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茂名地區一年四季都有戲班,分别稱爲春班、夏班、秋班、冬班,而以春班最旺。
這春班做戲旺,與“年例”人們愛看戲有關。爲瞭解决農民請戲難、演出單位找戲難,同時也爲了規範管理演出市場,茂名市文化局於1988年12月舉辦首届“訂戲會”。
“訂戲會”選定一個地方舉行,入場演出團體設有固定攤位,掛有自己的海報和節目單,每個劇團一般都帶來十三四出戲目,而訂戲者以自然村爲單位,派出自己代表到現場觀摩、訂戲。一般是先簽訂意向書,交訂金,正式演出前兩三天才最後敲定。茂名市演出公司充當演出經紀人,收取一點中介費。從1998年首届起,每年一届,12月舉辦,越辦越規範,越辦越紅火。
2004年12月,茂名市第十七届訂戲會在茂名影劇院舉行,三天的訂戲會,來了廣州、深圳、珠海、江門、湛江、惠州、順德、茂名,以及廣西南寧、北海、柳州、梧州、玉林等省内外的77個粤劇團、歌舞團、文工團進場設攤,參與訂戲會的演出團體100多個,訂戲村民代表3000人,簽訂了563份合同或意向書,成交金額363萬元,創下歷史新記録。
訂戲會溝通供求雙方,擴大了市場聯繫,的確進一步活躍了茂名的演出市場。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年例”期間,廣東、廣西、湖南、河南、河北、浙江、山東等地,粤劇團68個,歌舞團36個,雜技團6個,其他藝術團體5個,共115個演出單位,在茂名市内演出了3150場,觀衆達413萬人,茂名人爲看年例春班戲花費700多萬元。
茂名“春班”演出,於2005年7月在由國家文化部主辦的“2005年中國(桂林)國際演出交易會”上,被中國演出家協會評爲第三届“全國十大演出盛事特别奬”,此係全國第三個獲此特别奬,另兩個是“2001年全國建黨八十週年文藝晚會”和“2003年全國抗擊‘非典’文藝晚會”,也是全國第一次由地級市獲此榮譽。
茂名市演出公司負責人寧琪勛,曾總結出茂名“春班”演出有三大特點:一是體現了文藝真正爲基層群衆服務的精神;二是不花政府一分錢,全由群衆自行組織自願捐錢;三是它響應了政府送戲下鄉、“文化進鄉村”工程的要求。
鑒江流域地區文化底温深厚,藝術活動活躍,非物質文化遺産豐富。高州的《高州木偶戲》、《高州採茶》、《高州山歌》、《高州春牛舞》、《高州八音鑼鼓》,信宜的《龍船舞》、《龍燈舞》,化州的《化州跳花棚》,電白的《鰲魚舞》、《雙鳳朝陽》、《獨脚獅子舞》、《麒麟舞》,吴川的《陶鼓舞》等,都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其中,《高州木偶戲》和《化州跳花棚》,已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録。
1吴川光藝粤劇團
粤劇,是一種戲曲劇種。明代弋陽腔、崑腔相繼流傳到廣東,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廣東流行,這些劇種相互影響,並吸收了南音、粤謳、龍舟、木魚等廣東民間曲調,在清朝雍正前後形成粤劇。它流行於廣東和廣西部分地區以及港澳地區,在東南亞和美洲華僑居住地區也有流行。
粤劇在鑒江流域是人們喜愛的一種戲曲。在清末民國期間,廣東下四府(高州府、廉江府、雷州府、瓊州府)有個粤劇大戲班“祝康年”班,與廣州地區的“廣府班”齊名,經常在廣東下四府以及臺山、開平、陽江、陽春和廣西南寧、梧州、玉林一帶演出。
1953年,高州藝人老天壽前往吴川,與老藝人張瑞榮(亞永仔)、張少蓮(大眼蓮)、莫振勛(肥九叔)、蔡德才(蛇仔三))等人組成老藝人演出小組,後來改稱光藝粤劇團。劇團在吴川、化州、高州、信宜、廉江、遂溪、湛江、合浦、北海、海康、徐聞、海口等地巡逥演出。經光藝粤劇團整理演出的劇目有《搜寶鏡》、《忠孝義》、《陳世美不認妻》。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曾親到光藝粤劇團觀看《搜寶鏡》的演出,並給以肯定。
