先。

  民間把冼太夫人神化,那麽冼太夫人爲何能走上神壇呢?我看主要還是社會需要吧。用現代言語來説,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會有産品。一句話,有需要就有存在。爲什麽民間把冼太夫人看作神,蘇漢才等人在《把高州冼太廟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構想》文章中説得比較清楚。他們説,“從哲學、社會學方面來分析,人類需要英雄,而英雄就可以成神,關帝、康王不就成了神嗎?因爲英雄身上集中反映了人類希望的超人意志和力量。由於冼夫人的事迹中,與群衆的企望特别貼切,比如保境安民、伸張正義、解民困擾、鋤强扶弱的種種史實。還有關於冼夫人神話的傳説:冼夫人騎着白馬,就可以横掃千軍,連日本鬼子也被她的扇撥退,不敢到高州。這類傳説,已把冼夫人完全神化了。因而一些群衆把冼夫人視爲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有求必應、亦人亦神的偶像。”

  粤西、海南到處都有冼太廟,拜祭冼夫人,這屬於一種民間信仰。冼夫人信仰早已把祖先崇拜、神鬼崇拜、宗教崇拜,以及家祭、族祭、社祭、鄉祭都混在一起。今天文明不斷進步的社會,民間信仰仍有它存在的理由。關於冼夫人信仰的現代意義,中山大學民俗學教授葉春生在《民間信仰的昇華與超越——冼夫人信仰透析》文章中説得很到位。葉教授是這樣説的:

  “我想,今天我們弘揚這種信仰,至少還有如下意義:

  首先,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團結。冼夫人作爲一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首領,戰功赫赫的女英雄,其愛國愛家愛民的精神,有着極强的典範性和凝聚力。通過週期性的祭記參拜活動,能進一步强化群體的自豪感、歸屬感和認同感,這是區域得以發展、繁榮的重要前提。

  其次,有利於群體奮發精神的昇華。冼夫人的機智勇敢、大公無私、勤政愛民,畢生致力於維護群體的利益,這些道德典範在今天並没有過時。它們通過對神的福祉或懲罰的信仰和祭祀活動,比起現實的道德説教或强制要求,更能深入人心,更具有道德的震撼力。在這日益注重物質享樂,輕視精神修煉的現代社會,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再次,有利於群體心理的調適。現代社會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社會關係越來越緊張,道德價值判斷日益多元,致使一些個體變得越來越焦慮不安,無所適從。而在祭神的活動中,運用許願還願,抽籤問神的虚擬手段,可以毫不掩飾地吐露自我要求,對困惑不解獲得某種心理安慰和應付辦法,依靠神的權威,尋找心理的安全感,並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從而給以心理危機者提供一般性的民俗心理指道。”

  (二)其實,冼太夫人是個人

  我的歷史知識多了之後,才知道歷史上確實有冼太這個人。冼太是個歷史人物,生長在六世紀南北朝時期,她是高凉人,名字叫冼英,後來嫁給高州太守馮寶,成爲人妻。民間稱她冼太,文人稱她冼夫人,也常被複合稱爲冼太夫人。

  説冼太是人,又是神一般的人,很自然人們就會追問她是怎樣的一個人,如什麽出身,長得怎樣,學歷多高,品性好否,爲人如何,有何本事,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是説不清楚的。社會上出版了不少關於冼太夫人的書,看了那些書,知道了不少冼太的其人其事。

  1她是嶺南百越中的俚人,屬於少數民族

  關於冼太夫人的族屬問題,史學界一直意見不一,有人認爲冼夫人是漢族人,也有人認爲屬嶺南的土著俚人,也即是少數民族。現在研究冼太夫人的學者大多數都認同冼夫人是俚人這個説法。

  六世紀時的嶺南,百越雜居,俚人居於廣州之南,蒼梧、鬱林、合浦、寧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數千裏,是當時嶺南最大的民族。也即説粤西、桂東南、海南當時都住着俚人。在那麽大的地方住着的一個民族,人們會問,現今去了哪裏?據學者研究,俚人一部分被漢化,融爲漢族,一部分融入廣西的壯族,還有一部分變成了海南的黎族。

  2她出身不俗,屬於富家閨秀,官家公主

  關於冼夫人的家庭出身,研究史料有以下幾種説法,一是冼夫人生於封建官吏家庭;二是冼夫人是高凉郡一部落(俚族)酋長冼氏之女,冼氏“世爲南越首領,跨據山洞,部落十餘萬家”;三是冼夫人出生於高凉俚族大首領家庭,俚族上層之女。當時,漢語用酋長、首領等稱呼奴隸主。研究史料還有認爲冼夫人嫁給高州太守馮寶是門當户對的説法。從這些説法,我們可以斷定冼夫人出身於官史、奴隸主家庭,她是官僚貴族的公主。

