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袁振英誕辰115週年學術座談會”上的講話
今天,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中共黨史學會、中共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共同舉辦“紀念袁振英誕辰115週年學術座談會”。“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紀念袁振英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和中國共産黨創建過程中作出的貢獻,對推動中國共産黨創建史研究的深入發展,加强黨建工作,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我謹代表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對研討會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袁振英(1894—1979年),廣東東莞籍人,廣東省文史館館員,中國共産黨最早的黨員,中國共産黨上海發起組早期成員,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始人之一,廣州共産黨早期組織的創建者。1953年廣東省文史館成立,在周恩來的安排下,袁振英在廣東省文史館工作,成爲廣東省文史館館員,直至1979年逝世。文史館對袁振英給予了經濟和生活上的關照,給他安排了安定而適合的工作。在文史館工作期間,袁振英有了較爲穩定的工資收入,生活清雅閒適,身體狀况得以改善,適時提筆撰寫回憶録,整理親歷見聞,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讀書研習之中心理得到寄託。因此,他非常感謝周總理,感謝黨的恩遇。袁振英精通英文,諳熟粤語,翻譯不少馬列著作和蘇俄書籍;教書育人,遍栽桃李,對社會學、哲學、教育學等有所建樹;他頗具才華,爲人正直,自稱爲“五四運動急先鋒,共産主義馬前卒。”
第一,袁振英積極參加早期共産主義活動,在中國共産黨創建時期起到一定作用。袁振英是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八個創始人之一。參加中國共産黨發起組,1920年8月在上海與陳獨秀等參與創建中國共産黨上海早期組織。廣東省文史館保存的袁振英個人檔案中,其親筆寫道:“‘民九’(1920)參加上海和廣州共産黨小組”;參與創建社會主義青年團,1920年8月22日,與俞秀鬆、施存統等8人發起成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爲黨的創建培養和輸送人才;傳播馬列主義,中共發起組成立以後,陳獨秀和李大釗相約改組了《新青年》編輯部,使《新青年》成爲中共發起組的機關刊物,袁振英與李達、陳望道、李漢俊、沈雁冰等中共發起組成員擔任《新青年》編輯與撰稿人,《新青年》從第8卷第1號起,特設“俄羅斯研究”專欄,介紹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蘇維埃俄國的經驗,袁振英擔任‘俄羅斯研究’專欄主編,全面介紹蘇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情况,以“震瀛”爲筆名發表了大量介紹馬克思主義和蘇俄革命的文章,社會反響很大,促進了共産主義者思想理論水平的提高。第二,袁振英投身教育,誨人不倦。1924年9月從法國裏昂中法大學畢業回國後,任國立廣東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亦曾任教外國語學社、廣雅中學、暨南大學、武漢中央軍校等,潜心學術,介紹西方哲學與政治思潮,從事教學、編譯和文史研究工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1921年1月,袁振英出任廣東省第一中學(今廣州廣雅中學)校長,思想開明進步,首倡男女同校,開創中國教育史上的先河,深受學生愛戴。第三,袁振英與周恩來關係密切。袁振英與周恩來同赴法國留學,同是旅歐共産主義組織的重要成員,同爲軍校同事。全國解放後的兩年,他因失業而窮途潦倒,1952年12月靠周恩來總理介紹,到廣東省文物保管委員會和廣東省文史館工作。袁振英在《廣東省文史館工作人員登記表》中亦寫道,自己與周恩來是中央軍校同事,法國同學。生活困窘之時,周恩來對袁振英更是雪中送炭,患難真情,爲其安排廣東文物保管委員會、廣東省文史館的工作,從根本上解决了袁振英的工作和生活問題。
“入道彌深,所見彌大。”對袁振英的關注與研究,是歷史人物研究向多視角、多層次、多元化方向深化的重要體現。此次研討會給我們帶來以下三點重要啓示:第一,明確指導思想,堅持正確方向。思想是真正的財富,搞學術研究就是爲不斷把先進的思想變爲現實。我們要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唯物主義史觀。歷史人物研究工作不是平静的、書齋裏的事業,而是思想教育前沿的重要工作,是加强文化建設、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工作,是凝聚歷史力量、現實力量與理想力量的重要工作。只有把歷史人物研究與社會現實發展緊密結合,與加强傳統教育、弘揚中華文化緊密結合,與總結經驗教訓、探索發展規律緊密結合,才能爲不斷解决前進道路上的新問題提供歷史借鑒,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歷史依據,爲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提供歷史素材,更好地擔負起資政育人的歷史使命。第二,放寬研究範圍,包容功過得失。對袁振英的關注與研究,是歷史人物研究不斷深化的表現。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教等多方面開展歷史人物研究,各研究機構相互協作,整合研究課題,創新研究思路,深化研究内容,開門協作搞研究,拓寬渠道做宣傳。要全面地、客觀地、歷史地、主流地評價歷史人物,功不夸大,過不貶低,避免“爲尊者諱,爲親者諱,爲賢者諱”等現象,恢復史貌,尊重史實。始終站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認識高度,總結過去、開闢未來的歷史高度和放眼大局、關注長遠的時代高度,研究歷史人物,爲建構歷史人物的科學評價體系奠定扎實的基礎。第三,挖掘現實意義,發揮重要作用。紀念袁振英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和中國共産黨創建過程中作出的貢獻,對推動中國共産黨創建史研究的深入發展,加强黨建工作,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歷史是由現實書寫成的,是現實的一部分,二者密不可分。充分發揮歷史人物研究在資政育人,存史教化,以史爲鑒,以人爲鏡和服務社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將歷史人物研究與大局意識結合起來,與黨政資政服務結合起來,與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結合起來,提倡和鼓勵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建立和優化創新氛圍和創新環境。以古鑒今,資育並重,通過揭示歷史發展規律以昭示現實前進方向,通過現實提供的理論、方法和素材等,開展歷史研究,感悟歷史進程。用輝煌歷史成就激勵人,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人,用典型人物事迹鼓舞人,用深刻歷史教訓警示人,唤起憂國之心,激起愛國之情,堅定報國之志,發揚革命傳統,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
在新的形勢和科學發展的大潮中,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精益求精做好歷史人物研究工作,將該領域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更好地爲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周 義)
2009年8月22日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