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個題目,大家可能有些不解:一是現在民間很少有這個東西了,老年人過去見過,但中青年人基本上不再用了;二是文字上很少見人寫這個東西。在《茂名民俗文化史話》這本書,也只是順筆寫一寫,僅有七行字;三是僅是一條擦汗的手巾而已,它會有什麽文化,值得如此鄭重其事,肯落筆墨?
我之所以要説水腰帶,有這麽一些想法:一、它是一種民間穿戴習俗,就像現代人戴頸巾、纏腰帶、掛披肩一樣;二、它也是鑒江流域及其周邊一些地區特有的民俗。也許説“特有”不很準確,聽説廣東潮汕地區也有這個東西。不過,潮汕地區叫它什麽,主要作什麽用,我没有調查考究過;三、它的功能很值得肯定。我不明白,是不是因爲它“土”就把它抛棄了?我很想讓它復活,重回鑒江大地。當然,我知道,我的願望很難實現了。
胡光焱在《茂名民俗文化史話》中順筆寫一寫的幾行字,已把水腰帶作了概略的介紹。他是這樣寫的:
“這裏順筆寫一寫水腰帶民俗,大概在民國初期就出現的水腰帶,是粤西一種民俗文化現象,水腰帶爲棉布料,一般寬一尺多,長四五尺,布紋多爲小方格或長條格。勞動的時候,差不多人人携帶,既可擦汗,也可束腰助力,挑擔或抬物時,又可披於肩上訪止傷皮和防太陽暴曬上身。它反映出物質生活的困乏,更代表着勤勞與力量。70世紀80年代以後,境内已没有這種爲强力勞動者立下‘汗馬功勞’的水腰帶了。”
水腰帶,各地叫法可能不同,我家鄉叫它手巾。一般是民間織造,男女都用,但男人用的比女人用的長很多。對它的用途,我分析了一下,覺得它很不簡單。
首先,它可作浴巾。無論男女,冲凉洗澡時,都把它作爲浴巾。它够寬够長,爽水透汗,並不比現今幾十元一條的浴巾差。在農村還可作泳衭用。我記得小時候在農村,男孩子到河裏游水,脱得光溜溜,而那些大男人們,則用水腰帶把下身裹着,脱去褲子,然後跳到河裏。不游啦,擰干水腰帶,抹去上身的水,用水腰帶裹着下身,上岸來,换上褲子。作泳衭,就那麽簡單。
其次,它可防雨防曬。在農村,人們出門不一定都帶雨具,遇到下小雨,把水腰帶披在頭上,可以防雨。特别是農村婦女,好不容易才洗一次頭,抹上些頭油,梳個髻,插個簪,最怕水淋,遇上下雨,用水腰帶把頭一裹,防雨很頂用。不用説,水腰帶披在頭上,披在肩上,也可以防曬。
防雨防曬是水腰帶的防護功能。類似的防護功能,還有在野外休息時,可用它來墊坐墊睡。
第三,它可作綁帶。男人的水腰帶有幾尺長,完全可以用它來捆綁東西。我還在農村時,有一次上山放牛,撿到幾根松木枯枝,找不到藤之類的東西,便用自己的水腰帶,把枯鬆枝捆綁,背回家作柴火。
類似作綁帶,它可用來裹包袱。在農村,人們趁墟趕集,不帶什麽挎包手袋,用水腰帶裹着,綁在腰間或挎在肩上,輕輕鬆鬆帶回家。
第四,它可以作汗巾。這是水腰帶的主要功能。在民間,以前没有紙巾這東西,人們參加體力勞動出了汗,用水腰帶來擦汗,男女都是這樣做的。參加各種勞作,容易把手搞臟,找水把手洗一洗,也是用水腰帶來把手上的水擦干的。
第五,它是裝飾品。我以爲,水腰帶主要是滿足生活需要的生活用品,但它也是裝飾品。我的印象,冬天不出汗的時候,不在勞動的時候,去趁墟趕集的時候,人們也習慣戴上一條水腰帶。在這種情况下,水腰帶主要不作生活用品,而是習慣的穿戴,是一種裝飾。
有人會説,那東西不美觀,算什麽裝飾?裝飾品,美觀不是唯一的標準。陝北農民去北京,頭上也裹着毛巾,那美不?有人説美,有人説不美。
説下手帕,手帕是用來抹口擦手的,現在興起用一次性的紙巾,不用手帕了。我想説一句,其實用手帕,不用紙巾,才環保,才算是低碳生活。在那穿唐裝的年代,男女都用手帕,男人把手帕裝在上衣的口袋裏,而女人把手帕係在大襟衫右腋下的扭扣上。這時候,女人的手帕,也成了裝飾品。
關於水腰帶的作用,我還想説個小故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那時在中山大學上學。有一天,我村裏一位同齡兄弟到廣州,他去中山大學找我。在中山大學南校口,他向門衛問我的住處,但我這兄弟不知道我讀哪個學係,門衛對他説,學校那麽大,不知道哪個係是找不到的。這兄弟心想,大學還不是個學校,能大到哪裏去?他决定,不進去找,就在校門口等我放學出來。他以爲,象中小學那樣,上完課就會放學走出校門來。從上午十點多鐘,一直等到中午一點鐘,都没見我出來。他納悶,大學怎麽中午不放學的?他滿臉惆悵,拖着疲憊的雙腿,離開中山大學南校門,向着西校門方向,走在新港西路上。説也巧,這時,迎面來了個青年人,正好奇地看着他。這青年人忍不住了,鄉情在湧動,開口問:你這兄弟是高州來的嗎?我那兄弟反問:你怎麽知道我是高州來的?那青年人説:你的水腰帶,不是高州人才有的嗎?這青年人是我在高州中學讀書的同學,讀生物係,他帶我那兄弟來宿舍找到了我。
大家説,這是水腰帶什麽功能?這是指示功能。算作水腰帶的第六種功能吧。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