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轉變發展方式 建設“廣東大西關”

  ——創議在廣州市荔灣區(老西關)與雲浮市鬱南縣(新西關)之間試行錯位跨越合作的調研報告

  一、創議的政策依據

  2008年春夏之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同志到廣東各地視察。在視察廣州市荔灣區的時候,對“西關大屋”的建設和文化内涵十分欣賞,指示要做好這一文化品牌,同時提出廣州市要建設爲“首善之區”的奮斗目標。隨後,汪洋書記到雲浮視察時,又向雲浮市提出“建設廣東大西關”的奮斗目標。我感到汪洋書記先後向廣州市和雲浮市提出的奮斗目標,是從世界、全國、全省的大局出發,是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真知灼見。他在兩地的提法雖有不同,實質一致,且有内在聯繫(這就是以“西關”所體現和代表的嶺南文化的特質與内涵),並以此爲基礎和目標,去建設現代化的城鄉“首善之區”。由此,我鄭重提出:以“建設廣東大西關”爲目標,在廣州市荔灣區(傳統稱爲“老西關”)與雲浮市鬱南縣(可稱其爲“新西關”)之間,試行錯位跨越合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現代化城鄉示範區,建設全國高水平、高品質社會發展示範區的創議。

  這項創議,既是根據汪洋書記的號召提出來的,又是在貫徹落實最近頒發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的學習中,受到啓發而提出來的。在《綱要》中先後提出:要“切實加强統籌城鄉的規劃布局,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現代化城鄉示範區,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宜居城鄉”;要“打造全國高水平、高品質社會發展示範區”;還提出:“廣州市要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優勢,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優化功能分區和産業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小時城市圈的核心”;在“推進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中,還提出區域各城市之間“要打破行政體制障礙”,“統籌跨行政區的産業發展規劃,構建錯位發展、互補互促的區域産業發展格局,推進産業協同發展”。《綱要》的這些亮點,都是我提出這項創議的政策依據。

  省委常委、副省長肖志恒同志在《關於組織省政府參事開展“國際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的建議》中,提出的15個專題的第3個專題,即:“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現代産業體系?”也是我提出這項創議的一個重要啓示和政策依據,因爲在廣州市荔灣區與雲浮市鬱南縣之間,以建設“廣東大西關”爲目標的錯位跨越合作,就是試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以“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宜居城鄉”産業爲中心的現代産業體系。

  二、創議的自然地理與歷史文化的基礎和依據

  這項創議,簡明通俗地説,就是:以“老西關”荔灣區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産業,“雙轉移”到鬱南縣,再造出一個現代化的“新西關”;同時,又利用和發揮鬱南縣的自然人文資源,擴展荔灣區的發展空間和優勢,使鬱南成爲“老西關”的“後花園”和“新生地”,以增强荔灣區在廣州市的“首善之區”建設中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另一方面,在鬱南縣來説,則是在接受荔灣區的“雙轉移”中,以本身具有的“雙原”(原生態、原文化)特質和優勢,以錯位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途徑,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從而成爲在整個雲浮市的“廣東大西關”建設中的示範區和排頭兵。由此,無論在荔灣區方面,或是在鬱南縣方面,都會以“跨行政區的産業發展規劃,構建錯位發展、互補互促的區域産業發展格局,推進産業協同發展”,爲“廣東大西關”和“首善之區”的建設作出表率和貢獻。所以,遠遠超出以往“扶貧”或單項合作的摸式和意義。

  這項創議,我是從多年來自己多次到這兩個地方考察,並對其自然地理與歷史文化深入研究而提出來的。其基礎和依據主要是:

  (一)兩地歷史文化“异地同根”

  所謂“西關”,是指古番禺城(今廣州)城外西部地帶。這地帶屬珠江三角洲冲積平原,土地肥沃,河釵縱横,是富饒美麗的水鄉,嶺南土著——百越族及後世水上居民(包括漁民、疍家)早在此地栖生;自秦代建城後,這裏是廣州西部門户和交通樞紐,一直是對外貿易口岸和商業中心,至今仍保存着最早的口岸“西來初地”遺址和商行“十三行”遺址。由此,可以説“西關”是廣州和廣東的土著文化、傳統文化、商業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歷來社會公認龢熟悉的廣州文化象徵和代名詞之一,同時又是珠江文化(含嶺南文化,下同)的典型代表和聖地;“西關文化”概念,包括和代表了珠江文化特强的海洋文化、水鄉文化、商貿文化的傳統和精華,尤其是明代以來在中國近現代文明史上重要地位和作出的輝煌貢獻。

  鬱南是雲浮市所屬的一個縣,位於與廣西梧州地區交界的粤西,是珠江最大主幹流與支流南江(羅定江)的匯合地。由於歷史的原因,遠古的嶺南土著——百越族,經兩三千年的歷代變遷,所遺文化遺存多散佈於粤西桂南一帶,南江流域較多,鬱南南江口一帶較集中,故稱這是南江文化帶的主要民係文化内涵之一,又可稱鬱南是百越族文化的主要遺存地,即廣東土著文化尚有的根基所在。由此可見,鬱南與廣州荔灣雖相隔數百裏,兩地的歷史文化還是同根相通的,只不過是鬱南保留的原根多一些,荔灣發展變化大一些,從根基上説,兩地是有合作的基礎和依據的。

  (二)兩地自然環境“長短互補”

  鬱南縣的自然環境,在當今可謂天堂般的優越:它是雲浮市唯一零酸雨的縣區,空氣污染少,山青水秀,風光明媚,西江南江縱横全境,是粤西旱情較輕的地區,但長期落後,經濟開發較遲,簡直可以説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這與地處邊陲、交通不便有關。最近消息,經過鬱南的廣西梧州至雲浮高速公路即將修通,廣西南寧至廣州的高速鐵路也將於2010年通車,届時從鬱南至廣州是1小時零10分,屬於“1小時城市圈”範圍。

