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粤港經濟合作正在向以金融爲核心的現代服務業合作轉型和深化。香港是一個成熟的、有影響力、競争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廣東是全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經濟金融大省,粤港金融合作是促進兩地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最具特色和亮點的戰略舉措。從全球視野、戰略眼光出發,深化粤港金融合作,對於在全球提昇中國金融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未來建設包括臺灣在内的大中華金融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中國的發展需要有自己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競争力的世界級金融中心
現代市場經濟深化發展需要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又將帶來巨大的規模經濟效益和外部效益,因此各國都從戰略高度積極規劃和建設自己的金融中心。目前除紐約、倫敦、東京、法蘭克福、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全球公認的排名前幾位的金融中心外,韓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國也紛紛表示要打造自己的國際金融中心,競争十分激烈。
隨着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變化,國際金融中心也在發生位移和變遷。在上世紀80年代,紐約、倫敦、東京是大家公認的世界級國際金融中心,但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出現了大麻煩,加上創新力、開放度不够,金融地位下滑,東京在世界金融都市排名中跌出前10位。紐約和倫敦在爲争奪全球金融第一把交椅較勁,“9·11”事件以前,紐約作爲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地位是世界公認的,但之後却不斷受到倫敦的挑戰。到2007年4月歐洲股市自一戰以來第一次超過美國,倫敦證券交易所公開招股集資總額也超過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倫敦已排名第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美國金融元氣大傷,紐約金融中心再要回到全球第一難度加大。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增長,實力不斷提昇,2008年中國GDP總量達4.222萬億美元,排在歐盟、美國、日本之後,爲全球第四位,今年將超過日本排列第三位,如果以單一國家排名將位居第二,由此世界上也出現了G2的説法。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2萬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一。經過這次全球金融危機,銀行業大“洗牌”,在1999年世界20大銀行中,美國有11家,英國有4家。而2009年3月17日至今,世界大銀行中,美國和英國分别减少至4家和1家,中國則有5家銀行上榜,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分别以總市值1753億美元、1287億美元和1128億美元排前3名,中國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分别排第12名和第17名。無論從中國的經濟金融實力觀察,還是從國際金融格局的新變化,以中國爲代表的新興國家需要在國際金融舞臺上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更大的影響力來考量,中國都應站在歷史的新起點和世界的高度,規劃和建設自己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競争力的世界級金融中心。
二、中國金融中心的區域布局與定位
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和廣泛輻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以及互聯網的普及與挑戰,金融中心正向區域化、多極化、功能化演進。中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差异大,目前已有多個城市提出要建設金融中心。但從經濟發展規模和金融能量聚集的客觀現實看,比較成熟且有條件建成金融中心和金融區的當數北京金融中心和“京津冀”金融區,上海金融中心和“長三角”金融區,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珠三角”金融區,並形成了所謂“三足鼎立”之勢。在全球和全國金融格局中三者如何正確定位,如何規劃建設、避免惡性競争内部消耗,應引起高度重視。
1.北京金融中心和“京津冀”金融區
這一金融中心和金融區有首都北京及其擁有的獨特優勢,有製造業發達的臨海城市天津及國務院新批的津濱金融創新和改革先行試驗區及河北省爲廣闊腹地,其發展潜力大,前景樂觀。2008年5月初北京市《關於促進首都金融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將北京定位爲國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務中心,把北京建設成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這一定位是客觀的、符合實際並可以實現的。不僅如此,北京還是中國最大的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總行和多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行以及政策性銀行總行的集中地,北京事實上還是中國的銀行中心。此外,其基金、國債的發行量也名列前茅。天津的津濱作爲金融創新和改革的先行試驗區。
2.上海金融中心和“長三角”金融區
