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加快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建議

  改革開放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除農、林、衛、水等系統有中等技術學校外,各企業培訓技工的方式走的是學徒工的路子,有些大企業也創辦爲自己企業培養技工的學校。在計劃經濟體制中,這些學徒、技校的學生自進工廠(學校)那一天起,就已是企業的人了,他們的教育和培訓,歸企業管,教育部門無權置喙。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社會培養技工的方式也隨着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大量的農民工進企業,原有的技工培訓模式被徹底抛棄,農林衛水等技校日漸凋零,社會上對技校的評價日漸負面,“三來一補”類一大批終端産品加工充塞於全國中小企業的顯著位置,打工者成爲干臟活(包括在有毒的環境下)、累活(日復一日地重復着一道工序)的“機械人”。“當工人不需要有技術”成了普遍共識,農村家庭也因經濟壓力以及對技工的片面認識,都不太願意讓自己的子女初中畢業後去讀職業技術學校,上不了高中就去打工成了唯一的選擇。多年以來,社會各界、包括政府一直在提倡、促成的産業昇級一次又一次地成果不彰,現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機,迎來了經濟的寒冬。爲什麽多年來我們一直强調的産業昇級難以實現?原因故然很多,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對技術工人的漠視、輕視,以及熟練的技術工人、高級技師的嚴重短缺。職業教育成了我國現代化教育體系中的短板,它日益嚴重地影響着今後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2002年和2005年,國務院兩次作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决定,近幾年來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勢頭相當迅猛,開始步入了快車道。僅2008年,高等職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招工總數已達1100萬人,現在在校生數超過3000萬人,基本實現了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結構調整戰略和深刻的變革。可以説,我國教育進入了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强國轉變的新階段,進入了全國提高教育質量的新階段。

  近幾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國務院有關發展職業教育的指示,先後出臺了《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决定》、《廣東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實施綱要(2006-2020年)》和《關於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决定》。省教育廳、省勞動保障廳等有關主管部門積極落實這些决定,堅持解放思想、注重科學發展,着力恢復、推進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已取得明顯成效。但在發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問題,亟待加以解放。目前,廣東省有中等職業技術學校595所(其中技工學校191所),在校生155萬人,比2007年增加19萬人,增長13.9%。全省普通高中與中職學生比例達54∶46,逐步接近職教與普高大體相當的目標要求。省政府决定,2011年是廣東省實現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户籍人口毛入學率達85%以上的最後期限,現在,全省各地市政府和教育、勞動等主管部門都在加緊落實。截止2008年底,我省已建成省級以上重點中職學校232所,承擔教育部等六部委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技能型緊缺人才培訓任務的中職學校32所。“十五”以來,省政府共撥出專款4億元,支持全省公共實訓中心的建設,爲加强學生的技能訓練提供了良好的保证。與此同時,我省積極開展以骨幹教師爲重點的師資培訓,加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共培訓專業骨幹教師9000人次,積極推行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向社會聘用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着力優化教師隊伍結構,以技能爲中心的教學改革得到進一步深化,中職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全省共有178所職校實施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勤工儉學等内容的創新教育培養模式;此外,還打破地區界限,樹立全省中職教育“一盤棋”思想,積極探索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合作模式,積極推動珠三角與我省東、西、北欠發達地區多種形式聯合辦學,省政府通過財政奬勵政策,要求珠三角每年要以15%增幅招收欠發達地區初中畢業生。經過努力,這一目標在2008年已達8萬名,計劃到2011年每年可達10萬名,這一舉措正有效助推欠發展地區普高及全省“雙轉移”戰略的實施。據悉,絶大多數來自欠發達地區的學生畢業後都能在珠三角找到工作,實現了幫扶一個貧困學生就讀中職,就可脱貧一户的目標。近三年來,我省中職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均保持在96%以上。如2007年就高達96.8%,當年全省中職畢業生22.15萬名,其中18萬服務於第二、三産業,80%在珠三角就業,有些專業如數控,轉正後月工資可達3000-4000元。自2002年以來,我省中職學校共爲社會輸送了140.26萬既有學歷文憑又有專業技能的實用型人才,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展望今後30年或更長的一段時期,我們發現,我省中等職業教育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但也突出地存在着發展規模和質量還未能很好地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的不足,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基礎建設、制度設計、體制改革仍未能很好地適應加快中職教育發展的需要。爲此,特提出以下建議:

  1.理順中職教育的管理體制。現在的中職教育實行多頭管理,這已成爲制約我省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由教育部門和勞動部門共同管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各自爲政。此外,教育部門培養學生(中職學歷教育)與勞動部門短期免費培訓勞動力之間也存在矛盾,制約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推進。如近期爲配合“雙轉移”工作的實施,勞動部門出臺了相關政策並下達了任務指標,要求欠發達地區將大量存量勞動力進行三個月免費技能培訓,培訓後去工廠就業,以承接發達地區的産業轉移。調研中發現,如雲浮市各縣(市、區)勞動部門在6-7月開展的三個月免費培訓,在參加培訓的2359人中,就招收了998名應届初中畢業生,這種做法導致了本應接受高中階段學歷教育的生源流失,這一做法對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和今後的就業是不利的。建議省政府建立中等職業教育統籌管理協調機制,避免同類學校多頭管理。對具有學歷教育性質的中職學校全部納入教育部門業務管理範疇;培訓類性質的職教機構則統歸勞動部門管理;逐步推行教考分離,勞動部門只負責中高等職業院校技能鑒定標準的制定、考核和發证;制定行業部門對相關學校實行對口合作辦學政策,發揮行業部門優勢,提高職教學生就業率。

