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0%左右,廣東的經濟狀况比全國平均數字高出1/3。但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以外向型經濟爲主導的廣東,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國外需求市場的弊端顯露無遺,這無疑對廣東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廣東盡管經濟發展很快,但是發展的層次和水平相對較低,結構失衡嚴重。如我們處在加工層次的低端,我們所得到的加工收入在産品的價格中占的比例非常小。同樣的産品我們得到的是整個價值的十分之一或者是幾十分之一。另外一個失衡就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失衡,因爲製造業主要是貿易品,服務業主要是非貿易品,這個問題在珠三角是比較突出的。
廣東現在要下决心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利用生産能力過剩的時機和轉型成本較低的機遇,大力推動經濟轉型,挖掘經濟增長潜力,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發展的階段性與當前的努力方向
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大體路徑是:出賣勞動力→出賣資源→出賣産品→出賣資金→出賣項目→出賣思維。
(一)出賣勞動力
當經濟極端貧困而又無法發展時,只有出賣勞動力獲取經濟收益。如我國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大量的勞工輸出到較爲發達國家就是這種情况。在國内也是勞工從貧困地區輸往發達地區,這種經濟模式支持了接受勞動力地區的發展,而輸出勞動力地區收益甚低,是無可奈何不可逾越的階段。
(二)出賣資源
這裏主要指的是出賣礦産資源。當人們發現資源的價值和自己無法利用或一時利用不完時,爲了促進經濟發展獲取經濟利益,便會千方百計地出賣資源。出賣資源包含了隱性出賣勞動力的方式。礦産資源極爲豐富的地區,出賣資源作爲過渡期是可行的,但不是長久之計。
(三)出賣産品
這裏主要指工業産品,生産工業産品要消耗能源、要污染環境、要付出勞動力、要加工原材料、要佔用土地、要消耗水資源,是出賣勞動力、資源的集合,又搭上了付出生態環境代價的方式。但産品的附加值要比單純出賣勞動力和資源高,較爲合算,相對於前兩種應該説是進步了,但對於付出環境代價來講是不值得的。
(四)出賣資金
當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積累了大量的資金,依靠金融産業的運作,錢可以生錢,出賣資金照樣可以獲利。這是一種省心省事的方式,只是風險較大,如果做得周密仍不失爲一種好方式。但收益較低,人家爲什麽買你的錢?因爲他們可以用你的錢賺更多的錢。
(五)出賣項目
這裏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出賣,包括專利、生産設備、産品生産工藝等,是一種可以賺錢的智力産品的出賣。智力成本低,各方面消耗少,不污染環境。智力産品附加值較高,是一種很合算的方式。唯需要有衆多的杰出人才和良好的服務配套環境。這就是我們常説的自主知識産權的生産。這是一種較爲高級的經濟發展模式。
(六)出賣思維
這裏是指研發基地、總部經濟以及創意生産,是直接出賣思維的方式。這是目前最高級的經濟模式。研發基地可以不斷生産出新的技術産品,總部經濟可以從經營控制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創意是思維的方向性創新,是起引導作用的。總之出賣思維是用思維控制、引導、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
這六種模式往往是混合存在的,問題是以什麽模式爲主。我們正處在第三階段:引進能源、原材料,佔用我們的土地,消耗我們的資源,污染我們的環境,利用我們的廉價勞力,爲全世界生産物美價廉的産品。特别是在人民幣匯率不高的情况下,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换回較少的外匯,再用較少的外匯買回我們所需的極少物品,從以物易物的角度來看,吃了大虧。還不時遭到反傾銷的制裁,時刻受到威脅,可以説是吃力不討好。由於我國勞動力過多,目前以此種方式來解决就業困難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樣做是不得已而爲之,必須盡一切努力加快跨越這個過程。我省就總體而言處在出賣産品階段,由於全省各地發展的不均衡,有的還處在出賣勞動力階段,有的即將超越出賣産品階段,各地應根據實際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向更高層次發展。
我省經濟結構調整,必須與各個區域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主攻方向應各有不同,要突顯優勢和特色,發展路徑應循序漸進。爲此建議:
(一)加快金融産業發展。開發新的金融産品,把人民群衆的高額儲蓄利用起來,發揮出賣資金的效果。同時,嚴格限制人民幣外流,適時適度地提高人民幣匯率。
(二)提高出口産品的檔次。運用高科技手段,改進工藝、降低成本,努力提高出口産品的附加值。
(三)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財政從税收奬勵上給予支持,鼓勵創新,提高創新人才待遇;鼓勵創意研究,加速設計行業發展。
(四)健全技術交易市場。充分發揮技術市場的引導作用,如采取技術研發訂單制、招標制和自主研究成果出賣等方式,提高技術産品的推銷手段。
(五)鼓勵研發基地建設。政府要制訂優惠政策,提供技術實驗、檢測的高級平臺,協調建立技術服務機構,用機制促進技術合作。
(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要在較爲發達的城市建成總部經濟群,在交通、信息、人流、居住、生活方面提供高水平的設施和相關的服務。
二、分類指導,區别對待各行業的發展
一、二、三産業的比例不可强求,不能按理想化標準脱離實際需要去發展。如發達國家第二産業比例有的僅爲30%多,第三産業高達60%以上,這是因爲他們吃穿用大部分靠進口。我們要根據中國國情和本地區實際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别要適應經濟發展階段的需要確定一、二、三産業的比重,如没有大量物資的進出,物流業就難以發展。行業發展要區别對待,要適應發展階段的現狀,有選擇地發展,並要發展與之相適應的第三産業。