上海一直以來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上世紀30年代還是遠東金融中心。改革開放以來,特别是近20年,中央政府對金融資源的分配和政策的傾斜使上海金融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明顯的功能特徵。中國人民銀行設立了上海總部並在此進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直接傳遞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意圖,調控宏觀經濟;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落户上海,全國上千萬户企業和近6億個人的信用資料集中在這裏,可爲駐滬金融機構提供更加豐富和更爲便利的信息服務;A股主板市場、外匯交易中心、黄金及期貨交易中心等都極大提昇了上海金融的地位。2007年12月,上海、江蘇、浙江三地達成共識,簽署了《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金融協調發展支持區域經濟一體化框架協議》,2008年4月又簽署了“信用長三角”備忘録。2009年4月國務院頒發了《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其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國際化程度和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基本形成具有較强國際競争力的金融機構體系;基本形成門類齊全、結搆合理的金融人力資源體系;基本形成符合發展需要和國際慣例的法律法規體系。同時,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作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政策信號。
從功能定位看,上海更加偏重於金融營運、交易、定價、創新及國際業務中心。如果中央政策將A股主板市場交易全部集中到上海證券交易所,其證券交易規模可挑戰紐約,上海作爲中國的金融中心國内有共識。由於制度因素、法律因素、人才因素以及金融開放度和人民幣國際化等因素,上海要成爲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因爲如此,我們注意到了國務院在文件中用了一個非常靈活、彈性很大的提法“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3.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珠三角”金融區
包括香港在内的珠三角經濟區是我國近30年來開放度、國際化、競争性程度最高、經濟發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區,金融資産總量全國最大。這一金融區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有香港這樣一個世界公認的、成熟的、有影響力、競争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在銀行集中度、資産管理、對冲基金、外匯交易、股票市場等方面在全球排位都十分靠前,倫敦金融城2008年3月份發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香港緊隨倫敦、紐約,排在第三位,目前國内還没有哪一個城市的金融表現力和國際影響力比得上香港。廣州作爲國家中心城市和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國際大都市,在銀行、保險、期貨、金融結算,金融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有優勢;深圳作爲國際化大都市,在證券交易、基金管理、金融創新方面有優勢;佛山正在建設輻射亞太地區的現代金融産業後援服務及外包基地,把這些資源有效地整合起來,香港和珠三角的金融地位將得到極大地鞏固和提昇,並成爲全國最大的金融區。
中央一貫重視粤港金融合作與發展,2008年12月國務院批復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强和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支持廣州和深圳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珠三角要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配套,上下游錯位發展。這就是説,在這個區内要形成一個以香港爲龍頭,廣州和深圳爲主要支撑,佛山爲後援基地,珠三角其他六市爲腹地的具有廣泛競争力的金融區,其核心内容是鞏固和提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建設成與倫敦、紐約比肩的全球性金融中心。最近公佈的CEPA補充協議六進一步放寬了對銀行、證券、保險的市場準入條件,並在全國先行先試,加上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5城市試點,粤港金融合作利用這一有利契機使香港繼續在銀行集聚、證券與外匯交易、資産管理服務等方面發揮獨特優勢。
當然,香港要提昇爲與倫敦、紐約比肩的全球性金融中心面臨壓力和挑戰。從國内看,一是中央對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如何規劃和布局;二是上海和長三角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如何建設和發展;三是香港和珠三角未來10年經濟和金融發展前景以及金融資源的整合程度是否能承擔世界級金融中心的重任。從國際看,近期最大的挑戰者是新加坡。新加坡由於國土小,資源缺,一直有危機感、緊迫感,努力拼搏創新,在金融中心建設方面緊盯香港往前趕。2008年3月,新加坡决定在15年内把現有金融區擴大一倍,在濱海灣建一個新的金融中心,占地85公頃,提供282萬平方米寫字樓(相當於香港中環寫字樓面積),加上嚴格的金融保密制度,新加坡金融中心前程可觀,在2009年3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新加坡已超過香港排到第3位。從中長期看,韓國、印度、俄羅斯金融中心的崛起都會對香港造成威脅。正因爲如此,更要加强粤港金融合作,有效整合兩地金融資源,形成合力努力實現共同目標。
三、粤港金融合作戰略目標及深化合作對策思考
1.粤港金融合作戰略目標
第一,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争力的珠三角金融集群區。金融中心和金融區的影響力和競争力主要體現在對金融資源掌控的規模及能力上,粤港金融合作的成效最終也要體現在這些方面。香港鞏固和提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建設成與倫敦、紐約齊名的世界級金融中心;廣州、深圳發揮自身優勢,與香港配套建設成爲區域性金融中心;佛山建設輻射廣泛的後臺服務基地。經過10年努力使該區成爲全球金融集群度最高、影響力最强的金融區之一,在世界排名穩住第三,力争第二。