  3她心係百姓,是很有愛心的好人

  冼太是1400多年前的歷史人物,不宜用現代社會標準來要求、評價她的爲人。我説的好人,底綫是爲社會做好事,不干壞事;爲人民謀福祉,不欺壓人民;爲他人有愛心,不損人利己。他的家人和他的族人,掠人奪貨的事肯定會有的。但從研究史料上説她做的許多好事來看,可以説冼太是個很有愛心的好人。

  首先,她鐵面無私,處事公正。這裏説兩件事,頭一件事,隋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番禺越族首領王仲宣起事,兵圍廣州,冼夫人派孫子馮暄帶兵救援廣州。馮暄與王仲宣部將陳佛智是老朋,不肯進兵,冼夫人大怒,將馮暄囚於州獄。直至平息叛亂,冼夫人家庭立功受封時,馮暄才得到赦免。另一件事,冼夫人的哥哥冼挺時任南凉州刺史,恃强凌弱,侵掠旁郡鄰鄉,百姓不得安寧。冼夫人多方勸諫,使冼挺改惡從善,結果海南島黎族1000多洞族人都來歸附。

  其次,她體恤百姓,關注民生。冼夫人經常出巡,用現今的話來説是視察調研。相信她出巡,也是前呼後擁的,可是那時没有電視臺,所以她出巡不是爲了“出鏡”,主要是傳達政令和體察民情,給百姓帶去她的影響和關心。冼夫人利用她的地位和影響,在俚人社會中創辦學館,學習引進中原文化和生産技術,力勸俚人“盡力農事”。抓教育抓技術,對於當時還處在半奴隸半封建社會的俚人地區,是功譽千秋的好事、實事。現今高州以至整個茂名地區,文化教育和農業生産技術相對比較發達,也許從冼夫人抓教育、抓技術那兒找到一點源頭。據説,冼夫人在海南山區看到百姓缺糧捱餓,就贈送番薯芋頭的種苗,讓百姓廣種番薯芋頭,解决温飽問題。現今海南瓊山市新坡鎮每年舉行紀念冼夫人的軍坡節,在遊行隊伍行經的路綫兩旁,整齊有序地擺滿番薯芋頭,説是讓冼夫人檢閲他們的勞動成果。這事説明冼夫人關注民生很得民心。

  再有,她唯用好心,安定一方。社會安定,百姓受益。是不是好官,就要看他管治的區域是否社會安定,這一杆評價標準,古今無异。冼夫人爲了維持俚人地區以至嶺南地區的社會安定用盡了心思。冼夫人處在非常動亂的十六國南北朝時代,經歷樑、陳、隋三朝,馳騁嶺南60多年。可想而知,頻繁改朝换代,反抗與鎮壓交替,勢必戰争不斷,社會不得安寧,百姓無以生息。冼夫人審時度世,順應曆史潮流,以信念、智慧、果敢謀得嶺南一方安定。應當説,洗夫人對樑朝做過貢獻的,但樑朝末期,皇室腐敗無能,成了歷史的擋路石,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新主,輔佐陳霸先建立了陳朝。陳霸先與冼夫人既是君臣,又是盟友,所以冼夫人對陳朝如此短命非常痛心。但陳朝大勢已去,又遇可以結束300年分裂局面,全國版圖得以統一的契機,因此率屬痛哭三天後,毅然派孫兒馮魂率部迎接隋將越五嶺,進廣州,既爲中國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又使嶺南避免了改朝换代的戰亂。

  4她很有指揮、管理、協調能力,是個女强人

  在研究史料中有許多褒贊冼夫人的言詞,如説她是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杰出的女軍事家、政治家和社會改革家;她的一生,少年英雄,老當益壯,英勇善戰,沉着有謀,等等;我説她是女强人,不算過份。冼夫人是女强人,她有何强項呢?我認爲,她有三個强項:

  一是她能行軍用師,很會指揮作戰。有研究者説,她指揮智襲李遷仕之戰、反對蕭勃割據之戰、削平歐陽紇之戰、平定徐登——王勇之戰、擊敗王仲宣之戰等戰役,顯示出她極有軍事才能;

  二是她的管治能力很强。冼馮兩個家族,她都管得住,粤西、桂東南、海南這麽大一片俚人地區,她也管得好好的,没有兩下子是不行的;

  三是她能團結多數,協調能力很强。她作爲俚族大首領,毅然嫁給身爲高凉郡太守的漢人馮寶,盡管雙方都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這一婚姻非同小可,它推動了俚漢民族融合,推動了俚人漢化。同時她有“懷集百越”,“和輯百越”之心,能勸親族爲善,信義結於本鄉。在番禺豪强王仲宣謀反中,嶺南不少首領響應,平定叛亂後,冼夫人巡視十幾個州,並不去追究,而是去安撫各地首領。團結就是力量,她能團結嶺南俚漢大多數,哪有不强之理?