老藝人老天壽,原名劉家榮,是高州西鎮人。他從小愛看戲,善於模仿,又天生一副丑角相,12歲被藝人收入戲班學藝,二十歲擔任要角,三十歲名揚兩廣。後入“祝康年”戲班擔任醜生角色,演過《戒洋煙》、《盲公打靶》、《酒樓會友》、《劉成放子》。他演技獨到,妙趣横生,看他的戲會笑破肚皮。他不輕易收徒,但在吴川粤劇團,他指道過林國光、陳劍光、樑德天、樑英杰等人學戲。這幾人與老天壽雖無正式師徒之名,却有師徒之實。後來,陳劍光擔任粤西粤劇團副團長、五大臺柱之一的武生,林國光擔任吴川粤劇團團長、道演、五大臺柱之一的武生,樑德天在吴川粤劇團主要演文武生、是湛江藝校教師,樑英杰是珠海市粤劇團道演、醜生。鑒於老天壽在粤劇藝術的貢獻,當年著名粤劇表演藝術家馬師曾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贈予“寶藏”二字。
2高州木偶戲
木偶戲,老百姓稱爲“鬼仔戲”,聽説在鑒江流域地區已有千多年的歷史。
做木偶戲的戲班,分爲小班、中班、大班,還有單人木偶,一兩個人表演的叫小班,三四個人表演的叫中班,十幾個人表演的大班,一個人既演唱又打擊樂器,一個人包打天下的叫單人木偶。
木偶戲的木偶,雕像越來越精緻越漂亮,雕像一般有10至30個,有生、旦、净、醜、武生、鬚生等角色。
木偶戲的唱詞多爲藝人所編的七字詩歌,很押韵,其中很多唱詞就是方言山歌詞。
音響樂具也不少,既有鑼、鼓、鑔(鈸)、木魚等打擊樂,也有笛、管、簫等管樂。
木偶戲的演技要求也比較高,因爲除大戲班,人多,演員有一定專業分工外,中小戲班的演員要演許多種角色。優秀的木偶藝人,一個人能唱出男、女、老、少的聲音,還能做出各種動物聲音和天象音響,有很高的演技。
高州木偶戲,是鑒江流域地區木偶戲的代表,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高州木偶戲就參加全省和全國的民間藝術會演。直至本世紀初,高州還有100多個木偶戲班,業餘從事木偶戲演出的藝人有幾百人。1992年,高州木偶粤劇團參加全國木偶皮影調演榮獲四項大奬;1997年,高州被評爲“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木偶)之鄉”;1998年,高州金山民間永長春木偶班應邀赴德國演出,轟動异域藝壇;2003年,高州被國家文化部評爲“中國民族民間藝術(木偶)之鄉”。
特别是,高州的單人木偶,更是一絶。高州單人木偶,以它的歷史久遠,演技高超,戲情具有地方特色,成爲最具特色的民間表演藝術之一。
我看過單人木偶。一個人,在大約兩平方那麽大的木偶戲臺,可以弄出一臺像有幾個人在做的鬼仔戲來。一把口,男、女、老、少的聲音,不男不女的腔調,什麽比林黛玉還嬌嗲的,比魯智深還粗魯的,什麽大漠走馬,秋風掃落葉的聲象,都可以從一個口出來。兩只手,舞弄那些木偶鬼仔,走老人的哈腰步,小姐的猫兒步,逼真十足,還可翻筋鬥,跳鞍馬,兩只手舉幾個角色,搞出哪吒鬧海的大場面來。兩只脚,以及下身可以動用的力量,都動員起來,用單擊,或串聯多擊,可以同時敲響鑼、鼓、鑔,還可以輕、重、緩、急,輕如和風吹柳,重像翻江倒海。還有,單人木偶藝人那個腦袋,更不簡單。要記住那許多的劇目、情節、角色、唱詞,到演出時,幾個小時的戲有章有法有板有眼地演給大家看。即使臨時出了差錯,舉錯了鬼仔出場,或是唱錯了臺詞,他能不慌不忙,拐彎抹角,遮遮掩掩,很快就理順,大多數觀衆蒙在鼓裏,只有那些老戲迷才看得出“搞錯了”;甚至他有更乾脆的做法,出來一個像當官的人物,説剛才情報搞錯,點錯了將,出錯了兵,現在重新點將出兵,搞得觀衆抱腹而笑,無話可説。這實屬不易。更精彩的,他能一心多用,手舉木偶演角色,脚打樂器造音響,口唱歌詞串成戲。這真了得。我敢讚嘆:什麽是高超才能?演單人木偶是也!
