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化、整合廣州十三行文化 建設廣東文化强省

  對廣州十三行歷史的認識,目前不少人還停留在“文革”前教科書及改革開放初期的理念,未能從宏觀的歷史,尤其是海洋文化的廣度與深度上加以拓展與深化,因此,即使在近30年,我們對十三行研究的力度與廣度,仍遠遠滯後於歐美的研究機構。有鑒於此,我再次强調:務必大量翻譯、介紹國外業已擁有的史料、研究成果。而這些史料、成果的引進,勢必推動我們相關研究人員解放思想,放開眼界。

  可以説,直到今天爲止,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文學創作,尚需要突破自設的禁區、雷區還不少,不要在未曾凝神聚氣、認真思考之際,一窩蜂地上,也不要没緊迫感,泰然處之,無所作爲。

  一、對十三行的認識仍需解放思想

  前一段,極具地域特色的近代史作品,如《闖關東》、《走西口》等作品産生了不俗的影響,而不久前我參與審讀的《下南洋》、《過番》等影視作品,盡管也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都證明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正在努力發掘中國歷史轉折中極富思想與文化内涵的重大題材,而十三行的史迹,顯然份量之重、影響之深、意義之大,遠遠超過上述作品,對中國歷史的推動,乃至改革開放的今天所能發揮的借鑒作用,也都不容低估。因此,對十三行題材的開掘,更是當務之急。我們應當有這樣的氣魄,更有無可推卸的責任,創作出比上述作品更有震撼力、更有思想性、更有藝術魅力的大作品,無負於今日的海洋時代,亦無負於先人的宏偉業績。對此,如何提高認識、深化思想、强化藝術修養,更是重中之重。近來,北京、外省不少著名作家,如我的同學朱秀海(《喬家大院》作者)等,均奉命來廣東“搶灘”,採寫相關重大題材,他們是看準了這片熱土,意欲大展拳脚。可我們呢?僅以文學創作爲例,目前業已完成的長篇小説或已完成的長篇電視劇劇本,基本上没有表現在世界大航海時代,尤其是啓蒙思想、人文主義興起並廣泛傳播之際,對十三行、對十三行行商的影響與作用,更没有揭示十三行行商從民商“入行”成爲半官半商身份之際,如何參與大航海中,成爲國際性的大商人這樣的歷史性轉變。

  如何梳理清楚十三行的來龍去脈,當是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中亟須解决的問題,更是一個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問題。

  二、十三行歷史回顧

  十三行並非康干二朝“一口通商”才有的。它發生於明嘉靖年間,約1520年左右,此時是世界由冷兵器進入熱兵器的近代對東方産生影響的時刻,更是世界大航海時代方興未艾之際,是西方文藝復興、封建制度瓦解、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歷史劇變時刻。廣州,當時作爲對西方貿易最大的口岸,遂形成了十三行。據史料記載,當初之所以稱之爲十三行,是因爲有五家廣商、五家閩商、三家徽商合稱爲十三行的。正由於十三行商貿之盛,吸引了國内不少有識之士,包括詹天佑的家族,便是從安徽遷到廣東南海的。

  我們不難看到,一方面,由於西方走出中世紀,人文主義啓蒙思想迅猛發展,迅速走向資本主義革命,並藉助於海上貿易,把先進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化向東方傳播,而另一方面,明清二朝,傚仿元代,一再禁海,從而令宋朝形成的與海外通商的市舶制度産生扭曲與萎縮,本由執政者力倡的外貿,更受到了種種限制,最後,則不允許官員與外商接觸,只能讓行商作爲中介;中國商人不得造大船,以防他們出遠洋“通夷”。而十三行,最後則成了一口通商中僅餘的口岸,這是1757——1840年的86年間,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機構,並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嚴格的管理制度,外商稱之爲“廣州制度”。這一制度的存毁,幾乎與東印度公司的歷史(1635年——1835年)同步。東印度公司特權廢止與公行被取消同在幾年之間。

  鴉片戰争前半個多世紀,廣州便已被世界公認爲中國最開放的城市。而十三行則成爲廣州與世界各地大商埠的航綫聯結的最大節點。廣州,更在以海上交通爲主的清代康、干時期,確立了中國各地與世界各地經濟與文化、交往的中心樞紐地位,並一直影響到今天的“廣交會”,佔有中國外貿的最大份額。經濟基礎决定上層建築,中國近代的幾次大革命,均啓動在廣東,正是與這裏的經濟演進分不開,是外來先進文化最早的登岸地與楔合地,無論是啓蒙思想、人文主義、乃至馬克思主義,均如此。一如《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所發現的,近代的大學者、文化大師皆出自這裏。