  5她會養生,是個長壽老人

  冼夫人究竟享年多少,各家説法不一。至少有八十歲、八十三四歲、九十歲、九十一歲和九十六歲等五種説法。終年比較一致,都認爲冼夫人終於公元602年,生年就有公元522公元512公元513等多種説法。我認爲,九十歲也好,八十歲也好,反正冼夫人是够高壽的了。在當今社會,活到八十歲已算高壽,在1400多年前那社會,八十歲肯定是很了不起的事。應當補充説一句,高壽可能也是百姓把冼夫人奉爲神的一個原因。百姓祈望多福多壽嘛。

  我查了一下歷史資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開始,至公元618年隋朝末代皇帝楊侑下臺止,這830年間,查有壽年資料的做過皇帝的人物有131人,能活到60歲以上的19人,活到70歲以上的3人,活到80歲以上的僅有梁武帝蕭衍一人,真是古話説的:“人生七十古來稀”。

  冼夫人雖然家境優越,柴米富足,但她36歲死去丈夫,63歲死去兒子馮僕,人生坎坷,加上公務私務繁多。大事瑣事纏身,竟能如此長壽,應當説是個奇迹。遺憾的是,我没有看到有研究她長壽的史料。我分析,冼夫人長壽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她功績蓋世,不貪不欲,心理滿足;二是她馳騁沙場,奔走不息,勞煉筋骨;三是她處在牧耕社會,飲食簡單,低碳生活。

  (三)冼太夫人的歷史功績

  關於冼太夫人的歷史功績,史料和近現代研究學者大多都大加贊賞的。説到冼太夫人的歷史功績,我覺得有兩點要明確的:一是人無完人,同時也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冼太夫人也會做過一些“不得不”而爲的事情;二是所有的歷史功績也不是她一個人的功勞,因爲任何個人,離開了社會環境,没有同事的合作,没有擁戴他的百姓的支持,是干不出什麽大事業來的。

  冼太夫人的歷史功績,研究學者看法比較一致的是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推動社會改革和鞏固海南疆土這四大功績。對於前三大功績,著述得比較清楚、具體的是張均紹的《冼夫人考略》。我把張均紹在《冼夫人考略》中對冼太夫人前三大曆史功績的描述摘録如下。

  1經歷梁陳隋三朝,始終維護國家統一

  我國歷史上從東晋滅亡(420年)時起,至隋朝建立(589年)時止的一百多年間,形成南北對峙局面,史稱南北朝。冼夫人所在的高凉地區,由於境内群峰高聳,山巒連綿,交通閉塞,所以雖在秦漢時期已建立了郡縣制,但直至南朝時期,還保持着相對的獨立狀態。處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作爲俚人上層貴族的冼夫人,在她的政治活動中,始終顧全大局,爲維護祖國的統一,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1)協助陳霸先平定侯景之亂。太清三年(549年)三月,樑將侯景叛亂,攻陷臺城,武帝被囚。廣州刺史元景仲響應侯景作亂。高州刺史李遷仕暗通侯景,聚兵置械,企圖據借高州舉事。

  西江都護、高要太守陳霸先臨危而出,首先滅廣州刺史元景仲,迎樑宗室定州(州治在今廣西貴縣)刺史蕭勃爲廣州刺史,自行率兵北上救援臺城。蕭勃却存意觀望,並圖謀不軌,想依靠陳霸先的力量割據嶺南,於是當陳霸先行至始興時,蕭勃暗中命令南康、曲江等守將阻撓陳霸先前進。陳霸先排除干擾,於大寶元年(550年)正月,從始興出發,到大庚嶺,大破地方豪强蔡路養的攔擊,進軍南康。

  大寶元年六月,高州刺史李遷仕公開叛亂。他乘陳霸先北上之機,佔據大皋口,派主帥杜平虜帶兵入贛石,與寧都豪强劉藹等共謀夾攻南康,同時又誘高凉太守馮寶同往參叛。

  在這危急關頭,冼夫人識破李遷仕陰謀,阻止馮寶前往,果斷發兵智襲高州李遷仕。在此同時,陳霸先部將周文育也於前方大破杜平虜。李遷仕前後失據,逃往寧都,被陳霸先所殺。冼夫人率兵北上至贛石,與陳霸先會師,共商平叛大計。冼陳會晤中,冼夫人認爲陳霸先具有平叛的非常才能,且愛國愛民,具有治理天下的偉大抱負,因此當即厚貲陳霸先。

  承聖元年(552年)三月,陳霸先果然不負衆望,與樑將王僧辯聯手攻破建康,終於平定了侯景之亂!

