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州很多人不知道高力士
也許是孤陋寡聞,我一直都不知道高州有個高力士。十幾二十年前,我看過一部電視連續劇《唐明皇》,劇中有個高力士,但我不知道他是高州人。
我問過不少高州人,有老的也有少的,他們也説不知道高力士。只是有的説,近年來有人説高力士,還説高州城西門街有高力士的故居。
爲什麽高州很多人不知道高力士,我分析,可能是這樣的幾個原因:
一是歷史太久遠。高力士是唐朝的歷史人物,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人們一般不會去關注那麽久的人和事,除非他是搞研究的。
二是高力士主要生活在北方。據史料記載,高力士未足十歲就離開瞭高州,一直在北方生活,死後也葬在北方。史料又説,高力士家被抄,没收財産,母親和兄姐也離開瞭高州。可能高州找不到高力士的後人。
三是中小學教材没有提及。大多數人的歷史知識是從中小學的歷史教材獲得的。人們一般不會去讀《前唐書》、《後唐書》、《資治通鑒》、《茂名縣誌》那些書。中小學的《中國歷史》只是介紹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梗况,許多皇帝也只字未提,不可能介紹到高力士這個宦官那麽詳細。即使上了中小學教材的歷史人物也是“水過鴨背”,何况高力士未上中小學的歷史教材。
四是被歷史偏見貶損。人們從傳統宗法觀念出發,鄙視宦官的閹人出身,認爲太監就不是人,太監就没人性,太監天生就是奴才。世間這種歷史偏見,使研究家智者見智,毁譽參半;而在戲曲、傳説中,高力士雖未冠上“奸臣”,但都是“卑劣”、“小人”的丑角形象。既然高力士不是什麽好人,他出身何處,是不是高州人,隨他去。
(二)高力士是唐朝潘州茂名縣人
關於高力士,《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均有專傳,《高力士外傳》和《資治通鑒》對其歷史也有叙述。隨着考古研究的深入,1982年高力士神道碑得到復原,1999年高力士墓誌銘挖掘出土。高力士《墓誌銘》和《神道碑》記載瞭高力士的生平、世系、官職、事迹、封賜等,澄清不少的史實是非,肯定高力士的歷史功績。高力士在宫六十年,近天子之光,周旋無違,獻納必可,言大小而皆入,事曲折而合符,扶皇運之中興,佐大人之利見,臨大事而有大功,近無閑言,遠無横議。這就是高力士的“蓋棺定論”。
高力士《墓誌銘》説,高力士是潘州人氏,原名馮元一,馮君衡之子,馮君衡因自行襲職其父潘州刺史位,被誣陷成罪,馮家被抄,没收財産,高力士年未十歲,入於宫闈,享年七十三,陪葬泰陵。
據馮氏世系表,馮寶(夫人冼英)——馮僕——馮盎——馮智玳——馮君衡——馮元一,馮元一即高力士是馮寶與冼夫人的第五代孫。
高力士祖父馮智玳時任潘州刺史,其父馮君衡襲職的也是潘州刺史,其祖父、父親均住在潘州城,高力士離開潘州時還是個小孩,照此推算,高力士應當是在潘州城出生的,也就是説高力士是唐代潘州城即今高州城人。
高力士在宫發迹後,唐玄宗皇帝恩準爲其父馮君衡平反,追贈爲潘州刺史和廣州大都督。三十年後,高力士找到失散的母親李氏,其母死後也被皇帝追贈越國夫人。按古人慣例,高力士昇官發財後,自然會回家鄉潘州城修建宅第庭園,以顯積德和光宗耀祖。所以,高州今天仍可找到高力士的一些遺迹文物。
1高力士宅遺址
高力士原有故居在高州市區集賢街安榮二巷一帶,他十歲時父親被誣,籍没抄家,離鄉進京。高力士及其父母恩授皇帝封贈後,回潘州在原故居遺址上重修住宅,面積約4000平方米,三進建築,磚木結構,内有壁畫多幅,後人都稱之爲高力士宅。
關於潘州城池,《茂名縣誌》説,唐時始建,有四個門,東曰迎陽,南曰廣濟,西曰通州,北曰北門,還有一個小西門。高力士宅就在從小西門出二百四十步處。後經多次修葺,一直保存到明代。