  2.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度。它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工學結合,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培訓方向、目標等),學生入學即與企業簽訂實習協議,校企共同擔負人才培訓任務;二是專業教學與現場實踐緊密結合企業的需要,緊密結合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標準進行。建議可先在裝備製造業選擇少量生産技術先進、經驗管理規範、經濟效益和社會聲譽好的企業與重點職業技術學校合作,試行現代學徒制度,取得經驗後逐步推廣。

  3.加强發展中職教育中政府的主導作用。社會上對中職教育的普遍漠視,中職畢業生在不少群衆的眼裏就是“差等生”,就是在農村,這種觀念也頗有市場,這與各地方政府未能給予大力宣傳教育和下力氣扶持中職學校有關。“村看村、户看户、群衆看幹部”。因此,我們在各地調查時發現,只要當地政府領導重視了,中職教育的工作就開展得好,佛山市順德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職教工作不但可爲企業的發展提供技術人才,也可爲貧困户(特别是東、西、北欠發達地區)脱貧、新農村建設(我省農村基層幹部普遍老齡化)及和諧社會人才素質的提高等提供多元化的發展路徑,實際上是落實黨中央的大政方針,是大事,不能僅僅要求當地教育、勞動部門去操辦就可以的。另外,面臨當前世界性經濟危機,温總理在1月4日發表的文章《百年大計教育爲本》中特别强調:“收入不公平會影響人的一時,但是教育不公平會影響人的一生”;“我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職業教育很重要,應該搞得更好”;“這樣做有利於緩解當前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緊缺的矛盾,也有利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擴大社會就業。……要重視農民工培訓”。温總理的意見發人深省,語重心長。

  4.着力解决中職學校教師編制問題。按照2007年度標準統計,全省中職學校教職工、專任教師分别缺口1.26萬人和1.27萬人。爲了滿足近幾年中職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學校補充了大量的聘用制教師。由於聘用制教師流動性大,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教學質量下降。我省高等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只有一個,師資的培養有限,急需出臺優惠招攬人才政策,讓高技能、有專業知識的高層次技術人才能來職校任教,同時建議結合我省實施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工程的需要,縮短教師編制核定週期,補充一定數量的中職教育編制。

  5.職業教育的普遍特點就是以企業作爲主要服務目標,以産業發展作爲主要方向。因此,省政府應大力鼓勵企業、行業組織參與職校的舉辦和管理,參與職業教育的全過程,主導質量標準的制定和骨幹課程的開發,選拔專業(門)人員到校兼教,以崗位需求爲依據,以職業培訓爲重點,制定鼓勵政策,維護企業在職業教育中應有的權益。建立起以企業需求爲驅動、企業價值爲導向、吸收企業先進技術、先進企業文化的競争機制。

  6.加大對中職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實習基地、實訓基地)和師資再培訓的投入。總體而言,大多數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較大,政府應在各地市加大投入建設一批能加强學生技能訓練的實習和實訓基地,實行資源共享,讓學生的實習、實訓能與生産實際相符合,畢業後一進企業就能頂崗工作。同時,由於歷史的原因,各職校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俱佳的教師來源不足;二是現有的教師的進修和提高的途徑不暢通;三是教師的職稱評定沿用普通學校的模式(重論文、輕實踐);四是培養職教的師範院校全省只有一所。這些問題在目前,也應通過建設實習基地來解决。

  7.教育、勞動部門密切協調合作,共同構建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各職校(包括高等職院)要把創新型人才作爲自己的培養目標,在實際教學中重技術職能訓練又重創新精神、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培養。

  8.繼續完善中職助學體系,推進農村免費中等職業教育,促進“雙轉移”戰略和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我省未昇入高中階段學校就讀的初中生中,80%爲貧困家庭子女,且欠發達地區農村家庭一般有多個孩子。家庭經濟困難和教育支付能力不足(珠三角地區中職就讀每年需要支出7000元)是阻礙農村家庭學生接受中職教育的一個主要原因。同時,這也制約着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學生實現向珠三角地區中職學校轉移就讀的政策落實。建議由政府牽頭,抓緊完善政府爲主、社會積極參與的“奬、貸、助、補、减”爲主體的貧困學生助學體系。同時,對就讀珠三角地區中等職校的欠發達地區學生的資助經費,全部由省財政承擔;設立農村中職學生助學貸款政策;調整省財政對珠三角中職學校招收欠發達地區生源的奬勵政策,奬勵資金可用作學校向銀行貸款助學償還利息。

  (孔令人)
  2009年2月6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