  三、十三行是世界大航海時代弄潮兒

  盡管是“戴着鐐銬跳舞”,中國的行商們仍導演出一幕又一幕的歷史壯劇,他們對中外文化的包容、吸納,勇於走向海洋,走向世界,體現出寬廣的胸懷、進取的膽略與過人的見識。一方面,他們對封建朝廷的貢舶制度進行挑戰,如康熙年間對10%銀兩“禮規”不合理的陋習之扺制直到廢除,干隆年間對大額勒索的貪官污吏揭發,也體現出他們罕有的勇氣。他們在對外貿易中體現的中國商人的誠信以及拒絶鴉片非法貿易的商業道德;在中外衝突中敢於扺制不法外商的賄賂,體現了維護國家尊嚴的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另一方面,他們更敢於“試水”,在清廷限制造大船之際,敢於投資,成爲外輪的大股東,并且在國際金融業中大顯身手,投資太平洋鐵路等大型建設工程中。而中國,幾十年後才造第一條鐵路,且還被封建官僚們拆毁,進入現代文明步履維艱。從中亦可看出十三行行商如何對中外文化兼容并包,勇於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開放的胸懷,進取的鋭志,開拓的勇氣。十三行本身就是一個跨國貿易集團乃至金融集團,并且成爲了我國民族工商業的先聲。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業上,十三行行商無疑是極爲出色的弄潮兒,贏得整個世界的尊重。十三行興盛之際,正是英國工業革命、美國獨立戰争、法國大革命時期,美國剛獨立,英國殖民者對他們實行經濟封鎖,他們派出與十三行貿易的第一艘商船“中國皇后號”,爲打破英殖民者封鎖立下了功勞。一如人們所知,連西班牙銀元上,都鑄有中國行商的圖象,據傳,瑞典國王還親自接見過中國行商。這些當是十三行至貴之處,也是本質所在。

  在公益事業上,他們敢於引進諸如種牛痘等西方先進醫學,造福國民。他們甚至把廣告打到國外,把官司打到美國,可見觀念之先進。而在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先進文化的引進上,他們更功不可没,幾位著名的行商,在刻書業上都聞名遐邇,而他們所寫的詩文,則對西方先進文化有着不俗的評價。盡管十三行最後終結,他們的後人,不是仍爲巨賈、實業家,便是著名的大詩人(如潘飛聲)、大學者(如樑嘉彬兄弟們),對國家與民族同樣作出重大的貢獻。

  遺憾的是,由於傳統觀念的束縛,仕農工商,商爲末業,無商不姦、無利不起早等偏見的影響,在這次重新評價十三行之前完成的某些作品,由於缺乏對十三行的真正認識,在對十三行歷史作用的充分評價,特别是對史料的充分佔有上不下功夫,不解放思想,新瓶裝舊酒,只去表現所謂的官商勾結、家庭尋仇、“一個男人與幾個女人”的老套路,借用十三行的外衣去寫舊式故事,表現不了大航海時代與十三行在國際貿易、金融業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没有思想的進一步解放,没有對整個十三行的宏觀把握,簡單地對這些作品修修補補,只能起到“忽悠”觀衆的作用,是露怯而非壯膽。

  四、史料的徵集與翻譯乃當務之急

  同樣,在理論研究上,長期以來,對十三行的研究存在“左”的謬誤,且一直影響至今。一次研討會上,我提出十三行行商實質上是民商,是民族工商業的先聲,竟有人認爲我貶低了他們,以爲一定説是官商方爲正統,令人哭笑不得。至今仍有人認爲,十三行行商投資太平洋鐵路、外商的大型商船(清朝制訂了輪船大小尺寸的規定,只準造小船,從而阻止中國商船遠航)等乃是“賣國”。

  其實,大量的史料證明,十三行行商以民族大義爲重,在對外貿易中體現誠信經營及拒絶鴉片的正義感,更敢於揭露外商的舞弊行爲,尤其在中外衝突中與國家共進退,挺身而出,支持林則徐,捐巨款購新式武器,特别是買下一條美國大船,改造成命名爲“截殺號”的軍艦與侵略者對陣;組織抗英民團,阻止英軍進一步的入侵……。如果不抓緊史料的徵集、翻譯,如果不讓大量的資料連同大航海時代的先進觀念爲研究者所把握,還在那裏“劃地爲牢”,廣東這一重大的歷史名牌幾時才能擦亮?建設廣東文化强省,如果不抓住十三行這一文化亮色,又如何能有所突破,有所提高?