  廣州荔灣區是老發達地區,近年的高速發展,使城市建設和各項事業突飛猛進,也造成環境的嚴重污染,用地越來越少,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造成本有的著名西關風情、西關大院、“三家巷”、“疍家涌”、“荔枝灣”、十三行等經典文化聖地,都難以復現或重建。如此飽和狀態是難建“首善之區”的。如能以現有經濟實力在既有新的發展空間、又有同根歷史文化的鬱南,進行取長補短、互補互促的合作,勢必可以打開新的出路。在鬱南縣來説,如能以不破壞原生態環境爲原則而接受其“西關文化”的事業和産業,必將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既可成爲廣州“老西關”的“後花園”和再生地,又是雲浮市“大西關”的試驗區和排頭兵。

  (三)兩地發展前景“同向互促”

  兩地在歷史文化上相通同根、在自然環境上可長短互補,如能在發展方向上取得共識,即以擴展廣州“西關文化”和建設“廣東大西關”爲目標,那麽,兩地的目的、利益、前途都是一致的,都必然是前景無限、相互促進的。

  應該説,這樣的兩地合作,開始的時候,荔灣區的財力人力付出必然是大一些,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大的回報;在鬱南方面來説,土地的使用和自然資源(如水、山林等)的運用量也不少,也同樣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對此,兩地都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視其爲必然的正常現象。在這樣的情况下,除了對合作前景保持信心之外,還應當更深層次地看到:這樣做還在於爲轉變發展方式而先行先試,爲創新地貫徹科學發展作出努力,并且必會得到持久的、長遠的、根本性的利益回報。

  三、發展方式的轉變所在及其意義

  (一)以“建設廣東大西關”爲目標,帶動兩個區縣的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即以“文化引領”兩地經濟建設各個層面的發展,這是過去未有的發展方式。這種方式,是跟上當今世界文化時代步伐的“先行先試”。西方有名言雲:“未來的城市競争,以文化論輸贏”。

  (二)將經典文化項目和産業,從“老西關”(荔灣區)向“新西關”(鬱南縣)“雙轉移”,進行“雙錯位”(即:經典項目和産業的原地點易位、重新建設雖風格保持,但規模用途擴大而易位)。例如,“荔枝灣”的賞荔遊船風光,芳村“花地”的花城種花、賣花、買花、賞花習俗,“華林寺”的達摩聖會,《三家巷》的“西關小姐”故事,《蝦球傳》的疍家風情,“十三行”的古外貿商場等“老西關”的經典文化,可以移到鬱南的南江口或建城鎮再造重建,即是“雙轉移”並“雙錯位”的發展方式。這種方式,一些地方做過(如再造“宋城”、“大觀園”、“頤和園”等),俗稱“假景點”。雖有此嫌,但仍不失其爲“景點”,也未嘗不是拯救景點危機的一條出路和發展方式,如果搞得好,受歡迎,有持久生命力,在若干年後,它也會披上層層的時代風塵印記,這樣,它豈不是也成爲真的歷史文化遺存了嗎?歷史是前人的足迹,當今人的作爲,也即是在創造曆史,是未來的史。

  (三)發揮鬱南的“二原”(原文化、原生態)優勢,大搞“三位一體”(即寓度假、旅遊、實驗於一體)的“自然生態農莊”,以既是還“原”又是超前的享受生活的方式,實現發展方式和發現進程的跨越。鬱南山區中有不少未耕的山坡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大可連片開發爲“自然生態農莊”。其住地建築結構,可參照原百越族干欄式或原西關大屋的結構風格,具有“原文化”的風韵,又必須嚴禁破壞自然環境,保持“原生態”的純真和野趣,使人到此能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寧静,或有“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悠然,或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真意”,或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舒暢,也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浪漫;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使人健康、延年益壽的植物試驗種植,有各種各樣的健康食物的品嚐體驗,以至神農嚐百草或者百越族原始生活方式的體驗場地等等。總之,盡力設計能够滿足人們各種精神和物質享受的各種項目,提供各種享受的設備和環境,使人們能在自然農莊中得到城市没有的享受。這些享受,既是原始的、原生態的,又是超城市的、超現代的,是一個令人向往的人間享樂世界,是别具一格的“首善之區”,成爲“老西關”的“後花園”和“享受樂園”,成爲“廣東大西關”享譽世界的一張品脾。

  (四)在廣州市荔灣區與雲浮市鬱南縣之間合作,實際上是進行“三個跨越”的合作,即:跨越了原屬行政體制和地域的差距、跨越了市區級與地縣級的差距、跨越了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城鄉差距。這些差距,説明這種合作是不對等的平等互惠合作,是同目標的錯位跨越。這也是一層在發展方式上的轉變。如果取得成功或有較大成效,將有帶普遍性的示範意義。因爲在全省、以至在環珠三角、泛珠三角廣大地區的城鄉之間,都可以進行類似合作,都可以由此而加快珠三角一體化的步伐,爲建設“現代化城鄉示範區”、“全國高水平、高品質社會發展示範區”作出貢獻。

  這項創議在成文之前,我曾先後與廣州市荔灣區江東副區長、雲浮市鬱南縣委黄志豪書記分别作過交談,均有濃厚興趣,並表示即與領導班子研究和請示領導,現尚不知結果。可以預料,即使雙方都同意合作,如要實現,也關係到雙方的條條塊塊領導,不是可以輕易跨越辦成的事。由此我想,如果省領導認爲這創議有道理的話,是否可以作個批示,支持兩地“先行先試”?

   (黄偉宗)
  2009年2月26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