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十三行遺址調研報告
一
廣東是一個海洋文化大省,十三行是廣東海洋文化的一個出色的表現,是海上絲綢之路史上的華彩樂章。十三行的文章做好了對建設廣東海洋文化大省、推動海洋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歷史上,啓用大改革家王安石的宋神宗就一再稱道廣東“籠海商得法”,而宋代則是中國歷史上科學最發達、社會最富裕的時代。宋神宗所稱廣東“籠海商得法”,主要是鑒於宋統一嶺南之際,知曉前南漢國在發展海上貿易政策上有不少可取之處,當時南漢國把外商視爲上賓,在國宴上盛情款待,與後來的清代嚴禁官員與外商接觸成鮮明的對比。而在唐代,中山路南至珠江一帶,均是外國商人居住的蕃坊,北至飛鵝嶺,南至光塔(珠江邊),均有外商留下的建築遺址,廣州的外國人,竟達20萬之衆,比今天的不會少。可以説,唐宋兩朝在對外開放上,胸無芥蒂,廣納百川,這些歷史上的盛舉,與十三行前前後後的生存狀况,都密切相關。封建末世,元、明、清各朝的“禁海”行爲,扭曲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但十三行不僅沿襲了唐、宋的海商法,使之成爲中國最早的經濟貿易特區,而且,更成爲大航海時代先進科學與先進文化進入中國的可貴通道,成爲中國民商的主要發源地,十三行行商,不僅爲中國的外貿,更爲引進先進的思想文化、抗禦外來侵略作出了卓越貢獻,並成爲中國最早的跨國公司或財團。十三行興盛之際,中國的GDP高達全世界的32.9%,比今日的超級大國美國在世界上所占的百分比還高。
因此,如何從歷史變革上拓展十三行研究的視野,仍大有文章可做。
從文化上看,十三行亦有出色的表現。十三行行商是有名的儒商,他們在詩文上不僅不遜色於同時代的文人墨客,而且還在文化産業上出類拔萃,潘家的“海山仙館”是大規模的文博園林,伍家的刻書業亦無人可比,而陶瓷輸出更對西方的藝術及時尚的革命産生過重大的影響。他們不僅爲保護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同樣爲推動中西文化交流出了大力,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參觀諾貝爾奬頒奬大廳,人們都少不了介紹其巨大的落地窗簾是來自中國的絲綢。更重要的是,他們爲改變傳統的“仕農工商”觀念身體力行,道光年間(1820年左右)的民諺“潘盧伍葉,譚左徐楊,龍鳳虎豹,江淮河漢”就表現出了南中國已不再“重農輕商”。而美國至柯立芝總統(1923年)確立其“以商立國”的國策(“American business is business”)却是在其100年之後。遺憾的是,傳統的惰力在中國未免太强,時至今日,我們的傳統觀念仍很嚴重,而商業的誠信仍須進一步確立。觀念的改變,畢竟是最根本的。因此,如何在文化上重新認識十三行商,拓展我們視野,真正瞭解十三行行商在歷史夾縫中的挣扎、奮鬥,還需下更大的功夫。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仕農工商”的觀念,商居末位,在尚存的史志上,商不入史志,甚至連譜牒上都没有商人的記載,如潘家、伍家族譜皆如此。盧家曾經努力,一度争得了在族中“木主”的位置,結果引起一場驚動了皇帝的風波,還是被逐了出來。道光“八大家”——潘盧伍葉譚左徐楊,除潘是從福建遷來,入籍番禺,其餘均爲南海、順德、中山、新會籍的行商,然而,縣誌、族譜均未列入,僅餘民間傳説。與此相反,在國外有關明清兩朝的通商史上,却有大量記載,只是大都未能引進與翻譯。如果缺乏行商的深入調研,對當年廣東乃至中國外貿産生的歷史文化、經營觀念上便把握不住。而目前“八大家”中,僅潘、左(即樑經國)兩大家還有較詳盡史料外,其餘大都爲空白。因此,有必要分别在南海、順德、中山、江門等地進一步深入調研,至少可以“南海籍十三行商”這樣以地域範圍着手組織相應的課題,發動學者與當地文博部門相結合,才有可能拿出有份量的論文與專著來。