潘州城,原是茂名縣城,公元354年東晋置茂名縣,後設茂名城,爲茂名縣治。公元634年唐南宕州改爲潘州,州治茂名縣城,茂名縣城便稱潘州城。公元972年宋時潘州並入高州,公元1368年明時高州治從舊城遷至潘州城,潘州城便稱高州城。由此便可説明,茂名城、潘州城、高州城,均是現今的高州城。
清朝道光年間,高州知府黄安濤瞻仰高力士宅,面臨其景,感慨萬分,即時題有《高力士故宅》詩一首。詩曰:列朝依稀舊闬閎,中涓聲勢傲公卿。殿頭雅有天人望,鄉曲猶傳驃騎名。何處珍樓還突兀,於今香樹幾枯榮。野花開遍閑朱紫,不及巫州薺菜生。
2靈惠寺
高力士在其家宅内後花園建築一座靈惠寺,主要給母親唸經拜佛,頤養天年。這個靈惠寺,寺殿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硬山頂,穿鬥式梁架結構;寺正門上方有石制匾額,刻着“靈惠寺”三個大字,由當時著名書法家顔真卿手書;寺内中殿設觀音閣,閣爲木質,高約18尺,寬一丈多。據清朝光緒《茂名縣誌》載,閣中有一觀音像,二侍者像,均爲銅鑄,相傳高力士所置。後來右旁侍者銅像被盗,换成木雕像,盗者還在旁題了一首詩:“佛是西方佛,銅是東土銅;請佛暫回西方去,且救弟子一時窮。”
這靈惠寺,同高力士宅一樣,幾經修葺。據傳,明代後期,疏於維修,一夜間,高力士宅轟然倒塌,連宅前高力士親手種植的兩棵椰子樹也被壓毁,只有靈惠寺還保存下來。1977年靈惠寺被拆掉前殿,僅存正殿,現爲醫院佔用。
3高力士衣冠墓
位於高州城北約10裏的曹江鎮冷水鋪村東部的風梢嶺上。高力士公元762年死後,遵照唐玄宗遺詔,讓其陪葬陝西泰陵。高力士故鄉的後人,將其生前穿戴過的衣冠隆重安葬,成爲高力士衣冠墓,當地老百姓稱爲太監墓。
衣冠墓周圍,當年有許多附屬建築。墓塚左下方,修建有一座樂平廟,單進結構,内置高力士塑像供人祭祀,廟門額上灰雕廟名“樂平廟”,兩側灰雕一副對聯:“樂業安居,草木禽魚依舊樣;平原廣土,衣冠文物勝當年。”
從樂平廟到衣冠墓地之間有一小溪,溪上修建有一座石橋,稱爲“落馬橋”,橋頭竪有朝廷特賜的一塊御碑,碑上刻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個大字,叫文武官員過此橋要下馬步行。這説明,高力士享有朝延賜予的特殊禮遇。
今墓被毁,墓址猶存。墓地背靠高山左右繞,前臨鑒水滚滚來,自然環境優美,實爲風水寶地。
4柏橋荔枝貢園和高力士拴馬樹
柏橋荔枝貢園是一座有一千多年曆史的紅荔貢園,史稱“大唐荔鄉”,它座落於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
荔枝貢園是著名的白糖罌優質荔枝品種的發源地和種植園。這裏早在秦末時期就開始較大規模地種植荔枝了。後來,何姓居民的祖先開始接管經營。園内荔枝主要是白糖罌,這種荔枝,果大肉厚,皮薄核小,甜脆清香,酷似一只白糖罐子,所以被形象地稱爲“白糖罌”。據傳,當年進貢給楊貴妃的白糖罌荔枝就取自該園。因爲深得楊貴妃喜愛,所以又稱爲“妃子笑”。園内荔枝品種,除了白糖罌外,還有白臘、黑葉、桂味、三月紅、糯米糍等十多個品種,過去歷代都把這裏的荔枝作貢品送給朝延,因此這個荔枝園便稱爲“貢園”。
貢園占地約100畝,園内有古荔枝樹60多棵,樹齡都在500年以上。在貢園入口處有棵“高力士拴馬樹”。民間相傳,每年高力士回高州,來根子柏橋貢園選摘荔枝時,總喜歡騎一匹火紅色的赤兔馬。高力士到達貢園後,習慣把赤兔馬繮繩拴在荔園入口處的一棵高大的菠蘿樹上。因而此樹史稱“高力士拴馬樹。”
高力士拴馬樹,高15米,胸徑15米,要幾個人手拉手才能環抱,樹根發達,盤根錯節,裸露在地面的樹根寬幅達28平方米。這棵樹每年都從腰部萌出新芽,後又發育成樹,逐漸取代母樹,已自然更替十幾代了,始終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三)高力士是盡心盡力竭智竭勇的好太監