3化州跳花棚
跳花棚,又叫跳禾樓,是化州的一種民間舞蹈,始於明朝,原創地爲化州官橋長尾公村一帶。
傳説當年大旱遇甘雨,村民望天歡跳,何仙姑見此情景,大發善心,來到長尾公村,教村民跳祈求風調雨順的歌舞。從此以後,官橋一帶,後來發展化州中北部山區,每年秋收之後,在草坪上搭起大花棚,掛滿緑草鮮花燈籠,男女老少,手持農具,戴上面具,在鼓樂聲中跳棚。意爲念謝仙姑,祈求天福,喜慶豐收,又名“跳八仙舞”。
跳花棚,源於民間,發展到今天,完全把歡快的情感,粗獷的勞作和精細的歌舞藝術融爲一體,成爲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
演員扮相有文生、小生、花旦、吴公、三娘、二姐、小孩兒、判官、陳九、船夫、衛士、蘇郎、秀才、仙姑、老太公等36個角色,舞蹈動作手足並用,做出跳、踏、扭、翻、蹲、嘻、逗、跪、托等36種跳法,唱本有18科萬多字,接神科、開棚科、道叔科、秀才科、判官科、八仙科、陳九科、鋤田科、唱歌科等等,科科有義,本本精彩。
跳花棚,1988年參加廣東省歡樂節,獲得好評,《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東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導,時任國家文化部長王蒙戴着面具與演員合影,該舞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2005年,跳花棚參加廣東文化旅遊節,在廣東省2005年嶺南民間藝術匯演中榮獲金奬。
4高州山歌劇
茂名地區的民歌,經古代、近代的發展,到了現代,很多民歌在傳承過程中,不僅形成了調子,而且還有故事情節。以故事爲本,給民歌配以一定劇情和表演動作,加上樂器的吹打彈奏,便成了民歌劇,也稱山歌劇。
茂名地區的山歌劇,以高州山歌劇爲代表。在20世紀50—80年代,高州演出的《千裏引來幸福水》、《姑娘隨水來》、《花兒朵朵向陽開》、《隔江招親》、《搶財神》等山歌劇,獲得好評。其中《花兒朵朵向陽開》山歌劇,1975年參加廣東省農村業餘文藝調演,被評爲優秀節目。
山歌劇的演員一般爲2—5人,加上吹打布景人員,不超過10人,是一種文藝輕騎兵,既可以登大雅之堂,也可上山下鄉,在鄉村演出。
山歌劇貼近生活,民衆喜愛;化裝簡檏,演出成本低;歌詞豐富,文藝品位較高,是很有特色的地方戲劇。有人預言,高州山歌劇如果開發得好,可以跟“花鼓戲”、“二人轉”等全國著名的地方戲種媲美。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