(一)高端行業。發展高端行業要有前瞻性,瞄準未來發展趨勢搶先發展。深圳是比較成功的先例,首先發展高科技産業,近期又發展創意産業,成爲設計之都,現在又大力發展科技文化産業,形成自己的優勢。目前我省高端行業即將跨越出賣産品階段逐步向出賣資金、出賣項目、出賣思維階段發展,所以要向金融産業、總部經濟、研發基地、創意生産方向發展。
(二)中端行業。中端行業主要發展先進製造業,一靠引進,二靠扶植。行業發展要逐步形成自己的優勢,首先發展在本市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行業,成爲支柱行業。其次要發展特色行業,特色行業是指相對於其他地區具有相對優勢的行業,占本地國民經濟比重不一定很大,但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行業,其表現爲市場佔有率較高的行業。
(三)低端行業。低端行業處在出賣勞動力階段和出賣資源階段,可以采用三來一補方式先發展起來,在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培養人才,提高素質。對於有資源的城市要嚴格貫徹科學合理地開發資源,要確保安全生産,同時要開闢資源利用後續加工的産業,提高附加值减少運輸量,發展成爲特色産業。
三、擴大投資規模,推動經濟結構優化
在金融危機時期政府應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我們要把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與調整經濟結搆結合起來,以較快的經濟發展爲結構調整提供基礎,創造條件,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使經濟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和競争力。
(一)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要不斷完善我省的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如加快軌道交通、機場港口、高速公路和水利等設施的建設,爲經濟發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積極推進重點項目的實施。重點項目的建設對投資增長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一批大型骨幹項目的建成對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起關鍵作用,如石化、汽車、船舶、核電以及平板顯示模等大項目。
(三)加大力度推進重點産業發展。政府要制定出臺一些宏觀指導性政策措施,扶持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現代農業、能源基礎設施等重點産業的發展。同時,下决心淘汰落後生産力,對於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要堅决關閉,對産能過剩行業要進行限制,如小火電、電解鋁等。
(四)優化區域産業發展布局。一是結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促進珠三角産業昇級和發展轉型,打造世界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二是調整優化産業結構,提昇中心城市集聚輻射功能。三是扶持東西兩翼沿海重化工業、能源、物流基地的建設。四是不斷完善園區規劃,加强園區共建,推動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
(五)政府要加大投入。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公共産品方面,滿足人民生産和生活的需要。在金融危機時期政府投資可帶動就業,同時可利用成本低廉的機遇,以低成本投入爲將來發展奠定基礎。政府投資主要用於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科教文衛等公共事業方面。
(六)打破行政壟斷,吸引民間投資。社會資本可參與到政府投資的各個領域,經與政府協商以適當方式償還或按政府要求獨立運營,彌補政府投資的不足。
四、培育新興行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强經濟發展的後勁。當前世界經濟結構正處於調整之中,新興産業成爲引領未來發展的帶動力量。要抓住時機,按照市場需求,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搶佔發展制高點。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實現技術進步與産業昇級一舉多得。要以創新的辦法,促進企業提高管理水平,推動産品换代和裝備更新,更有效地擴大内需。要依靠科技革命和高素質人才調整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强經濟發展的後勁。
(二)開發經濟適用的農村産品。我國農村是一個潜在的大市場,只要有適銷對路的産品,對擴大内需和促進消費都有積極意義。一是要滿足農民當下需要的産品,根據農民、農業、農村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逐步形成一批適應農村需求的新興行業。如洗滌劑(肥皂)應采用無公害製品,最好能起到施肥作用,以便於污水排放直接用於灌溉;厠所的設計要便於積肥,節約用水;太陽能裝置、沼氣設備用於發電,製造農藥和肥料;永久性的大棚可以保证冬季種植和减少植物蒸發節約用水;科學標準化的鷄舍、猪圈設計等等。二是要建立暢通的直銷渠道,减少銷售的中間環節,降低銷售成本,組織廠家直銷,减輕農民負擔。同時,在城市開闢農産品直銷市場,建立農民自己的品牌,增加農民收入。三是組織企業到農村設廠建立農業産業鏈,鼓勵農業生産的上下游産業到農村建廠,安排農民工就業,提高農民收入和消費能力。
執筆:周長瑚(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
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專題調研組(本文係國際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專題之六)
2009年8月13日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