第二,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香港是全球最具開放性和自由度的國際大都市,其金融市場直接與國際接軌,珠三角又是内地開放度最大、外向型最高的區域,通過“一國兩制”特徵和優勢,香港將國際金融市場信息和創新傳遞到珠三角,珠三角可先於内地其他地方先行先試,總結經驗再進行推廣。香港成爲内地跨入國際金融市場的橋樑,國際瞭解内地金融市場的窗口,珠三角則成爲中國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的試驗區。
第三,貨幣跨境流動結算及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先行區。改革開放30年,粤港經濟已邁向一體化,人民幣從珠三角往香港跨境流動規模和數量全國最大。2008年12月國務院决定廣東和長三角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雲南與東盟地區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隨後又决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5城市進行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這標誌着人民幣結算不僅限於邊貿領域,開始向一般國際貿易領域拓展,邁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粤港是最大的貿易伙伴,2008年廣東與香港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399.5億美元,占内地與香港貿易總額的68.7%,服務貿易外匯收支以20%速度增長。人民幣跨境流動量加大,使香港作爲人民幣離岸中心和人民幣國際化先行區的作用凸顯,廣州、深圳則要力争成爲内地人民幣結算中心,共同爲人民幣均衡匯率機制的形成和走向國際發揮先行作用。
第四,國際金融風險預警、防範和金融穩定的前沿陣地。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從未間斷,2008年更遭遇百年未遇的全球金融危機。現代市場經濟,金融危機主要由金融衍生品及過度投機引發並擴散。中國内地金融市場相對封閉和傳統,很難在第一時間察覺,香港却在國際金融市場的風口浪尖,國際炒家經常光顧,對國際金融市場動向易於掌握、分析和判斷,並通過珠三角金融區及時與内地溝通,提前防範。中國内地洗錢大多從珠三角經香港到境外,粤港金融合作,加强金融監管,建立反假幣、反洗錢、反金融犯罪聯動機制。
第五,輻射亞太地區的現代金融産業後援服務及外包基地。從國際經濟金融發展趨勢看,由於原有金融中心城市人口增多、資源環境惡化、營運成本提高,許多金融機構將後臺作業外遷或服務外包。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信息暢通、環境優美、物價相對低廉的珠三角地區非常適合建立金融服務區,承接後臺業務和外包業務。目前佛山、廣州、深圳都在建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其中佛山規模最大,並將輻射亞太地區,這一領域粤港有廣闊合作前景,並能走在全國前列。
2.深化粤港金融合作對策思考
粤港金融合作在金融機構互設、支付結算、業務交流、市場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績。但由於制度和法律差异,市場開放度和自由化的差异以及人民幣還未實現完全可自由兑换等因素制約,兩地金融合作實質性、突破性進展不大。創新思維方式和制度安排,落實合作機制和細化合作舉措是下一步應認真思考的問題。
第一,盡快對深化兩地金融合作戰略目標、合作原則、功能定位等重大事項達成共識。粤港兩地金融合作多年無重大突破的原因之一是對中央態度的觀望和政策的等待。《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出臺、CEPA補充協議六的公佈以及廣東先行先試的認可,兩地金融合作的目標、原則、領域更加明確,信心更加增添。在廣東内部以及粤港兩地之間應抓緊機遇,積極協商,盡早達成共識,在新的起點深化合作。
第二,建立健全金融合作與協調長效機制,落實合作方案,推動合作進程。粤港金融合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也是粤港經濟合作的重點之一,單靠政府推動或市場自發都難有成效。政府層面應組織與協調由各方相關部門組成粤港金融合作委員會,作爲合作的最高組織機構,决定合作方針政策等重大事項,設秘書處負責具體運作和協調,委員會下面根據需要設立專門的委員會,研究某一方面的合作規劃和實施方案。粤港雙方輪流擔任主席,定期召開會議檢查和修訂合作方案,形成制度,持之以恒。
第三,粤港雙方共建“中國珠三角金融論壇”(暫名)、國際金融研究院、人才培訓和交流中心,爲深化合作提供理論、輿論與人才準備。粤港金融合作需要社會瞭解和支持,輿論準備與導向十分重要。上海金融每一個大動作都通過“陸家嘴論壇”向外公佈,論壇邀請海内外著名專家學者、業内人士及政府官員參加,很有影響力。今年4月29日更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上海舉行新聞發佈會來高調推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决定,在全球引起很大反響,這方面很值得粤港學習和借鑒。在選擇論壇的長期基地的同時,可考慮配套的研究院、培訓和交流中心同時組建。
第四,金融機構跨境互設、並購重組、産權融合;金融業務創新合作方式,擴大合作範圍和規模。CEPA補充協議六將在今年10月1日開始實施,它爲香港金融機構在廣東設置分支機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廣東的金融機構也應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出去”,到香港設立更多的分支機構。在金融機搆合作方面應深化産權制度改革,通過並購重組,産權融合。在業務上可通過銀團貸款、再擔保、再保險、委托代理等擴大合作領域。
第五,兩地金融市場,特别是證券市場聯通互動。銀行間金融市場通常是無形的,主要通過互聯網來完成,兩地應實現區内聯網,暢通交易。證券市場主要依託證券公司和證券交易所集中完成,目前兩地證券交易還處於分割狀態,既不方便投資者交易,又不利於證券價格發現。在CEPA的制度框架下,推進證券市場合作可考慮進一步放寬互設證券機構條件,鼓勵互相參股合作,支持更多的廣東企業到香港上市,創新跨境證券交易品種,在廣東開展跨境ETF和CDR等産品的試點,推進廣東在香港上市的紅籌公司回歸境内發行A股,早日實現港股“直通車”運行。
(何問陶)
2009年7月2日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