  (2)堅决打擊地方豪强分裂勢力,維護國家政權統一。太平二年(557年)十月,陳霸先代樑,建立陳朝。由於特殊的歷史條件,新政權的政治基礎是極不穩定的。在這種情况下,冼夫人又給予陳王朝以有力的支持,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太建元年(569年)十月,廣州刺史歐陽紇反。歐陽紇本是長沙郡的地方豪强,其父親歐陽顧曾任廣州刺史,叔父歐陽乙和歐陽邃也分别任高州刺史和東衡州刺史。歐陽紇自恃家族勢力雄厚,便稱霸一方。

  陳政權力圖削弱這股割據勢力,便下詔將歐陽紇調離廣州。歐陽紇接到調令後,不但不服從調令,而且公開策叛,反對陳朝。但歐陽紇深知冼夫人在嶺南地區有着舉足輕重的政治影響和十分强大的軍事實力,如果没有冼夫人軍事上的支持,割據嶺南的企圖是難以實現的。於是,歐陽紇便召冼夫人的兒子馮僕到南海,引誘出兵作亂。馮僕派人將情况回禀冼夫人,求取對策。

  冼夫人接到馮僕報告後,深感到兒子被歐陽紇脅迫的險境,如有不從,恐有不測。但她權衡了國家和個人的利害得失後,却大義凛然地説:“我爲忠貞,經今兩代,不能惜汝,輒負國家!”接着,冼夫人即發兵拒守,同時率領各郡酋長,迎接朝廷派來的車騎將軍章昭達,出兵與官兵對歐陽紇進行内外夾擊。在冼夫人的軍事打擊下,徹底粉碎了歐陽紇的分裂陰謀,維護了國家政權的統一。

  陳宣帝爲嘉奬冼夫人的平叛功勞,封其兒子馮僕爲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將,昇遷石龍郡太守;册封冼夫人爲中郎將,石龍太夫人,按刺史級禮遇。

  (3)保境安民不負衆望,順應潮流率衆歸隋。開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師陷建康,陳後主降隋。但當時陳將總督衡、廣、高、交、桂等二十四州諸軍事的王勇還據守五嶺,豫章太守徐蹬拒守南康,他們都企圖尋覓陳王朝宗室,另立爲帝,割據地方,抗拒隋朝。

  由於各種政治勢力紛争,嶺南地區群雄無首。這時,高凉附近八州的地方首領便依照百越民族的傳統,推奉冼夫人爲主,號爲聖母。冼夫人則勇擔重任,全力保境安民,以待時勢明朗。

  同年二月,隋派總管韋沈帶兵南下,招撫嶺南,並帶來陳後主勸喻冼夫人歸隋的信件及犀杖信物。冼夫人接過信物,驗知陳亡後,立即召集各州部族首領,告誡歸順隋朝,並毫不猶豫地派孫兒馮魂率兵前去迎接隋軍。在馮魂的接應下,隋軍進入嶺南,阻擋隋軍南下的除珥被擊殺,王勇腹背受敵,被迫投降。韋沈在馮魂的護衛下直入廣州,接管嶺南。至此,中國歷史上歷時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局面終於結束。冼夫人則爲嶺南的迅速回歸立下了重要功勞。

  隋文帝爲嘉表冼夫人功績,封其孫馮魂儀同三司,册冼夫人爲宋康郡夫人。

  (4)協助朝廷治理嶺南。開皇十年(590年)十一月,番禺俚帥王仲宣反隋。王仲宣出身於番禺越族首領世家,曾是陳朝時衡州刺史王勇手下的將領。他的同伙陳佛智是隴州土著大酋長,曾任羅州刺史。隋朝的建立,推行了新政,觸動了這些地方豪强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他們起兵叛隋。王仲宣叛軍包圍廣州,扼守衡嶺,阻截救援隋軍。廣州總管韋沈出戰,被流矢射死。副將慕容三藏堅持固守廣州已時達月餘,已到矢盡、糧絶的境地。

  在這危急關頭,冼夫人當機立斷,下令討伐仲宣。她派孫兒馮暄帶兵前往解救廣州。馮暄與王仲宣的將領陳佛智是好朋友,因此遲遲不肯出戰。冼夫人大怒!立即把馮暄囚禁於州獄,另派孫兒馮盎統兵擊殺陳佛智。馮盎迅速出擊,殺了陳佛智後,又進軍南海,與隋朝派來巡撫嶺南的給事黄門侍郎斐矩及大將軍鹿願會合,聯手擊敗王仲宣。

