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確立和打造“雷州文化”類型與品牌的建議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强,地域文化差异及其作用力也越來越凸現。反映在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上,可稱之爲“文化軟實力”。這一新概念近年來成爲評估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驅動力强弱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制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參考係數。正因爲如此,地域文化的研究和應用在我國方興未艾,在廣東也呈後來居上之態勢,已進入各種發展戰略决策和布局層面。黄華華省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要“打造廣府、潮汕、客家文化生態旅遊和粤西濱海休閒觀光旅遊等黄金綫路,推動全國旅遊綜合改革示範區和旅遊强省建設”。在這裏,廣東三大地域文化得到充分重視,並作爲不同地域文化類型,列入旅遊布局範圍。這固可使人歡欣鼓舞,但猶嫌不足的是,“雷州文化”並没有與廣府、潮汕、客家文化並列爲一種地域文化類型,也未能作爲一個文化品牌走向省内外,爲自己贏得生存空間,帶來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本人認爲:“雷州文化”應確定爲廣東一種獨立文化類型,可同廣府、潮汕、客家文化並立。

  一、雷州文化自成一個獨立文化類型依據

  1.雷州文化是我省唯一熱帶地域文化

  以植物爲標誌,我省熱帶作物生長良好、能結果的熱帶地區在汕頭—陽江—高州一綫以南地區,如橡膠樹、椰子樹、胡椒等熱帶作物即分佈在此綫以南,以北的則長勢差,果小或不結果。故雷州半島作爲熱帶文化基地是一個很大優勢,在農業布局、城鎮規劃、工程設計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一些人不明白這個特點,誤將雷州半島歸入亞熱帶,看起來是一字之差,除了不合實際,更有可能在經濟發展和産業布局上帶來不必要的損失。而將雷州半島視爲一個熱帶文化類型,將爲認識我省社會經濟和文化地域差异、制定有關戰略規劃和作出决策,合理安排産業布局,提供重要參考,也是一個工作平臺。

  2.雷州文化有很多獨有文化特性和風格,區别於其他地域文化,可成爲一個文化類型和一個亞文化區。雷州文化具有多元性,由土著駱越文化(後稱俚僚文化)、中原文化、閩潮文化、海外文化等交流、整合而成,其文化特質和風格具有以下幾個特性:

  一是豐富海洋文化内涵。雷州人一方面耕海爲生(圍墾海灘,捕魚),一方面以海爲商。從漢代起海上絲綢之路就經過雷州海面,衆多港灣爲海上絲綢中繼站,歷史上從商者不少;在精神文化上,雷州人普遍信仰媽祖,媽祖(天後、天妃)廟遍佈雷州城鄉。秦漢開拓嶺南功臣馬援、路博德兩伏波將軍身後被尊爲海神,在雷州廟宇也不少。雷州、湛江人龍舞等文學藝術即表達了深刻海洋文化内涵。

  二是厚重土著文化底藴。雷州是我省保持土著文化最厚重地區,如出土多面古越人視爲神器的銅鼓;狗崇拜大行其道,至今保存各種石狗塑像數以千計,形成一個特殊“石狗文化”圈。“白斬狗”爲獨特地方美食,既崇拜狗又吃狗,表面上矛盾實是對狗崇拜的一種形式,即古人相信吃狗可以將狗生命力、繁殖力變成自己一部分。雷州有很多特殊地名,也與狗有關,如麻X(麻斜、麻章等),馬X(雷州馬特、馬坑等)等地名,亦爲狗地名的音譯。胡錦濤總書記視察過的湛江“特呈島”也是古越語地名,“特”意爲區域,“呈”同“情”,爲美好之意,古越語有倒裝修辭法,則“特呈島”意爲和諧、友情之島。另外,表示水田意義的古越語地名“那”字也非常普遍,僅《湛江市地名志》收録即有65個。至調、潭、博(卜)、昌(暢)、茂、邁等爲起首齊頭式地名也至爲觸目,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文語》説:“自陽春至高雷廉瓊,地名多曰那某、羅某、多某、扶某、過某、牙某、峨某、陀某、打某”等。如雷州有扶橋、扶臺、扶柳,遂溪有扶良,電白有羅笠、湛江有羅陽、羅坑,徐聞有打銀,吴川有多曹,廉江有多浪、多寶洞等。這些地名,廣見於田地、山野、村落、城鎮,顯示古越人非物質文化遺存。