當然,大量的史料尚須從外引進,先期可考慮在港澳臺有關大學進行調查,據瞭解這些大學裏相關的外文資料不少,而後,歐美方面也有大量文物資料鬚發掘,現擁有的相關綫索已不少。
可以説,從史料搜集發掘有三個層面可進行:
1.近處三邑(南番順),中山、五邑的調研。
2.中外港、澳、臺有關大學及文物部門的史料搜集與發掘。
3.歐美相關的史料。
港、澳與歐美同十三行的關係不言而喻,而臺灣,除《廣東十三行考》的作者樑嘉彬後爲臺教授外,十三行的前史,與荷蘭侵臺、鄭氏父子建立的金厦海貿帝國,亦密切相關,而目前研究仍很薄弱。
二
十三行文化有着極其鮮明與獨特的色彩,從而在與之相關的區域内留有衆多的景觀。可以説,這些景觀,是十三行文化的鮮活、具象的載體。長期以來,被湮没、被摧毁的已不少,若再不保護與修復,有可能不復存在。對這些景點,如果不加以整合併揭示其文化内涵,亦會失去其關注及本來的價值。目前,無論是荔灣區的十三行圈,還是市里的環白鵝潭經濟區,都或多或少忽略與文化的關聯。其實,十三行文化景區,不僅在荔灣、珠海,同時在越秀、黄埔等區,須予以統一與協調。其中的重中之重,當在十三行夷館、海山仙館、南華西街行商居住區、海幢寺、花地、黄埔村等。
1.十三行夷館
即外商、洋行駐廣州辦事處,具外國領事館屬性。其遺址位於今人民南路以西、十三行路以南,今文化公園所在地。園内部分隙地爲當年夷館間的靖遠街、同文街遺址。園内漢城景區爲當年夷館前的美國花園遺址。
2007年瑞典國“哥德堡”號訪穗前夕,廣州市文化局曾答應在文化公園設立標誌性紀念物,但至今没有下文。
文化公園宜改設爲十三行文化廣場,類似今人民公園爲開放的、大衆的、四通八達的、園林化似的文化廣場。現有有關風景建築可變身爲十三行歷史文化博物館。
2.海山仙館
潘仕成私家花園,兼作官府外交活動場所;素有“南粤之冠”美稱的大型古典園林,遺址位於今荔枝湖公園東南部。潘家居住區早已無法考證,海山仙館遺址却可以得到清晰的論证。雖説當年“宏規巨構”的湖山園林大背景早已喪失,但中觀或微觀的歷史環境尚存。如采取務“虚”與務“實”相結合的手法,在遺址範圍内重構“仙館”遺韵,追尋當年“獨擅臺榭水石之勝者”,還是有條件獲得相當良好效果的。而當時大量的詩文、書畫,亦可重新搜尋、復製,在此集中;同時,亦可以將伍家的刻書業等,在此展示。從而整合整個十三行的文化資源。
3.南華西街行商居住區,潘家祠堂、潘家大院、伍家小姐樓
位於海珠區南華西街龍武里社區,是中國行商首富、行商首領潘、盧、伍、葉、譚等的開基聚族居住及公共活動的建築群落式大屋遺址、遺存。如果説商館主要從事的是商業活動的話,中國行商的居住地倒是更多從事文化活動的地方。行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發揮了不可抹煞的作用。
潘家大院等建築及其環境尚有恢復的可能性。潘家祠堂可辦成一個規模相當大的行商家居文化博物館。伍家小姐樓及其院落可闢爲一個袖珍式的文化景點。擴大到該居民小區,可形成一個鬧市中的園林式的歷史景區。
4.海幢寺、花地
在監護下定期安排外商外出商館休閒活動的地方。有歷史文化素材可發掘,但現在已不爲人所知,僅是一個公園而已。恢復海幢寺,帶動周邊商業服務旅遊街發展,形成一個較大規模的休閒文化場所。
5.黄埔村及“左垣家塾”