  一如參事决策諮詢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同志所説的,廣東尤其是明、清二朝長期禁海之際,廣東區别於别的省市在什麽地方,不就集中在十三行,在十三行的“一口通商”麽?正是留下這一“氣孔”或“活子”,中國近代方得以匯入世界大潮,廣東成爲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今天作爲改革開放前沿地,正需要好好汲取這一歷史的養份,充實與提高自身的品位與文化底氣,繼續發揮“龍頭”的作用。

  五、抓住十三行的文化亮色,整合核心景觀

  十三行遺迹與景觀,是十三行文化鮮活的載體。目前,廣州市的中心區域,缺的是“月亮”類的有震撼力、有文化底藴的旅遊景觀,而十三行正是彌補了這一空白。做得好,當可以與曼谷泰國皇宫等大型景區相媲美。這同樣需要解放思想、善謀善斷。

  在整合十三行景觀中,只要抓住一點,就全盤皆活了。

  這“點”,便是原十三行夷館的遺址所在——當今的廣州文化公園。長期以來,該公園始終抓不住自己的“魂”,一會兒搞個海豚館,一會兒又來個仿古的漢城,一會兒又做海産展,甚至辦成大排檔式的食肆。這種舍棄所在地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産而追逐實利,最終適得其反,不僅“魂”丢掉了,利也完全落了空。這裏本就是十三行美國夷館花園所在地,現有的展館,略加改造,便可以恢復當年的原貌,並可以開闢爲十三行文物的展覽館。文化公園,加上三個字,改成十三行文化公園,就等於是畫龍點睛了。

  而就近的“爛尾樓”新中國大厦,是原荷蘭夷館所在地,該大厦傳出拍賣的消息。如今,下邊幾層加上後面的十三行路,均成爲了低檔服裝的批發市場,農夫車來來去去,把周圍環境搞得亂糟糟的,市中心讓農夫車這麽大量進出,也造成了治安、環境、交通、衛生衆多問題。目前,荔灣區對此正在整治。但由於條塊分割,文化公園歸市園林局管,荔灣區難以説話,因此,如何整合仍舉步維艱。

  作爲市中心的一塊旺地——堪比香港的旺角與尖沙咀,竟成了低檔服裝的批發市場,爲了保证市區交通,這裏不得不限制這些運貨車輛進入時間,但仍無法控制得住,讓各個部門傷透了腦筋。據説,曾有這樣的動議,將這個服裝市場遷到城市的邊緣地帶,這樣,既免了運貨進城之苦,又方便了批發者,兩相益彰,何樂而不爲?當果斷下决心了,只有這樣,方可從根本上解决問題,歷史文化重地才能得到彰顯。

  只要下决心,把這一片盤活,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十三行路務必恢復歷史原貌,改成步行街並讓高檔的三大中國名貨——陶瓷(廣彩)、絲綢與茶葉入主,再加上十三行的外銷畫及相關高檔的進出口商品,使之成爲頗有亮點的景觀。事實上,新中國大厦最大的業主之一——友誼商店早年已盤下了7000多平米的面積,本擬做高檔商品區,由於大厦爛尾,無奈之際只好化整爲零出租攤位了。如今,該大厦頂部尚有2層未建,21—40層只有框架,僅20層以下用於小攤位出租。新中國大厦如可能收購的話,下邊完全可以改造成“十三行博物館”。筆者從事過建築、規劃及布展等工作,據我所掌握的資料,做個幾萬平方米以上的展館不成問題,這便已用去該大厦相當大一部分面積了。由於上部有兩層未建,對大厦的改建也較有利,如果經費充足,在現文化公園改造後,仿巴黎羅浮宫,造一個有特色的入口(當然不一定是玻璃金字塔)進入地下,地下爲十三行遺址展覽(目前地下七、八米深處尚存十三行大量遺址及文物),通往新中國大厦底部,再進入十三行博物館主體部分,其規模也相當宏偉的。再把大厦頂部建成類似十三行式樣,與周邊環境協調起來。這樣,有了十三行文化公園、十三行路古景觀,以及一個有相當規模的十三行歷史博物館作爲整個十三行景區的中心部分,便可以帶活就近的懷遠驛、粤海關,直至沙面等一系列與十三行相關的景點,而對岸的十三行行商故居及外商活動的海幢公園、花地等,也都可以納入十三行活動範圍内,當然,包括海山仙館等也都帶動了起來。當年“哥德堡”號來廣州時,我們曾作過承諾,建立一個十三行紀念景點,也就能得以實現。近日,參事們去了東莞厚街,那裏的會展業僅10年功夫便搞得風生水起,騰籠换鳥,不失爲很好的借鑒。新中國大厦亦當如此。

  目前建興的十三行展覽,其展綫也就一兩百米,連解説也難以説清楚什麽,只能是臨時性的,無法與整個十三行的歷史文化内容相比。街道要恢復的十三行牌坊,切不可只作權宜之計,當納入整體計劃之中。

  總之,打造一個廣州最大、最有文化内涵的景區,絶不可急功近利或急於求成,一定要全盤考慮,具體落實,否則,一陣風過去,全成了忽悠。事倍功半,甚至不了了之,反而糟蹋了這優秀的文化傳統。如今,離亞運會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只要把條塊分割處理好,各個部門同心協力,我相信,十三行景觀當能再現於世。

   (譚元亨)
  2009年10月15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