羅兆興在《高力士是茂名的一面紅旗》文章中,有一個“高力士是一個優質太監”的小標題,文中説到高力士有俊秀的品貌身材,有良好的文化底子,有比較發達的頭腦,他的資質比許多人都强。吴漢林在他的《爲了認識自己——高力士研究中的意識與方法問題》文章中,説高力士已盡其心盡其力,竭其智竭其勇。我受到他們這些説法的啓示,用了“高力士是盡心盡力竭智竭勇的好太監”這樣的一個標題。
近年來,文學、歷史、考古、社會、醫學、藝術、文化等學界,都有人研究高力士,對高力士的事迹功過,衆説紛紜。陝西省社科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員吴敏霞把高力士的事迹概括爲四個方面:(1)居宫闈而謹侍奉;(2)佐聖躬而獻忠心;(3)臨大事而有大功;(4)勤奉養而具孝心。我認爲,吴敏霞對高力士的評價是比較客觀和比較中肯的。我没有研究過高力士,無從評論。但我想根據研究史料,從寵臣、忠臣、功臣、重臣四個角度概略介紹一下高力士。
1高力士是唐玄宗的寵臣
我説高力士是寵臣,至少有三點依據:一是唐玄宗在位期間,改變了唐初關於内侍省官職最高不得超過四品的規定,初置了正三品的内侍監,初任内侍監者,就是高力士。高力士29歲就官居三品,實屬歷史少見;二是四方進奏文表,先呈高力士,再呈皇上,小事便由高力士决斷處理。唐玄宗也因此常常説:“力士當上,我寢則穩”,世上皇帝、國君對自己兒女都防備三分,唐玄宗對高力士如此的放心,也屬世界少見的;三是唐玄宗作爲一代名君,在位四十四年,活了七十八歲,后妃衆多,將相如雲,子女五十九人,但一個都未能陪葬,却留下遺詔讓身邊的太監高力士一人陪葬。這是皇上對高力士的至高無上的殊遇。
唐玄宗皇帝爲什麽如此寵愛高力士呢?
可能因爲高力士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一切,又做了許多大臣和宦官没能做的事。也許是長久主僕如朋友,長久君臣如兄弟吧,在這位皇帝心中,高力士已不是奴才,而是朋友,是兄弟,是唯一可與之榮辱與共的人。
2高力士是唐朝的忠臣
説高力士是唐朝的忠臣,我至少也可以找出三個理由。頭一個理由是,高力士在宫六十年,先後侍候了唐朝聖皇武則天、中宗李顯、睿宗李旦和玄宗李隆基等四位皇帝。武則天時他還是個小孩,真正侍候的是李顯、李旦、李隆基三位皇帝,李顯在位七年,李旦在位八年,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在那伴君如伴虎的皇宫裏,高力士能侍候四位皇帝五六十年,老實説,没有忠心、躬行是做不到的。
第二個理由是,在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時,其寵任的大臣陳希烈,附馬張珀,宦官袁思蘭等紛紛投向安禄山,賣主求榮去了,只有高力士陪扶玄宗入蜀,後又陪扶玄宗從蜀重返長安,始終相依爲命。玄宗下臺當了太上皇之後,李輔國假傳聖旨,强迫把玄宗遷往西内太極宫,行至睿武門時,李輔國率領五百全副武裝的禁兵擋道,玄宗被嚇得幾乎摔下馬來,高力士勃然大怒,不顧個人安危,也不顧後果,當面斥駡李輔國:“李輔國休得無禮!你想弑君造反嗎?”斥退了李輔國,並令李輔國爲玄宗牽馬。玄宗當晚流着泪對高力士説:“今日將軍你如果不在我身邊,我這條命就保不住了。”
第三個理由是,李輔國誣陷高力士,並强行將高力士從玄宗身邊拖走,流放巫州,即現今湖南黔陽縣。這樣玄宗身邊無一知己,孤獨憂鬱,得病不治,在公元762年5月4日病逝。這一年,肅宗亦死,李輔國被殺,代宗即位,大赦天下,高力士被赦,聽到唐玄宗駕崩,在返回長安途中,一路上悲傷至極,痛哭吐血,不飲不食,公元762年8月18日在湖南朗州即現今湖南省常德氣絶身亡,追隨玄宗而去。真没得説的,唐玄宗與高力士,君臣相伴,不同年生,却同年死,生作伴,死也陪,世間少有。
3高力士是唐朝的功臣
高力士臨大事而有大功,用較現代的語言來説,他大事不糊涂,堅定地站在李唐王朝這一邊,對皇權鞏固和政局安定,出了大力,立了大功。具體地説,高力士有以下幾個功勞:
一是協助臨淄王李隆基平定韋後陰謀纂權的内亂。公元710年6月2日,唐中宗的皇后伙同安樂公主毒死中宗,陰謀慕權奪位,想仿傚武則天當皇帝。她知道李隆基父子是最大障礙,企圖謀殺。但當時還是臨淄王的李隆基手快,在高力士的協助下,聯合太平公主,率兵一下子攻入宫中,誅殺了韋後、安樂公主和公主丈夫武延秀,平定了内亂。李隆基擁戴其父親相王李旦當了皇帝,他自己做了太子。
二是協助唐玄宗一舉誅滅了以太平公主爲首的反對派政治集團。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女兒,很有能力,又很有心計,可能有老母的遺傳基因,也想像母親那樣當女皇帝。李隆基於公元712年登基當了皇帝之後,太平公主與宰相肖至忠、岑羲等人結黨營私,密謀篡位。在高力士的進諫謀劃下,公元713年7月3日,派王毛仲和高力士率領三百精兵,誅殺了肖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死黨,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後離開山寺,被賜死家中,一舉誅滅太平公主及其心腹,從而結束了連續多年的宫廷内亂,穩定了自中宗以來的動盪不安的政治局面。
三是高力士一言以定儲君。公元738年,唐玄宗碰到立太子的難題。當時宰相李林甫别有用心,多次勸諫玄宗立壽王李琄,但玄宗另有想法,舉棋不定,茶飯不思,猶豫一年多也决定不下來。高力士眼看這樣下去不是路,於是斷然地對玄宗説:“皇上何必費心,推長而立,還有誰敢争?”玄宗馬上應聲説:“好!你説的極是。”於是立了忠王李享作太子。儲君問題關係到封建王朝統治集團内部的權力分配,關係到政局安定和皇權鞏固,如果處理不當,會引發動亂。高力士這一言定皇儲,是有很大功勞的。
四是討平王□之亂、南營之叛,高力士也有大功。《高力士神道碑》有記載:“京有王□之亂,蜀有南營之叛,倉卒起變,削而平之。臨大事而有大功,皆此類也。”特别是在平定王□之亂時,高力士手執戰鼓在指揮現場下令:“斬級者無戰功,擒生者受上賞。”這一聲命令,避免了一場無辜濫殺,挽救了無數人的性命。這也足以顯示高力士很有政治頭腦和戰略眼光。
4高力士是唐朝的重臣
高力士在宫六十年,跟隨唐玄宗48年,參與决策國家大事,爲朝廷立過大功,深受唐玄宗寵愛,被封以許多官衔爵位,可謂位高權重,在内宫在朝廷擁有很高威望,很受人尊敬,唐肅宗當太子時叫他二哥,王子公主叫他“阿翁”,各位附馬叫他“爺”,大臣争相與他巴結,連唐玄宗私下也叫他“將軍”。
我説高力士是唐朝的重臣,是因爲高力士有幾個官衔,不僅品位高,而且含金量也高,很有權力的。(1)高力士被封内侍監。内侍監是官名,爲内侍省主官,三品官。内侍省爲皇帝近侍機構,掌管傳達詔令、守御宫門、灑掃内庭、内庫出納和皇帝的起居飲食等事務,内侍監實際上是皇帝的總管家。(2)高力士被封爲内弓箭庫使和内飛龍厩大使,前者爲管内宫兵庫的官,後者爲管内宫馬房的官,高力士管着内宫裏的兵器和馬匹,没有他,誰也跑不遠。(3)高力士被封多個將軍和大將軍,大多是將軍的名號,但他先後被授予右監門衛大將軍和左監門衛大將軍,這大將軍衔不是擺設的,人也不是吃素的,那是很有權力的軍事官,都是正三品,掌管大軍權,負責保衛皇宫,也許不亞於當今京都的衛戍司令。
(四)高力士是茂名歷史上官位最高的大人物
《高力士神道碑》和《高力士墓誌銘》詳細記載瞭高力士所任的官職和爵位。高力士的官職,一步一步,從低到高,由從九品官一直昇到從一品官。從一品,差一點點就是最高的官位了。换成現今,高力士的官位屬於國家領道人了。據目前能看到的史料,茂名地區没有第二人進入國家領道人層面的。所以,可以説高力士是茂名歷史上官位最高的大人物。