黄埔村爲十三行外港,這裏有當年的碼頭、店鋪、墓碑、官家住宅及花園、税館、買辦館、搬運館、古祠堂、古民居等以及設在珠江對岸的海關,應當與整個十三行景觀的文化整合起來。“左垣家塾”是十三行行商樑經國的遺産,具有直接的文物紀念性質。宜整體規劃開發,配合廣交會發展旅遊産業。
三
作爲十三行外貿上具有歷史價值的各類文化“節點”,還有很多,其中關係密切的,可以即時整合的,經調研,至少可有:
1.十三行路
可謂十三行夷館的一條參照坐標軸。無論該路東段兩側建築物怎樣變化,清代始興的“十三行路”——“中英街”——清末民初的“十三行街”——建國後的“十三行路”,地基遺址並没有變。
此地商業氣氛濃厚,建議調整現有産業結構,開闢爲旅遊步行街,出售當年外銷商品和外銷畫。街道東西兩端各立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入口牌坊,以壯景觀。
2.十三行歷史文化街區
十三行路以北、漿攔路以南、人民路以西、康王路以東所圍合的街區,是當年十三行拉動發展最快的城區,其中還設有“公行”等商務機構。雖幾經大火,現遺存的建築畢竟是距離十三行時期最近的實物客體,此乃廣州名城保護至今極其稀罕的一塊歷史街區。這裏街巷空間變化多趣,“行”字號的商鋪很多,也是一種非物質性的文化遺産。對此街區進行整體式保護,實現限時段的步行化商業街管理,經營旅遊特色商品,營造地方風土氛圍,改善居住條件,提高旅遊觀賞效果。
3.西堤碼頭、近代海關
碼頭可令人上溯當年帆船貿易時代,海關可叫人聯想十三行時期的西關海關機構、設在長洲島上的海關、鴉片戰争之後的海關等。人民橋頭“小海”遺迹,是當年“洋船争出”“向二洋”的起錨點。
4.漱珠橋、環珠橋
位於海珠區今南華西街,是當年行商出資建造的兩座造型優美的公共橋樑,並得到國外報刊的介紹。現在的遺址,可作歷史地標標誌,標誌物也是一種景觀。
5.琶洲塔
西人稱“中途塔”。或爲外商船舶中途停泊之處,又稱十三行外港。現留有周邊空地,擬建“琶洲公園”,但不知考慮十三行之景觀内涵否?西邊會展區高樓應考慮與古塔取得呼應關係。
6.從珠江口到廣州的系列砲臺
行商潘仕成捐資買砲、買兵艦,親自仿製水雷,參加反租界鬥争,表現十分出色。潘仕成西關府第附近就有一座西關砲臺,并發生過戰事。砲臺的保護研究已引起人們的關注。
7.洲頭嘴
現珠江白鵝潭南邊的一塊公園用地。建議營造有紀念性意義的公共園林緑地,不宜在此(水邊)建高樓大厦(大白鵝潭規劃有許多所謂“廣州浦東”的方案)。保留好珠江、自然、水岸、歷史文化。
8.西村窑
爲供應大量瓷器出口,曾在此直接建窑起火燒瓷。後爲洋務派與民國的工業區,工業遺産較多,也有保護價值。目前正面臨用地性質、産業結構的調整、置换,悠久的歷史文化遺存有被鏟除的危險。建議針對西村工業區作綜合性的規劃,讓更多的文化遺産得到保護利用。
四
綜上所述,謹建言:
1.盡快召開有關十三行的研討會,集中文化、商貿、旅遊、規劃、建築等方面的專家,尤其是省港澳三地專家的意見,一俟條件成熟,進一步召開國際性的研討會,既可深化研究,又可加大宣傳力度,擦亮這塊文化名牌。
2.整合十三行的文化旅遊資源。當前,廣州旅遊拿得出手的“月亮”太少,而十三行這麽一個具有國際影響的品牌一旦打響,當不弱於其他景點,所以應盡快加以整合,環白鵝潭十三行景觀務須在廣州市府統籌下,由荔灣、海珠兩區通力合作,方可事半功倍。
3.依據現有的相關資料,編纂一部《十三行圖史》是可以辦到的,這不僅可以爲日後時機成熟再完成《十三行史》打好基礎,還可對當前整合文化資源、統籌城市規劃大有裨益,並爲旅遊、宣傳作依據,尤其是作爲廣東外貿的一大名片打出去,在接待國際政要及經濟企業的重要人物時所用。
(譚元亨)
2009年3月19日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