  平定王仲宣的叛亂後,冼夫人親自乘馬披甲,帶領着朝廷派來的禁衛騎兵,護衛着詔使斐矩,到嶺南各州巡撫。嶺南二十八州的各族首領,紛紛出迎參謁。蒼梧首領陳坦,岡州首領馮岑翁,樑化首領鄧馬頭,藤州首領李光略,羅州首領龐靖等都表示服從朝廷統治,决不謀叛朝廷。冼夫人根據隋文帝的詔托,讓他們繼續統率自己的部落,同時任命他們分别擔任嶺南各州郡長官,貫徹王朝政令。至此,嶺南地區復歸安定,隋朝政權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强和鞏固。

  由於冼夫人爲隋朝的統一和嶺南的安定作出卓越的貢獻,被隋文帝册封爲譙國夫人,開譙國夫人幕府,置長史以下官吏,頒發印章,授權讓她指揮六州兵馬,如遇機急,准予便宜行事。冼夫人成了隋王朝治理嶺南的全權代理人。冼夫人也忠於職守,忠心耿耿爲朝廷效力,精心治理嶺南,保证了嶺南地區長期的和平與穩定。

  2堅持民族團結,促進漢俚融和

  嶺南是百越聚居的多民族地區,其中冼夫人故里所在的高凉地區,居住有俚僚等少數民族。這些俚僚民族與漢族相雜交錯,繁衍生息在祖國南疆。冼夫人是俚人首領,并且生長在多民族雜處的地區裏,深知民族團結的重要,所以她一貫堅持民族和睦團結,並身體力行,做出表率,爲促進民族融和作出極大貢獻。

  (1)冲破民族偏見,毅然與漢族官吏——高凉太守馮寶聯姻。羅州刺史馮融是任職於俚人地區的漢族官吏,號令不了地方少數民族。馮融爲了便於推行政令和增强自己的政治勢力,千方百計與當地俚人聯絡感情,作出了與少數民族聯姻的抉擇,選聘了才華出衆的年輕俚族女首領冼夫人爲自己的兒媳——高凉太守馮寶爲妻。

  作爲俚族上層人物的冼夫人,深知自己在俚人民族中的優越地位,也明白羅州刺史馮融爲其兒子馮寶下聘聯姻的用意的。對於獨尊一方的百越首領地位的冼夫人來説,無論從經濟、軍事、社會實力等條件,與有職無權、號令不行的高凉太守馮寶對比,無疑是佔有極大的優勢,可以説,冼馮聯姻,確實是有點“門不當,户不對”;更重要的是民族障礙:一個是土生土長的百越領袖,一個是從外地而來的漢族官吏。這裏既有文化傳統的差异,又有風俗習慣的不同。但冼馮聯姻,正是冼夫人能直接參與朝政,施展才能,治理地方的好機會。因此,冼夫人毅然下定决心,接受馮寶婚聘。馮寶爲了獲得俚人民族的信任,争取冼氏勢力的最大支持,便落籍冼氏故鄉——良德。

  冼馮聯姻,開創了漢俚民族大規模友好融和的先河,過去漢俚人民之間的聯姻,都是出現於漢俚雜處區内的平民百姓中間無意識地自然地進行的,但這次的冼馮聯姻都是發生在漢俚民族的上層人物中並具有明確的政治意識的聯姻。他們都以各自的行動,促進漢俚民族團結,泯滅漢俚民族界限。因此,冼夫人與馮寶的聯姻,具有時代意義。

  (2)大力改革俚人陋習,促進各族人民和睦共處。俚人聚居的高凉地區,位於嶺南僻遠邊隅,封建制度發展緩慢。在一些俚人部落中,還保留着濃厚的奴隸制殘餘,掠奪奴隸,使用奴隸,買賣奴隸現象還很盛行。他們把佔有奴隸和珍寶,視爲是財富和勢力的重要標誌。爲了獲得奴隸和財富,各部落之間往往互相侵掠,搆成積怨,影響民族和部落之間的和睦相處和友好往來。

  冼夫人所在的冼氏家族部落,是當地俚人部落中最具有實力的一支。冼夫人之兄冼挺,時任南梁州刺史,自恃有權有勢,恣意侵掠旁郡,是造成社會動亂的根源之一。

  冼夫人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逐漸掌握了冼氏部落的軍事指揮權,并發展爲俚人首領。她對其兄冼挺恃强凌弱的侵掠行爲,進行多次耐心的規諫,勸道他改惡從善。冼挺在其妹妹冼夫人的反復規勸下,逐漸改變了過去的霸道行徑,停止攻掠旁郡,與四鄰部落和睦相處。

  冼夫人深得衆心的行動,贏得了嶺南各部落群衆的信任與愛戴,遠在海南地區的各部落也聞訊大喜,儋耳一帶部落紛紛歸附,計達千餘洞。嶺南地區各民族出現了和睦共處,友好往來的和平景象。