高力士的官職,不僅可問鼎,而且很多。高力士的官職之多也可以説是少見的。高力士首任官職爲文林郎,從九品。他被封的官職,主要的可列出:宫教博士,從九品;内府丞,正九品;内府令,正八品;朝散大夫,從五品;内給事,從五品;内侍,從四品;内侍監,三品;銀青光禄大夫,從三品;雲麾將軍,從三品;左、右監門衛將軍,從三品;左、右監門衛大將軍,正三品;冠軍大將軍,正三品;鎮軍大將軍,從二品;輔國大將軍,正二品;驃騎大將軍,從一品,最高級的武官;開府義同三司,從一品,第一級的文官。好一個高力士,當官文武都行,文官武官的官階都上到了最高級。
(五)高力士與高州荔枝
最後的一個問題,説一下高力士與高州荔枝。其實,一千多年以前的事,没有足够的史料,是説不清楚的。
説高力士與高州荔枝,肯定要扯出一個人來。這個人就是楊貴妃。因爲這個楊貴妃,高州荔枝才有那許多的故事,高州荔枝才有品牌。
高力士十歲離開高州,十歲的高力士應當在家鄉吃過高州荔枝,也知道高州荔枝好吃。據説楊貴妃也是長江以南的南方人,她家鄉也許種有荔枝,她也許也吃過荔枝。大家可以設想,吃過荔枝,荔枝好吃,高力士與楊貴妃在一起時會説起荔枝,想吃荔枝。想吃,你高力士就去弄點來吃吧。去哪裏弄點荔枝來呢?楊貴妃説,我家鄉荔枝好吃,到我家鄉去弄吧。高力士説,我高州的荔枝好吃,去高州弄來。説不定,爲此事兩人還争論起來。争也没用,楊貴妃心想,我不能去,又去不了,反正得你高力士去弄的,總之能弄來就行,管你去哪裏弄。就這樣,高力士回高州摘荔枝,千辛萬苦地運到長安給楊貴妃吃,博得楊貴妃一笑。高州的荔枝就出了個“妃子笑”。
那麽,楊貴妃吃的荔枝到底是不是高力士從高州弄去的呢?坊間有幾種説法:一種説是從嶺南弄去的,説嶺南不一定是高州,可以是廣東其他地方,或是福建、廣西、海南什麽地方;第二種説楊貴妃吃的不是鮮荔枝,而是干制果脯。如果是荔枝果脯,那就更説不清産自何地了。大家都會想到,南方的葡萄乾都可以説成是新疆葡萄乾,當然四川的荔枝干也可以説成是廣東的荔枝干,或者倒過來,廣東的荔枝干説成是四川的荔枝干;第三種説法是四川進貢的。
我細想了一下,不必太過較真,哪一種説法都有些根據,也都不很充足。我説,其實楊貴妃吃的荔枝,既有新鮮的,也有果脯;既有四川的,也有高州的或别的什麽地方的。她是貴妃,可以通吃嘛。
還有個問題,説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四川進貢的,主要根據是因爲楊貴妃是四川人,她老家給她送去的。但是,廣西容縣有人質疑楊貴妃是四川人。楊貴妃到底是哪裏人?這也是一個争論了數百年的話題。有説四川的,有説廣西的,還有説山西的。
説楊貴妃是四川人的比較多。據説,四川省都江堰市有個“落妃池”,相傳楊貴妃當小朋友時去池邊玩,不小心跌落池中,這個池後來被稱爲“落妃池”。有人説楊貴妃是山西人,因爲在山西省永濟縣黄河邊的一個小村,村中有個土窑洞,傳説當年某婦人行經窑洞時,正巧陣痛,就在窑中生下楊貴妃。
但是,説楊貴妃是廣西容縣的理由比較多。首先,容縣人講楊貴妃是容縣人的情節比較順當。他們説,楊貴妃公元718年生於廣西容縣十裏鄉楊外村,父親叫楊維,父親給她小名楊玉娘。楊玉娘生得靚,容州府楊康都督連買帶搶把楊玉娘接到家裏作養女撫養。朝廷楊元琰長史公差到容州,看見楊玉娘太美了,也是連買帶搶把楊玉娘從楊康府中搶走,帶回京都長安,並給改名爲楊玉環。因爲楊玉環太美了,後來就成爲唐明皇的寵妃。其次,容縣保存着較多據説與楊貴妃有關的遺迹:一是容縣有全國唯一的楊貴妃碑記。這碑記是與楊貴妃同一朝代的人撰寫的。碑文載於《全唐文》、《永樂大典》等名著之中;二是容縣是全國唯一有楊妃廟的地方;三是容縣還有楊妃山、楊妃井、貴妃梳妝檯等遺迹。第三,容縣産盛荔枝,楊貴妃愛吃荔枝是在容縣從小養成的。
如果楊貴妃是廣西容縣人的説法成立,那麽她與高力士是同鄉。因爲廣西容縣與高州是鄰縣,相距只不過一百幾十公里。這樣,楊貴妃吃的荔枝是高州荔枝就多了一條證據。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