  雷州半島爲我國高雷擊區,雷神崇拜至爲流行,雷州、電白、遂溪等地建有雷神廟,後由雷衍生出异人陳文玉,任雷州刺史,死後被奉爲雷神祭祀至今,成爲當地一項規模巨大群衆性風俗活動。還有失傳了的“雷州换鼓”,爲祭雷神一種樂俗。視散落當地的隕石爲神器,稱“雷公石”,認爲有驅邪避灾功效。

  三是開疆文化(或稱流寓文化)發祥地之一。雷州地處邊陲,舊稱瘴癘之鄉,每爲封建王朝貶謫罪臣之地。這些人多爲文韜武略的政治家或飽學文人學士,流落雷州或海南,帶來中原文化,對改變當地社會經濟面貌貢獻不少。這種以流寓人物爲載體而傳播的文化,被稱爲“開疆文化”。唐宋時有七位宰相貶雷或途經停留,宰相官階以下者不勝其數。雷州有十賢祠,祀奉10位大賢,即寇準、李綱、趙鼎、李光、王岩叟、蘇軾、蘇轍、任伯雨、秦觀、胡銓等。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也流放徐聞,創辦貴生書院,培養人才。雷州還有真武堂、蘇公亭、寇公亭、萊公井等皆爲開疆文化遺迹,流芳至今。

  四是紅土文化之鄉。雷州氣候乾熱,在熱帶條件下由玄武岩風化形成紅土,不但自然景觀以紅爲主色調,人文景觀也以此爲背景而生,如旱作至爲大宗,過去以番薯爲主糧,以黄牛爲運輸工具,百姓以葛布、麻布或吉貝製作衣裳,穿木屐,吸煙用“大碌竹”,戴油笠或大葉笠遮陽等。在自然歷史人文背景下形成强悍民風,過去械鬥成風,至今也未泯滅。在文學創作上,雷州紅土文學稱盛一時,著名雷籍作家洪三泰《血族三部曲》即爲其代表作。

  五是名城文化。雷州是我省僅有的6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薈萃了雷州文化精華,反映了雷州文化性質和風格,是雷州半島文化中心,具有很强的文化吸引力和輻射力。

  這些文化景觀、特質和風格的整合,使雷州文化有充分理由成爲廣東文化一個獨立文化類型並與廣府、潮汕、客家文化一樣齊名的亞文化區。

  二、建議[JP3]

  基於過去對雷州文化特質和風格研究不足,主要根據雷州話與潮州話一樣,都屬閩南語,是兩個稍有差异的閩南語分支;另外,雷州人祖先多數來於福建或潮汕,故在廣東文化分區上,將雷州文化列入福佬文化之列,雷州半島歸入福佬文化區。這種劃分,隨着雷州文化研究擴大和深入,很多文化個性披露出來,與潮汕文化差异也日益鮮明,將其分離出福佬文化區之列條件已經成熟。爲此建議:

  1.在廣東地域文化發展戰略規劃上,應將“雷州文化”作爲一個獨立文化類型和廣東文化分區,以這個理念來構建廣東區域文化版圖和相應文化戰略規劃。

  2.加强雷州文化基礎研究,争取更多研究成果面世。廣府、潮汕、客家文化現已有較穩定研究隊伍和機構,研究成果頗豐,出版論著多部,而雷州文化則否。省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和地方政府應加大這方面投入,組織一定力量和投入專門的經費,支持雷州文化基礎研究,争取有一定份量成果面世。

  3.加强對雷州文化宣傳,使雷州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一樣在社會上佔有同樣重要地位,在百姓中形成共識,並佔有自己的文化空間,從而樹立雷州文化品牌,以取得經濟社會和文化效益,這也是對雷州半島進行“文化扶貧”的方略之一。

  4.應在旅遊上加强對雷州文化的推介,在旅遊文化資源開發、景區建設、路綫組織方面下功夫,使雷州旅遊文化邁上一個新臺階。

   (司徒尚紀)
  2009年5月13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