  (3)勇於爲民請命,除暴安民。隋仁壽元年(601年),爲避太子楊廣名諱,改廣州爲番州,任命趙訥爲番州總管,趙訥任職後,並非勤政愛民,治理地方,而是把任職番州視爲搜刮財富的好機會。番州是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物産豐富,多犀、象、毒冒、珠璣、銅銀、果布,加上繁榮的商業和活躍的海外貿易,使其成爲隋朝政府的重要經濟來源,但貪得無厭的趙訥,利用廣州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貿易收入,大肆貪賄搜括,横征暴斂,魚肉人民,無所不用其極。趙訥的貪婪暴虐行徑,激化了嶺南地區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引起了俚僚人民的激烈反抗,有的聚衆抗繳賦税,有的被迫逃亡他鄉,釀成了嶺南地區新的動亂。

  冼夫人面對這種情况,派長史張融到長安,入朝指控趙訥罪狀,同時上奏安撫各族人民的策略和建議。隋文帝鑒於嶺南地區政治上和經濟上的重要性,接受了冼夫人的意見,派員到番州查訪趙訥的貪虐罪證後,依法處治了趙訥。接着又降敕書,委派冼夫人招慰嶺南各族人民。這時,冼夫人已年邁九十高齡,但她仍不辭勞苦,親自奉詔書,擔當朝廷使者,巡視嶺南十餘州,宣讀朝廷旨意,撫慰各地俚僚人民。

  冼夫人的行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她站在人民一邊,説出了人民的苦楚,爲人民除了一大害,客觀上緩和了隋政權與嶺南百越民族的矛盾,穩定了隋政權在嶺南地區的統治,使嶺南地區保持了較爲安定的局面。

  隋文帝爲嘉奬冼夫人功勞,賜海南臨振縣湯沭邑一千五百户,追贈馮僕爲崖州總管、平原郡公。

  3宣揚先進文化,促進社會文明

  冼夫人所在的高凉地區,由於地理條件限制,漢族文化的傳入和影響還很少,史載高凉郡在“漢晋之時,尚仍蠻”。到了南朝後期,隨着嶺南地區的進一步開發,民族間的交往和聯繫日益加强,經濟和文化交流也進一步密切。這除了客觀的社會條件外,作爲俚人上層人物的冼夫人,主動明確地宣揚和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和倫理道德,起了關鍵作用。

  冼夫人在革除俚人陋習的同時,引道俚人從之以禮,造就文明禮義的社會風氣。冼夫人與馮寶聯姻後,有機會參與政事,從中直接感受到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並使之化爲改造俚人社會的具體行動。首先,她協助“知書識禮”的漢族官吏馮融,“以禮義威信鎮於俗,汲引文華,士相與爲詩歌,蠻中化之”,從而爲俚人樹立學習禮義的典範。其次,她推行漢族文化,仿傚漢族禮俗,普及於俚人地區,并且“約誡本宗,使從民禮”,“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從此,社會秩序得到根本整治,社會風氣也大爲改變,“蕉荔之圩,弦誦日聞”,鄉里鬧市之間,出現了琅琅讀書聲。

  漢族封建文化在高凉地區乃至嶺南地區得到了廣泛傳播,逐漸造就了一批俚人地區的知識分子。例如,貞觀七年(633年),唐太宗在舊未央宫大晏群臣時,“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蠻酋長馮智戴咏詩”。馮智戴,即馮盎之子,冼夫人的曾孫。當馮智戴遵命即席賦詩時,其謙恭的禮儀風度和優雅的詩句文采,震驚了座中群臣。他們萬萬想不到在那僻遠的南蠻地域裏,也會出現有文化超群的俚人酋長。

  封建的倫理道德在俚人地區的廣爲傳播,使其地區的封建上層建築也必然得到更大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生産力的提高。

  首先,農業生産穩定發展。據《隋書》記載,嶺南地區的俚族人民已“盡力農事”,并且出現了“樂樵蘇而不罹鋒鏑”的安居樂業局面。如處於冼夫人湯沐邑的臨振縣,那裏的群衆“一年養蠶八次,收稻兩次,十月耕田,正月收粟。”農業生産空前繁榮。處在冼夫人故里的高凉地區,該地群衆還根據當地的自然特點,發展果類種植,如香蕉、荔枝、龍眼等,而且使這些果類種植達到一定的規模,出現成片種植的蕉林和荔枝林帶,其果類遠銷内外。唐代中期,冼夫人後裔高力士,每年都從高凉故里運去大批新鮮荔枝到長安,送給皇帝宫妃們享用,引發了詩人杜牧的無限感慨,寫出了“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第次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感懷詩而傳唱千古。

  其次,家庭手工業也得到發展。高凉地區的群衆,不僅會養蠶種麻,而且善於紡紗織布。據《太平寰宇記》載:高凉和雷州一帶,“唯織葛種苧爲衣。”所出産的葛布、都落布、吉貝布等棉麻織品,質地甚佳,一直被列爲貢品之一。

  第三,出現作坊式的製作業。最普通的是制陶作坊,不論從製作規模,還是設計造型,或是産品質量上,都達到了相當水平。高凉地區的陶器製作業,早在漢代時期便形成一定規模。在高州發現的蒲杓嶺漢代窑址中,曾保留有完整的窑址及陶器産品遺存。隋唐時期,陶器製作業遍及高州各地。

  更令人驚异的是銅鼓製造業。高凉地區的銅鼓製作出現於兩晋,發展於南朝至隋代,消亡於唐代後期。銅鼓是百越民族特有的器物,它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擁有銅鼓者,號稱爲“都老”。冼夫人世爲南越首領,也是銅鼓的擁有者。銅鼓製作十分精巧,大小不等,重量不一,一般高50厘米、面徑90厘米,重量50公斤左右。銅鼓花紋精細,鼓面及鼓身全部布滿太陽紋和雲雷紋以及弦紋等多種紋飾,體現了當時精湛的鑄造水平。銅鼓製作屬綜合性技術,而且需要多種行業的協作才能完成,因此,銅鼓製作的多寡,也一定程度反映了該地區的經濟基礎和工藝水平。在高州市内,差不多每隔一段不長的時間便出土一面銅鼓。從唐代僖宗年間以來,究竟出土了多少面銅鼓,其準確數字已難以統計,但從現存於廣東省博物館、湛江市博物館及高州市博物館中的高州銅鼓數量,計達數十面。這銅鼓造型較統一,年代大約在西晋至唐初年間。這説明瞭冼夫人時代的高凉地區的經濟發展,已達到一定的水平。

  4建議復置郡縣,鞏固海南疆土

  冼夫人這第四大曆史功績,海南人看得很重。海南省方誌辦主任陳雄在他的《冼夫人在海南》一書中説:“政治上,中原勢力在海南站穩脚跟自冼夫人開始;海南俚和漢官的融和關係自冼夫人開始;經濟上海南安定繁榮自冼夫人開始。”這話,説得很概括,也説得很有高度。

  黎族(最早稱爲越族或俚人)是開闢海南島的先民,在漢人未登上海南島之前,他們已在那裏建立起自己的家園,過着自然自足的經濟和文化生活。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在雷州半島的徐聞設立了象郡(另一説,郡址在今廣西崇左),遥控海南島。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1年),在海南島的歷史上,第一次設立了珠崖、儋耳兩郡十六個縣,隸屬交趾刺史部管轄。由於漢族實行大漢族主義,殘酷鎮壓少數民族,致使少數民族强烈反抗,漢人被迫離開了海南島。後來兩郡合併爲一郡,最後變爲一個縣,叫珠廬縣,後改名珠崖縣,隸屬合浦郡。三國時海南島屬吴國,恢復珠崖郡,但郡址在徐聞。南朝宋齊兩代,海南建置依舊。實際上,從東漢至冼夫人掌管海南島之前,大概580多年,歷代統治者對海南島是時管時棄。中山大學司徒尚紀教授在《海南島歷史上土地開發研究》一書中説:“只到蕭樑大同中(公元535-545年),在冼夫人申請下,建置才稍爲積極,在島北建立了一個崖州,州治設在右儋耳郡,歸廣州都督府領道。這樣本島才恢復了郡縣設置,使之重歸中央王朝統一治理,改變了以往的羈縻性質,封建統治進一步鞏固。此後歷隋唐宋元明清,本島不論設郡置州還是設府,都統屬於中央政權治轄之下,成爲全國統一的行政區劃的組成部分。”

  對於冼夫人這一歷史功績,中山大學文化學者、海南人黎國器也有褒贊之詞。他在《冼夫人是開拓萬泉河文化的杰出人物》一文中説:“到了樑、陳、隋時代,冼夫人分别代表了這三個朝代的皇帝管治海南島,海南島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海南島和封建王朝中央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民族是團結的,社會基本上是和諧、安定的,人民是安居樂業的,經濟和文化是發展的。”連日本學者小葉田淳,在他寫的《海南島史》一書中也説:“只有冼夫人管轄海南島之後,海南島才出現了‘黎明’的曙光。”

  (四)冼太夫人的家族

  冼太夫人,她父家冼氏,“世爲南越首領,跨據山洞,部族十餘萬家”;她夫家馮氏,自宋朝命馮業爲羅州刺史始,六代人歷四個朝代,在化州世爲羅州刺史、石龍太守。冼馮兩家,在高凉乃至嶺南地區,屬於名門望族。

  查閲研究資料,得出如下冼氏七代世系表。

  (表略)

  説明:(1)冼勁被尊爲廣東冼姓始祖,東晋時任廣州中兵參軍,宋時追封曲江縣侯。這個廣州中兵參軍是多大的官,查不清楚。有人説他領兵500人打仗,按現代,能帶兵500人,當是副團級了。(2)冼企聖,冼英即冼夫人的父親,爲俚族族落大首領。(3)冼挺,冼夫人的親兄,時任南凉州刺史。(4)冼本琮,其三個兒子遷往海南文昌,成爲文昌冼姓開族之祖。(5)冼寶徹,隨朝時任高凉郡通守,主管高凉郡軍事,就管轄地域及職權,相當於當今的軍分區司令。

  查閲研究資料,得出如下馮氏六代世系表。

  (表略)

  説明,(1)馮業,北燕王馮弘族人,入粤馮姓始祖,南朝劉宋授任爲新會太守兼羅州(今化州)節度,後又封爲懷化侯。(2)馮代,也有叫馮渲,劉宋、南樑朝均爲化州刺史。(3)馮書,時任并州刺史。(4)馮融,南樑授予羅州刺史。(5)馮寶,冼夫人的丈夫,時任高凉郡太守。(6)馮僕,冼夫人與馮寶的獨生兒子,時任陽春郡太守,後被封爲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將,轉任石龍郡太守。(7)馮盎,隋朝任高州刺史,後授金紫光禄大夫,漢陽郡(今甘肅境内)太守,唐朝授上柱國、高州總管,管轄高、羅、春、白、崖、儋、林、振等八州。(8)馮暄,隋朝任羅州刺史。(9)馮智戣,冼夫人曾孫,唐朝任高州刺史。(10)馮智戴,冼夫人曾孫,唐朝任春州刺史。(11)馮智玳,冼夫人曾孫,唐朝任潘州刺史。(12)馮智璣,冼夫人曾孫,唐朝任高州刺史。(13)馮智彧,冼夫人曾孫,唐朝任東合州刺史。(14)馮智式,冼夫人曾孫,唐朝任恩州刺史。

  還有研究資料説,在海南,近代抗法名將馮子材,飛機師馮如,現代革命家、瓊崖工農紅軍領道人馮平、馮白駒等,都是馮寶和冼夫人的世孫。

  (五)冼太夫人的文化意義

  冼太夫人這個歷史人物,不論她是人,還是神,都已文化化了,也即説她成了文化,人們稱爲冼夫人文化。

  關於冼夫人文化,研究學者指出:(1)在粤西、海南,冼姓人稱冼夫人爲姑婆,馮姓人稱她爲祖婆。馮冼宗譜有馮冼祖先、冼夫人及其子孫的記載,以及宗族祭祀儀式、各種活動的記載,形成了馮冼宗族文化,也即是冼夫人文化的人緣文化;(2)冼太廟(包括譙國夫人廟、誠敬夫人廟、冼夫人廟等)遍佈粤西、海南各地,尤以高州、電白、化州最多。冼廟既是紀念廟,又是神廟。廟的建築、塑像、雕塑、楹聯、碑記及祭祀活動,形成了冼廟文化,也即是冼夫人文化的神緣文化;(3)在海南,百姓把番薯、芋頭當作冼夫人賜給他們的吉物,每逢“軍坡節”,家家門前和路旁擺滿番薯和芋頭,插着有“冼”字號的三角小令旗,被稱爲“薯、芋、旗”文化;在粤西,分佈着冼夫人、馮寶時期的舊城遺址、冼馮族人墓葬,出土不少既是戰鼓,又作樂器,表示財富和權力的銅鼓,形成了史迹文化,也即是冼夫人文化的物緣文化;(4)在粤西、桂東南、海南,古代俚人居住的地域,冼夫人和馮寶活動的地方,人們崇拜、紀念、研究冼夫人,形成了冼夫人文化圈,也即是冼夫人文化的地緣文化。

  現在,冼夫人已作爲文化形態存在於世間,我以爲這就是冼夫人的文化意義。冼夫人的文化意義,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冼夫人文物。有關冼夫人的實物遺存,包括冼廟、冼墓、銅鼓、古城等,已成爲歷史文物,供遊覽和研究,發展冼夫人文化事業和發展旅遊業。

  二是冼夫人精神。冼夫人的愛國愛民信念、德治法治理念、保境安民功績,屬於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輩和後人永遠學習的楷模。

  三是冼夫人信仰。神壇上的冼夫人,集祖宗神、保護神、賜福神一身,人們把人神祖先信仰、宗族神明信仰、鬼神巫術信仰龢民間賽社紀念活動結合在一起,長期堅持定期開展叩拜、祭祀、唸經、游神、紀念、祝頌、競技、娱樂等一系列的冼夫人信仰文化活動。這是很有觀賞性和娱樂性的文化景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